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2-27 07:27:55| 人氣3,991| 回應9 | 上一篇 | 下一篇

劉孝敢的《道教》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原不期待劉笑敢薄薄的《道教》(麥田,2002)能談出啥內容,讀下去、覺得姓劉的果然有點功力,談「笑」間勇「敢」地說出了道家與道教的同異(p.32-36),不像李豐楙的<導讀>一昧強調道家與道教之同(p.8)。

(同在共祟老莊之人及書,異在道家哲學重視的是精神超越,而道教追求的是肉身不死;道家是反伝統和超常規的,道教卻尊崇君王和儒家。)

李豐楙是中研院文哲所專研道教的研究員嘛,他一貫就以道教為本位,輔大宗研所的道教組就由他在主持地聲勢蠻大的。

劉笑敢則是北大1985年的博士及副教授,本書寫於在美担任哈佛等大學訪問學人期間、是Harper Collins出版社「宗教叢書」之一(另有儒教、佛教、印度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現任教新加坡國际大學。

怎麼了!與你同姓就大力介紹?

我沒自家人意識,實在是這本薄書能讓讀者簡明扼要的了解何謂道家與道教。

你比如他說:

老子之「道」是指世界的唯一源頭,又是神秘的,自動的沒有任何意志和目的。老子的方法論是對立的相互轉化,著重柔弱無為。老子的理想社會是原始的公社,小国寡民。

到莊子則將老子客觀的宇宙之道轉化成主觀的精神最高境界,强調心齋、坐忘、消遙遊、煉氣。[p.38-50]

不怎麼樣嘛,與你在《緣現論》的以下引文相比,沒啥創造性詮釋:

就是因世人不了解道的緣現,所以將本是緣生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誤解成某一絕對(有)創生一切存有,又有人認此絕對(有)還要生於另一更高的絕對(無)。同樣也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誤解成正反合的辯證法、或機械式生產過程。但《老子》中卻大部分陷溺於否定性、消極性、及退縮於原始,甚至提倡一種世故處世觀,以致於陷於各種緣現陷阱而不自知,後代學老子者更變本加厲。所以黃老的陰謀權術、道教修行的肉體化、魏晉玄學末流放縱於各種貪欲、及世俗各種避世行為,均是老子要負責的。

不敢當!

不過他將繁瑣的道教教派簡化為「正一派」和「全真道」(p.112),就有夠大膽有創意了。

「無乃過簡」,只要對比下任繼愈主編厚達八百多頁的《中國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便可知,尤其缺落唐宋元清時的道教。

那又太沈重了,初學者一下子消受不了的。

道教>百度百科
 
【道教簡釋】
【道教曆史發展】
【道教崇奉的神靈】
道教神仙的來源
【道教門派組織】
【道教組織】
【道教法術】
【道教修持】
【道教禮儀】
【道教人物】
【道教三十六洞天與七十二福地】
書籍【中國道教史】 
 
  道教[1]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曆史。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于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産生了深遠影響。
  道教的名稱來源,一則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則起于《老子》的道論,首見于《老子想爾注》。道教奉老子爲教主,因爲道家哲學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莊。值得注意的是:道教與道家是決然不同的兩碼事。道家所講的道學不是宗教,也不主張立教。《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被後世的張道陵等人奉爲“經書”,並不是“太上老君”爲布道而寫的經書。一般學術界認爲,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于東漢,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的出現,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志。近年來,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觀日益受到重視,並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興趣,也使得道教獲得更多關注。道教教義中雖有道學成分,但遠遠不足以代表道學精神,遠遠不足以傳達老莊思想,二者萬萬不可混同。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籙方術,其教義就是以"道"或"道德"爲核心,認爲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的。天,既指現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爲天道。地,既指現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其運行受之于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局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于鬼關,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體現。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嶽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複雜的神靈系統。道教提倡無極,元極,太極,中庸即爲'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道教徒有兩種:一種是神職教徒,即"道士"。據《太霄琅書經》,"人行大道,號曰道士。","身心順理,爲道是從,故稱道士。"他們按地域可分爲茅山道士、羅浮道士等。從師承可分爲"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宮觀中教務可分爲"當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種是一般教徒,人稱"居士"或"信徒"。"宮觀"是道家最主要的組織形式。宮觀是道士修道、祀神和舉行儀式的場所。道教另有一些經濟組織(如素食部、茶廠等)、教育組織(道學班、道教經學班等)、慈善組織(安老院、施診給藥部等)。
  道術是道教徒實踐天道的重要宗教行爲,一般認爲它有外丹、內丹、服食和房中等內容。外丹,指用丹爐或鼎燒煉鉛汞等礦石,制作人服後能"長生不死"的丹藥。唐以後漸被內丹術所代替。內丹,爲行氣、導引、呼吸吐納之類的總稱,指用人體作爐鼎,使精氣神在體內凝結成丹而達到長生不死的目的。內丹之術自金元以後逐漸盛行,其淵源上溯至戰國時代,對于中國的醫學和養生學有過很大的影響。服食,指用服食藥物以求長生。
【道教簡釋】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東漢時形成,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爲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後又分化爲許多派別。道教奉老子爲教祖,尊稱他爲“太上老君”。
  因以“道”爲最高信仰,認爲“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鬥米道”爲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爲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即《老子》)、《正一經》和《太平洞經》爲主要經典。奉三清爲最高的神。要人脫離現實,煉丹成仙。
  道教的第一所國家級道觀位于洛陽上清宮。
【道教曆史發展】

  我國古代先民認爲萬物有靈,進而産生了對自然的崇拜,圖騰的崇拜,靈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發展到祖先與天神合一,成爲至上神的雛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便已存在。先民們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嶽,皆視爲有神主宰,因而産生敬畏感,乃對之頂禮膜拜。那時先民們除認爲萬物有靈而産生自然崇拜外,還認爲人死後靈魂不滅,因而又産生了對鬼神的崇拜。各種喪葬禮儀和祭鬼、驅鬼儀式隨之逐漸形成。《竹書紀年》中載:“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至殷商時代,史前時期的自然崇拜已發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爲中心的天神系統,遇事便由巫祝通過蔔筮以向上帝請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發展到以血緣爲基礎,與宗法關系相結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動定期舉行。這時期已出現專門從事溝通鬼神和人類的宗教職業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並有一套符咒驅鬼的巫術;祝以言辭悅神,是宗教祭祀活動中負責迎神祈禱的司儀者。他們替人治病、蔔筮吉凶,畫符念咒等。當時國家和社會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進一步發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個系統。並把崇拜祖宗神靈與祭祀天地並列,稱爲敬天尊祖。蓋所謂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後世道教所以成爲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後世道教做齋醮法事,亦與古人鬼神祭祀禮儀和禮制有密切的關系。人們崇拜神靈就要舉行祭祀活動,而祭祀活動離不開“禮樂文明”,禮樂文明隨著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逐漸由上層走向民間,被後來的民間方士和巫覡所繼承,道教成立後,演變爲道教的齋醮科儀。所以說,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明有相當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來。道教實際上是禮樂文明的繼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國遠古原始社會時期。其證據之一便是《山海經》。該經記載了我國原始社會時期的神話及宗教信仰,其內容相當豐富和系統。它爲道教仙學的遠源提供了依據。《山海經》中,提出了長生信仰;提出了神仙與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記載了祭祀的祀禮及奇異的方術。 
  在遠古原始社會時代,已有人開始學仙。史載軒轅黃帝“且戰且學仙”, “黃帝問道于廣成子”,後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龍升天。 
  到了戰國時期,神仙信仰已經相當廣泛。這是,出現了許多記載神仙傳說的著作,書中載有不少關于仙人、仙境、仙藥等傳說的文字。如《莊子?逍遙遊》中有這樣的描寫:“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風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書中的《湯問篇》、《黃帝篇》、《周穆王》,屈原的《離騷》、《天問》、《九歌》等都將仙境描畫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繪成外生死、極虛靜 、不爲物累、超脫自在,能騰雲飛行的神奇人物。漢代的《淮南子》、《史記》中亦有類似描述。 
  伴隨神仙之說的出現,尋求仙境、仙人,傳布成仙之方的方士便出現了。他們將神仙學說及方術與鄒衍(戰國時期著名方士)的陰陽五行學說柔和起來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于燕齊的上層社會,其法形解銷化,依托鬼神,企望長生成仙。從戰國(前2 75—前221)中後期到漢武帝(劉徹,前140—前87)時,在方士(亦稱神仙家)們與帝王將相之鼓動下,掀起了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藥事件。齊威王、齊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尋求神仙及不死藥,其規模越來越大。那時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僑、鄒衍、徐福、盧生、李少君等人。我國獨有的神仙信仰沿襲而下,到東漢中、晚期爲道教所繼承,成爲道教信仰的核心內容。 
  漢武帝後,方仙道逐漸與黃老學結合向黃老道演變。 東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陵于蜀郡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了正一盟威道。
  相傳唐代初年,有個叫吉善行的人,再羊角刪遇見一位須發皓白,騎著白馬的老人。老人對他說:轉告大唐天子,如今治國有方,只要再長安城東建一座安化宮,內設道像,就能永保社稷,天下太平。說罷騰空而去。不久,老人再次顯靈,聲稱:我是無上神仙,姓李,號老君,是當今皇帝的祖先。從此,李唐皇室自稱是老子李耳的後裔,尊老子爲“聖祖”。顯然,這段神話是唐皇室自己編造的,目的是爲李唐政權增添一道神聖的光環。後來宋朝皇帝也仿效唐朝做法,虛構一位姓趙祖先趙玄郎,奉爲道教尊神,尊爲“聖祖”。由于唐、宋皇室的尊崇,宮觀大興,信徒日增,道教的發展到達極盛。
【道教崇奉的神靈】

