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3-02 07:30:34| 人氣1,57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xx東漸史》太老套了吧,容閎早在清末就寫過《西學東漸史》,現已廿一世紀了,還在扯啥《東漸史》?

不要先入為主、成見太深,《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2002)可是一套由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的叢書,有十四本:《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導論》《西方哲學在當代台灣和香港》《進化主義在中國》《唯意志論哲學在中國》《實用主義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在論在中國》《分析哲學在中國》《康德黑格爾在中國》《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在中國》《現象學思潮在中國》《後現代後殖民主義在中國》《基督教哲學在中國》《中國本土文化視野下的西方哲學》。

量是蠻大的,質呢?

當然有料了,單是湯用彤的兒子湯一介共四十二頁之<總序>就道盡了中國從魏晉、隋唐、明末清初、清末民初、到改革開放等各時期中西文化思想交流的深入簡出。

湯一介是中國文化書院的院長,與北大哲研所合作的這套書,當然會強調中國文化的主体性了。

你又想當然耳了,湯一介點出了交流中存在的「天朝心態」自大自滿,老是被動的輸入與輸出,尤其常被迫以「拿來主義」便宜行事,缺少向外「送出」的積極做為。

那是中央朝廷,地方民間的話,不論西天取經或陸上絲路海上瓷路之貿易,則積極的很。

隋唐佛教是很積極,所以才能中国化、開創宋明理學,不過從明末以來,幾乎是被迫的。

說來是很吊詭,中央政治壓抑時,民間尤其學者知識分子渴求外界思想,一但解禁,各種思潮又如跑馬灯般快閃而過,這種情形發生於清末民初、改革開放、和台灣解嚴前後。思想還來不及生根開花,便退潮了。

這就是急功近利、思想政治化的結果,「救亡殘害了啟蒙」。

這不只是清末民初,連大陸的改革開放、和台灣的解嚴前後都如此,所以才會造成兩岸現今的思想衰落期。

高潮之後自然会有低潮,怕的是連一再反思「政治化」的作者黄見德,竟然認為引進西方哲學的最大目的在促進現代化和生產力(p.389)。

這也是常有之事,看得見樹見不得針,不過黃在《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導論》《西方哲學在當代台灣和香港》二書中確實花大力研究了,尤其後書幾乎可當《當代台灣哲學史》來讀,台灣人怎沒自己寫呢?

這又不是個案,台灣的xx史那種不是大陸先寫?從歷史、文學、電影~甚至武俠小說皆然。

那台灣到處爭設「台灣xx系/所/工作室」又是為了政治了?

正是!
 

西學東漸>百度百科

【概念】
【兩大階段】
【媒介】
【媒體】
【新式學校】
【港、澳及其他口岸租界的角色】
【日本在西學傳入中國的角色】
【中國人對西學看法的變化】
【民國時期西學東漸的論戰及影響】
【各學科的西學東漸】
【對中國的影響】
【西學東漸影響下的著作】 
 
  【概念】

  西學東漸是指近代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曆史過程,其雖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來一直到當代的各種西方事物傳入中國,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兩個時期之中,歐洲及美國等地學術思想的傳入。
  在這段時期中,中國人對西方事物的態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漸接受西學甚至要求“全盤西化”。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藉由來華西人、出洋華人、各種報刊、書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爲媒介,以澳門、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爲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學、天文、物理、化學、醫學、生物學、地理、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應用科技、史學、文學、藝術等大量傳入中國,對于中國的學術、思想、政治和社會經濟都産生重大影響。
【兩大階段】

  1、明末清初耶穌會傳教士的到來。
  明萬曆年間,隨著耶穌會傳教士的到來,對中國的學術思想有所觸動。此時的西方科學技術開始迅速發展,而中國這時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非常緩慢,大大落後于同時期的歐洲。傳教士在傳播基督教的教義同時,也大量傳入大量科學技術。當時中國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學技術上知識,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沒有受到影響。這一階段的西學東漸,由于雍正的禁教,加上羅馬教廷對來華傳教政策的改變而中斷,但較小規模的西學傳入並未完全中止。
  此時的西學傳入,主要以傳教士和一些中國人對西方科學著作的翻譯爲主。1605年利瑪竇輯著《乾坤體義》,被《四庫全書》編纂者稱爲”西學傳入中國之始”。當時對中國的影響主要在天文學、數學和地圖學方面,由于只在少數的士大夫階層中流傳,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宮,沒有能夠很好的普及。
  2、鴉片戰爭前後直到五四運動前後。
  19世紀中葉前後開始,西方人再度開始進入中國,並以各種媒介帶來西方的新知識。而由于鴉片戰爭及英法聯軍的刺激,促使清朝政府在1860年代開始,推行了洋務運動,也促使西方的科學技術再一次傳入中國,當時中國人。當時的洋務人士,主要采取”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的態度來面對西學,而主要關注的是西方的先進武器以及相關的器械運輸等,而未試圖對西方的學術思想加以學習,因此在這期間學術思想方面的傳入主要藉由西方傳教士創辦的媒體,以及洋務機構中爲軍事目的順道譯介的書籍。
  甲午戰爭以後,由于中國當時面臨著國破家亡的命運,許多有識之士開始更積極全面地向西方學習,出現了梁啓超、康有爲、譚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們向西方學習大量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政治上也要求改革。這一時期大量的西方知識傳入中國,影響非常廣泛。許多人以轉譯日本人所著的西學書籍來接受西學。進入民國時期,由于對政治的不滿又進一步導致知識分子們提出全盤西化的主張,在五四時期這種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這一波的西學東漸,一直持續到當代而未止。
【媒介】

  (一)來華西人

  來華的西方人,包括傳教士、外交家、官員等,均對西學東漸造成影響。
  1、傳教士
  在明末清初的一波西學東漸中,傳教士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當時主要以天主教耶穌會爲主的傳教士們(較晚亦有方濟各會、多明我會等的教士),在試圖將天主教傳入中國的同時,引介了西方的科技學術思想,譯著了大量的西方學術相關書籍。其中扮演起重要角色的有利瑪竇、艾儒略、湯若望等人。
  在19世紀的西學東漸中,基督新教的教士也開始進入中國,天主教士也隨口岸的開放來往各地,他們成立教會學校、醫院,並開設印書館、設立期刊、並譯著大量各種書籍。對于西學的傳入有很大貢獻。
  2、其他來華西人
  除了傳教士之外,許多來華的官員、探險家等也成爲傳入西學的重要媒介,例如將領戈登對于中國洋務時期軍事的影響。主持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對于西方管理制度的引入,以及譯介書籍、最早西方軍樂隊的引入都有影響。

