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7-22 07:26:19| 人氣1,029|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馬兒啊!在大地上安息吧!》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沒想到日本作家水上勉會以「馬」為主角,寫出六七萬字的中篇小說《馬兒啊!在大地上安息吧!》(久大,1991),而且是1973年之作,感覺上是老派作家。

水上勉是誰?沒聽過,一定是無名老輩,不然我在寫展題<馬>時不會不提及。

啥都提?又不是谷哥搜尋!在<馬>能論及中外有關馬的古典故事就已不錯。

你是說《十日談》裡的「神父造馬」、中國蠶絲來源的「蠶馬」、和蒙古的「馬頭琴」等故事啊!剛才重看一次並修改了二個筆輸入時的錯別字。寫的尚可,要不是前年的專心創作和去年的忍心删抄,我現在真的無法重寫這種妙文。

吹的太過頭了吧!回來評下《馬兒啊》。你說它是本以「馬」為主角的中篇小說,我倒覺得和五六十萬字的超長篇小說《白鯨記》一樣,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是與情節無關的鯨馬知識、可删!

那《馬兒啊》不是成了短篇小說,我看你乾脆把它改成千字內的極短篇算了。

如果用中國文言「傳奇」文體來寫有可能,不過可能很難表達以下引文:

「啊?馬拉我?善六(日軍輜重隊特務兵)一驚…這一天,善六就依靠著敷島(去勢的輓馬)的力量,拉著繮繩走在黃昏的山道裡,踏上了歸途。從這一刻開始,善六才真正拉近自己跟敷島的距離。」(p.30)戰後善六收養了敷島。
「敷島打從時子進門開始就排斥時子…善六儘可能地自己照顧馬,少麻煩時子照料,但卻引起時子的不快,甚至說道:『敷島當你的太太,你就心滿意足啦。』『你…好像是馬的太太。』」(p.102)

時子最後跟別的男人跑了,善六與敷島共度日本戰後生產關係的演變:敷島從載貨、當祭神座騎、到拍戰爭電影時蹄踩釘受傷,善六自責道:「只能怪自己給虛荣沖昏了頭…想想自己怎會笨得為了改變村中老人忌諱馬的傳統而向他們炫耀敷島在電影上的雄風呢?」(p.150)

善六帶著瘸腿的敷島偷偷離開倉持部落,最後到東京一家觀光大旅館拉結婚馬車,過了愉快的五年遺生,當敷島死於肺癆的第二天,善六便上吊於豪華馬房的柵棒上,「死者的手疊放在胸前,好像是向死去的馬合掌鳴謝,旁邊留有遺書:『我和敷島共度了十七個年頭,而今人馬都不能回故鄉…馬兒啊!回歸花團錦簇的原野吧!』」(p.163)

太悲重了!還是欣賞下改編自西班牙諾貝爾文學獎赫美內斯的散文詩《灰毛驢和我》,彩色插畫的繪本《安達魯西亞之歌》(格林,1999)較有童稚的詩意。

水上勉>百度百科  

  水上勉,困苦的生活經曆幾乎與松本清張相仿。他1919年生于日本福井縣木工家庭,一家七口,常常窮得揭不開鍋。九歲那年當了小和尚,這段艱難的生活後來讓他寫入《雁寺》與《一休》中。他先後在相國寺、天龍寺當和尚。十六歲逃出來後半工半讀,念完了中學。白天打工,晚上讀夜大學。二十歲那年,水上勉參加義勇軍,因吐血被送回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當了《新文藝》雜志社的編輯,並不斷投稿。他三十歲時出版了一本小冊子《油炸鍋之歌》。但這部純文學小說既無影響,又不能解決他的生計問題。爲了生活和剛出生的孩子,水上勉先後幹過新聞記者、廣告代理人、時裝推銷員。麻將店店員……有30個工作之多,他嘗盡了生活的艱難。1957年,38歲的水上勉讀了松本清張的《點與線》後,決定不寫純文學作品,轉而寫推理小說。1959年,他寫了《霧與影》,這部以揭露競選內幕的作品發表後引起轟動,水上勉一夜成名。
  1960年他又發表了《海的牙齒》,獲第十四屆日本偵探作家俱樂部大獎。這部小說以日本某工廠將工業廢料排入海中,造成嚴重公害爲題材,揭發了社會黑幕。成名後的水上勉,每月爲七家報紙寫連載,被稱爲“寫作機器”。他于1962年又寫了《饑餓海峽》,這部長篇推理小說奠定了水上勉的文學地位。水上勉後來又寫了《桑孩兒》、《五號街夕霧樓》、《一休》 、《越前竹偶》、《湖底琴音》、《湖笛》、《寺泊》、《宇野浩二傳》等純文學名著。《一休》獲谷崎獎,拍成電影後風靡世界各國水上勉後來當選爲日本文藝家協會副理事長,成爲一個純文學大作家。水上先生多次訪華,生前與中國文化界人士有長久交往,老舍先生去世多年之後曾經到達中國緬懷。曾擔任《日中文化交流協會》代表理事、最高顧問等職。
  于2004年因肺炎病逝,享年85歲。
http://baike.baidu.com/view/53746.html?tp=0_11
 
