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要亂改公視「孫立人三部曲」的節目名稱好不好,人家只是剛好三集,所以才取名「三部曲」,根本就沒有「政變」的意思。
是嗎?那其他影集為何不用「x部曲」來取名呢?並且在影片中大談孫立人與美国合謀軍變的事實,稍有文藝與政治常識者都能敏感到作者的「政變三部曲」的意圖。
只有你這種好玩文字遊戲的神經過敏者才會如此解讀,導演是忠於紀錄片的紀實本質,所以才會採訪各方人士及文献來還原孫立人「政變」之事實,但三集中大部分影音都在正面報導孫立人並替孫平反。
你根本不懂政治鬥争,政争和宗教戰爭一樣,都必須黑白善惡對立,旣然孫立人有軍變的意圖,如何幫孫平反?
你才是政治白痴,有意圖又如何,即便有事實,想利用孫反蔣者也可用種種理由替孫合理化。
怎可如此?同一事實,怎可在不具正當性時要掩飾,想合理化時又大力宣伝?
書呆子,鬥争那來事實,當然是依需要而不斷解釋,二二八及美麗島事件不就如此。
不過你在《台灣共犯体》對孫立人事件的析判也未免太政治不正確了﹕
「孫立人將軍反對國府的威權統治,並在言行上令二蔣不能容忍(時常對下屬批評國府,又發動郭廷亮等聯絡舊下屬),於是民45年老蔣便編織了孫的下屬是匪諜並有兵變企圖等罪名,將孫軟禁(以上詳見ch.19,及當時的〈九人調查委員會報告書〉〈國防部判決〉〈監察院調查報告〉,及孫解禁後、孫郭等人的自白及翻案)。其实孫有意無意成為美反蔣的棋子,而老蔣也是深知的。凡此種種雖非民主政治所容,卻是政治之常態,即便處於民主転型期的李陳也不乏類似的鬥爭,只不過不用叛亂之名罷了,而是賣台,但实質沒差。」
我管它正不正確,我只依理析判。同理,馬英九昨天在市議會大可用「國民黨也從大陸帶所有能帶的中國黄金、故宮宝物、軍隊、人才……到台灣啊,更何況國民黨在台灣的土地改革、十大建設、新竹科學園區……等建設累績了億兆資金,全被陳李政權敗光了還負債幾兆元並且也黨庫通國庫。」來反駁民進黨議員的質詢「國民黨黨產是不義之財必須充公還給人民。」
你以為黨產之爭是會計學的資產負債平衡表、還是司法天平的比例原則啊!誰跟你算功過相抵,更何況台灣會計充斥假帳、司法也一直不獨立。
這麼說來我無法當國民黨的帳房及發言人了?
廢話!想找死嗎?夢想當官。
孫立人事件
被蔣介石長期軟禁的張學良這個月過世,引起各方矚目,紛紛回顧少帥與蔣介石之間的一段歷史,然而同樣被蔣介石軟禁、時間長達33年的孫立人,雖然已經過世11年,但是孫立人的部屬,到今年下半年,才逐一獲得平反近半個世紀前下獄的罪名,而孫立人事件到今天都還有未解的謎團。
孫立人?就是那個被軟禁了很久的將軍?郭廷亮?李鴻?好像沒聽過。孫立人打過什麼戰爭?不太清楚。就像是一段社會的集體失憶,「孫立人」這個名字,幾乎不曾存在於年輕一輩的記憶空間裡。然而,這個讓人問了可能也答不出所以然的人物,卻在現代史中佔有一席之地。他既是國軍抗日與反共戰役中戰功最為彪炳的常勝將軍,也是第二次大戰期間最具國際性聲譽的國軍將領,曾獲英國和美國頒發勳章。
在臺灣一片偶像劇的熱潮中,公共電視回首歷史,自今(三十)日起連續三天推出不一樣的八點檔─紀錄片「孫立人三部曲」。探索這樣一個人為什麼只留給大家模糊的印象?他有什麼值得我們認識與了解的地方?頗析這個不應該被遺忘的人物、他悲劇性的一生,以及到今天都沒有結束的相關事件。
為了深入記錄報導孫立人事件,公視用了8個月的時間,遍訪國內外熟悉孫案的人士,並蒐集珍貴的歷史影片與機密檔案資料,將這些已經蒙塵的史料重新呈現在公眾眼前。
參加試片記者會者,除公視副總經理楊雪紅及本片製作人林樂群,並請到孫立人舊屬、作家張佛千和紀錄片導演蕭菊貞。95歲高齡的張佛千表示:「要說孫立人造反,是個大笑話!他沒有兵,怎麼能造反?在這部片中將澄清不實之處。」蕭菊貞則表示,看了試片的那一天,她個人非常感動,因為透過本片能對這位歷史上舉足輕重、卻不見容於歷史書籍的孫立人有深入之了解;而且,本片亦搭上國際紀錄片潮流─二次大戰的紀錄片,不論報導戰爭本身或是相關之人物故事均非常多,或許是因為能口述歷史的長者日漸減少,要掌握時間留下記錄。
揭開孫立人的禁忌