  (二)出洋中國人

  1、旅行家及商人及外交官
  明末清初有不少中國人隨傳教士到歐洲旅行,但早期都沒留下相關文字,因此對西方文化的傳入影響不大,最早有記錄的是樊守義(1682-1753)在康熙年間隨四位傳教士出使羅馬,寫成《身見錄》一書,描寫歐洲政治制度、建築、風俗等,對于中國人對西方的認識有不少影響,許多對利瑪竇等人著作存疑的中國學者,觀點開始有了轉變。乾隆年間的商人謝清高遊歐後所著《海錄》則更廣爲人所知,記錄歐洲的貿易、工藝、人民生活及世界地理。
  鴉片戰爭以後,自行出洋的中國人更多,1840年代商人林針的《西海紀遊草》,記述其至歐洲及美國的記遊。近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王韜在1867年出遊歐洲,1870年出版《法國志略》、《普法戰紀》二書;1879年出遊日本,影響其各種主張思想,商人李圭1876年至美國參與博覽會,寫下《環遊地球新錄》一書,成爲中國人中首位環遊地球一周的記述者,並對美國的學術科技的發展有所介紹。
  而清政府也因洋務運動的推行,在1866年派官員斌椿等人考察歐洲12個國家,著有《乘槎筆記》;1868年至1870年由滿人志剛首次正式出使歐洲及美國,著有《初使泰西記》。此外,早年同斌椿考察的同文館學生張德彜,之後多次出遊歐洲,著有《航海述奇》共七部,對歐洲社會學術文化的描寫更加深入。
  光緒年間開始設立駐外公使之後,有更多重要官員和知識分子出使歐美並撰寫遊記,且由于公使較一般旅行者停留較久,因此對西方思想文化的了解能更加深入,其中對中國思想文化産生重大影響的包括郭嵩燾、劉錫鴻、黎庶昌、曾紀澤、徐建寅、薛福成等人。甲午戰爭以後,中外交通大開,出洋變成很普遍的現象,因此不贅述。
  2、留學生
  近代中國的留洋學生起自于鴉片戰爭之後,早期的留學生,多爲港、澳地區教會學校的學生,進一步出外發展,1850年至美國耶魯大學讀書的容閎,1848年至英國愛丁堡大學的黃寬等, 即爲早期留學生的代表之一。容閎在學習中,感受到中國社會文化的不足,因此回國後,即希望能有更多人出國學習西方事物,在他的爭取提議下,終于在1872年清政府選派第一批留美幼童,次年並有第二批,他們在中學畢業後,主要以西方的軍事、工業技術等學習爲主,雖然在1881年被改變政策的清政府招回,但他們對于西學的傳入有所貢獻,也影響往後的留學生的留洋,他們之中最著名的包括詹天佑、唐紹儀、梁諭等。
  另一方面1875年開始,福建船廠及北洋水師學堂的學生也陸續被派至歐洲各國學習,對于晚清對西方海軍的學習有所貢獻,但其中最著名的嚴複反而不是在軍事而是其他西學的傳入有重大的影響。
  相較于洋務運動期間留學生多爲官派且人數少而零星,甲午戰爭之後,首先興起了留日浪潮,大量官方資助及民間自行前往的留日學生出現,對于由日本學習西學有很大的助益。此外,1900年以後,由于美國歸還部分庚子賠款作爲留美的經費,使留美的留學生人數大爲增加。留學法國則在1912年左右,由李石曾、蔡元培等人發起勤工儉學的運動,使許多人得以留法。這些大量的留學生直接接觸到西方的教育,使能更直接能將西學傳入中國。
【媒體】

  媒體是將少數知識分子所習得的西學,較快速地傳布于較多人的方式,在近代的西學東漸之中,最主要的媒體有書籍、期刊、報紙等。

  1、書籍的出版流通

  西學書籍的翻譯和著述,是西學東漸相當重要的媒介,關于各種出版的書籍和簡介,見于後面的書籍列表以及各學科的相關內容,這裏主要探討書籍的出版和流通。
  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中,雖然出現了大量的由教士及士大夫合著合譯的書籍,但這些書籍未能受到當時一般社會的重視,未能打入晚明已十分發達的商業出版界,因此雖然西學書籍有刻印出版,但主要仍僅流通于少數有興趣的士大夫階層。
  19世紀初以來,首先開始大量出版西學書籍的是西方的教會組織。如1843年英國傳教士麥都思上海創建《墨海書館》。墨海書館出版了一個批關于西方政治、科學、宗教的書籍,如《新約全書》、《大美聯邦志略》、《博物新編》、《植物學》、《代微積拾級》、《代數學》,還出版中文期刊《六合叢談》,是道鹹年間譯介西學最重要的出版組織,此外早期重要的西人出版社尚有美華書館等。
  1887年由傳教事、外商組成的廣學會是另一個重要的西學出版機構,其出版翻譯的大量政治、科技、史地、法律等方面的書籍,尤其在1895年以後成爲維新派如康有爲等人思想的重要來源。
  另一類重要的翻譯出版機構,是由清政府在洋務運動的推行下所成立的,其中1865年成立的上海的江南制造局譯書最多,影響最大,尤以科學技術方面書籍最多,北京的同文館,則以國際公法、化學、法律方面的書籍影響最大。除此之外,福州船政局、開平礦務局、天津機器局、上海廣方言館、廣州同文館等機構都設有翻譯出版的機構。
  中國民營的出版社始自于1897年成立的商務印書館,由于商業性的考量,其出版重視較爲通俗的知識介紹,以及配合新式教育的推而出版的新式教科書,同時由于其出版社分館及銷售點遍布全國,因此對于將西學新知傳布于更廣大的民衆,有很大的貢獻。其後于1912年成立與商務競爭的中華書局亦扮演著類似的角色。
  書籍的流通方面,除了書局書店之外,各式的圖書館也在維新運動時期開始推展,希望能改變傳統中國官藏私藏書籍而不善加流通的情形。最早是維新派人士在全國各地成立學會並藏書向公衆開放借閱,其中藏書除傳統學術書籍外,增加了許多西學書借。公共圖書館則要到1902年清政府規定各大學堂要設立圖書館,而1905年才有第一座大型公共圖書館在湖南成立,收藏大量西學書籍。其後各省也漸次成立。至民國時期,公私圖書館事業都更加發達,對于傳布新學于民間産生不小作用。