 
 

台長: 阿楨
人氣(1,029)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文學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和解》
此分類上一篇:《同棲生活》

阿楨
戰馬的評論

  期待著另一部拯救大兵瑞恩或黑鷹墜落的觀眾可能會失望,兒童小說的原著,PG的電影分級,註定不可能展現絞肉機式的一戰的慘烈。然而習慣于斯皮爾伯格式主流的影迷們會認可這部典型的溫情優秀之作。那所謂的人文關懷,說是陳詞濫調也罷,說是虛偽面紗也罷,卻的確是斯皮爾伯格立身的電影哲學。
人馬齊煽賺淚點,可惜我喜那只鵝。
  群眾演員多,色彩濃,煽情,故事差。舞臺劇的精彩緣于木偶馬有很大表演餘地,成了和人一樣有靈魂的角色。做成電影,“馬”是真的動物,行為表情實在有限,根本沒法成為一個角色。誰要花2小時看馴馬,簡直是蠢。全片就是愛馬小故事集錦。希望以後不會有人用一批活的動物去翻拍<獅子王>
  節奏緩慢、故事散亂,抒情過於刻意,橋段極其俗套。
  戰爭是可有可無的背景,走馬燈樣的人物,用一匹馬串聯起來,結果就是人不人馬不馬的半人馬片,史匹堡最差兼史上最差馬電影。
  太失望了,全部是斯導一味地用他擅長的震撼的音樂、宏大的攝影來不斷地煽情,除了技術乏善可陳。別和我說奇跡說童話,兒童片就必須無邏輯讓帥哥一個個掛得莫名其妙麼?再說分級PG-13呢。另,德國人就必須說有口音的英語嗎?自己人說話不說德語真的大丈夫麼?!翻了個字幕還得打三星以為我願意麼~
  某些人用“人獸”來形容這片子真是太可恨了,不過還真是如此,男孩和戰馬穿越數年的羈絆,最後結局最然有點瓊瑤,但還是很感人的。吐槽就是只要做第三者都下場很慘,不論是人是馬。。據說舞臺劇更好,只可惜實在太貴。戰壕裡的柔光效果有點詭異,是要復古嗎但是不大成功哎?今年果真美國片微弱啊。
  影片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約翰威廉姆斯的配樂,還有這匹戰馬的好運,人類角色倒是變得次要了,但是要靠馬和配樂撐起一部戰爭片的厚重感,還是顯得過於心靈雞湯了。別迷信導演!
  四平八穩的一戰題材類型片,用馬來串聯故事還算獨到,但卻使故事太過鬆散拖遝。
  戰爭背景下的人與馬,馬與馬,人與人的故事。說不出哪不好也說不出哪好。沒覺得特別好,也就那樣吧。
  還能再假大虛空點嗎?
斯皮爾伯格毫無新意,通篇都是在跟你說我要講人性人性而且這次還有人獸⋯⋯而且太拖遝了,完全沒有重點。其實這個電影就說了一個故事,一匹馬,是個掃把星,除了給他破處的那個人以外,其他所有的主人都得死。最後觀眾也無聊死了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4206436/comments
2013-02-24 11:01:39
版主回應
《戰馬》令人陶醉的美感體驗 文:猴子