孫立人事件發生在1955年,距離今天已經46年,當時他是總統府的參軍長,因為部屬涉及匪諜事件,被迫引咎辭職後,蔣介石總統下令將他軟禁。此後,在兩蔣統治的年代裡,孫立人這三個字成了禁忌,沒有人敢公開談論,官方甚至展開篡改歷史的滅名行動。
譬如,在國軍歷史文物館歷任陸軍總司令的相片裡,故意遺漏孫立人的照片;在臺北圓山太原五百完人的紀念碑上,將立碑人孫立人的名字挖掉;查禁與孫立人相關的書籍,包括對日抗戰期間出版、記錄孫立人緬甸戰役的畫冊。由於孫立人一軟禁就是33年,滅名行動有效達到模糊大眾對孫立人認知的目的。等兩蔣過世,孫立人重獲自由之後,臺灣開始翻案風與本土風,早年被不當判罪與政治迫害的臺籍人士與相關事件,成為大眾關注的新焦點,相形之下,孫立人這樣的「外省軍人」,即便官階高、曾有相當影響力,卻不再是新時代矚目的對象。
如果對孫立人做進一步研究,會發現與他相關的書籍沒有幾本,深度的報導也很有限,令人驚訝。從口述歷史切入長期研究孫立人的,只有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研究員朱浤源一個人。如今,對孫立人與孫案有比較多一點理解的人,至少都將近七十歲,而熟悉當年權力核心運作的人,也都在八、九十歲以上,人數逐漸凋零。然而,富於戲劇性的孫案,不但是重要的歷史事件,也是民主社會應該留下完整記錄的重要教訓。
公視在今年製作「孫立人三部曲」紀錄片,其實有特別的意義,因為今年是孫案發生之後相當關鍵的一年。從1950年開始陸續被捕下獄的孫立人部屬,幾乎都在今年得到「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判定當年的審判為「不當審判」,並且一一賠償,這也就是說,歷經半個世紀之後,官方首度正式承認當年是用製造匪諜的方式,讓孫立人下臺。
1950年3月25日,孫立人就職陸軍總司令當天被捕下獄的女青年工作大隊的隊員黃玨,今年雖已73歲,卻仍記憶猶新。她在紀錄片裡接受訪問,回顧當年在獄中的狀況說:「情報局偵防組有一位職員跟我們講,哎呀!這裡簡直可以作為陸軍總部的分部了,你們都來了嘛。」由此可見當時牽連範圍之廣泛。
赴美尋回「孫案」機密檔案
為了尋回這段重要的歷史事件,公視用了八個月的時間,遍訪國內外熟悉孫案的人士,甚至遠赴與孫立人關係密切的美國,蒐集難得一見的機密檔案與歷史影片。
孫立人畢業於美國著名的維吉尼亞軍校,在緬甸戰役中,也與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並肩作戰;在孫立人下臺時,又盛傳幕後的原因是,當時美國政府要支持他政變,推翻蔣介石。因此,製作小組特地前往美國,在美國國家檔案館找到孫立人的最高機密檔案、孫立人在緬甸作戰的影片,也訪問了曾和孫立人部隊並肩作戰的美軍麥支隊的攝影師大衛.奎德、以及史迪威的孫子約翰.伊斯特布魯克。
同時,製作小組也訪問了維吉尼亞軍校第一屆女畢業生--來自臺灣的何之芸,當年她是受了孫立人的影響,才到該校就讀,並寫下維吉尼亞軍校歷史的新頁。更難得的,曾在1951~1956年間擔任蔣介石總統英文秘書的沈錡,也在舊金山接受訪問,從當年官邸的角度看孫立人事件。
「孫立人三部曲」分集大綱
「孫立人三部曲」共三集,每集一個小時,10月30日、31日、11月1日 晚間8:00 公視頻道播出:
第一集 常勝將軍
孫立人出身世家,父親當過大學校長,他在1920年代公費留學出國,獲得普渡大學的土木工程學位,但為什麼會轉而就讀軍校,投筆從戎?又如何在緬甸仁安羌的戰役中,以寡擊眾,從日軍手中拯救英軍而震驚世界?他在東北對抗林彪的戰役中,為什麼差點扭轉國共的戰史?孫立人為什麼會得到部屬的擁戴?他有什麼樣的特質?本集將詳盡探討這位一代名將的功勳與理念。
第二集 悲劇將軍
孫立人在1950年代,國民政府遷臺之後,先後擔任陸軍總司令和總統府參軍長,在1955年因為部屬涉及匪諜案件,而被迫下臺,從此被蔣介石總統軟禁33 年。然而,今天政府已經證明當年的匪諜案件是不當審判,也就是罪名並不成立。本集探討孫立人下臺的真正原因,他是不是真的想要叛變,推翻蔣介石?究竟孫立人和美國之間的關係如何?本節目製作小組在美國國家檔案館找到孫立人的最高機密檔案,也採訪了當年熟悉內情的人士,以第一手資料,剖析孫案的真相。