  2、期刊

  雜志報紙由于是定期出版,相較于圖書而言,對于傳播最新的西方知識有重要的角色。第一階段的西學東漸,尚無期刊的出現。
  晚清早期的期刊多半是教會期刊。最早的中文期刊,是英國耶穌會教士馬禮遜和米憐1815年于馬六甲共同創立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雖然不在中國發行,但有不少流傳入中國。中國本土則是1833年由荷蘭教士郭士立在廣州成立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計紀傳》,內容介紹西方文化、新聞、文學等。其後數十年間陸續有傳教士成立各種期刊,但大多延續時間不長(五年已算長),發行量影響力也都較小。1853年理雅各和麥華陀在香港創辦《遐爾貫珍》;1854年美國傳教士瑪高溫在寧波創辦《中外新報》;1857年墨海書館偉列亞力出版中文期刊《六合叢談》;1862年英國耶穌會士在上海創辦《中西雜述》;1868年由美國教士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成立的《中國教會新報》(1874改名《萬國公報》,廣泛介紹西方各種知識,其延續時間長,發行量大,是晚清傳播西學重要的媒介。1872年京都施醫院在北京辦的《中國聞見錄》是北京最早的期刊。此外1876年由英國人傅蘭雅(原名John Fryer)在上海成立的《格致彙編》,是第一部科學專門的期刊,對西方科學知識的傳入具有重大影響力。
  1895年甲午戰爭的刺激,使得大量各種國人所創的期刊興起,多用于宣傳西方政治思想及學術,最早包括康有爲1895年成立的《萬國公報》(與林樂知所創同名),1896年成立的《強學報》,同年梁啓超成立的《時務報》等,這些刊物的發行量及影響力,都遠超過早期的教會期刊,戊戌變法失敗後,1898年在日本橫濱創辦了清議報之後1901年因火災停刊,又創立《新民叢報》,同時革命派則在日本有《民報》,二報之間的互相爭論,激發起讀者們對于政治事務的熱心參與以及許多西方政治經濟社會理論的的認識。
  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晚清政治性期刊的熱潮減低,1915年成立的《新青年》,代表著新的一種,以文化的討論爲主要目的期刊,《新青年》以及其他類似的期刊,對于民國時期西方思想的傳入産生的重大的影響。

  3、報紙

  報紙雖相較于期刊而言,多具有報導及商業性質而缺乏較深入的知識,但由于出刊時間快發行量大,有助于把西方知識和消息廣傳開去。影響力較大的報紙中,最早的是1861年由英商匹克伍德在上海成立的《上海新報》,其內容除新聞、商務消息外,也有西方科學技術等的介紹。1864年香港連續出版了《中外新報》、《近事編錄》和《德臣西報》中文版《華字日報》。其後,另一西商美查(Ernest Major)在1872年成立《申報》,之後成爲晚清民國的重要報紙,其內容雖然以新聞、奇聞爲主,但也包含對西方思想及消息的報導,以及在讀者投稿中對于中西文化接觸問題的討論(著名的是鐵路與風水的爭論)。1874年王韜在香港創辦《循環日報》——世界上第一家中國人創辦的中文日報,王韜自任主筆,寫下大量鼓吹變法自強的政論。
  在1895年以前,新式報紙的影響力仍然僅限于沿海口岸地區。但在1895後以後,這些報紙的發行量大增,如《申報》增加版面,發行地區也增加之外,有更多的報紙開始出現競爭,包括上海的《新聞報》、《時報》,天津的《大公報》等,此外尚有革命派的報紙如《警鍾日報》,且各報紙開始漸由早期以文言爲主,轉而以較多接近口語的文字來吸引更多的讀者,不少白話報也在晚清全國各地出現,這些對對于西方新思潮的傳布産生重大影響。
【新式學校】

  明末清初,教士艾儒略所撰的《職方外紀》中,曾對歐洲國家的學校制度加以介紹,但未受當時士人的重視,也未影響中國的教育。
  在晚清這波西學東漸中,西式的新學堂才開始逐漸建立,並成爲學習西學重要媒介,早期的西式學校多爲西方人,尤其是教會所設。最早的學堂爲1839年在澳門成立的瑪裏遜學堂,其後在當時唯一的口岸廣州也有類似學堂成立。鴉片戰爭之後,教會學校才廣泛成立于各個口岸,天津條約之後進一步發展至內地,成爲早期西學在民間傳布的重要管道。1876年徐壽、傅蘭雅在上海創立的《格致書院》,是較早的一所教授西洋自然科學的學院。
  在洋務運動中,爲培育相關人才,清政府也開始成立新式學校,最早的是北京的同文館以及上海的廣方言館,其後在全國各地成立天文、電氣、醫學、軍事等專業的西式學堂,教會學校也在這期間得到進一步發展,並開始淡化學校的宗教色彩,都對西學的傳播産生重大作用。
  甲午戰爭的刺激和戊戌維新的鼓吹,使得新式學堂大量出現,大量傳統的書院改爲新式學堂,而1905年科舉的廢除,更使得傳統的私塾失去了其主要作用而沒落或轉型,晚清新政中並正式采用西方學制來規範各級學校,其學習西學的內容也更爲廣泛。
【港、澳及其他口岸租界的角色】

  澳門由于在明後期由朝廷讓與葡萄牙人,因此在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中,西方傳教士常以澳門爲中繼站,而一些學術思想亦經由此逐漸傳入中國內地,而許多與西人打交道的中國人亦在澳門學習西方語言及文化。
  1841年,香港在《南京條約》中割讓給英國,使得香港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澳門作爲中西之間橋梁的作用,移入香港的中國人在這裏得以接觸到英國的政體、法律、習俗、學術文化等,在這個環境下,産生了近代中國不少具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包括如王韜、何啓、洪仁玕等人。
  隨著清朝與西方國家之間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各地通商口岸租界逐漸設立,産生了許多中西文化得以交流的管道,其中尤以上海租界最具代表性及影響力,居住在租界中的民衆,較直接地接觸到新的西方科技事物、西方式的政治法律體制、資本主義式的經濟以及西式的媒體,也因此許多近代以來的新知識分子,都曾因在上海生活而受到西學的影響。此外,活躍于各個口岸的買辦商人,因爲商務的需要,成爲較早開始接觸了解西方語言文化習俗的一批人,如主張議會民主的鄭觀應即是廣東口岸地區商人出身。
【日本在西學傳入中國的角色】

  道光鹹豐年間,中國原比日本早開始接觸西方,因此日本人經常透過中國的譯介(包括如魏源等人的著作)來了解西方。但隨著日本人開始接觸學習西學,包括明治維新的推行,使得在1870、1880年代時,對西學的學習開始超越中國,而爲如李鴻章等人所注意。此外任日本領事的黃遵憲寫于1887年《日本國志》介紹日本的曆史及進步發展的情形,但未受到當時人的重視。
  甲午戰爭使更多人注意到日本人學習西方的成功,之後俄羅斯侵略中國東北,使清政府決定與日本友好,加上地緣之便,大量留學生到日本學習。由于文字的接近(當時日文漢字較現代日文的漢字更多),許多即使僅粗通日文的人,也能大致閱讀甚至譯介日本的西學譯著,因此日本成爲晚清時期(尤其在1895-1914年間),中國學習西方學術文化最重要的媒介。
  例如維新派的康有爲,在推行新政時,多引日本學習西方政體制度的例子來作範例。晚清影響思想界最大的人物之一梁啓超,其大量介紹西學的文字便有許多得自于在日本期間相關譯著的學習。日本對中國西學東漸的影響﹐更可由大量的日本漢字的引用可看出,包括如“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哲學”、“化學”、“物理”等重要的西方新概念詞彙在內,共有數百個日本翻譯的西方新詞彙傳入中國並廣爲應用。
  1914年以後,由于日本對中國政府提出二十一條,引起強烈的反日運動,加上留學歐美的管道逐漸便利,人數增多且更受到重視,因此日本作爲中國學習西學的中介角色就減弱了。
【中國人對西學看法的變化】