  《戰馬》是史匹柏的第N部戰爭電影(註),但這是他第一部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片。雖然是戰爭史詩,但扣掉槍聲噠噠、砲聲隆隆這些戰場上無法避免的威嚇暴力,「戰馬」其實非常適合闔家觀賞的電影,因為電影本身就是翻拍自青少年讀物,必然對心靈有一定的啟發與提升作用,故事精采曲折富教化意義。又如果你家小朋友非常喜歡馬,那「戰馬」更是最棒的選擇,因為片中實在是非常多馬的特寫鏡頭,拍得英姿挺拔,又極富靈性。
  故事圍繞在英國青年亞伯特(傑瑞米爾文飾)和駿馬喬伊的情誼上,當他小時候見到喬伊出生,獨立站起來的瞬間,他就愛上這批馬了,後來父親買下這批馬,他更是全心全意照顧牠,將牠視為最好的夥伴。時值一次大戰爆發,父親為了償還家中債務,忍痛把喬伊賣給軍隊。於此開始,電影的主角變成了喬伊,我們跟著他的腳步,穿梭在一次大戰的殘酷殺戮中,透過牠的眼睛,看見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正直的年輕軍官、逃兵的兄弟檔、相依為命的爺爺和孫女、被現實吞噬的指揮官、大砲、坦克、壕溝、鐵絲網、泥濘、死屍……,對了,還有另一匹和喬伊共患難的黑色戰馬。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怪異,一部寫實的戰爭史詩主角居然是匹名叫喬伊的馬?還描繪了牠和另一匹馬顛沛流離的生活,以及生死與共的情誼?透過因果關係的剪接、特寫鏡頭的凝視,史蒂芬史匹柏讓我們真的覺得喬伊通人性懂人話,其擬人的效果比直接讓馬說人話還要成功,而且,這樣也更符合電影本身詩意寫實的調性。試想動物開口說人話,無論怎樣迴避都免不了與現實脫節的喜劇成分。
  史匹柏對戰馬的凝視,讓動物貫穿故事的方式,輕易讓人想起布列松(Robert Bresson)的「驢子巴達薩」(Au Hasard Balthasar,1966)。這部片也描繪了人與動物之間的情誼,少女瑪莉自小疼愛驢子巴達薩,兩者之後分開,電影裡交錯敘述了他們後來各自的命運。「戰馬」和「驢子巴達薩」的手法類似,但抱持的觀點卻截然不同。「戰馬」帶著濃厚的人文主義,雖然鏡頭視線常落在戰馬喬伊上,但史匹柏沒有像布列松一樣,真的讓動物脫離人為意義。布列松鏡頭下的人和動物都是屬於自然的「物體」,而史匹柏的戰馬則沒脫離人為的價值評斷,片中對待馬的態度,依舊是以人為本位出發點,將馬視為人類的佔有物──喬伊逃過一死,是因為牠有個主人,牠是某個人的寵物,而我們必須善待牠,如同照顧受傷的士兵一樣。
  我知道沒有多少人有興趣聽「驢子巴達薩」,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也是少數,不過如果你對老電影有興趣的話,「戰馬」的壕溝戰場景可以參照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的「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1957),電影最後的收尾畫面根本就是約翰福特(John Ford)式西部片的經典再現……,甚至,如果你聯想力豐富的話,無論是讓喬伊從鐵絲網脫困的英德兩國軍人,他們脫離戰事,跨越國族的友情,或是喬伊和黑神駒在戰火連天中與法國女孩的歡樂時光,都會讓你嗅到些「大幻影」(La grande illusion,1937)的味道。
  我想說的是,無論在拍攝技巧或精神層面,「戰馬」(War Horse)都沒有帶來什麼革命或新意,但這還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好電影。史匹柏就像個示範如何拍片的老工匠,他繼承了眾多既成的元素,高明地說了個引人入勝的動人故事。即使沒有譁眾取寵的賣點噱頭,「戰馬」就像許多經典的老電影(而且是好電影),古樸典雅而歷久彌新,每個畫面都像幅畫一般精心設計過,從攝影、音效、配樂到服裝道具的細節,各方面都老練準確,水準極高。這些精緻的功夫和苦心都讓我無法抗拒這部電影,越看越著迷、越入戲,雖然偶爾還是會覺得史匹柏實在太會算計觀眾的心理,電影實在精緻得過於機巧,但這也只不過是臣服於這些嫻熟技巧後的雞蛋裡挑骨頭,僅此而已。
  (註)好吧!其實我查過資料,史匹柏拍過六部戰爭片,都是關於二戰的:「一九四一年」(1941,1979)、「法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1981)、「太陽帝國」(Empire of the Sun,1987)、「聖戰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1989)、「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和「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1998)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32/33323952/