第三集 再見將軍
戰功彪炳、眾所矚目的孫立人,在被軟禁之後,卸下軍階,離開戰場,成為四個孩子沈默的父親,連他的小孩都對他的過去所知有限,究竟孫立人如何渡過他的軟禁生涯?孫立人下臺之後,當權者如何進行滅名行動?他的義子揭鈞如何為他平反?孫立人的部屬郭廷亮在為孫案奔走時意外死亡,真的是意外嗎?本集深入軟禁的圍牆之內,探索孫立人的內心世界,同時追蹤孫案後續的最新發展。
孫立人事件、湖口事件 政工密報 【聯合晚報2006/04/23 記者高淩雲】
民國44年的孫立人事件與民國53年的湖口事件,堪稱國軍遷臺後兩大政治懸案,都與政工人員密報當局有關,也間接指向蔣經國。根據軍方多位老將的回憶,兩起事件都不涉及叛國,只是對軍中高階將領習氣不滿,要求當局改革。
湖口事件時的陸軍總司令劉安祺在民國80年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訪問記錄中說,湖口事件不是兵變,也不是兵諫,是趙志華糊塗,想升司令,因為趙志華不滿蔣緯國(時任裝甲兵中將司令),集合部隊講話時被政工中校制止,隔日他去裝甲兵司令部講話,就什麼事都沒有了。
孫立人事件前後在陸軍任副參謀長的尹國祥也曾在民國82年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訪問紀錄中表示,孫立人是有兵諫的企圖,但不是要推翻蔣中正,是要周至柔與蔣經國下臺。孫立人當時預備在屏東機場校閱部隊後發動,也曾派人到陽明山偵察地形,事發後政府多人為孫請命,連蔣宋美齡也為孫講話,孫才因此被囚禁。
蔣中正的侍從秘書沈錡也曾發表回憶錄談到孫立人事件,指民國44年8月23日,葉公超告訴他,郭廷亮是要趁蔣中正與孫立人在屏東機場閱兵時,煽動機槍手瞄準司令臺,造成混亂局面,以利中共進襲。8月28日,蔣經國給他看保密局的報告,其中有郭廷亮親筆寫給孫的報告,顯然孫為幕後主謀,但郭否認曾將他為中共工作的事向孫報告。
孫立人>維基百科
1949年2月青年軍第二零一師調臺灣受訓。1949年9月1日,孫立人正式就職臺灣防衛司令,第二零一師10月在金門參加金門戰役。11月,蔣中正在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第二分會中提議孫立人再兼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國防部亦隨之發表斯職。1950年3月1日,蔣中正復職總統,東南軍政長官公署隨之裁撤,孫接任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兼國防部臺灣防衛總司令(當時陸軍總司令部與臺灣防衛總司令部址乃同一駐所)。1951年5月,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
孫立人與臺灣軍民相處融洽。據若幹孫立人傳記記載,當年美國確實曾對蔣介石國策和國府之腐敗極為不滿,曾構想組織「進步人士」在臺建立新政權。孫立人即為被考慮的候選人之一。但史載孫雖抱怨蔣介石、陳誠、彭孟緝之領導作為,但對美國的企圖並無興趣。而美國的計畫,也在1950年六月底朝鮮戰爭爆發後難以為繼。
孫立人致力於國軍現代化,整編撤退來臺之國軍,建立完善之兵役制度。前行政院院長郝柏村亦曾經歷孫立人興辦的軍事訓練計畫,成績甚佳。古寧頭戰役的勝利,與孫的努力有關係。防守第一線的二零一師就是經過孫的陸軍訓練司令部的訓練。但隨著孫案的爆發,孫立人的一切事蹟,遭到國民黨政府的歷史刪除。
孫立人因對於蔣經國以政工制度破壞現代軍事體制有不滿之意[3],且遭情治單位密稱孫與美國有不正常聯繫,1954年6月陸軍總司令任期屆滿,蔣介石將其調任無實權之總統府參軍長,12月3日中華民國與美國雙方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蔣氏政權在獲得美國充分保障後,已不再須要依靠孫立人來維繫中美關係。1955年5月28日蔣介石召見孫立人[4],6月,政府當局以孫立人將軍與其部屬少校郭廷亮預謀發動兵變為由,對孫實施看管偵訊。