  1、明末清初時期
  明末清初西學的傳入,使中國的少數士大夫開始認識到西方學問之中有其優于中國之處,但這並未造成中國人對于中西學的基本高下看法有所改變。西學中主要受到注意的仍是技術方面如天文曆法、測量以及所謂的“西洋奇器”等,對于中國學術本身的影響沖擊亦不大。
  此外,當時最常見的一種說法,便是“西學源出中國”,認爲當下一些中學不及西學的事物,其實是中國古代已有而傳入西方,但中國本身反而失傳的事物,如黃宗羲認爲一些數學原理是周公時代西傳的。王夫之認爲西學大多是“剽竊中國之緒余”。錢大昕認爲西方天學算學,是習自于在中國已失傳的祖沖之的著作,這樣的看法使得當時人能很安心承認並學習這些西方較優越的學術。
  2、晚清時期
  晚清道光鹹豐之交中國人與西方人接觸時,除了大多數人根本不重視甚至排拒西學的存在之外,僅有少數有識之士如林則徐、魏源等人,開始注意到西學有其優越之處,但基本上,他們仍不把西學看作是與中學對等的學術文化,從魏源的名言“師夷長技以制夷”來看,西學只能是“夷學”,其中雖有可取之處,但其地位遠不及中國學術思想。
  在洋務運動早期,大多數人仍存有這種類似的看法,但隨著與西方接觸的增加,“西學”一詞逐漸取代了“夷學”,許多官員及知識分子開始正視西學,視之爲可與中學對等的學術思想,並開始探討應當如何融合二者的優缺點來幫助中國富強,當時在政界學術界都有重要地位的張之洞所提出的“中學爲體,西學爲用”,便成爲晚清新式知識分子們最典型的西學觀點,認爲西學在器物、制度上勝過中學,但在基本的思想道德人心等方面不如中國。
  這樣的中學西學的觀點,在晚清一度讓這一代的知識分子暫時取得一個安心于學習西學的模式,但在清末最後十多年已開始受到挑戰,到了民國初年,當更多的人對傳統文化不滿開始視西學爲“新學”,認爲西學高于中學而應當取代中學時,便引發了進一步的論戰。
【民國時期西學東漸的論戰及影響】

  第一次正面的理論對恃是從1915年《新青年》創刊開始的。論戰的焦點是關于中西文化差異的評價和認識。《新青年》一問世,就大張旗鼓地宣傳倡導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而他們提倡的“所謂新者就是外來之西洋文化,所謂舊者就是中國固有之文化”,公開主張以西方文化來取代傳統的封建文化。爲了強調西洋文明的先進性,陳獨秀在《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中,把東方文明和西洋文明加以比較後,概括了東方文明和西洋文明的特點,他認爲,西洋民族以戰爭爲本位,東方民族以安息爲本位;西洋民族以個人爲本位,東方民族以家族爲本位;西洋民族以法治爲本位,以實利爲本位,東方民族以感情爲本位,以虛文爲本位。文中盡是以西方文化之長來映照中國文化之短,這樣的態度和明顯的取向,很快引起了文化保守主義者的強烈反對。從1916年開始,《東方雜志》主編杜亞泉便以“槍父”爲筆名,發表了一系列論述東西文化差異的文章,與陳獨秀等人進行論戰。他也采用陳獨秀的比較方法,而其結論卻完全相悖。他將西洋文明概括爲動的文明,而將中國文明概括爲靜的文明。他說這兩種文明可以互相補充,取長補短,卻又“不可不以靜爲基礎”。甚至西洋文明也必須由吾國文明,去救之弊,濟之窮。他告誡國人不要受西方物質文明的“眩惑”,堅持要以儒家思想爲是非之標准。他指責新思想新文化自西方輸入,破壞了這一傳統標准,于是造成了“人心之迷亂”少國是之喪失’,少精神之破産。陳獨秀、李大釗等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反駁,李大釗采納槍父的東洋文明主靜、西洋文明主動的說法,卻又在價值取向上完全否定了槍父的論點。
  緊接著,第二次大規模的論戰是在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此時,傳統文化已受到了猛烈沖擊,西方文化已如“洪水”,般湧入,新文化的傳播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完全拒絕外來文化的論調已根本站不住腳。于是文化戰線上又産生了一種中西文化“調和論”。1919年秋天起,章士釗到處講演,鼓吹新舊調和之說。他認爲:“調和者,社會進化至精之義也”,“不有舊,決不有新”,“不善于保舊,決不能迎新”。槍父等人也趕緊呼應這一論調,進一步提出、中國固有文明不但不能“革除”,而且這種調和,也只有把西洋文明“融合于吾固有文明之中”。這實際上仍是一種改頭換面的文化守舊論。李大釗在論戰中從經濟基礎的決定因素方面分析了新文化必然取代舊文化,而不是與之調和的客觀必然性。《新青年》、《新潮》、《民鋒》、《每周評論》等雜志都積極參加了這場論戰。這次論戰一方面進一步傳播了與封建傳統文化徹底決裂的新文化精神,同時也大開了“全盤西化”論的先河。
  關于中西文化的第三次論戰是發生在1920年代初期。其主題是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價值問題。1918年,梁啓超自歐洲歸國,出版《歐遊心影錄》並發表了大量觀感,主要觀點是認爲在歐洲一百年來的物質文明高度發展,卻帶來的許多災難,要想解放“物質文明破産,哀哀欲絕的喊救命”的西方世界,只有依靠中國的古老文明。而梁漱溟于1921年出版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則認爲,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爲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後要求爲其根本精神的”,,而中國文化“是以意欲自爲調和持中爲其根本精神的”。他認爲這三種文化系統代表了人類文化發展循序而進的三個階段,並得出結論說:西方文化的路已經走到了盡頭,緊接著“便是中國文化複興成爲世界文化的時代。”胡適等人立刻起而應戰。胡適認爲:“現在全世界大通了,當初鞭策歐洲人的環境和問題現在又來鞭策我們了。將來中國和印度的科學化與民治化,是無可疑的。李大釗、瞿秋白等人則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武器參與這次論戰。瞿秋白指出:“西方文化,現已經資本主義而至帝國主義,而東方文化還停滯于宗法社會及封建制度之間’,兩者都應爲當代社會所摒棄,只有進行無産階級的世界革命,方能得真正文化的發展。
【各學科的西學東漸】