詳參【圖博館】:《馬兒啊!在大地上安息吧!》《搶救雷恩大兵》《馬的世界史》 《馬背上的文化》 《馬背上的聖戰》 《藏客》 《康定情歌》
2013-02-24 11:05:42
阿楨
《向雪許願》:劇情之中習得輓馬之美,在輓馬競賽又可窺見生命真諦 Tzara

電影中的取景,取景中的場域(PLACE),場域之於電影,有三種作用:最常見的是單純作為服膺劇情所需的背景,彷彿是舞台劇上隨時遭替換的布幕,僅是種框架工具;但有些導演會特別看重場域的美學價值,使之成為裝潢電影美感的藝術畫作,忘情捕捉如詩如畫的奇觀美景。在最後一種層次中,甚至會拔擢場域的地位,不僅寓情於景,令景色與角色的地位平起平坐,甚至凌駕於劇本之上,成為電影中的主角。
  以上三種層次,在《向雪許願》中均可獲得驗證,尤其是「場域作為電影主角」在這部改編自作家鳴海章小說《輓馬》的電影中,導演根岸吉太郎以其細膩婉約的鏡頭,點滴紀錄北海道逐漸凋零的賽馬「輓馬」運動。面對著殆逝危機的百年古老傳統,如何保留如此珍貴的文化資產,成為了本片急欲傳遞的價值核心。於是,「帶廣」、「北海道」、「賽馬」、「馬廄」這些大地景、小物景,並非是為了服務劇情發展的敘事背景,反而成為本片存在意義的真正核心價值,領導了劇本拓寫的方向與目標。
  物景成了電影主角,並不意味著劇情張力因此渙散。《向雪許願》憑藉詩意的悠揚凝練筆調,追憶逐漸逝去的寶貴文化傳統,同時又以內斂飽滿的情感,細膩捕捉人與人、人與馬間的微妙互動,編織一則感動人心的故事。全片將劇情、人物與紀錄輓馬傳統的文化目的完美揉合,在劇情之中可習得輓馬之美,在輓馬競賽之中又可窺見人性互動間的生命真諦,成為本片最為可貴之處,也是劇本如此雋永、可讀性高的價值所在。而且,片中還充分利用各角色中個別生命歷程中揮之不去的衰敗陰影,類比輓馬傳統所面對的殆逝現狀,在看似荒涼的冰天雪地中,力圖找出重生復甦的契機,戲裡戲外均點燃的充滿希望的篝火。
  當然,在場域(PLACE)的第三重價值之外,鏡頭下的北國雪景於美學意義上也散發著令人嘆息的華美:朔風蕭瑟凜冽,珂雪如鵝毛紛落,超現實夢境般的地景地物,拉長與現實重量感的遙遠距離。白雪皚皚,一望無際的銀色世界,總教人遺忘世間塵囂,成為千古以來自我放逐之地。寒氣崢嶸,冬日溫馴,鏡頭下的北國,風情萬千,異常絕美。另外,對於馬廄的寫真,往往賦予一種高度人文價值的美感;對輓馬競賽的馬匹,更是精心設計諸多氣勢磅礡的史詩鏡頭,刻意營造出「馬」的壯觀形象,再再令人印象深刻。
2013-08-16 10:38:19
版主回應
  對虔心於尊敬傳統的日本觀眾而言,本片的「文化」價值肯定比其電影「美學」價值與劇本「文學」價值更為重要,也因此,本片得已破紀錄地榮獲東京影展四項大獎的殊榮。不過,對於遠在千里之外的台灣觀眾,我深信這會是一部無論由「文化」、「美學」、「文學」任一面向來看,都是可細細咀嚼的好電影,絕對值得一看。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133/21334539/

向雪許願 What the Snow Brings 2007

導演: 根岸吉太郎
演員: 加藤正人 佐藤浩市 伊勢谷友介 小泉今日子 吹石一惠
得獎&參展紀錄:
★東京影展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佐藤浩市)、觀眾票選等四項大奬。
★每日映畫賞最佳男主角(佐藤浩市)、導演、劇本、音效等四項大獎。
★日本電影旬報賞最佳導演。
★橫濱電影節最佳女配角(吹石一惠)。

【向雪許願】…家是永遠的避風港!