對「孫案」之調查,由副總統陳誠為主任委員,與王寵惠、許世英、張群、何應欽、吳忠信、王雲五、黃少谷、俞大維等組成「九人委員會」,負責調查“郭廷亮匪諜案”。另外監察院也由中國國民黨籍監委陶百川、無黨籍監委曹啟華、蕭一山、王枕華、余俊賢自行發動調查。陳誠的九人小組審訊郭廷亮等,得到彼等「坦承不諱」之「自首」結果。由於郭係孫立人之聯絡官,九人調查小組認為孫「未適當防範,有失查之責。」軍事法庭遂以匪諜罪判處郭廷亮無期徒刑。郭在綠島服刑,其後假釋返臺卻發生在火車上跳車身亡的「意外」。
監察院陶百川等「五人小組」之調查結果與「九人小組」差異甚大。監院認為郭廷亮等確係主張軍事改革,但絕無興兵叛亂之情節。所謂遭人檢舉,乃屬國軍內部派系構陷,不足為憑。孫立人對此應毫無責任。監院調查結果因與「九人小組」差異過大,調查期間遭到情治跟監,最後僅在院內會議秘密報告後即以極機密封存,不再公開。
1955年8月20日,孫立人將軍被正式免去總統府參軍長職務,軟禁於臺北市南昌街自宅內,1956年6月被迫遷居臺中市向上路一段十八號的宅邸,在美國軍方的壓力下,國民黨當局以「不殺、不審、不問、不判、不抓、不關、不放」的「七不政策」之下,以軟禁代替刑罪。孫立人平時有空種種玫瑰,靠家人賣「將軍花」維生,直至1988年3月20日國防部部長鄭為元來到孫立人家中,向孫立人宣佈,從即日起「恢復一切行動、言論的自由。」軟禁達33年,有記者採訪孫立人對「平反」一事有何感想時,孫立人反問道:「從未『反』過,何『平』之有?」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病逝於臺中縣大裏市寓所(臺中市前往私立立人高中的馬路右邊大宅院),享壽89歲。
孫立人將軍逝世,行政院院長郝柏村受政府訓令,派陸軍總司令部辦理治喪事宜。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頒發褒揚令、故總統蔣中正遺孀宋美齡致送花圈。喪禮由時任國防部長陳履安(原副總統兼孫案「九人小組」組長陳誠之長子)主祭,參謀本部、三軍總司令部等陸海空高級軍官皆出席。遺體由維吉尼亞軍校代表覆蓋校旗,再由中華民國政府指派之覆旗官,許歷農、羅本立、溫哈熊、黃幸強代表國家覆蓋國旗,備極哀榮。遺體安葬臺中市北屯區大坑東山墓園。
1998年孫案涉案人及家屬要求監察院公布「五人小組」報告並還原真相。經監察院重行調查,並委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學者朱浤源展開當事人訪談和考證,證實「五人小組」認為孫案係子虛烏有之結論明確。2001年一月監察院正式公告五人小組調查報告原文和結論。全文現已於網上公開供查閱。
褒揚令全文
總統令
總統府前參軍長除役陸軍二級上將孫立人,學精韜略,性稟剛方,早歲自美國維吉尼亞軍校畢業,歸國陳力,歷經剿匪、抗戰、戡亂諸役,南北馳騁,戰績彪炳,洊膺團、師、軍長、陸軍副總司令、總司令兼臺灣防衛總司令等職,勳猷卓著。尤以抗戰時遠征緬甸,解仁安羌盟軍之圍,復破頑敵,打通中印公路,揚威異域,馳聲宇內﹔來臺後,組訓新軍,鞏固復興基地,益宏靖獻。茲聞溘逝,軫悼殊深,應予明令褒揚,用昭勳藎。
總統 李登輝
行政院院長 郝柏村
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七日
典璽官 甯紀坤
評價
孫立人被認為是國民革命軍中,具備豐富現代化作戰經驗和卓越指揮才能的將領,他非常愛護部屬,因此由他所帶領的軍隊極具向心力、非常地忠貞愛國。孫立人並且擁有崇高的國際聲望,是國民革命軍中與眾不同的一名將軍,也是國民革命軍當中極少數從美國軍校畢業的高階將領,因受西式教育的影響,陸軍總司令任內他批評政工權力過大、主張軍隊國家化,個性心直口快、人際關係處理得不圓通,再加上深得部屬們的尊敬與美國政府的青睞,使他於不知不覺中,陷入政治漩渦,而遭人構陷。