  1、哲學

  中國傳統思想中一無西方嚴格定義的哲學的概念,而哲學的基礎邏輯學也僅存在于少數如名家等古代思想中。
  明末清初西方哲學開始傳入,最由葡萄牙傳教士高因勃耳,撰寫大量對亞裏斯多德哲學的相關介紹,內容包括知識論、理則學、形上學等方面。此外中古神哲學家[[阿奎那]的著作,也在清初節譯至中國。
  但西方哲學真正大量輸入中國則要到晚清時期,早期尚未用哲學一詞,到20世紀初,此名詞由日本傳來被廣爲使用,標示哲學從儒學、經學等學科分出來探討。當時的各期刊中有大量對古希臘哲學、及西方近代抛學的介紹。許多新觀念如物質、精神、唯心論、唯物論等重要哲學概念也被引入中國,進化觀念的傳入更是對中國哲學思想産生重大影響。在邏輯學方面,最早的著作爲1895年廣學會出版的《辨學啓蒙》,但其後嚴複翻譯的《穆勒名學》影響更大,對于西方的演繹及歸納邏輯都有介紹傳入。在倫理學方面,在20世紀初大量由日文翻譯相關著作。這些對于近代知諩分子們強調新的倫理道德觀念有所影響。其中梁啓超、蔡元培對于中國近代倫理學影響最大。

  2、數學

  中國傳統所重視的數學大多用于天文曆法方面,明末利瑪竇所譯天文書籍《乾坤體義》下卷的內容即多爲算術。最早專門的西方數學著作的翻譯,爲利瑪竇和徐光啓合譯的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前六卷,幾何、測量方面的書籍尚有《測量全義》、《測量法義》等。割圓數的傳入方面,有明末的《割圜八線表》及《大測》;在西方算術的傳入方面,最早有利瑪竇及李之藻合譯的《同文算指》。對數的傳入,在順治年間的穆尼格講授。康熙時期官方編訂的《數理精蘊》爲集明末清初西方數學傳入的大成。
  19世紀中葉以後,介譯西方數學的重要人物爲數學家李善蘭,他與英國人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麥都斯)(Walter Henry Medhwest),艾約瑟(Joseph edkin)等人合譯了包括《幾何原本》後9卷,《代數術》《代微積拾級》等著作,爲符號代數及微積分首次傳入中國。另一位數學家華衡芳則在1860年代以後與傅蘭雅合作譯了不少著髼,介紹了對數表、概率等新的數學概念。清末新式學堂中的數學教材即多取于兩人的著作。到20世紀初,隨著留外學生的增加,西方數學大量傳入中國,至1913年北京大學成立數學門,爲第一個專門的數學的學術教育單位。

  3、天文學

  明末清初時,西方傳教士帶來新西方新式的天文學,但其中最被重視的仍是中國傳統認爲是國之根本的曆法,由于元代以來的大統曆、回回曆被證明在許多場合中未能准確預測日食月食,因此明代朝廷中不少大臣主張采用西方新曆,終于在崇征年間以鄧玉函、湯若望等人掌欽天監,制新曆法,至清初,由湯若望等人完成新曆,稱時憲曆。
  除曆法之外,天文方面著作有利瑪竇口傳的《乾坤體義》、《渾蓋通憲圖說》等,此外。尚有天文儀器包括地球儀天象儀望遠鏡等傳入。除此之外,當時西方最新的地動說以及伽利略的新發現如銀河的解釋、木星的衛星等發現都傳入中國。

  4、地理學和地質學

  明末時許多地理學知識及技術隨傳教士傳入。如利瑪竇親手繪制的《萬國全圖》。這幅世界地圖上所繪的外國人占領的廣大土地讓明政府感到不解和恐懼,也讓明政府重視起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此外艾儒略《職方外紀》對西方地理以及東西法路作許多介紹。到清初南懷仁九作坤輿全圖,康熙時,由傳教士對于清朝各地包括邊疆地區作地理調查,最後制成皇輿全覽圖,其中繪制技術,包括以三角測量法,並標示各地的經緯度。
  到了清末,西方地質學和地理學再次傳入,許多尤其和西方人來到中國對礦産的考查有關。而中國的學者如華蘅芳在1873年,翻譯《地學淺釋》一書,爲西方地質學的引入的重要著作。到20世紀,張相文及章鴻釗兩人,撰寫編譯多部西方地理地質方面的專書及教科書,爲中國地理學及地質學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在近代地理觀念的改變方面,傳統中國人對世界的了解,除了鄒衍所提出的大九州說認爲中國之外尚有其他世界,一般的天下觀是以中國爲中心,四周爲外夷,但近代西學東漸中,與西方人的接觸和新的地理書籍地圖的譯介,使得逐漸必須承認海外尚有更廣大的世界,因此世界變大了,而中國由天下的中心成爲世界甚至僅僅是亞洲的一部分。
 
  5、生物學

  明末清初最早傳入西洋生物學知識的書籍,是傳教士羅明堅所著《天主實錄》,其書雖主要爲爲宗教書籍,但其中有當時歐洲生物學的介紹,內容包括各種動植物特征、習性、繁殖等,艾儒略的《職方外紀》亦有西方各種生物的介紹。較專門的生物學書籍,有康熙年間的教士利類思所譯的《獅子說》、《進呈鷹說》等,系譯自于亞特洛望地(1522-1607,Aldrovandi)所著的《生物學》中的段落。
  最清生物學的傳入,較早的有生理學方面的《全體新論》、《合體闡微》等(參見醫學段落),在植物學方面,有1858年李善蘭和韋廉臣合譯的《植物學》,對于植物的特性種類、器官都有詳細介紹。
  近代西方生物知識影響中國最大的是達爾文的進化論,此爲嚴複經由翻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 所著《天演論》而引介到中國,其不僅在生物學上具有重大意義,更對當時許多人的社會、哲學、曆史思想産生重大影響。

  6、物理學

  在明末清初,西方物理學主要是隨著傳教士所譯介的機械的相關知識傳入,其後,清代的物理學家方以智的《物理小識》一書,也多吸收西方物理學知識。
  在第二波的西學東漸中,西方近代物理開始較有系統地傳入,從1840年代以後大量相關譯作出現,包括英人胡威立著《重學》,介紹西方力學一般知識和牛頓力學三大定律。《光論》介了光學知識,《聲學》介紹了聲學的原理。值得注意的是1899年王季烈譯《通物電光》一書,是介紹X光的專書,距離倫琴1895年發現X光僅4年。1900年王季烈又與藤田豐八合譯日本的《物理學》一書,是中國第一本系統介紹物理學的專書。
  到20世紀初,隨著留外學生的增加,出現了包括何育傑、李耀邦等第一批的物理學家,中國近代的物理學才逐漸建立。

