久未讀到研究民初文人論戰的著作了、尤其是文化保守主義,偶見大陸學者沈衛威的《回眸學衡派》(立緒,2000),呂正惠作序:
「這本書代表了大陸學術界最近的一種趨勢:在期待中國文化的『新生』過程中,他們很想知道前代的文化人在想什麼、做什麼,以便他們進一步去思索。他們連以前大家都覺得不屑一顧的學衡派都願意花大力氣去加以整理,這實在是可喜的現象…我希望我的期待不會落空。」(p.9)
只怕呂的以下期待會落空:「他們(文化保守主義者)的『意識形態』,任何稍有改革思想的人都不會認同,但他們的『生命形態』幾乎任何政治立場的人(包括共產黨的文化領導人)都能理解、並且同情。因為他們在政治上是『無害』的,而民族立場又非常明確。」(p.8)
別說民初當時的反文化保守主義者不能「同情地理解」,就連作者沈氏也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不屑的誤解」。
怎會?<自序>不是開宗明義:「在紛亂複雜的時代,思想和價值觀念不可能是絕對的一元,因此,批評本身也就必須有多元的視角和方法…這本關於『學衡派』的書,我引述了大量的基本史料,三位核心人物(吳宓、梅光迪、胡先驌),也只是選取某些方面的材料,尤其側重引述他們反抗新文化的話語霸權,瓦解新文學的個體話語,以及蘊含道德主義的知識權力的言辭。」(p.11)
說說而已,不信?作者引胡适的話說道:「針對《學衡》的『學罵』…胡适不屑於回擊『學衡派』對新文化運動-新文學運動的攻戰。」(p.6)
那只是胡适而非作者的看法。
作者更差勁,且他如何不屑的誤解梅光迪:
「一生的不幸,一直的不順。使他心理變態,看著別人應時事成,他心中生妒,對立情緒也就愈重。他與別人的關係始終難以處好,致使他在美國與同學打架,回國後又對胡适多有詆毀(近乎謾罵)…他在美國及回國後,一直認為自己讀的書多,其他留學生都不如他-在國外自己洋文不好,但感覺自己讀的中國書多,自卑與自傲並重;回國後又覺得自己懂的洋文多,引洋經洋典,瞧不起沒留個洋的學人…這種心理狀況,他又如何能在事業上有所成?又怎不損傷他的身心,折減他的陽壽?」(p.117)
真是不知所評,連敢於反傳統的梅、吳,也被作者批成:
「明知守成得不到什麼(他倆也根本不守舊的禮教、道德,只是空喊給自己壯胆和裝飾…搞家庭革命,爭取戀愛、婚姻自由、拋棄前妻),反而站在保守的一方,其目的不外乎是借助文化守成,爭奪文化的權力話語。」(p.81)
不然要怎樣?跟胡适一樣當個偽君子(就範於包辦婚姻p.312,還有精神外遇)、偽自由主義者(逃台當中研院長後屈服於老蔣,未大力支持「自由中國」反對運動)、文痞(對反對者之不屑及漫罵),這些作者並未用批梅、吳的同一標準來評胡。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