反對意見則認爲,孫立人孤高自傲、無黨籍,與作爲國民革命軍主流的黃埔系將領格格不入,也不擅協調各方面間之矛盾,使他在注重人脈的國民革命軍中難有大作爲。劉宜良(江南)的《蔣經國傳》中曾提到:「孫是個非常優秀的帶兵官,但是位很壞的領袖。講人際關係,和他的同輩,幾乎沒有人可以和得來。」香港《七十年代》刊「孫立人在臺兵變經過」一文,對孫立人受排擠的情況有相當生動的描寫:「可憐的陸軍,四面是海,可憐的總司令,孤掌難鳴,陸軍提出的許多問題,都遭到空海軍的聯合杯葛、阻礙。有時孫立人氣急了,就在會議上向蔣介石報告說:海軍、空軍如何好、如何行,那麼請總統將陸海空三軍測驗一下,比一比,看究竟那一軍好。先從我們三軍總司令考起,比文也好、比武也好、比立正稍息也好、比X+Y也好,由你們海空軍決定好了。像這樣情形,最後還是由蔣介石打圓場。」
孫立人是以客攻主、以少戰多、以弱敵強而皆能克敵致勝的名將。他長期在補給完善的精銳部隊任職,無論在中緬印對日戰役,或在東北新一軍對中共的戰事等,面對各種艱苦複雜的作戰環境皆有深刻的認識與卓越的戰績。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AB%E7%AB%8B%E4%BA%BA
孫立人事件
孫立人是安徽舒城人,畢業于清華大學,被保送到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普渡大學學習,獲得工程學士學位。以後,又入弗吉尼亞軍事校學軍事,與美國的馬歇爾將軍爲先後同學。回國後,先後任陸海空軍司令部副持衛長、稅警總團特種兵團團長、三十八師師長、新一軍軍長、長春警備司令等職。參加過“八?一三”上海抗戰;曾率軍遠征緬甸,在滇緬邊境的仁安羌戰鬥中救出被圍英軍,反攻緬北時再立戰功,被譽爲“東方的隆美爾”,獲英國皇家勳章。1947年調臺灣任編練司令,負責新兵訓練。1949年7月,被任命爲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臺灣防衛司令。1950年3月,升任爲“陸軍總司令兼保安總司令”。1951年晉升爲陸軍二級上將。
孫立人仕途雖然比較順利,因他爲英美派人物,但他也飽受嫉妒傾軋之苦,他非黃埔嫡系,與“參謀總長”周至柔、“海軍總司令”桂永清、“空軍總司令”王叔銘矛盾重重,更得不到蔣家父子的信任。他崇尚西方軍事思想,抵制國民黨的治軍方法,反對蔣經國在軍中建立“政工制度”,反對加強特務統治;對蔣介石“對攻大陸”的說法也不以爲然,主張“先將臺灣搞好再說”。這些導致他與蔣氏父子的矛盾加大。蔣介石退臺之初啓用孫立人,其實是利用他的影響尋求美援。後形勢緩和後,孫的作用明顯減弱,而他坐鎮“陸軍總司令部”,對蔣經國勢力擴張妨礙甚大。因此,蔣介石打算在孫立人兩任期滿時的1954年將其免職。孫立人察覺後,想建立自己的勢力圈,但效果不明顯。1954年6月,孫立人被免去“陸軍總司令”之職,調任有職無權的“總統府參軍長”。1955年6月,臺灣盛傳孫立人的老部下郭廷亮、江雲錦等預謀在蔣介石閱兵時發動“兵諫”。國民黨特務系統立即行動,逮捕了郭廷亮等103名官兵,孫立人也被偵訊。8月3日,孫立人向蔣介石簽署“辭職書”。8月21日,蔣介石下令免除孫立人“參軍長”職務,並組織人調查“兵諫”案。兩個月後,“調查委員會”做出結論,指責孫的部下郭廷亮“爲中共工作”,利用孫的關系在軍中聯絡軍官,准備發動“兵諫”,孫未及時“舉報”,亦未“采適當防範之措施”,“應負責任”。蔣介石最後以“縱容部屬武裝叛國、窩藏匪諜密謀犯上”的罪名,將孫立人送往臺中軟禁。這就是“孫立人事件”,亦稱“孫立人兵變”,直到1988年5月,孫立人才被解除軟禁。
孫立人和吳國楨事件中的吳國楨都是國民黨內部權力鬥爭和蔣氏建立獨裁統治的犧牲品。
http://baike.baidu.com/view/582859.html?tp=1_11
孫立人>百度百科
孫立人(1900.12.8-1990.11.19) 字撫民,號仲能,漢族,安徽廬江人,抗日名將。曆任國民政府師長、軍長,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中華民國陸軍副總司令、總司令、總統府參軍長。
第二次緬甸戰役開始,孫立人指揮新三十八師如下山猛虎般撲向胡康河谷。10月29日占領新平洋,12月29日攻占于邦。