  7、化學

  明末清初的一波西學東漸中,當時近代西方化學尚未建立,因此也未有明顯的傳入中國。到了晚清,墨海書館1855年出版英人合信所著的《博物新編》最早單介紹了西方的化學知識。1860年代以後,以中國化學家徐壽貢獻最大,在江南制造局翻譯館譯了包括《化學鑒原》在內的12本著作,在譯書中,對于一些化學元素如鈉、鉀、鎂、錳等的譯名創造,並編寫《化學材料中西名目表》,對于化學知識傳入奠定基礎。此外,同文館也翻譯出版《化學指南》《化學闡原》等重要著作。然在晚清,對于西方化學仍以譯介爲主,直到民國初年,出現了包括任鴻雋、胡嗣鴻等化學家,中國的近代化學才算逐漸奠定。

  8、醫學

  晚明最早西洋醫學的傳入始于隆慶三年(1569年),主教加內羅(D。Melchior Carneiro)在澳門成立西醫院,澳門即成爲早期在中國西醫發展的中心。明末清初,醫學方面的著作有利瑪竇的《西國記法》,內有西方的神經醫學、及心理學等方面內容。艾儒略的《性學觕述》,除對神經學的描寫更深入外,對人體各部位的功能有詳細述敘。此外,畢方濟的《靈言蠡勺》講血液的功能、湯若望的《主制群征》講人的骨骼、肉、心髒、腦、神經等, 鄧玉涵《泰西人身說概》介紹西方的解剖學,石鐸琭的《本草補》,介紹西方的各種藥物,清初的西士洪若翰等,則以用金雞納治府康熙皇帝的瘧疾聞名。但當時這些醫學相關譯著,常受神學到影響,不少將醫學與神靈魂等混爲一談。
  19世紀開始西方醫學再次大量傳入。西方醫學最早從香港、澳門及各通商口岸的西醫院(以教會創辦爲主)開始影響中國各地。包括其附設 的醫學校也成爲傳布西醫的重要場所。中國自辦的西醫學校則始自1865年同文館附設的醫學科開始,其後又有北洋醫學堂、北洋軍醫學堂等醫學的專門學校。
  在醫學書籍方面早期以在華西人的譯著爲主,最早是合信在1850年代編譯了五部醫書,合稱《合信氏醫書五種》,對于西方醫學中的內科、外科、婦科、解剖學等加以介紹。此外嘉約翰翻譯多種臨床外科爲主的醫書,傅蘭雅則翻譯了多種衛生學的著作。到20世紀初丁福保成立譯書公會,大量由日文譯醫書,編成《丁氏醫叢書》,其數量超過之前的譯書,對于西醫的介紹更爲全面。除此之外,多種醫學專門的期刊在最清出現,成爲西醫學傳入的重要媒介,其中最早的是1880年嘉約翰成立的《西醫新報》。

  9、應用科學及技術

  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中,在應用科學技術方面除了武器(見軍事段落)的輸入之外,主要是機械制造方面,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鄧玉函口述王征譯繪的《遠西奇器圖說》,其中有當時大量西方機器的介紹及其制作方式、原理等的介紹。此外,熊三拔向利瑪竇等人學習而撰的《泰西水法》介紹西方水利學,徐光啓所著《農政全書》即多抄錄此書。此外,鍾表等機械的制造傳入也受到重視,利瑪竇當時帶來了國外的先進科技産品。像自鳴鍾等,都讓當時的明政府及士大夫們大爲吃驚,但大多人僅視之爲奇玩,少有研究其原理。
  到了第二波西學東漸時,西方的各種技術大量傳入中國,包括造船、鐵路修築、采礦、印刷、建築、工業制造等,對中國的交通和經濟生産等産生重大的影響。

  10、政治學及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學及政治思想的傳入始自清代後期。1840年代魏源的《海國圖志》以及徐繼佘《瀛環志略》中,都對西方的政治制度加以介紹,尤其對民主制度加以稱道。其後在1870年代王韜、鄭觀應等籍由相關譯介習籍,主張學習西方議會民主制度。甲午以前,西方政治學理論的介紹,只有如丁暐良譯的《萬國公法》,以及李提摩太譯《泰西新史攬要》中對盧梭、孟德斯鳩等人學說的零星介紹。
  甲午戰爭以後,知識分子們對西方政治思想理論興趣大增。在民主思想方面,如盧梭《民約論》的第一章,在1898年由日譯本翻出出版,至1902年出版全本。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則于1903年譯出,密爾的《自由論》,由嚴複和馬君武分別譯出。在國家思想方面,有伯倫知理《國家學綱領》被譯出,。在無政府主義學說方面,包括克魯泡特金、巴枯寧的著作和思想被大量譯介。社會主義學說方面,包括《新民叢報》、《浙江潮》、《民報》等刊物對曾刊載相關介紹文章。這些學說的傳入,改變了當時一整代知識分子的思想,使他們各自擁抱不同的西方政治思想,試圖改變中國,對于中國政治的發展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11、社會學及社會思想

  社會學是在西方19世紀中葉新興的學科,約1880年代,開始在《申報》、《萬國公報》等媒體有介紹社會學及思想的文章,早期被稱爲“群學”。甲午以後以嚴複介譯最多,尤以斯賓塞的著作思想介譯最多,影響最大,其《群學肄言》一書即譯自斯賓塞《社會學原理》的緒論。其後章太炎翻話日本岸本能武太的《社會學》一書,爲最早的社會學完整著作。其後並有多部相關通論性著作譯出。在晚清時,社會學被認爲是應付中國社會的種種弊端的重要學科而風行,而斯賓塞所主社會進化憂勝劣敗的觀念,更刺激了當時許多知識分子的亡國滅種之憂。
 
  12、經濟學及經濟思想

  西方經濟學,一直到19世紀末才逐漸傳入中國,最重要的著作爲嚴複翻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當時作《原富》),此外陳昌緒譯的《計學平議》,普別介紹了英國的亞當斯密及大衛.李嘉圖等綃濟學家,以及德國學派的李斯特等人的經濟學說。宣統年間譯介縮《經濟學概論》一書,則有介紹奧地利學派的思想觀點。而社會主義馬克斯等人的經濟思想也在晚清被引介。
  西方經濟學思想的引入,改變了中國傳統“求義不求利”的經濟思想,嚴複及梁啓超等人開始主張求富生利對于國家民生的重要性,對于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及大量實業家的興起産生影響。此外,孫中山則在求富之外,進一步吸收西方社會主義及土地平權思想,試圖進一步解決資本主義可能産生的問題。