  「這匹馬如果沒贏得這場比賽,就會變成沙西米。」
  「為什麼?」
  「一匹比賽的馬一年如果賺不到一百萬,就不值得栽培、飼養牠了!」
  一匹馬辜且得為自己的生存價值奮鬥,何況是人呢?
  阿學來到了北海道的輓馬競場,把身上所有的錢都投注在一匹最不被看好的馬上,他的孤注一擲式的逆勢操作並沒有成功,身無分文的他,徒步走到了一座馬場。原來這是阿學的老家,各位可能會以為他一定窮途潦倒、衣衫破舊、滿臉疲憊,又失魂落魄式的回到了家。哦!不,他可是衣衫畢挺,一副大企業家,像是衣錦榮歸似的。只是馬場老闆--他的哥哥,見到他的反應竟是出奇的冷漠,甚至還可感受到他那深深的怒氣,而會收留阿學住下來,只是因為輓馬競賽前,馬場裡所有的人員都不可以離開馬場,既然已經進來了,就不可以再出去了。
  我們常說「家是避風港」,當我們有任何的委屈、或遭受任何的挫折,甚至闖了大禍,家人總是保護我們的最後一道防線。
  「你為什麼回來?」
  「想看看你與媽媽,就發現我已在北海道帶廣了。」
  是失魂落魄,是魂不守舍,狼狽嗎?那倒沒有,還是保持著光鮮的外表,只是精神萎靡,任誰都可猜出他必定出事了。
  「媽媽呢?怎沒看到她?你們沒住在一起嗎?」
  「在十幾年前,你已判了媽媽死刑,你為了與富家女結婚,竟謊稱媽媽已過世……」
  以前常聽到類似的故事,住在鄉下的父母可能靠著種田、打魚或撿破爛,辛辛苦苦的把兒子拉拔長大,讀到博士、醫生,後來認識了家境很好的女孩子,也論及婚嫁,但他竟也告訴女方他的父母已亡。怎麼忍心如此傷害他們呢?縱使他們默許、也原諒了我們的不懂事,總有一天還是付出代價的。
  阿學付出了沈重代價,老婆跑了,公司破產了,還留了一大堆爛攤子在東京,逕自一個人逃回了北海道,躲在他那最後的避風港。
  媽媽見到了嗎?當十幾年前曾重重的傷害了媽媽之後,哥哥豈會輕易透露媽媽的去處。各位心裡可能嘀咕著:媽媽過世了嗎?難道哥哥連媽媽的墓地也因太多的氣而不告訴阿學嗎?
  哈!日本可是個高齡社會,在本片裡怎會作如是的安排呢?難道非得看到阿學悲傷、後悔、自責到泣不成聲、呼天搶地、要死要活的、「子欲養而親不在」爛情劇情,才叫感人嗎?其實一個原本那麼重要、熟悉又愛我們的人,幾年後竟發現他竟然不認得我們,但口中仍不斷念著我們的名字時,那才真正是痛不欲生的悲傷、後悔與自責,刹時所受到的衝擊直讓人想一死了之。
  媽媽得了老人痴呆症,哥哥因為工作的關係,無法隨時伴在她身旁照顧她,只得送到安養中心。剛開始阿學無法理解哥哥怎不把媽媽留在身邊照顧,但他可知當健忘症狀愈來愈嚴重時,只要一閃神,或短暫的離開了視線時,可能因之而危害了媽媽自己本身,更可能而對周遭的人或環境造成重大的危險。
  馬場裡有一匹冠軍馬,忽然得了重病,照顧牠的馬場人員心急如焚,其中一個人堆了一個藍球般大的雪球,搬到屋頂上,由於屋頂有點斜坡,第一次那雪球又滾了下來,只得再試一次,這次成功了,屋頂上就擺放一個大雪球了。為的只是向老天祈求讓這匹馬能好轉且痊癒。但冠軍馬仍沒度過這個難關,那雪球呢?它破裂了,是天意?還是巧合呢?而劇中再一次的「向雪許願」也是為了一匹馬,就是為了那匹差一點變成沙西米的馬了,不是因為牠生病,而是為了再一次的參與輓馬賽,希望牠能獲勝,而能免於變成沙西米的命運。
  那匹馬成了沙西米了嗎?阿學找回迷失的自我了嗎?而哥哥又原諒了阿學了嗎?不管結局如何,不論老家是何等的不堪,家人永遠都是包容我們、愛我們的,「家」並不僅是我們避風港而已,更是指引的一盞明燈。
http://suchin0921.pixnet.net/blog/post/8144985-