他率領三十八師(新一軍)在印度蘭加接受全副美式裝備以及訓練,戰鬥力極強,後入緬甸與日軍作戰,新一軍在曆時兩年的第二次緬戰中,共擊斃日軍3個聯隊長以下3萬3千余人,傷日軍7萬5千余人,俘虜大尉以下323人。繳獲大炮186座,戰車67臺,汽車552臺,攻取公路646英裏。新一軍傷亡1萬7千人。沒有任何其他一個中國軍級戰鬥編制的戰績能和新一軍相比。
[編輯本段]生平介紹
192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同年赴美留學,就讀于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1924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後又考入弗吉尼亞軍事學院,攻讀軍事。1927年畢業,應邀遊曆歐洲,考察英、德、法、日等國軍事。1928年回國,在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任中尉隊長。1930年入陸海空軍總司令部侍衛總隊任上校副總隊長。1932年調財政部稅警總團任第二支隊上校司令兼第四團團長。
稅警總團由財政部長宋子文一手創建,武器從美國購買,排以上軍官大部分由留美學生擔任。在宋子文的支持下,孫立人努力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能,千方百計訓練部隊。他把中國傳統教育和美國軍校的教育方式結合起來,制訂出適合自己部隊需要的訓練制度和方法,形成了一套與國軍其它部隊不同的訓練操典,被大家稱爲“孫氏操典”。所屬部隊按照“孫氏操典”進行嚴格訓練,官兵無論是文化水平、還是學科、術科水平,乃至專門的緝私技師都比較高。
1937年10月,孫立人率部參加凇滬抗戰。在蘊藻浜一線的阻擊戰中身先士卒,負傷十三處。次年傷愈後又率部參加了保衛武漢的戰鬥,兩次立下戰功,從此便在軍界嶄露頭角。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財政部成重組稅警總團,孫立人晉級少將總團長,率部遷移到貴州都勻練兵。經過兩年嚴格的訓練,這支非正規部隊成爲國民黨最精銳部隊之一。1941年12月,稅警總團改編爲新三十八師,隸屬于第六十六軍,孫立人任少將師長。
抗戰時期,參加“八一三”淞滬會戰;中國遠征軍入緬甸後,取得仁安羌大捷。1943年協助杜聿明等率軍入緬北反攻,連戰皆捷。1944年10月,新編第一軍孫立人部將再度入役的作爲七七事變爆發借口的失蹤士兵志村菊次郎打死。1945年日本投降後率國民革命軍新一軍進駐中國東北,期間與中國共産黨林彪部隊發生激戰,進而取得四平、長春,逼近時中共中央所在之哈爾濱。但之後因與國民黨內其他將領如杜聿明等不睦,于1947年8月爲蔣中正所調離東北。一年之後,他曾指揮的新一軍,在遼西會戰中損失殆盡。
國民黨集團遷臺前,孫立人已赴臺灣任陸軍副總司令、陸軍訓練司令兼第四軍官訓練班班主任;國民黨敗退至臺灣後,1950年4月,孫晉升陸軍總司令,致力于國軍的現代化事業。然而由于孫將軍是少數受美國軍事教育,又無加入中國國民黨的將領,1950年初若幹美國已經解密文電顯示,美國駐臺北武官確曾建議美方要求蔣介石離開臺灣,另由親美人士繼起領導,並稱孫立人等對“托管”並不堅決反對雲雲。此外麥克阿瑟曾會見訪日的孫立人,也多所慰勉。孫可能因此受到國府高層嚴重懷疑。加上1949年前後,美國國內“臺灣地位未定論”甚囂塵上,美國國會與政府關于美軍執行臺灣托管的聲浪不斷。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蔣中正對孫疑慮重重,遂宣稱由情報機構獲悉美在臺機關與孫立人頗多接觸。但遷臺初期“國民政府”爲爭美援,仍重用孫將軍以取信美國。
1955年8月20日,孫立人兵變事件公開化。當天蔣介石以“縱容”部屬武裝叛亂。“窩藏共匪”、“密謀犯上”等罪名,革除孫總統府參軍長職務。事後,總統府組成了以陳誠爲主任的9人調查委員會,查處此事。孫被判處“長期拘禁”,直到1988年5月才解除長達33年的監護。自孫立人被拘禁後,其親信部屬一一被調離軍職查辦,前後有300多人因與本案有牽連而被捕入獄。