  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靈種類繁多,下面只能介紹一些地位較高且較有影響者。
 
  道教三清
  1.三清指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它們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實是「道」的一體三位。「三清」的說法始于六朝,但此時「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別爲神寶君、天寶君、靈寶君三位大神居住。後來,「三清」才逐漸作爲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稱,而「三清境」亦成爲其居住地。
  2.四禦是地位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具體指:北極紫微大帝(總禦萬星),南極長生大帝(主掌人間福壽),勾陳上宮天皇大帝(統禦萬雷),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3.諸星神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歲星(木星)、鎮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熒惑星(火星)。 此外還有東西南北中「五鬥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衆星君、太微垣衆星君、天市垣衆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鬥姆」。「鬥姆」作女像,傳說她生出了北鬥七星,能普垂醫治之功。此外,北鬥、南鬥星君也很受世人崇奉,據《度人經》言,北鬥主死,南鬥主生,故民間多舉辦「北鬥會」、「南鬥會」。在諸星神中,影響較大的還有四方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龍形,稱青龍;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組成鳥形,稱朱雀;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組成虎形,稱白虎;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組成龜形,稱玄武。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合稱「四方之神」。
  4.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有關其來曆說法頗多,或說起源于中國古代宗教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說起源于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氣,或以爲即堯、舜、禹,等等。「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漢末天師道爲病人祈禱時需舉行「三官手書」儀式,即將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寫于紙上分別送呈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時期,「三官」又與「三元」相配而成爲「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虛大帝」、「下元水官洞陰大帝」。據稱,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分別誕生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們爲了祈福、拔罪和禳災,多分別在這三個日子舉辦「上元會」、「中元會」和「下元會」。
  5.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普通民衆的心目中似乎是天界最高的神靈,有人以爲其乃是由殷商時期最高的天神「帝」或「上帝」發展而來。在早期道教的《真靈位業圖》中,有「玉皇道君」和「高上玉皇」之名,但其階位卻並不高,僅排在玉清三元宮右位的第十一及第十九位。宋代,真宗皇帝稱其遠祖趙玄朗得玉皇之命而降授天書于趙宋,故特上玉皇大帝號曰「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後徽宗又再加封爲「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從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間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開來。道教多將玉皇視爲「三清」之下的「四禦」之一,以爲他是地位僅次于「三清」的「總領宇宙主宰之君」,其職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專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玉皇聖誕日,道觀和民間多舉辦「玉皇會」。
  6.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亦稱文曲星或文星,古時被認爲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漢代則專指天上文昌宮的第四星——司命星。其成爲道教與民間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乃與蜀中的梓潼神張亞子(又作張惡子或張堊子)有關。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亂入蜀,曾夢見張亞子顯靈,並追封他爲左丞相;唐末,唐僖宗爲避黃巢之亂入蜀,又親祀梓潼神,追封張亞子爲濟順王。經唐朝皇帝的崇拜,梓潼神張亞子遂由地方神成爲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神又多次得皇帝加封,並因預蔔科舉功名甚驗而甚得讀書人信向。元延祐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張亞子爲「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並欽定爲忠國、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與文昌星神遂合二爲一,稱文昌帝君。元明以後,各地多建有文昌宮、文昌祠等,人們多于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誕辰日舉行「文昌會」。
  以上僅是道教所崇神靈中很小的一部分。實際上,道教崇拜的神靈成千上萬,他們多在舉行齋醮法會時被恭請蒞臨,如唐宋時的《道門科範大全集》、《道門定制》等道教科儀經典中即收錄有大量的道教神名。此外,各路神仙的事迹在道教經典中也多有記載,如漢代的《列仙傳》、晉代的《神仙傳》以及元代的《曆世真仙體道通鑒》等,俱記有曆代神仙得道之事。
  附注:道教內沒有鴻鈞、陸壓、鎮元子等人,這些都是小說編造的人物。
道教神仙的來源

  一、來源于中國古代原始宗教的崇拜物

  1、自然崇拜
  天、地、日、月、星辰、雷、電、風、雨、山川、河流等都作爲信仰對象,神化而加以崇拜。
  例如土地、星君、雷公、電母、風伯、雨師、山神、河神等。
  傳統神學影響,是認識與研究道教神仙譜系的首要因素,中國原始社會的自然宗教逐漸向人爲宗教(即神學宗教)的過渡,大致在殷周時代,殷人崇尚鬼神,如占蔔,留下了大量的殷墟蔔辭。周代的鬼神崇拜,在《周禮?大宗伯》記:“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之禮”,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風師,雨師,地有社稷,五嶽,山林川澤,四方百物,人鬼則祭祖先也。中國古代宗教正是在此基礎上逐步充實形成了天神、地、人鬼的崇拜系統,這是道教神靈崇拜的主要來源。
  2、圖騰崇拜
  把某種動物或植物作爲崇拜的對象。
  例如龍、鳳、熊、虎、玄鳥,花、槐等,成爲龍神、花仙等。
  如鄂倫春族稱公熊爲"雅亞",意爲祖父,稱母熊爲"太帖",意爲祖母。鄂溫克族人稱公熊爲"和克"(祖父),母熊爲"惡我"(祖母)。苗族、瑤族、佘族的盤瓠傳說。
  3、鬼魂崇拜
  例如閻王、黑白無常、鬼王等。
  據說爲黎族宗教的一種主要內容,及恩施土家族人原始宗教信仰最重要的內容。在道教信仰的影響下,雲南瑤族的鬼魂崇拜不論是個體的祈神驅鬼,還是集體的驅鬼除邪,其宗教儀式、儀式主持者、祈禱的神祗、助其驅鬼除邪者等都已明顯道教化,說明其原有的鬼魂崇拜已成爲瑤傳道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4、 生殖、 祖先崇拜
  例如黃帝、三皇五帝等。
  彜族、瑤族、基諾族、漢族等許多民族。

  二、對聖賢崇拜的承襲

  孔子、孟子、關公、嶽飛等。
  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就有“聖人”、“賢人” 崇拜。以及《上清衆仙真記》、《真靈位業圖》、《無上秘要》的“道人名品”等列堯舜禹三王,殷湯、周武、齊桓公、漢高祖、劉備等帝王,和諸子聖賢孔丘、顔回、墨翟等。

  三、教派因素對道教神仙譜系的構建也有重要影響

  道教教派衆多,從創教之始,在至上最高神上就有所分歧。
  早期的五鬥米道創教時,以太上老君爲教主,供奉“三官”,從而魏晉南北朝時,北魏寇謙之的天師道,由于其享“天師之位”,受“清整道教”之命,得《雲中者音誦新科之誡》20卷,均假“太上老君”之名,爲此,他依然崇奉太上老君就成爲必然的了。
  太平道開始創教時,後者則崇拜黃老,供奉“中黃太乙”。東晉中後期,上清派、靈寶派相繼出現,新出現的《上清》《靈寶》經中,不再尊太上老君爲至上神。上清派以元始天王或太上玉晨道君爲最尊,靈寶派以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地位最顯,有的經書也列太上老君,但其排列地位稍次。
  後來在各派協商,融合中提出“道不可無師尊,教不可無宗主,故老君師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的共識,正是在這種師徒關系下,使他們成爲三位一體的“三清尊神”,爲道教神仙譜系中的最高神。
  另外,各派又有自己的創派真人、主祭神靈等。
  道教在吸收各種原始宗教、民間宗教、神話傳說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神仙譜系,並與原來的地方宗教或融合,或形成總支形式。
  道教也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它時常與其它宗教、人們的傾向願望相互影響。
  幾千年間,中國的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各個教派排間雖然也時常有矛盾,但沒有爆發過大的宗教戰爭,這是值得慶幸的。
【道教門派組織】

  道教內部門派衆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稱各異。
  據學理分有積善派、經典派、符錄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驗派五類。按地區分有龍門派、嶗山派、隨山派、遇山派、華山派、崳山派、老華山派、鶴山派、霍山派、武當派等。
  按人劃分則有少陽派(王玄甫)、正陽派(鍾離漢)、純陽派(呂洞賓)、海蟾派(劉操)、三豐派(張三豐)、薩祖派(薩守堅)、紫陽派(張伯端)、伍柳派(伍沖虛、柳華陽)、重陽派(王中孚)、尹喜派(關尹)、金山派(孫玄清)、閻祖派(閻希言)等。 
  按道門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無派(譚處瑞)、清靜派(孫不二)、金輝派(齊本守)、正乙派(張虛靜)、清微派(馬丹陽)、天仙派(呂純陽)、玄武派(真武大帝)、淨明派(許旌陽)、雲陽派(張果老)、虛無派(李鐵拐)、雲鶴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國舅)、玉線派(樵陽真人)、靈寶派(周祖)、太一教(蕭抱珍)、全真教(王重陽)、正一教(張宗演)、真空派(鼓祖)、鐵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張三豐)、先天派、廣慧派等。 
  曆史上還有正一宗(張道陵)、南宗(呂純陽)、北宗(王重陽)、真大宗(張清志)、太一宗(黃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師道、全真道、靈寶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還有道德、先天、靈寶、正一、清微、淨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說法。 
  而今許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嶗山教、武當教、閭山教及香港、臺灣的民間道教派別。
【道教組織】

  中國道教協會,省一級地方道教協會,地區、市一級地方道教協會,
【道教法術】

  道術一詞,源出《莊子.天下篇》『見《莊子.天下篇》』,與“方術”、“方技”是一個意思,道教中人也有稱爲“仙術”的。
  道教所從事的道術很多,如占蔔、符篆、祈禳、禁咒、內丹、外丹、爐火黃白、辟谷、行□、房中、仙藥、服氣等等。宋馬端臨《文獻通考》曾對道術扼要介紹,說:“蓋清靜一說也;煉養一說;服食又一說也;符篆又一說也;經典科教又一說也。”他說黃老列莊之書,所講是清淨無爲,而略及煉養;赤松子、魏伯陽只言煉養而不言清淨;盧生、桃少君、欒大言服食而不言煉養;張道陵、冠謙之言符篆而不言煉養、服食;杜光庭以下只講經典科教。
  道教之術繁多,共分五大類,道教五術大概解釋如下:

  一、山

  所謂“山”就是通過食餌、築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來修煉“肉體”與“精神”,以達充滿身心 的一種學問。
  食餌——是利用補藥、酒及日常飲食以加強體力,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築基——是利用靜坐法以控制精、氣、神,進而增進體力的一種方法。
  玄典——是以老子、莊子思想爲基礎,進而達到修心養性的一種方式。
  拳法——是以習練各種武術以增強體魄的方法。
  符咒——是一種通靈、修煉的法術,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鎮煞、趨吉避凶等的一種方術。
  總而言之,“山”就是利用打坐、修煉、武學、食療等各種方法以培養完滿人格的一種學問。

  二、醫

  所謂“醫”,是利用方劑、針灸、靈治等方法,以達保持健康、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方劑——是利用各種藥物制成散劑、丸劑來治療疾病和修煉的一種方術。
  針灸——針法和灸法和合稱,是利用人的脈絡、氣血循環的原理,刺激患部,來治療疾病的方術。
  靈治——利用掌握人的心靈(心理狀態),進而以治療人疾病的一種方術。也就是現所稱謂的“心理治療”。
  總之,“醫”就是利用方劑、針灸、靈治等方式,以治療人的疾病的一種方法。
 
  三、命

  所謂“命”,就是透過推理命運的方式來了解人生,以穹達自然法則,進而改善人命的一種學問。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鬥數”、“子平推命”、“星平會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時間和陰陽五行爲理論基礎。
  總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運,進而達到趨吉避凶的學問,從而改善人類發展的需要。
 