  13、法學

  西方法學的傳入中國在清中葉以後開始,但早期主要關注的爲外交上的國際公法,如丁韙良翻譯《國際公法》一書。一直要到19世紀下半葉,才有一批人開始注意西方法律,並試圖對訲國傳統法律有所修改。其中又要沈家本等人,試圖參照西方法律,改進原本的《大清刑律》,最爲重要。

  14、軍事

  明末清初時,西方軍事的傳入以火器的傳入爲主。嘉靖年間,明朝政府在廣州與葡萄牙人作戰時,虜獲其火器(當時人稱葡萄牙人以及其火炮都叫作“佛郎機”),並試圖模仿制造,其後利瑪竇也曾對西洋火器與軍事加以介紹,至萬曆晚期女真興其于東北,明朝開始重視火炮,並向葡人購募火炮及軍隊,教士湯若望亦曾督導鑄炮,獲得不少戰功。清朝方面亦在清太祖死後,由投降漢人處取得技術,發展火炮,康熙時,更命南懷仁造新式大炮,以平三藩之亂,南巷仁並著有《神威圖說理論》一書介紹西方武器技術。
  晚清的洋務運動,更是以學習西方的軍事爲最主要的目標之一,包括武器的制作如船艦、大炮、火槍等的制作購買,新式陸海軍的建立,無一不全受到西方的影響。而晚清時更有大量學生留日,學習西方軍隊的制度。這批留學生也成爲晚清新式軍隊的骨幹。
 
  15、曆史學

  鴉片戰爭以後,受到西方的影響刺激,中國人開始對西方的曆史産生興趣,西方史學著作的翻譯,早期有馬禮遜的《外國史略》、莫維廉的《大英國志》這些譯著也影響到中國人對西方曆史的著作如魏源《海國圖志》、《瀛環志略》,其後到1870-1880年代又有王韜的《法國志略》、黃遵憲的《日本國志》。至甲午戰爭之後,更是有大量的西方曆史和傳記等書籍,由日本轉譯而來。
  但曆史學本身的影響而轉變,則要到20世紀初,梁啓超受到西方民族主義史學影響,主張爲國家國民社會而非朝廷的新史學,而西方19世紀盛行的實證主義史學,也在此時傳入,而馬克斯主義的傳入,也影響的史學界。到了民初時期,這些史學思潮逐漸落實于史學界,史學家們開始用不同于傳統史學的方式撰寫中國史,中國現代史學逐漸形成。
  近代的西學東漸,也造成中國人的曆史認知的重大改變。中國傳統史觀是一元的,是以中國爲中心的,是靜態的,是以古代爲尊的。但受到西方新的曆史知識的影響,不得不承認西方亦有一自成系統的文明,甚至如古埃及年代更早于中國。而進化觀念的傳入,根本上改變曆史時間的觀念,由靜態變爲動態,由視古代爲最理想的社會,逐漸接受文明逐漸進步的想法。

  16、文學

  西方文學的東傳,始自于晚清時期,尤以西方小說的譯介最重要,包括林紓、包天笑、周瘦鵑、曾樸等人翻譯了大量西方小說名著,其中林紓的影響最大。其所譯的《茶花女》、《唐吉訶德傳》、莎士比亞故事等等,在晚清擁有大量的讀者,對于中國小說的發展有所影響。

  17、音樂

  西方樂器的傳入最早在澳門地區,尤其在教堂之中,其後利瑪竇便自澳門帶西琴(爲今日的大鍵琴)進呈,萬曆皇帝並命樂工學習。至清初,康熙特別喜好西樂,對于擅長音樂的教士徐日升甚爲喜好,由其帶領演奏。並曾希望以西方律學來改進中國音樂,編成《律呂正義》一書。
  到了晚清,最早西方音樂的傳入包括宗教歌曲、軍樂隊、學堂樂歌等。由于基督教的傳播,一些宗教歌曲成爲最早開始傳至中國人的西方音樂。西式軍樂隊,早期主要由在華西方人組成,如著名的海關負責人赫德所組成的樂隊。中國自辦的西式軍樂隊,則要到甲午戰爭之後的新軍中才出現。
  學堂樂歌是晚清之時,吸收西方及日本所流行的曲調,調上“進步”思想的歌詞,以作爲新式學堂學生學習所作的歌曲,但這種形式的音樂僅是學習西方音樂的部分形式。進一步對西方音樂有較深入的吸收創造學書,則要到五四運動以後了。

  18、美術

  西方美術的傳入在明末清初以繪畫爲主,最早利瑪竇曾以天主、聖母圖像獻于神宗。其他傳教士亦有攜入西方圖畫,其畫風以及女性的裸露嶒受當時中國士人爭議。到清朝康熙時,不少專較專門工于畫的教士來到中國,開始在宮中教習中國人而産生較多影響。不少畫家開始學習西畫,乾隆時的郎世寧更融合中西畫的畫法作畫。
【對中國的影響】

  西學東漸對近代中國的各個方面都産生了極大的影響簡述如下:
  1、學術的影響
  如上個段落所描述,西學東漸將西方近代各種學術上的新成果帶入了中國,深深影響到各種學術的發展,而許多在傳統中國不被重視甚至不存在的學科也在此影響下得到發展,中國傳統學術的基本框架“經、史、子、集”完全被打破,許多傳統的學術受到西學的沖擊,有的逐漸沒落,有的吸收西方學術而加以改進,到民國時期,整個西方式的學術體系架構大致成型。
  2、思想文化的影響
  西學東漸所造成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和變化之大,在中國曆史上只有百家爭鳴可以與之媲美。中國人經過西學的洗禮,對于世界、曆史發展、政治、經濟、社會、自然界萬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變。而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中的許多成分,則被以西方的標准重新估定其價值,部分諸子百家思想獲得重新重視,而尤其是儒家思想及一些民間的風俗信仰文化,則受到強烈的批判。
  3、政治的影響
  西方政治思想的傳入,議會制、民主制度、新的國家概念、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等,對于晚清中國的政治發展産生重大影響,包括戊戌維新的發起、晚清新政的推展、立憲運動的嘗試、辛亥革命的爆發,民初議會制的推行、五四運動、聯省自治運動、北伐統一,一直到後來的共産革命等,都受到這些西方思想的重大影響。
  4、社會的影響
  西學對于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早期並不如西方的軍事政治力量的侵略和資本主義式商品經濟的傳入來得直接,但隨著晚清西方思想的力量漸增,仍對社會經濟産生了重大影響。
  在社會方面其中最大的影響,便是由于晚清西學的優勢逐漸超越中學,使得清政府必須廢除八股文和科舉制度,這使得傳統四民社會中最頂層的士階層,失去了其學而優則仕的管道,其所掌握的傳統知識的作用也下降,因此有被邊緣化的危險,而同時晚清西方商戰思想的傳入,提高了商人在社會上的地位,更加促成傳統四民社會秩序的瓦解。
  此外,西方個人主義及社會主義等的思想的傳入,使得中國傳統社會中以家庭、家族、地域社會爲中心的社會基層開始逐漸瓦解。
  5、經濟及日常生活的影響
  與社會的影響類似,在經濟方面的影響也是逐漸發生的。包括新的經濟思想的傳入,使得一批知識分子願意投入實業,而民族主義思想則有助于民族工業的發展成形。而新的科學、管理、金融等技術的傳入及應用,更是逐漸整個改變了中國的交通運輸、生産方式、商業交易等基本經濟事物。
  在日常生活方面,新的西方科技事物如電、自來水、電影、廣播、等等逐漸改變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另一方面,新的思想改變了許多傳統日常生活中的習俗,包括一些被視爲迷信的民間信仰、纏足風俗,傳統式的婚姻等等都逐漸被廢除。
【西學東漸影響下的著作】