1988年一月蔣經國病逝,在繼任的李登輝執政初期,孫案獲得“平反”。同年五月,臺灣地區“國防部部長”鄭爲元將軍宣布孫立人出入自由。1990年,孫立人辭世後,李登輝頒發“國家褒揚令”,表彰孫立人一生的功勳。
1998年應孫立人舊部與家屬奔走要求,“監察院”對“孫案”重開調查。2001年1月8日,“監察院”通過決議,稱孫案乃“被陰謀設局的假案”。領公款六十萬臺幣充作孫案專門研究經費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朱泫源教授,“進駐孫公館翻遍了孫立人將軍保存的所有文件,和‘國防部’與‘總統府’的所有機密檔案文件,並未發現孫立人有任何不法行爲”。“臺獨”分子、民進黨當局給孫立人“平反”,這是基于政治鬥爭的需要。事實上“臺獨”分子、民進黨處心積慮用張學良、孫立人這些幾十年前的舊案來醜化國民黨,這是曆史研究爲政黨鬥爭服務的新鮮一例。
基本資料
孫立人中華民國陸軍上將
學曆
國立清華大學土木系畢業 (1923年)
美國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 (1925年)
美國維吉尼亞軍校畢業 (1927年)
經曆
南京中央黨務學校學生大隊大隊長 (1928年-1929年)
憲警教導總隊第二大隊隊長 (1929年)
海軍空軍總司令部侍衛總隊副總隊長 (1929年-1930年)
財政部稅警總團特科兵團團長 (1930年)
財政部稅警總團步兵第四團團長 (1930年-1938年)
財政部稅警總團第二支隊支隊長 (1937年-1938年)
財政部鹽務總局緝私總隊總隊長 (1938年-1941年)
陸軍第三十八師師長 (1941年-1942年)
中國遠征軍新三十八師師長 (1942年-1943年)
曼德勒衛戍司令部司令 (1942年-1943年)
第一軍副軍長 (1943年-1944年)
第一軍軍長 (1944年-)
前敵司令部司令官 (1944年)
第一軍軍長 (1944年-1947年)
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副司令長官 (1947年-)
陸軍總司令部(代理)副總司令 (1947年-)
陸軍訓練司令部司令 (1947年-)
東南長官公署副司令長官 (1949年-)
臺灣防衛司令部司令 (1949年-1950年3月)
陸軍總司令部總司令 (1950年3月-1954年6月24日)
臺灣防衛司令部總司令 (1950年3月-1954年6月)
革命實踐研究院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1950年-1954年)
總統府參軍長 (1954年6月24日-1955年8月20日)
早期教育
孫立人將軍1923年畢業于清華學校(即今國立清華大學),同年赴美留學,就讀于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1924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後又考入維吉尼亞軍校,攻讀軍事,1927年畢業,遊曆歐洲,考察英、德、法、日等國軍事。1928年回國,在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即今國立政治大學),任中尉軍訓隊長。1930年入陸海空軍總司令部侍衛總隊任上校副總隊長。1932年調財政部稅警總團任第二支隊上校司令兼第四團團長。
稅警總團由財政部長宋子文一手創建,武器從德國購買,排以上軍官大部分由留美學生擔任。在孫立人的訓練下,其所屬部隊官兵教育水准、以及學科、術科和緝私方式的水准都遠高于一般部隊。事實上,稅警總團、第3、第87、第88師、和中央教導總隊即是第一批接受德械裝備與訓練的部隊。
由于當年孫立人任團長的第四團曾在華東射擊比賽中獲得第一名,孫式訓練遂逐漸嶄露頭角;也因爲留美經曆,打得一手好籃球也喜歡觀賞籃球賽,是臺灣國軍早期籃球隊鼓勵提倡者。
抗戰初期