  四、相

  所謂“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風水)”等五種,以觀察存在于現象界形相的一種方術。
  印相——就是觀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運的方法。印在中國,以前是權力的憑證。
  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鋪的名稱,通過五格剖相,同時運用命理等結合來推斷吉凶發展的一種方法。
  人相——又分爲面相與手相兩大類,通過觀察面、手部的紋線與氣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的一種方法。
  家相——也就是陽宅的風水,以觀察其格局,進行分析來推斷對人類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種方術。
  墓相(風水)——也就是陰宅,以通過選地安葬祖先,而達到對後代子孫蔭庇的一種方術。
  總之,“相”是對眼睛所看到的物體作觀察,以達趨吉避凶的一種方法。

  五、卜

  所謂“蔔”,它包括占蔔、選吉、測局三種,其目的在于預測及處理事情,其中占蔔的種類又可分 爲“易斷”及“六壬神課”。
  占蔔——所謂占蔔,是以《易經》爲理論依據,結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約而推斷吉凶的方法。
  選吉——主要著作以《奇門遁甲》爲代表,通過布局、布鬥、符咒等結合,處理事物發展 不吉的因素, 其主要運用于古代軍事。
  測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數》爲代表,通過十二運卦象之術,是推算國家政治命運、氣數、曆史變化規律的術數學。

【道教修持】

  ★內 丹★養 生★武 術
  道教修持,古代有許多名稱,如修道、修真、修爲、修養、養生、衛生、長生術的話等等。不一而足。現在一般稱爲“修煉”、“修持”或“養生”。
  修持的含義,就是修性煉命。性指精神,命指肉體,修煉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對精神和肉體進行自我控制,達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崇高目的
【道教禮儀】

  道教禮儀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爲表現規範。其與戒律所不同之處是,戒律是用條文明確下來,違者必罰。而禮儀則是道士最起碼的舉止規範,違者則視爲品行不端。 屬于道教儀範部分,道教的禮儀內容很複雜,小到日常稱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禮儀,同時,一個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禮儀風範也是其道德修養的體現。
【道教人物】

  黃帝 老子 莊子 列子 關尹子 茅盈 河上公 嚴君平 張陵 魏伯陽
  于吉 左慈 葛玄 許遜 葛洪 寇謙之 陸修靜 陶宏景 王嘉 孫思邈
  成玄英 李榮 王玄覽 司馬承禎 吳筠 杜光庭 鍾離權 呂洞賓 劉海蟾 彭曉
  陳摶 張伯端 石泰 薛道光 陳楠 白玉蟾 劉永年 翁葆光 蕭廷芝 彭耜
  王重陽 馬鈺 邱處機 譚處端 劉處玄 王處一 郝大通 孫不二 曹文逸 李道純
  張君房 王志謹 張三豐 孫玄清 孫汝忠 陸西星 伍沖虛 王常月 黃守中 閔小艮
  劉一明 傅金銓 柳華陽 李涵虛 黃元吉 汪東亭 徐頌堯 劉名瑞 趙避塵 陳攖寧
【道教三十六洞天與七十二福地】

  十大洞天:小有清虛天、大有空明天、太玄總真天、三玄極真天、寶仙九室天、上玉清平山、朱明耀真天、金壇華陽天、左神幽虛天、成德隱玄天
  三十六小洞天:霍林洞天、蓬玄洞天、朱陵洞天、仙林洞天、玄關洞天、司馬洞天、虛陵洞天、洞靈真天、山赤水洞天、會極亢洞天、玄德洞天、天寶洞天、生上洞天、天司洞天、玄真洞天、真化洞天、太樂洞天、大玉洞天、耀寶洞天、寶玄洞天、秀樂洞天、玉寶洞天、陽觀洞天、太元洞天、華妙洞天、金庭洞天、丹霞洞天、仙都洞天、青田洞天、朱日洞天、太生洞天、良常洞天、紫玄洞天、天蓋洞天、白馬洞天、金華洞天
  七十二福地:地肺山、蓋竹山、仙山、東仙源、西仙源、南田山、玉溜山、青嶼山、郁木洞、丹霞山、君山、大若岩、焦源、靈墟、沃洲、天姥嶺、若耶溪、金庭山、清遠山、安山、馬嶺山、鵝羊山、洞真墟、青玉壇、光天壇、洞靈源、洞宮山、陶山、皇井、爛柯山、勒溪、龍虎山、靈山、泉源、金精山、閣皂山、始豐山、逍遙山、東白源、缽池山、論山、毛公壇、雞籠山、桐柏山、平都山、綠蘿山、虎溪山、彰龍山、抱福山、大面山、元晨山、馬蹄山、德山、高溪藍水山、藍水、玉峰、天柱山、商谷山、張公洞、司馬梅山、長在山、中條山、湖魚澄洞、綿竹山、瀘水、甘山、漢山、雲山、廬山、東海山
書籍【中國道教史】

  前 言

  綜觀道教發展的曆史可以分爲四個階段:南北朝時期,道教得到帝王貴族統治者的支持,躋身社會上層,這是它的第一個發展時期,唐朝皇族與老子攀親,自稱李耳之後裔,政治上給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這是第二個發展時期.北宋真宗開始,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借以掩蓋北方強鄰壓境造成的恥辱,這是道教發展的第三個時期.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圖成仙,道教受到重視,並幹預政治,參加政府內部的權力爭奪,這是道教發展的第四個時期.
  本文章僅以最簡易的行文方式,總結論述道教的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最基礎的理論與相關知識,使那些對于道教陌生的朋友有一個最直接的了解,對于複雜的學術性理論與論述,本文沒有太多的講解,如果您對于道教有深刻的興趣,不妨多多查找各方面道教資料充實自己的知識.
  道教與其它的宗教一樣,是一種社會曆史現象,有其發生,發展的過程.早期教派並非經由同一途徑,在同一地區和同一時期形成的,並且在很長時間內沒有一個統一的穩定的教團組織,因而中國道教史的上限極不易認定.在早期存在有符錄派與丹鼎派,但其誕生過程相當複雜.丹鼎派注重清修煉養,又有內丹與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術和養生氣功學,它是由戰國時期發展而來的.東漢後期出現的<<太平經>>與<<周易參同契>>開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論,卻無相應的道教組織.魏晉時期的內丹經<<黃庭經>>和外丹經<<抱樸子.內篇>>盡管社會影響較大,其社會組織力量依然弱小.<<老子>>與<<莊子>>也成爲道教産生的另一個重要源頭.由此可見,中國道教産生的過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漸靠攏而成的.各教派之間互有影響,但基本上又是獨立發展,時間上前後相錯,並無統一的具體創教時間可言.教名與教徒也沒有統一的稱呼,道教一詞道見于<<老子想爾注>>.依此可見道教的産生可以由<<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而注>>三書看成道教活動和道教實體出現的標志.
  早期道教的主要來源與産生的社會背景如下:
  第一來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間巫術,
  第二來源于戰國至秦漢的神仙傳說與方士方術.
  第三來源于先秦老莊哲學和秦漢道家學說.
  第四來源于儒學與陰陽五行思想.
  第五來源于古代醫學與體育衛生知識.
   道教的曆史淵源誕生于漢末,它是漢代社會的産物,是漢代思想文化的組成部分,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在漢武帝時期直接推動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傳入與興盛對道教的産生有刺激和推動作用.
  《太平經》是流傳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經典.它的主要思想就是:1.神秘的氣化學說,2.三名同心的調和論.即主張君,臣,民直協調共處.3.陰陽五行的災異說.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統《太平經》的神仙系統一爲神人,二爲真人,三爲仙人,四爲道人,五爲聖人,六爲賢人.它具有兩個神學系統:即天地陰陽系統.與神仙系統.這兩者是平行關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凶,聖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聖人.
  《周易參同契》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論著作.其中心思想是運用提示的陰陽之道,參合黃老自然之理,講述爐火煉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經.其文字古奧難懂,其真義令人不易捉摸.
  《老子想而注》是進一步了解五鬥米道教義和理論的重要資料.五鬥米道與太平道最大不同之處就是它非但沒有遭到太平道那樣的悲劇,反而在演變爲天師道以後,成爲道教的正宗.

  第二章 魏晉之際道教的傳播與分化

  魏晉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與曹操對民間道教的鎮壓與五鬥米道北遷有極大關系.曹操對于信奉太平道的黃巾軍采用武力鎮壓與招降並舉.後又因太平道領導張魯投降,五鬥米道的上層人物遷入北方居住,漢中的大批信奉五鬥米道的民衆也隨之遷入北方,促成了五鬥米道由巴蜀向北方傳播.隨著魏晉統治者對民間宗教活動有極大的戒心以及對宗教活動的禁止,五鬥米道在道教律令上以及規章制度上極不完善,組織渙散,號令不一,其發展處于停滯.但是在其巴蜀地區及江南地區部分民間道教組織卻在形成發展傳播之中.如陳瑞領導的巴蜀天師道團,江東的于君道,帛家道,李家道等.另外魏晉之際一些神仙方士的活動這些都促成了道教的傳播與分化過程.

  第三章 葛洪與魏晉丹鼎道派

   葛洪,字稚川,號抱樸子.生于晉武帝太康四年283年.三十五歲時完成<<抱樸子>>內篇及外篇兩部文章.內篇論述神仙藥方,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的仙道學說,外篇論述人間得失,世事經國治世儒術等.其師承關系爲:左慈-葛玄-鄭隱-葛洪.其主要觀點就是神仙是存在的,凡人可以通過學仙修道成爲神仙而長生不死.強調人人後天學仙修道的主觀動努力即立志,明師,勤求.
  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指出行氣在在生氣之時,即從半夜以至日中的六個時辰.一天中的另六個時辰是死氣之時,在死氣之時行氣無益.練習時要循序漸進,開始時以鼻吸氣,以口微吐,做到吸多吐少,還要吸吐無聲達到自己的耳朵聽不見,鴻毛放在鼻口之上而不動,要盡量延長吸氣後到開始吐氣的時間.初學的人心中暗數到一百二十,再微微吐出,漸漸練習到能數一千或更長.最後達到能不以鼻口噓收,如在胞胎之中,就算掌握了胎息之法.
  另記述守玄一之法可以分形,即分身術.一人可以分身出現數十個本身形象.這種分形之道又叫鏡道.分形術可以通神,自見其身中三魂七魄,還可接見天靈地祗,驅役山河之神.
  另外葛江師授奇寶即:<<三皇內文>>爲符道之書之首,它與<<五嶽真形圖>>是最重要的符咒之書.三皇內文可以禁辟惡鬼,疫氣,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等.可以召見司命司危五嶽之君.<<五嶽真形圖>>是一種作爲符咒使用的平面山嶽示意圖.後來變成純粹的符咒.
  葛洪的<<抱樸子.內篇>>的問世,,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他站在上層道教的立場對早期道教所做的曆史總結.充實了道教理論,他對後世的道教影響很大.成熟了丹鼎派,也標志了早期道教的終結.