  西學東漸影響下的著作 時間 作者 著作 備注
  17世紀
  1602年 利瑪竇 坤輿萬國全圖
  1605年 利瑪竇 乾坤體義 《四庫全書》稱之爲“西學傳入中國之始”
  1607年 利瑪竇、徐光啓 幾何原本 譯歐幾裏德原著前6卷
  1623年 艾儒略、揚廷筠 職方外紀 後收入李之藻《天學初函》
  1624年 畢方濟、徐光啓 靈言蠡勺 譯亞裏士多德《論靈魂》,後收入李之藻《天學初函》
  1628年 傅泛濟、李之藻 寰有詮 譯亞裏士多德《論天》,注釋本
  1631年 傅泛濟、李之藻 名理探 譯亞裏士多德《邏輯學》前10卷,第一次介紹西方邏輯學的著作
  1634年 徐光啓、龍華民、鄧玉函、湯若望、羅雅谷 崇禎曆書 曆時1629年-1634年
  1641年 南懷仁 窮理學 譯亞裏士多德《邏輯學》後20卷
  19世紀
  1807年 馬禮遜 外國史略
  1823年 馬禮遜 華英字典 中國第一本英文字典
  1838年 郭實臘 萬國地理全圖集
  1840年 郭實臘 貿易通志
  1841年 陳逢衡 英吉利紀略
  1842年 魏源 海國圖志
  1846年 梁廷柟 海國四說
  姚瑩 康輶紀行
  1848年 瑋理哲 地理圖說
  1849年 徐繼佘 瀛寰志略
  合信 天文略論
  哈巴安德 天文問答
  1851年 合信、陳修堂 全體新論 晚清第一部系統介紹西方人體解剖學的著作
  裨治文(Bridgman) 大美聯邦志略 墨海書館出版
  1854年 慕維廉 地理全志 墨海書館出版
  12人委員會 聖經(委辦譯本)
  1855年 合信 博物新編 墨海書館出版
  1856年 慕維廉 大英國志 墨海書館出版
  1857年 李善蘭、偉烈亞力 幾何原本 譯歐幾裏德原著後9卷
  1858年 王韜、偉烈亞力 西國天學源流
  1859年 韋廉臣、艾約翰、李善蘭 植物學 譯林德利原著,晚清時期第一部介紹西方近代植物學的著作
  偉烈亞力、李善蘭 談天 譯侯失勒原著
  李善蘭 代微積拾級 譯羅密士原著
  1873年 王韜 英人培根
  傅蘭雅、華衡芳 代數學 譯著
  傅蘭雅、華衡芳 微積溯源 譯著
  1877年 慕維廉、沈毓桂 格致新法 介紹了培根《新工具》第一卷的內容,連載于《格致彙編》雜志
  韋廉臣 希利尼原流備考 介紹了從泰利士到斯多葛派的希臘哲學,連載于《萬國公報》
  華衡芳、金楷理 測候叢談 譯侯失勒原著
  1882年 顔永京 肄業要覽 譯斯賓塞《On Education》的第一章
  1885年 艾約瑟 西學略述
  艾約瑟 辯學啓蒙 譯耶芳斯爲 Science Primer Series 寫的小冊子《Logic》
  1889年 顔永京 心靈學 譯海文(Haven)《Mental Philosophy》
  1894年 同康廬 中外地輿圖說集成
  1898年 傅蘭雅 理學須知 簡要敘述穆勒《邏輯體系》(System of Logic)一書
  嚴複 天演論 譯赫胥黎《進化論與倫理學》
  20世紀
  1901年 嚴複 原富 譯亞當•斯密《國富論》
  梁啓超 霍布士學案
  梁啓超 斯片哪莎學案
  1902年 梁啓超 盧梭學案
  梁啓超 歐洲地理大勢論
  梁啓超 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
  梁啓超 論希臘古代學術
  梁啓超 亞裏斯多德的政治學說
  梁啓超 意大利建國三傑
  梁啓超 羅蘭夫人傳
  梁啓超 雅典小史
  梁啓超 倍根學說
  梁啓超 笛卡兒學說
  梁啓超 斯巴達小志
  梁啓超 天演論初祖達爾文之學說及其略傳
  梁啓超 法理學大家孟德斯鳩之學說
  梁啓超 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學說
  梁啓超 新英國巨人克林威爾傳
  蕭應椿 五洲述略
  1903年 嚴複 群學肄言 譯斯賓塞《社會學研究法》
  嚴複 群己權界論 譯約翰•穆勒《自由論》
  1904年 嚴複 社會通詮 譯甄克思《政治史》
  1905年 嚴複 穆勒名學 譯穆勒《邏輯體系》的前半部分
  梁啓超 俄羅斯革命之影響
  1909年 嚴複 名學淺說 譯耶芳斯《邏輯》
  嚴複 法意 譯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曆時1904年-1909年
  1910年 王先謙 五洲地理志略
 
擴展閱讀:

1.http://se.cersp.com/kxwh/YPKX/200607/22_4.html
2.secure.wikimedia.org/wikipedia/zh/wiki/%E8%A5%BF%E5%AD%A6%E4%B8%9C%E6%B8%90
3.2003年版 外研社《新世紀英漢大詞典》p1720
4.方豪《中西交通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3
5.鍾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曆史》,北京:中華書局
6.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
7.費正清、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分子》,臺北,臺灣大學,2002
9.羅志田《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10.于語和、于良辰主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11.龔書鐸主編《中國近代文化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97 
12.論民國時期西學東漸的特點
13.關于“西學東漸”的回顧與展望
14.20世紀西方哲學理論東漸述要(上、下)
http://baike.baidu.com/view/471.html?tp=0_11
 
 
 
 

台長: 阿楨
人氣(1,579)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思想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人生的偶像崇拜》
此分類上一篇:《科學的社會功能》

美國黑金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7 15:05:3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