詳參【圖博館】:《馬兒啊!在大地上安息吧!》《馬的世界史》 《馬背上的文化》 《馬背上的聖戰》
2013-08-16 10:46:42
阿楨
牛鈴之聲 Old Parnter 2008

導演: 李忠烈
演員: 崔元均 李三順 金敏子
  劇情簡介
刷新了韓國影史獨立製片的最高票房紀錄
「首爾獨立電影節」觀眾票選最佳影片大獎
韓國「釜山影展」獲得最佳紀錄片大獎
80歲老農夫和他的妻子,以及一頭40歲的牛,一同住在韓國慶尚省的一個偏遠農村裡。不論日曬或雨淋,老農夫每天都帶著牛到田裡辛勤耕種,好為他們一家帶來溫飽。靠著這頭牛,三十多年來,老農夫不但將九個兒女撫養長大,也讓他們受了很好的教育,並都在首爾成家立業了…。
  不管時代多進步,勤儉的老農夫從不用機器,耕田插秧、收成載運,他都跟老牛拼著老命一起做。不論農業多發達,老農夫絕不噴農藥,只為在每日辛勤工作後,採割田邊的一抹青草,餵食他這個忠實老伙伴一頓飽餐。老牛之於老農夫,就如同老農夫之於子女,從沒要求回報。甚至某次老農夫出外返途時不慎睡著,醒來一看,牛車竟已載他駛回家門口…,讓老農夫對老牛的疼惜與日俱增,甚至還會招來妻子的嫉妒呢!
  由於老農夫的身體越來越差,大家都希望他賣掉老牛,換得餘生的清閒安適。拗不過妻子和兒女的再三請求,老農夫終於決定要賣掉這頭老牛了,他帶著老牛來到了牛市場,竟出人意外地開了一個500萬元的天價…。堪稱「風燭殘年」的這頭老牛,真的值得500萬嗎?真的有人會買下牠嗎?而老農夫又捨得賣掉牠嗎?
  導演李忠烈於2005年開始拍攝這部《牛鈴之聲》,珍貴紀錄了老牛在世的最後一年,鏡頭捕捉了一段段人牛相依為命的情感,讓許多曾在農村長大的孩子有了共鳴。
  老牛最後去世時,導演李忠烈卻也和原先的製片人拆夥,最後僅以不到三千萬台幣的經費完成該電影。《牛鈴之聲》先是在釜山影展獲得最佳紀錄片大獎,後又入選了今年美國日舞影展的競賽片。但當它今年初在韓國上映後,靠著觀眾驚人的口耳傳播力量,戲院竟完全停不住地一直增廳放映,最後竟創下五億五千萬台幣的超級票房,刷新了韓國影史的獨立製片最高票房紀錄。
  《牛鈴之聲》大賣後,老農夫婦的家也因此成為觀光聖地,當地觀光局甚至為該電影成立了電影博物館,並買下老牛的牛鈴與夫婦倆的衣飾版權,複製後轉賣給觀光客,以促進地方的經濟繁。
2013-11-12 10:38:05
版主回應
  影片短評
很像台灣的無米樂,但多了老人與牛的情感…很好看~
真實的感情是不需要言語表達的,韓國老農與牛之間幾十載的動人情誼,紀錄下珍貴的動人片刻,讓人感動不已!
  開眼BBS
餘音繞樑的牛鈴聲
牛鈴之聲 --- 謝謝你,我的摯友
感人落淚的精采紀錄片【牛鈴之聲】
怎麼都沒人討論?很棒的片子耶