  第四章 東晉南朝道教的變革與發展

  在道教史上,東晉南北朝是一段重要的轉折時期,在這個時期,道教由于門閥族階級的改造,經曆了一番重大的變革,從早期原始幼稚的五鬥米道發展演變爲完備成熟的宗教,從主要傳播于民間的道團上升爲官方承認的正統宗教,當時中國的南方,是道教發生變革的主要地區.
  東晉以來,佛道二教興盛,需要有大批的新的經典傳播其教義.佛教的經典可以向印度求取,而道教只能改造前代的書籍以及供鑒佛教的經文了.東晉以後新的出的道經以<<三皇經>>,<<靈寶經>>,<<上清經>>這三組道經最爲重要.即三洞真經.
  <<三皇經>>在元朝被焚,現已失傳.在<<道藏>>的<<洞神八帝妙精經>>中保留了不少三皇經的道法,其中共有最上乘的九十二枚符咒,這些符文代表某些天神地祗,仙官天將,五嶽四瀆之君,魂魄邪精的隱諱姓字.修道者得之如按法書吞服或佩帶,便可以召神靈役鬼怪.可謂學習道法符咒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五嶽真形圖>>是一類似印章的圖版道士佩之,百神群靈奉親迎.<<靈寶經>>也是由葛氏家族傳播的一組道經.其中<<靈寶五符序>>三卷收錄于<<道藏>>水字號.內容爲養生求仙之書.上卷爲存思服氣之術,中卷爲服食草木藥方,下羊爲佩帶或吞服之符錄以及成仙之法.
  總而言之,以五行思想爲基礎的來構造道教修煉方術,是上述東晉靈寶諸經共同的特點.因而形成了靈寶派,注重齋戒科教,勸善度人,是靈寶派的兩個顯著特點.這一派的形成與南朝了陸靜修,宋文明等道士有密切關系.
  <<上清經>>是東晉中期以後出現的一組重要的道教經典.上清經的問世及傳布,在道教內部開創了一個新的派別-茅山上清派,陶弘景成爲南朝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在現存<<上清經>>中,諸如金丹服食,導引行氣,佩符投簡,遁甲隱景,踏罡布鬥,高奔日月,餐吸雲霞,歌頌禮贊,召神伏魔,禁制虎狼等等道術應有盡有,而尤生守一之功法.<<大洞真經三十九章>><<雌一玉檢五老寶經>><<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被稱爲道者三奇.其內容爲心中存想神至面前的存思之術最有特點即存神煉形之術.當今搞符咒術的必須學會存想之術.說明人體中有五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志,腎藏精,五藏盡傷則五神離去.,現<<正統道藏>>洞真部所收錄的<<大洞玉經>>爲南宋茅山傳本.
  陸靜修生于公元406年,爲晉安帝二年.他是南宋前期著名的道士.爲了適應當時門閥士族階級的需要,對江南天師道組織進行整頓並與神仙道教融合,成爲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師.也成爲奉持三洞經典爲特征的新道教的大師.建立完善了道教齋醮儀式.他首先創立了在道教史上有深遠影響的道教典籍的分類方法.即將道書分爲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輔(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七大部類.三洞四輔不僅是一種道書分類法,同時也包含著區分道經品級高低和排列道士階級次序的意思.如修太清法僅能成仙,修靈寶者可以成真,修上清者可以成聖.
  陶弘景生于公元456年.曆經南朝的宋,齊,梁三個朝代.在當時稱其爲山中宰相,道門學者.南朝時期的達官顯貴紛紛拜于其門下,足見當時之顯赫地位.陶弘景在實際研究操作中嚴謹地將養生術,煉丹術,醫藥學用之于實踐,爲道教上清派的最後形成奠定了基礎.他將茅山(今江蘇南部原句曲山)建成道教上清派的基地與中心.所以上清派在後來也被稱作茅山宗.奉魏夫人或楊曦爲第一代宗師,以<<上清大洞真經>>爲本門正傳,供奉元始天尊爲最高神,同時也研習靈寶,三皇及天師道經及法錄.茅山派的形成標志著自葛洪以來江南士族道教徒以神仙道教改造舊天師道團,創立官方化的正統道教的完成.陶弘景還完善創立了道教的神仙體系,爲神仙排定座次.形成三位一估的三清尊神神說.即玉清元始天尊說上清經;上清靈寶天尊說靈寶經;太清道德尊說三皇經.在這一時期內道教又引進了地獄的概念.北方癸地有羅酆山,有六座鬼神宮府.陶弘景將錯綜複雜的神仙系統統一歸納,集成一本<<真靈位業圖>>.將道教出現的近七百名神靈的名諱稱 以圖譜的形式一一列出.其目的在于使修道者明白:超現實的仙真鬼神世界裏也有明確的等級秩序.
  在這一時期,道教與佛教與儒教三教鼎立,爲了擴大各自的社會影響,爭奪作爲正宗思想文化的地位,儒,道與佛教之間的矛盾鬥爭愈來激化,三方展開的唇槍舌戰與辯論.盡管這樣,但三方又總是能夠彼此調和的原因在于三者都可以爲封建士大夫所接受,能夠被士大夫們兼容並舉.
  綜上所述,東晉南北朝的道教變革,從葛洪到陶弘景,基本上告一段落.道教經過這一時期的改造,已經有了較爲完備的教義理論和經典文獻,建立完善了自身的科戒儀式和相對統一的教會組織,豐富發展了修煉方術,形成了獨特的神仙信仰體系,並擴大了在統治階級和普通民衆中的影響,完成了從民間宗教向官方正統宗教的演變過程.在西晉以後,在少數民族統治的十六國北朝境內,也出現了道教改造舊天師道的事件,形成了寇謙之新天師道和樓觀道派.
  在北方十六國像張忠,王嘉以清虛守志,修道養生爲宗旨,隱居山林,招合徒衆的松散道教集團很多.這對于寇謙之(公元365-448年)改革天師道的影響很大.他以著作<<老君音誦誡經>>(現僅存一卷收錄于道藏力字號)宣布革除舊五鬥米道的一些落後的道法.他以儒家禮法來清整道教組織.反對濫傳房中術及反對亂傳服食仙方,而特別強調要以齋功爲養生求仙之本.其後他又著有<<錄圖真經>>,這部書不僅是一部改革道教的經典也是一部圖讖式的神書.在完成了道教改革之後,寇謙之已經准備下山投奔封建統治者,實現佐國扶命,爲帝王師的願望,以使道教成爲官方的正統宗教.由于天師道經過其變革後,適合了鮮卑統治者與漢族門閥地主的需要,加之寇謙之善于鑽營與地位顯赫的貴族崔浩得到寵信,終于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承認和支持.在北魏大興起來.
  北魏初期,佛教與道教同時發展壯大,但由于北魏太武帝即位之初,聽信寇謙之與崔浩之言,又加之隨著北魏統一戰爭的進展,新征服的關中都是佛教興盛之地,僧侶地主交通官府,妨礙國家政令統一,甚至有參與叛亂可能,這些都促成了太武帝決心鎮壓佛教勢力的原因.公元444年正月,太武帝詔令滅佛,殺盡佛門弟子.同年九月發生了誅殺高僧玄高事件.後由于崔浩失政被誅殺,寇謙之死去,至公元548年,北魏分裂後,道教與佛教在論較中失敗,北齊政權誅滅道教,提倡佛教,從此新天師道團消亡了,于隋唐時期流行的道教宗派,主要是南方的上清派及北朝後期興起于關中的樓觀道了.
  樓觀道以陝西終南山下的樓觀爲中心,傳播于關中地區.在北魏孝文帝時起以梁諶,王嘉,王道義,陳寶熾,李順興等爲代表正式形成樓觀派.此派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響頗深.在其興盛發展過程中,陳寶熾,韋節,王延,嚴達等著名道士起了重要作用.在唐朝時期,樓觀道成爲與上清派同樣的待遇的禦用道教流派.,具有融合南北方特點的道教.,在學術上形成了注重實用而不尚義理辨析的特點.樓觀派雖然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響較深,但在神話老子方面卻繼承了北方天師道的傳統.在佛教,儒教,道教三者的關系上,辯論空前激烈.雖然經曆了道教被廢除,但是道教在這一時期基本上奠定了成爲封建上層建築與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編 隋唐道教

  隋唐時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國道教全面發展的繁榮時期之一.因隋文帝幼時由尼姑養大,自稱我興由佛法.對佛教非常重視.規定三教的次序是佛爲先,道爲次,儒教爲末.在唐皇近三百年的統治中,道教始終得到扶植和崇奉,居三教之首.唐末的呂洞賓,鍾離權成爲後來內丹派的祖師爺.

  第六章隋唐道教重玄哲學與政治

   魏晉以來不大受道教重視的老莊著作,列入道藏太玄部首經,成爲唐代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道經.道教在唐代建立起了相當系統化的道教哲學體系.重玄之道即爲: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謂道性是指衆生稟賦于道或道同一的不變之性.衆生即是道,道中有衆生,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在唐代崇奉道教,即有政治上的利用,也有帝王個人的信仰,但仍舊以政治利用爲主.
  其一是利用道教神靈來制造皇權神授論,以達到神化皇權和帝王的目的.
  其二是利用道教的一些法術來佐國濟民,其實質是利用宗教來達到安定社會的目的.
  其三是利用道教勸善懲惡來維護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
  其四是利用道教來抑制或反對佛教,巫教等教派的流傳和發展.
  其五是利用道教清靜無爲的思想作爲治國之略和養生之道.
  其六是利用道教神仙方術以求長生成仙.
  自南北朝以來,魏武帝崇道抑佛,梁武帝尊佛崇道,周武帝毀佛抑道,隋文帝先佛後道,唐初是崇道抑佛.武則天是先佛後道,唐玄宗崇道抑佛這些當時的大事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慮,和當時的政治鬥爭有密切的關系.唐玄宗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崇奉道教的皇帝.在他近半個世紀的統治中,自始至終的崇奉道教,從而把道教推向全面發展的繁榮時期.

  第七章 唐代道教心性論的形成

   唐代前期,道教在理論建樹的總體與精深方面,有不足之處,常處于佛教下風.此時,道教中的博學之士以中華文化中的道家老莊之學爲本位,吸取佛字中的義理精華,加以融會貫通,對自然宇宙,社會人生等方面的哲理問題提出了諸多新解釋與新觀念,形成新的道教義理之學.成玄英的道教重玄思想即其代表.探討成玄英的重玄學說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師承于江東重玄諸家而加以深化完善的玄與又玄說,二是獨得于魏晉郭象之玄學思想而加以改造提出的道教自身的自然獨化說,三是深化道教哲學理論的道性與真性說.
  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其核心即是關于玄與又玄的學說.其內容爲:道本無名無形,不可言說,然而無名爲天地之始,有名爲萬物之母,無之與有,雖然名稱不同,但同爲大道所出.故道的這種深奧玄遠的狀態稱作玄.如果能夠悟解道的這種深奧玄義,也就打開了認識天下萬物的心智的關鍵.成玄英的真性說實際表明了這樣一條邏輯思信維路向:即道之本性是自然清靜的,修道衆生也同萬物一樣,稟賦道性而自然化生,因此衆生之本性也應是清靜無爲的,然而衆生賦性成形以後,由于外物的誘惑和幹擾,則漸漸耽于物欲.心識迷亂,喪失本性.解救的唯一辦法就是靜心修道,摒棄物象之幹擾,體悟萬法雖動不動,而歸根複命,靜于真性,以達長生久視之道.
  李榮是繼成玄英之後又一個在重玄思想領域內有獨到學術研究和貢獻的道士.他著有<<老子注>>現已失傳.他認爲至真之道是虛極之理,無聲無色,無形無名,即不能用語言表達也不能和心靈來認識.然而它卻能包容一切事物,彌羅整個宇宙.既然世俗的正面認識方式不足以表達真道的存在,那麽只能從反面的否定方式來以體認.真道作爲實體,不生不滅,從時間上講是不常不怕斷,從空間上講是無象無形,從運動變化來說不盛不衰,無所相待,絕對長存.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實體,時空與運動變化是事物得以存在的基本條件,而道排除了所有這些條件,沒有任何東西可與它相對,因此,這樣的真道其性質是一種無條件的絕對的精神實體.李榮將道解爲虛極之理是他在道教義理方面的一個重要貢獻.
  司馬承禎(公元647-735)號白雲子,他的道教哲學思想可歸納爲:1.道本元氣論.就是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2.注重生命科學與養身健體修煉.他又將道教的心法修煉分成敬信,繼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七個步驟來完成.

  第九章 唐代道教的經戒傳授

   道教派別多種,每派中法師品位都有高低之分.所以傳授的經文也不同.一般地講教外人士多稱在俗弟子,尊奉正一教後可成爲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正式入道可稱爲正一道士,由正一道士再晉升洞神派三皇弟子,無上洞神法師;然後再成爲高玄派高玄弟子太上高玄法師;再遷爲界玄派升玄內教弟子,升玄法師;再上一級成爲洞玄法師,洞真法師,三洞法師,大洞法師.只有得到洞真法師尊號後,不管原屬于何派,均可再受大戒,登上道教的最高一級法師的職位.

  第十章 唐代道教的法籙傳授

  籙通常是指記錄有關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屬,召役神吏,施行法術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稱爲法籙,法籙文牒中一般必有相關的符圖,道教經典中有時又統稱符籙.道教法師們認爲籙文是由道氣演衍的文字,是太上老君的靈文,九天衆聖的法言.因此,符圖的繪制采用象征雲霞煙霧的篆體,文中排列衆多天仙地祗名號,要求受籙道士熟讀背誦,成爲做法事的憑仗. 籙文實際上開創于張道陵.隋唐以來,道士推崇符咒術,他們堅信奉受太上所傳的法籙,背誦籙文中的天官功曹姓名,自然界的一切均受治于我,天神保我,吏兵護我,凶邪不敢侵,疾病不能擾,在道門內將符員視爲瑰寶.並制定了嚴格的授受規則,程序.唐代三洞法籙分屬于洞神,洞玄,洞真,三洞之間有高低之分但沒有門戶隔閡.
  正一盟威法籙:它是南北朝以來正一天師門下法籙的總彙集.它又稱做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寶籙.太爲最大最高者,上是指太上老君,三者指天地人三才,五者爲黃中總數,元精固守.正一法籙始自張道陵,經南北朝寇謙之,陸修靜的整理使法籙適用于道教各派的傳薪,齋醮活動.
  太上童子一將軍籙-它是張天師正一派入道最初必受的籙文
  太上正一仙官七十五將軍籙-爲陽籙授予男子
  太上正一靈官七十五將軍籙-爲陰籙授予女子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仙靈百五十將軍籙-統帥陰陽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三元將軍籙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天九鳳破穢籙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步星罡籙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百鬼召籙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斬千鬼萬神籙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太玄四部禁氣籙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天靈赤官斬邪籙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章畢印籙
  正一四品治籙
  學術界稱唐代爲道教外丹的黃金時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代封建統治者尊崇道教,很多帝王迷信道教的服餌仙術,這極大的信推動了道教外丹的發展,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道教外丹術的曆史發展本身.因爲在某些重大原則問題上的分歧,特別是以什麽藥物作爲還丹原料這一問題上主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丹道流派,最重視煉制和服餌黃金,丹砂的金砂派;主張以鉛汞爲至寶大藥的鉛汞派;以及硫汞轉煉合成的硫汞派.很多煉丹實踐成果在古代化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其中以神符白雪丹,黃帝九鼎丹,老君還丹最爲著名.

  第十二章 唐宋之際道教神仙思想的演變

  修道成仙是道教修煉的根本目的.也是道教宗教觀念的核心.道教神仙思想的變遷同樣反映著中國封建社會的曆史演變.唐代安史之亂至北宋初年,是中國曆史上一段動亂時期,造成了道教內容的改變和道士成份的改變.此時奉道求神仙的人大致有這樣幾類:一是隱于山中,不求聞達,如唐初的潘師正.二是精究方術,全性保真,或煉丹合藥.如劉商(爲中山靖王之後).三是身情異術,逃于形骸,和光混俗,隱于市井的.如孫登.唐末五代的社會動亂,給修道之人的隊伍中又增添了兩類人:其中一類是仕途無望,歸隱山林,到道教中找寄托.有的是辭官不做,逃于世外,這類人有羅隱之,鄭雲叟等.另外一類人專修道教之方術之人,以求在亂世中或生存自保,或救助貧弱.詳情查看<<太平廣記>><<江淮異人錄>>等.唐末五代所出現的這兩類追求道教的人物,而又對後來影響最大的一個代表就是被傳爲神仙的呂洞賓.唐末五代以後人們對道教的追求則較多的帶有實用目的,內儒外道的道士無形中使道教滲入了更多的儒家思想.這種結果造成的影響,爲南宋道教全真派的形成准備了條件.其神仙思想就是:神仙可成的思想發生動搖.第二是神仙的出世與神仙的救世變成神仙不高高在開界,神仙可下世救民于苦難.這也影響到了道教金丹思想向內丹思想轉化的過程.在全真教裏神仙已不再是遠離世外超出凡間的了,而是可以變化升舉,長生永駐的幻人物了.神仙的神奇色彩少了,人性的色彩多了.
  三教合一是唐宋時代宗教思想發展的總趨勢.這種思想也同樣表現在宋代形成的呂洞賓信仰中.由于呂洞賓信仰在宋代的廣泛影響,宋代形成的全真教南北宗都把其信仰吸收到自己的教派來.全真教南宗創始人張伯端,北宗創始人王重陽,建立起他們與呂洞賓的師承關系來.內丹術全讓全真派占去,正一派只余下傳統的鬼神崇拜與符咒之方術了.這一時期也出現的八仙的傳說.
  道教神仙思想的演變,事實上是一種自我更新.宋代全真教的出現正是這一更新的結果,全真教能建立道教叢林,使道教開始有了統一教團組織和明確的傳法世系,元代以後道教基本被劃爲正一與全真兩大派.從此也就結束了前代道教散亂蕪雜的存在方式.
  宋遼金元時期,四百余年間,道教進入了一個發展變革的新階段。這一時期,各種社會矛盾相當尖銳,民族矛盾尤爲突出。道教的興盛,發達,與貫穿這一時代的民族矛盾關系至深。
  繼唐以後,宋代是中國道教的又一個繁榮時期。宋代又是中國曆史上外患內憂的時期,農民起義高達113次之多,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宋代道教不僅沒有爆發過宗教性的社會騷亂,而且穩步走向繁榮,這與宋代皇帝對道教的態度和宋政府道教管理有密切的關系。此外這一時期新的神被大量引進。媽祖由福州走向海外,文昌帝君等,新的教派林立,如茅山,合皂山,大虎山的三山符錄,是宋朝規定授錄地點,成爲符錄派三大宗派。總體來說,宋朝各代對道教是信而不疑的,這對道教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中央集權的政府內設立中央道錄院,地方道正司,加強對道教的管理,設立宮觀內部管理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加強了對宮觀設立的審批與限制。設置了道冠職官制度。宋代是道冠職官體制最複雜,最完整的時期。規定入道的要求:第一是符合年齡,第二是家長同意,第三是不違法背俗,第四是必須禮師。又規定了道教的等級即紫衣師號等級制度。規定真人只用于封神,金門羽客,高士是指志行高尚之士,煉師是指一般道士。師號是政府代表皇帝賜給僧道的稱號,它具有賜的政治特征,道號是爲學道或好道之人的別稱,自行隨意而取的稱號。綜上所知,宋王朝采取是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限制宮觀數量,防止社會直接生産者減少。構成了中國封建社會道教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
  外丹經過了數百年的實驗,至唐末,終于使人們認識了外丹成仙說的荒唐,在此條件下,內丹成仙說乘時而起,以一套具有玄深哲理依據的內容成爲了道教煉養術中的顯學,並形成了以修煉內丹爲主的教派-主要流傳于南宋的金丹派及興起于金朝的全真道。
  內丹的傳承第一代爲鍾離權,如<<混元仙派圖>>,以下第四代是兩宋內丹方面最重要的人物系出于劉海蟾門下:李練,張仲範,藍元道(養素先生),馬自然,張伯端,張繼先,王庭揚,劉列,陳仲虛,小鄭真人,麻衣道者,陳摶等。其中陳摶爲五代末北宋初道士,通三教之學,多所師法。張伯端爲金丹派南宗之祖。代表作爲<<悟真篇>>,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被後人尊稱爲南宗五祖,一述張伯端一系,主張一已清修。內丹的盛行,使傳統的丹鼎道教改變了其貴族專利品的性質,成爲社會各階層人士要吧普遍接受的東西,從而産生了內丹派前所未有的群衆性教團南宗,全真道,這是丹鼎道教的一大改革,也是宋元道教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
  概觀張伯端內丹學,大略以禪道結合,先命後性爲特征,主張從傳統內丹修命之門入手,修命時強調須用先天精氣爲藥物,煉精氣須用元神所主生真意爲主人。