主題:怎麼都沒人討論?很棒的片子耶

沒想到這部片沒人討論,它對現代人的疏離與農業機械化,都有很深的反省,我甚至覺得這頭牛能活這麼久,完全是老農長期餵食牠有機草類的關係,當然,牠也沒白白受老農好處,牠也付出了一生的生命去工作,回報了老農,算來,還是老農佔便宜呢
  回應
雖然我認為你的評論讓人一點也感覺不出片子真的好看,不過我還是很認同你的開頭標題!老實說這部是我最近幾年唯一看了會流眼的電影!老牛跟老農夫還有愛鬥嘴的老太太貫穿了整片的主軸,特別很愛老太太的個性真的是為本紀錄片增色很多,還有牛跟農夫的感情維繫真的是太令人動容了,
  農業機械化沒有不好,而是在機械化時容易讓人流失珍惜的感覺,片中老太太碎碎念和老翁不回應也是一種生活的常態,當老翁看到牛快死了,才想要把它賣掉,不忍看到他最後死去的模樣,老太太嘴巴上要老牛去死 但心理卻也是放不下心,不過牛老實說真的很慘 痛苦了一輩子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78599

《牛鈴之聲》:集《鬥牛》與《無米樂》之大成 文:Tzara

這到底是一部以劇情片架構拍攝的紀錄片?還是一部借用紀錄片手法敘事的劇情片?關於全片極富情緒感染力的表現形式,拍攝手法,敘事架構的完整與到位,或許並不重要。但我們還是可以用心反覆咀嚼,回味再三這部來自南韓導演李忠烈獨立製作的《牛鈴之聲》,如何透過「真實電影」、「自然電影」與紀錄片形式混血揉合的表現美學,以極真實,極自然,極直接,極細膩的紀錄鏡頭,忠實捕捉(跟拍)到務農的老夫與老妻,老人與老牛間相依為命,生死與共,無怨無悔,不求回報的愛。平凡中見偉大地將愛的真諦,愛的幸福,愛的犧牲,具體呈現給世人。觀賞過後,很難不為之動容,為之落淚鼻酸。
  「愛」是本片核心母題,無論是老人與老牛,老夫與老妻之間的愛,看似樸實無華,卻異常真摯動人。其中,關於人牛之間「不能沒有你」的愛,相當容易讓人聯想到大陸導演管虎的《鬥牛》。至於老夫老妻間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的愛,則讓人不禁回味起莊益權與顏蘭權夫妻執導的《無米樂》:主角同樣是一對務農夫妻,髮蒼蒼,視茫茫,齒牙動搖,每天鬥嘴,不斷抱怨,但在日常例行性的鬥嘴抱怨之後,卻仍在生活中的每個互動小細節,處處都表露出不言可喻,隱而未宣,甘願為對方犧牲奉獻,白頭偕老的摯愛。
  《牛鈴之聲》如何表達「愛」?除了攝影風格上的真實、自然,讓觀眾成為愛的見證者外。剪輯上,大量運用「對照」技巧,將老人對老黃牛無微不至的疼愛,與對其老妻沉默寡言的態度作對照。配合老農婦深宮怨婦似的不斷自怨自艾,強化老農夫愛牛成癡,以及老農婦深感人不如牛,又心甘情願「愛他所愛」的印象。其中,老農婦在片中對老母牛既愛又恨,既羨慕又厭惡,既憐憫又感激的複雜情愫拉扯,是全片表現人牛間,夫妻間情感昇華,最微妙,也最有戲劇效(笑)果的處理。
  愛之外,本片一如《無米樂》,透過刻意安排的鏡頭剪輯與攝影構圖,將現代與傳統二元價值的對立,以及韓國抗議狂牛症與美牛進口等時事,全都納進片中劇情,讓全片除了濃郁的感性元素外,還有值得深思的理性訴求存在。
  值得一提,《牛鈴之聲》原片名為「Old Partner」。片中,牛鈴之聲幾乎隨著老牛的出現貫穿全場,達到催眠制約的效果:不知不覺,當牛鈴之聲響起,觀眾與老農夫都會立刻感知老牛的聲聲招喚,想起牠瞞頇的腳步,患病臨死前還要拖著犁工作,直到生命的盡頭,才得以放下綁在身上40年的重擔。正因為此等聲音「制約」效果太過成功,故事結尾,真正感動,擊潰我淚堤的並非老農夫看著「遺物」牛鈴的見物思情,而是最後一景,老農夫落寞的身軀,惆悵的眼神,望著休耕的農田,畫外音出現了牛鈴之聲,此時此刻,人牛之情,溢於言表。一瞬間,我熱淚盈框,久久不可自己。
  片尾字幕寫著:此以本片獻給全天下的父母親與牛,再次令人鼻酸。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264/22643562/
2013-11-12 10:38:21
美國黑金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7 04:07:1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