參考資料:
符咒知識|起源,咒語使用方法:道教與道教法術
道教 

擴展閱讀:
1.中國曆史
2.中國道教協會網
 
相關詞條:
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儒教神話耶穌諸子百家穆罕默德兵家天道教 >>更多
http://baike.baidu.com/view/6683.html?tp=0_11
 
 
臺灣道教>百度百科
 
【臺灣信仰組成】
【臺灣首廟天壇】
【宜蘭三清宮】
【臺北行天宮】
【臺南府城隍廟】
【高雄道德院】
【臺灣道教現狀】
 
【臺灣信仰組成】

  天中國臺灣的居民,只有少數屬于土著的中國高山族同胞,大多數是由祖國大陸的福建、廣東等省移民而來。移民們來到臺灣,自然也帶來了他們的文化,他們的宗教信仰。臺灣群衆信仰道教非常普遍,大的城鎮建有衆多規模宏大的道教宮觀,幾乎每個村莊都有道教小廟。據1994年12月9日臺灣《中華日報》報導,臺灣道教廟宇共有八千余座。臺灣的宮觀中供奉的神仙主要是天上聖母(媽祖)、玄天上帝(真武大帝)和關聖帝君(關羽)。現今臺灣有三分之一的同胞都信仰媽祖,全島共有媽祖廟500余座。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有400余座,供奉關聖帝君的廟宇有300余座。下面簡要介紹幾座臺灣的著名道教廟宇。
【臺灣首廟天壇】

  坐落在臺南市。原稱天公廟(天公是臺灣民衆對玉皇大帝的稱呼),1983年改定爲現名。鄭成功當年收複臺灣時,就是在天壇原址上祭告天地的。此後臺灣官民集資在此建廟,主祀玉皇大帝,同祀鬥母、三官、北鬥等。全廟建築爲三進宮殿式。前殿龍柱爲清鹹豐五年(1855年)所造,正殿龍柱爲同治年間(1862-1875年)所鏤。石材來自大陸,雕刻細密,造型古樸,堪稱精品。正殿無神像,置神龕一座,內奉玉皇大帝聖位。殿外楹柱上懸有「一」字匾,爲臺南古都三大名匾之一。後殿主奉三清,是道士舉行日常宗教活動的地方。每年農曆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聖誕,這裏均有隆重的祭祀活動。
【宜蘭三清宮】

  位于宜蘭縣冬山鄉。供奉道教最高神三清道祖。1971年開工建造,1983年正殿工程正式完成。1985年成立管理委員會。1990年第二期工程--左右兩殿竣工。此後又有擴建。現在主要建築有三清聖境牌坊、三清殿(供奉三清道祖)、彌羅殿(供奉玉皇大帝)、妙羅殿(供奉救苦天尊)、圓明殿(供奉鬥姆天尊)、九龍壁、回廊、文化大樓等。該廟由臺灣「中華道教會」定名爲「臺灣總廟三清宮」。
【臺北行天宮】

  位于臺北市民權東路。創建于1943年,主要供奉關聖帝君。臺灣商人以關聖帝君爲保護神。一說關公生前十分善于理財,長于會計業務,曾設筆記法,發明日清簿,這種計算方法設有原、收、出、存四項,非常詳明清楚。後世商人公認關公爲會計專才,所以奉爲商業神。二說因商人談生意作買賣,最重義氣和信用,關公信義俱全,故尊奉之。所以行天宮的香火一年四季都十分旺盛。
【臺南府城隍廟】

  坐落在臺南市青年路133號。相傳爲鄭成功收複臺灣後所建,距今已有300余年曆史,當是臺灣省首座城隍廟。臺灣當局定其爲二級古迹。府城隍廟的建築爲閩粵式廟觀風格,方座臺基,屋頂爲硬山式無翹屋脊,殿牆上有泥塑彩色浮雕,龍柱、石獅、石枕等裝飾一應俱全,華麗堂皇。正殿前有拜殿和龍虎殿。正殿奉祀臺南府城隍,坐像垂拱,面容溫和淡泊,恩威並濟。後側有五尊大小不一的鎮廟城隍。陪祀的有七爺立于左側,八爺立于右側。另有二十四司和文武判官等塑像。城隍信仰自唐代以後在中國社會就已相當興盛。明時對祭祀城隍已定禮制,形成天下城隍、都城隍、府城隍、州城隍和縣城隍的神位等級體系。該城隍廟的等級爲府城隍。
【高雄道德院】

  坐落在高雄市三民區金獅湖畔,由郭騰芳道長于1960年發起修建。當年建成主殿供奉三清道祖。此後陸續建成前殿、中殿、後殿。前殿名太極聖殿,主祀玉皇大帝,陪祀南北鬥星君。中殿名無極殿,供奉太上道祖。後殿名萬神總元殿,神龕分上下兩層,上層供奉三清和玉皇大帝,下層奉祀太乙救苦天尊、南極長生大帝和北極紫微大帝。整座宮觀巍峨壯觀,前臨碧波粼粼的金獅湖,後依鍾靈毓秀的獅子山,建築采用華南式,簷上剪粘繁複精細,廟中雕作彩繪,皆有可觀之處。
【臺灣道教現狀】

  臺灣的道士大多屬于正一派,也有全真派、武當派、崆峒派的。不過,無論屬于什麽派,臺灣道士多系居家道士。臺灣的道教組織主要有臺灣省道教會和「中華道教總會」。臺灣道教宮觀在社會服務和社會救濟方面,日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爲建立醫院、社區活動中心、音樂中心、圖書館、民衆閱覽室、運動場、舉辦國學講座班、書法美術班、養生修煉班、舞蹈班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
  臺灣道教的根在大陸,祖庭在大陸,近年來,臺灣道教界人士經常到大陸的宮觀謁祖朝聖,並與大陸道教界共同舉辦一些重大的道教活動。大陸道教界亦多次應邀派代表團前往臺灣參觀訪問。海峽兩岸道教界人士的頻繁交往和交流,這對于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友誼,對于弘揚道教文化,都是有益的。

參考資料:

2.1.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修訂本)第四卷第538─568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
3.2. 李養正著《當代中國道教》第180─196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4.3.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第1707─1708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 http://baike.baidu.com/view/543512.html?tp=2_11
 
 
 
 

台長: 阿楨
人氣(3,991) | 回應(9)|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思想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當代東正教神學思想》
此分類上一篇:的確《上帝代表華盛頓》

天師缺
張天師接班人競逐激烈 大陸也搶【聯合報記者周宗禎08.11.16

道教嗣漢第六十四代「張天師」張源先上月病逝,接班人競爭激烈,傳出至少有七人競逐,連大陸方面都有意推出第六十五代天師,台灣道教界憂心兩岸各行其是,張天師傳承因此分裂。

最近常有陌生人到南投縣喪宅探詢,「張源先的妻子人在何處?」「接班人何時敲定?」南投警方已加強巡邏。

張源先的太太說,她已感受到競逐接班人的壓力,這陣子都不敢公開露面,以免惹來麻煩,「第六十五代天師的人選,要在告別式後才會產生」。大女兒張懿鳳說,父親生前交代,已有人選,等父親後事告一段落後,會對外公布。

張源先民國五十九年九月在台南市天壇接任六十四代張天師,接掌全國道壇三十八年,上月十七日因肝病過世,享壽七十七歲。

天師去世,在道教便是登天昇仙,返回天庭述職,相當神聖,道教界視為大事。各地法師昨天起在南投縣草屯鎮僑光棒壘球場舉行五天「黃籙進表科儀」,廿日為「飛昇登真」儀式,邀請立法院長王金平主祭。

張天師為世襲制,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三十八年來台,五十八年病逝,因長子已死,族人推舉堂姪張源先繼任。張源先是軍人,只得提前退伍,他的退伍除役原因欄,便註記「繼承教統」。

張源先有三名女兒,但張天師傳子不傳女,也讓天師傳承引人注意。多年前大陸出現號稱「六十五代張天師」的張金濤。張金濤原姓魯,母親張稻香,是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的女兒。張金濤曾寫信給張源先,稱他「舅舅」,還曾致電給張源先,表示只是「六十五代龍虎山住持」,並未自稱張天師。
2008-11-16 06:47:10
版主回應
馬雲迷道教 欲成立窮人銀行2009-11-08 旺報 記者葉文義

 馬雲近年迷上道教的辟穀,每年都會花上一周左右時間,到重慶縉雲山閉關。他越來越像一個「教主」了。
   9月27日,華誼兄弟創業板首發申請獲證監會通過。馬雲以10.97%的持股比例位居第3大股東,再度進入媒體視野。
   早在2001年,央視重拍《笑傲江湖》時,馬雲曾自薦出演風清揚一角。在得知劇組已找到演員後,馬雲在電話裡對現任央視編導樊馨蔓說:這不公平啊!誰的武功好,大家可以比比嘛!
 沒有被劇組招用,馬雲就把阿里巴巴辦公區變成了一個「武俠區」。高管的會議室叫「光明頂」,阿里巴巴社區也是大俠、江湖等稱呼,他還堅持操辦兩年一次的IT巨子「西湖論劍」。
 關注文化事業
 9月9日,阿里巴巴集團和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共同投資5000萬元的《淘寶天下》面世,而同一天,大陸著名媒體《周末畫報》的投資者現代傳播集團在香港掛牌上市。
 馬雲說:阿里巴巴要做一個102年的企業,要跨越3個世紀。副總裁王光說,如今馬雲很少干涉集團的具體業務,主要在做文化。
 「兩千年了,道還是那個道,理還是那個理!」馬雲給樊馨蔓的書《世上是不是有神仙》這樣寫。
 成立窮人銀行種子資金
 「如果你有幾億甚至數十億以上的錢的時候,其實那些錢是屬於社會的資源,它不屬於你,你有權力但更有責任替社會用好這些資源。」在阿里巴巴10周年前夜,馬雲通過公開信的形式告訴所有員工。
 9月23日,在紐約舉行的「柯克林頓全球倡議」年會上,馬雲和「窮人銀行之父」、孟加拉國格萊 銀行締造者穆罕默德.尤努斯共同公布了一個「中國格萊 」計畫,阿里巴巴集團計畫投入500萬美元,作為種子資金,將先行為四川和內蒙古農民和小生意人提供小額貸款。對於這樣一個不斷有故事發生的人,媒體記者不得不連續關注。「有馬雲在,我就不愁沒稿寫。」一位媒體記者表示。
 創業精神超瘋狂
 1995年,互聯網(網際網路)剛剛進入中國,馬雲從美國背回來一台386的電腦,召集自己的朋友正式宣布﹕「從明天開始,我要開始做自己的企業了,它的名字叫internet」屋子裡所有的人都雲裡霧裡,沒人聽懂。
 這是馬雲和互聯網的首次接觸。此時馬雲的「中國黃頁」只能借助美國的伺服器,建立很簡單,並不具有美感的網頁。據說,那個網頁運行速度非常慢,現在用3秒鐘就可以下載完的東西,那時需要3個半小時。
   1999年阿里巴巴創業。這一年,網路世界近乎瘋狂,五花八門的網站迅速起來,然後倒閉,明星互聯網公司一夜暴富,美國雅虎上市,亞馬遜上市……。那時阿里巴巴蜷縮在杭州西湖邊的民居裡,用十幾個人湊齊的50萬元(人民幣,下同)為啟動資金艱難辦公。
 辦公室地上滿是床單鋪蓋,室內喧鬧雜亂。馬雲手指遠方說﹕「我們要做1個80年的公司!我們要做到全世界互聯網前十名!」一桌之隔的年輕人,坐成一圈,抬頭看著手臂揮舞的馬雲,眼神迷茫而空洞,「不知道馬雲要幹什麼。」
 馬雲聲嘶力竭地吼著﹕「有什麼可怕的,我們十幾個人拿著大刀,往前衝,有什麼好慌,是不是?啊!衝啊!衝!」
 美國《時代周刊》曾評價:這裡不僅是一個人在瘋,有一百個人在瘋。
 1999年馬雲說:阿里巴巴要把全世界的商人都聯合起來。而當時,他自己還不是一個成功的商人。
 自稱找不到對手
 馬雲的瘋狂讓很多人不可思議。2004年,馬雲成立淘寶網,當時C2C市場已經被美國的ebay占據80%。剩餘的20%被一個叫邵亦波的美國哈佛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撿走。
 「jack,你瘋了嗎?ebay是一個可怕的巨人!」時任阿里巴巴CTO(首席技術官)的吳炯反擊馬雲。馬雲卻笑笑,「好好玩,搞下去,搞大!」
 這些挑戰都無法影響馬雲的情緒。他還是一邊重複「打著望遠鏡都找不到對手」一邊舉起兩隻手,圈成圈,放在眼前,並露出孩童似的自得。 (摘自《中國周刊》)
 小靈通──辟穀
 是道士用來修身的一種方法,通常在辟穀期間,不吃用火烹製的食物,只喝水和吃一些天然的食物,如桑椹,黃精等。據說這種方法可以使人身輕體健,耳聰目明。

另參本館:《矽谷紅衛兵》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09983884
劉孝敢的《道教》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6049
2009-11-10 12:09:18
阿楨
張家麟《臺灣宗教融合與在地化》 (蘭臺網路出版 2010)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系文學士
  國立師範大學 教育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博士
  現任:
  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教授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兼任教授
  考試院文官講座教授
  台灣宗教與社會協會理事長
  台灣宗教學會副理事長
  中華民國港澳之友會理事
  中華青年交流協會理事
  宗教哲學社理事
  心鏡季刊顧問
  著作:
  1.國家與宗教政策(2004)
  2.當代台灣宗教發展(2005)
  3.新宗教建立衡量指標之研究(2006)
  4.台灣宗教統計學(2008)
  5.社會、政治結構與宗教現象(2008)
  6.台灣宗教儀式與社會變遷(2008)
  7.大陸宗教對台宗教交流20年(2009)
  8 國家與社會福利(2000)

序 宗教儀式融合、在地化與發展

  根據中研院社會變遷調查,至21世紀初臺灣民間宗教信仰人口仍佔最多,約為總信仰人口的48%;台澎金馬地區之廟宇,十分之八九皆屬民間宗教。這些信眾敬拜祖先、施食孤魂野鬼,虔誠禮敬各種神祇,信仰範疇涵蓋儒、釋、道三教。他們參與各種民間宗教儀式,擔任廟宇中的志工,也奉獻金錢給神明。很難想像在科學昌明後工業臺灣的社會中,竟然保留著這麼多古老的民間宗教儀式與信仰活動,這或許從民間宗教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角度,可以得到部分的解答。
  傳統的「宗教融合」(religious syncretism)是指不同宗教的相互影響,彼此吸收對方之長,融入自己的宗教中。臺灣地區的華人民間宗教除了與其他宗教融合外,尚有與社會主流價值結合的現象,早已溢出原有的「宗教融合」的概念,反而比較接近宗教儀式「在地化」(religiouslocalization)的現象。尤其在觀察民間宗教中幾項重要的儀式,例如拜斗、扶鸞及收驚的科儀,經常可見當代儀式和傳統儀式的差異,此差異形成儀式的變遷;而造成這種變遷的主要原因在於,儀式主持者的敏銳嗅覺,他們吸取現代社會的主流價值體系,將之融入儀式當中,使儀式既有「傳統」的樣式,又有在地化「新」的元素。然而,令人好奇的是這些新的社會主流價值,卻又隱含全球化(globalization)中「女性主義」(feminism)、民主參與(democratic participation)等普世價值。
2012-10-20 12:26:58
版主回應
  例如從魏晉以來即有的「降鸞」儀式,臺灣部分鸞堂卻由女性擔任鸞手,與傳統男性主導的儒家「父權主義」相悖離,這是現代「女性主義」(feminism)滲入到古老的扶鸞儀式的結果。固然有極少數的鸞堂像苗栗獅頭山勸化堂,仍然堅持男性主持扶鸞儀式,女性只能在堂外聆聽聖示;幾乎大部分的鸞堂已朝向男女平權的方向,男女共同主持或參與鸞務。
  除了女性主義為鸞堂所接受外,「民主參與」也進入到民間宗教的扶鸞與禮斗科儀中。傳統民間宗教廟宇,往常由宗教領袖來主持這些科儀,扶鸞是由代表天、地、人的「三才」,擔任神的代言人(鸞手),說出神的話語(唱生),及記錄神所說的話(記錄生),其他的鸞生只能安靜的聆聽。現在已有不少鸞堂打破「菁英式」的扶鸞儀式,成為大眾參與的宗教活動;讓來到鸞堂的鸞生能夠分享扶鸞的各種活動,幾乎每位鸞生皆輪流各司其職,擔任鐘鼓生、筆抄生、接送駕生等。其餘沒有任務者則「靜坐」冥想、聆聽,取代傳統站立的方式。甚至少數鸞堂以電腦多媒體的螢幕展示,讓鸞生打坐聆聽鸞文之餘,也可看見神明書寫的話語。
  並非所有的扶鸞儀式皆呈現女性主義與民主參與的現象,而是程度高低的不同表現,有些堅持傳統,有些大幅度的改變傳統,也有只是部分改變儀式。簡言之,在臺灣民間宗教的扶鸞儀式展現出「一種」儀式樣貌,儀式本質卻已經「多種」類型,這是儀式與現代主流價值緊密結合而呈現不同的結果。然而這種儀式本質及外貌的「變」或「不變」,與鸞堂領袖的理念有重大關連。  
  在民間宗教中的「禮斗」法會,也可以看見類似扶鸞儀式「變」與「不變」的現象。如同一種拜斗,多種樣貌的型態(patterns),堅持傳統與改變傳統的法會同時並存在於現代臺灣社中,禮斗法會形同「一頭大象」,在不同廟宇的禮斗法會中,由主持者各自表述「象頭」或「象腿」的「多元」現象。
  以拜斗法會中的「斗」來看,現在各廟宇幾乎都呈現重大變遷,除了傳統祈求「星斗」來保佑信仰者「壽命」的原始概念外,尚發展出來許多「神斗」與「功能斗」,而這是過去拜斗史料中從來沒有的紀錄。原本華人民間宗教有祭拜「北斗星」可以「延壽」的功能,現代廟宇則發展出廟中主神與陪祀神皆可以「立斗」來拜,則有「祈福」的意涵。甚至出現信徒對神祈求的各種「功能斗」,如「事業斗」、「平安斗」、「發財斗」、「婚姻斗」、「功名斗」等。由於拜斗法會是民間宗教財源的基礎,因此,廟宇的主事者在傳統星斗延壽崇拜的需求外,建構了新斗的類型,滿足現代社會中信徒的宗教心靈,這是民間宗教廟宇主事者的創意,形成臺灣特有的「在地化」禮斗法會。
  再從拜斗法會唸誦的「懺悔」與儀式的「主持」來看,則可以見到佛教法師、道教道長對民間宗教儀式的影響力。部分的廟宇請道長主持拜斗法會,也有鸞生自己主持,另外少數廟宇則是由佛教法師或法師指導的誦經團來主持;此意為著民間宗教與佛、道教的「融合」。像松山慈佑宮的禮斗法會誦經團完全擱置五斗真經,而唸誦「金剛經」、「心經」、「水懺」、與「阿彌陀佛經」,為信徒延壽。這是因為佛教法師樂於指導誦經團,道教道長卻將誦經視為代代相傳的專業,不隨意傳授,而形成佛教經懺滲入到禮斗法會的結果。誦經團對北斗的延壽功能可能一知半解,乃誤誦了「往生」或「祭鬼」的經懺,但這不妨礙拜斗法會的進行。
  從「宗教融合」的角度來看,佛教對民間宗教的拜斗科儀影響力甚大,除了佛教經懺取代五斗真經外,佛教法師也被廟中的主事者聘請擔任拜斗最後一天「圓斗」時「普施」科儀的主持者。鸞堂信仰者也習以為常,認為民間宗教本來就應接納法師或道長,這是因為儒、釋、道三教思想、神祇、科儀的「融合」,是民間宗教的主要宗教思想內涵。因此,在民間宗教的廟宇可以見到法師,除了廟宇主事者的認知或包容外,真正的關鍵因素為三教融合的思想底蘊,它可以接納佛、道的神職人員;相反的,佛、道兩教的廟宇舉辦的科儀,由於其已有專業神職人員及自己的經典,因此,不太可能邀請其他宗教的神職人員參與宗教儀式。
  宗教領袖將原有宗教儀式融合其他宗教元素,或將原有宗教儀式與現代思想結合,使臺灣民間宗教的諸多科儀產生「質變」與「型變」,而背後的主要意涵在於使古老的儀式「浴火重生」,得以繼續生存於當代與未來的社會。事實上,不只民間宗教如此,臺灣佛教的部分教派也是如此。像法鼓山的「環保心靈水陸法會」及慈濟功德會於農曆七月舉行的「感恩法會」,皆有相當濃厚的「宗教領袖」身影與理念;不過這留待下一階段追蹤研究,再比較佛教與民間宗教儀式中「宗教融合」與「在地化」的異同,並深究其形成的因素及影響,應可較廣泛的建構臺灣宗教儀式變遷之理論,我私下深深期盼著這學術志業能夠逐步完成。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83232
2012-10-20 12:29:05
圖博館
道長告訴你,陳凱歌到底要不要道歉 by梁興揚 長安道教協會秘書長,龍門派三十代玄裔弟子

這幾天,網上突然鋪天蓋地出現了中道協代表道教界譴責陳凱歌《道士下山》醜化道教、陳導是賣國賊的新聞,很多朋友@我問我看法,貧道只是個小道士,不代表道教界,對譴責陳導的表態不是十分贊同。
  貧道也沒看到中道協的紅頭文件,就發表下自己的看法,如果有了中道協的紅頭文件,貧道馬上認慫刪掉本文章,你們誰也不要拉我。
  在我看來,陳導的道士下山雖然沒有精準地反映道教的文化,但是,最起碼給大家一個了解道教的窗口,有個認識道士的契機,有認識誤區是正常的。
  可能刺激眼球的是道士給和尚下跪,其實道士給和尚下跪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要和尚代表了正義和真理,哪怕一個凡人代表了正義和真理,我們一樣下跪,比如關羽這個凡人,他沒有當過一天道士,沒有念過一天經,還殺人如麻,但是,他代表了忠義,我們照樣跪拜他甚至崇敬他為神仙。
  小說、影視劇的傳播,可以讓更多人認識道教,一部西遊記,讓多少人對佛教產生了好感?一部射雕英雄傳,讓多少人對全真教產生了好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對道教都有自己的看法,醜化美化都很正常,因為畢竟都是娛樂性的,只不過無論美醜都改變不了道教的根本。
  哪怕大眾認知真的有誤區,但不應該僅僅責怪他人,不應該譴責別人追求獵奇或者醜化,更要反思我們是否傳遞了真正的文化。哪怕醜化了,為什麼醜化道教?哪怕揚佛抑道,為什麼揚佛抑道?為什麼不揚道抑佛?
  肯定有自身原因的,肯定有不作為的地方,同時,道教本身也應該了解認知到我們應該弘揚什麼,我們應該傳達什麼。如果我們也僅僅拿風水、算命、玄奇、武術、養生等等道術來吸引大眾,就別怪大眾誤解道教。
  如果說揚佛抑道,看看書店裡,多少高僧的書籍和對佛法的詮釋,道教又做了多少?看不到道教的書籍,是因為社會對道教不公嗎?裡面肯定有道士的不作為!
  不做永遠不錯,做了必然有爭論,對影視劇中的美化感到高興,就要學會對誤解的承納;很多時候不是別人誤解我們,而是我們做的不夠或者無所作為。
http://www.guancha.cn/liangxingyang/2015_07_20_327416.shtml
  相關新聞
中国道协否认谴责《道士下山》:对影片持包容心态-中新网

另詳參【圖博館】:《陳凱歌電影論》 陳凱歌:名導演51 劉孝敢的《道教》
2015-07-21 10:13:34
圖博館
雲笈七簽(全三冊)
作者: (宋)張君房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內容簡介
包括《雲笈七簽•上冊》、《雲笈七簽•中冊》、《雲笈七簽•下冊》共3冊。道教稱收藏道教典籍的容器為「雲笈」,分道教典籍為「三洞四輔」共七部,此書名 「雲笈七簽」即掇取七部精華之意。初學者在浩瀚的道教典籍面前往往不知從何人手,此書系統的收錄了北宋以前的道教經典著作,具有簡明全面的特點,為初學者 的學習指明了門徑。

中國近世道教送瘟儀式研究
作者: 姜守誠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內容簡介
本書正文部分共計十二章,按時代順序和內容主題划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討論宋元時期「送瘟」習俗的緣起及流傳地域,旨在從宏觀角度考察道教瘟疫醮的各種細節,着重分析宋元神霄派的兩種送瘟儀式——遣瘟送船儀和遣瘟治病訣法。中篇主要談論明清時期閩台地區「送王船」習俗的歷史淵源及影響,介紹南方沿海地區盛傳的兩種禳災祭海活動——「祠沙」和「放彩船」,分析《武陵競渡略》所描述的武陵地區端午泛舟的場景流程及禁忌風俗,指出明清以來閩台地區「送王船」信仰中尚且保留了上述習俗之遺存,梳理了明清閩台方志中涉及「出海」、「王醮」的記載並對二地的差異及特點進行比較。下篇主要討論現代台灣的王船信仰及曾文溪沿岸的王醮儀式,詳細分析南台灣靈寶道派演行王醮儀式的三項核心內容——關祝五雷神燈儀、禳災和瘟三獻儀、打船醮的節次流程及宗教內涵,通過文獻比對指出當今台灣道士的道法傳承大抵源自大陸,與古老的中國文化及道教傳統有着密切的關聯。
2017-04-17 12:21:28
美國黑金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5 09:34:13
阿楨
平均地權條例三讀通過 2023-01-10 經濟日報

平均地權條例修法今(10)日三讀通過,五重拳之一重罰炒作行為規定,將在蔡總統公佈修正後生效施行,內政部表示,其餘四項規定包含限制換約轉售、建立檢舉獎金制度、建立私法人購買住宅許可制、以及解約申報登錄,皆要完成子法擬定後,再報請行政院核定施行日期。
  相關新聞
打房最重的一拳!《平均地權條例》1/10三讀通過!房市已現逃命潮?對房市的4個影響:1.預售屋市場衰退、成屋市場成主流。2.中古屋成投資族群下一站。3.豪宅交易縮減。4.中小型建商將淡出預售屋市場。
台灣高房價有3大主因:資金寬鬆、利率偏低。投資炒作、有利可圖。民眾預期心理「房價雖不合理,但還會再不合理」。

炒房重罰5000萬房價會崩?苦苓4理由戳破殘忍真相 2023/01/13 房產網

苦苓列出房價不會下跌的四大理由,第一是台灣的人口數雖然減少、戶數卻在增加,獨居和小家庭越來越多,既然需要更多的房子,房價怎麼會不漲?第二是可以蓋房子的土地越來越少,地價一直漲,房價怎麼會不漲?第三是建材漲、人工漲,蓋房子的成本大幅增加,房價怎麼會不漲?最後則是全球性通貨膨脹,只剩不動產還能保值,房價又怎麼會不漲?房價就跟油價、電價一樣,能夠「凍漲」就阿彌陀佛了,想等著房價下跌才買房的人,恐怕得失望了。
網友普遍認同苦苓說法,「真正問題在供需和景氣,所有打房手段不見得有效,甚至還有反效果」、「沒辦法真打房,只有廣建社宅,並以市價一半,只租不賣」、「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歷史經驗:除非經濟崩潰,房價才會跌,其他任何行政措施都是沒有用的」、「營建成本漲5成以上了,哪可能會跌?」但也有網友說「房地產也曾泡沫化,風水輪流轉」。
2023-01-15 07:25:41
阿楨
古曼童等於養小鬼?起源是以慈悲之心幫助孩童得道升天 2021-07-03

因應地域接近,台灣開始傳入許多泰國的宗教信仰,四面佛、象神、古曼童等,然而古曼童在台灣經常跟養小鬼化為等號,然而古曼童的起源,其實是為了以慈悲心幫助早逝的兒童得道升天,不滯留人間受到鬼怪欺淩。
古曼童的緣起是由於部分宗教屬於小乘,也就是沒有經典能夠超渡,都是要自己修福報、功德,才夠投台或者是成佛,然而部分早逝兒童沒有足夠的人生經歷累積福報,因此嬰靈容易滯留人間被大鬼欺負。而據傳古曼童是因為僧人的慈悲之心而起,才將嬰靈作為古童,讓祂們能夠有個歸屬做功德才能得到投胎的機會。
古曼童(泰語:กุมารทอง)是泰國的一種嬰靈信仰,目前已擴散是各中華地區,有越來越多的人請回家供奉。「古曼童」在泰語本來的意思解作「金童」,初載於《坤昌坤平》一書。
古曼童傳統的製作方法,是透過將早逝的兒童、嬰兒甚至是未出生的胎兒屍體烘乾後,再搭配多種材料製成,雖然現在市面上多是兒童形象的木雕,而非嬰兒的屍體,但最重要的過程是,古曼童製成後需要經過高僧的法術儀式加持,讓嬰靈的亡魂進到古曼童。
而正古曼童是用請的,將自願的嬰靈請進古曼童,以佛法薰陶之後再給信徒,供養人也需要以不違背佛法前提下供養,藉由彼此互惠的方式,古曼童得到功德圓滿,信徒得到庇佑以及願望成真。
然而現今有許多旁門左道,透過法術將嬰靈的亡魂強制性的注入,逼迫幼小的靈魂進入古曼童,使他們得以「重生」成為陰古曼童,是一種利用法術禁錮靈魂的方式,而強制性的古曼童也因後續容易產生負面影響,而導致養小鬼與古曼童畫上等號。
  相關新聞
台灣啥時開始信「嬰靈」? 超渡、供養觀念全是商人炒出來的
嬰靈信仰與反墮胎 -嬰靈、墮胎與罪惡感 每個嬰魂不散,都是綁架著女性貞操
古曼童娃娃 價格差這麼多,哪買最划算
2023-01-15 07:34:03
阿楨
老子《道德經》主要有三種版本:通行本(曹魏王弼)帛書本(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竹簡本(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戰國楚墓出土)。前二本內容相似, 竹簡本則有以下大異。一般歸咎於抄寫過程的誤讀、錯錄和刻意更改,導致與《老子》原本的差異越大。其實《老子》和諸子一樣, 都是不同時代門人的合輯, 自然出現如前述孔門的變化。故見拙著《緣現論》〈中國哲學.老子〉所言有人批評老子反智、耍權謀。
通行本: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竹簡本:故大道廢,安有仁義?六親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亂,安有貞臣?
  (將反問句變成肯定句,意思反了。)
通行本: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竹簡本:我恒有三保: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事長。
  (將積極進取的人生,變為消極的不敢為天下先。)
通行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竹簡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將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變為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2024-08-08 15:24:31
阿楨
通行本: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竹簡本: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
  (是指萬物同時生於有與無,不是指萬物先生於有再生於無。)
南禪初祖慧能《示法詩》的唐代《六祖壇經》版與北禪神秀《示法詩》原本沒多大差別,都是印順三系說所批判的如來藏系的心性本淨(南禪十六字真言: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宋代版顯然是後人為爭禪宗正統而改編的。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神秀示法詩)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慧能唐代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慧能唐代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宋代版)
  有名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後出師表〉也非出自諸葛亮之手。陳壽修《三國志》時未將〈後出師表〉收錄在《諸葛氏集》。南朝裴松之為《三國志》注釋時,註明是引自東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而《漢晉春秋》中的〈後出師表〉又是出於三國的《默記》。
  名詞〈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則是明人假借岳飛之名而作。
2024-08-08 15:25:3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