1937年10月,孫立人率稅警總團第四團參加淞滬抗戰在周家橋成功破壞日軍機械化橡皮橋,重創日軍,日軍久留米師團稱孫團爲其在華遭遇戰力最強之部隊。但其實孫將軍在此次戰役中受到流彈攻擊,身受十三處創傷,次年傷愈後又率部參加了保衛武漢的戰鬥。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財政部成重組稅警總團,孫立人晉任少將總團長,率部遷移到貴州都勻練兵。經過孫立人將軍兩年嚴格的訓練,這支部隊成爲中華民國的精銳部隊之一。
1941年12月,稅警總團改編爲新三十八師,隸屬于第六十六軍,孫立人任少將師長。
抗戰時期,美國所派來的史迪威上將,破壞中國抗日方針,還妄圖謀殺蔣介石,後被美國召回。孫立人由于其美國背景,十分同情史迪威,史解職回美國後,孫立人曾以中國軍官的名義發動上書羅斯福總統,要求讓史迪威重返中國,這些都是逾越名分、幹犯大忌的行徑。
第一次中印緬作戰
1942年2月,中國組成遠征軍,下轄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4月,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于抵達緬甸,參加曼德勒會戰。4月14日,西線英帝國緬甸軍步兵第一師及裝甲第七旅被日軍包圍于仁安羌,糧盡彈缺,水源斷絕,陷于絕境。孫將軍奉羅卓英之命,派113團星夜馳援,劉放吾團長16日下午四時率部趕到巧克伯當。英緬甸軍司令史萊姆將軍17日親往會晤,命令該團乘汽車至平牆河地區會同安提司准將之戰車,攻擊並消滅平牆河北岸約兩英哩公路兩側之敵。18日淩晨113團會同安提司准將之戰車向日軍發起猛烈攻擊,至午即攻克日軍陣地,殲敵一個大隊,解除了七千英軍之圍,並救出被日軍俘虜的英軍官兵、傳教士和新聞記者五百余人。仁安羌之戰是中國遠征軍入緬後第一個勝仗,及盟軍在亞洲戰場唯一的勝仗,孫立人以不滿一千的兵力,擊退數倍于己的敵人,救出近十倍于己的友軍,蔣中正頒發四等雲麾勳章表彰孫立人的戰績。美國羅斯福總統亦授予他“豐功”勳章,英王喬治六世則授予他不列顛帝國司令勳章。
仁安羌戰後,英國方面決定棄守緬甸,撤往印度,新三十八師掩護英聯軍撤退。4月下旬,英軍撤過曼德勒後繼續向西逃往印度。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副司令官杜聿明因對英國人的欺騙和不忠感到不滿,拒絕了時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指示,而執行了蔣介石令他北上撤回雲南的命令。孫立人則認爲野人山不可行,當機立斷撤往印度,率新三十八師向西撤往印度。由于日軍被杜聿明率領北上的大部隊所吸引,新三十八師在撤退途中比較順利的打垮日軍的阻擊。部隊裝備不但沒有損失,還收容了數以千計的難民和英印散兵。而杜聿明所率的第五軍因遭到日軍阻擊和追擊,喪失了穿越野人山的最好時機,半數葬送在野人山中,孫將軍得知後立刻派遣新三十八師搜尋並救出部分友軍轉而撤往印度。
5月底,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到達印度邊境。英駐印邊防軍要求中國軍隊解除武裝,以難民身份進入印度。孫立人拒絕解除武裝。恰巧,爲新三十八師在仁安羌解救過的英聯軍第一師師長正于當地醫院療傷,聞知孫立人部的情況後,即前往調解。第二天,新三十八師開進印度,英軍儀仗隊列隊奏樂,鳴炮十響以表歡迎。
第二次中印緬作戰
1942年8月,先後到達印度的中國遠征軍新三十八師和新二十二師進駐印度蘭姆珈訓練基地,番號改爲中國駐印軍,開始裝備美械和訓練。10月,中國駐印部隊改編成新一軍,鄭洞國任軍長,下轄孫立人新三十八師和廖耀湘新二十二師。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開始向緬北大舉反攻。
第二次緬甸戰役開始,孫立人指揮新三十八師進攻胡康河谷。10月29日占領新平洋,12月29日攻占于邦,1944年2月1日攻克太白加,3月4日與廖耀湘新二十二師兩路夾擊攻克孟關。3月9日,新三十八師113團與美軍突擊隊聯手攻占瓦魯班。日軍號稱“叢林作戰之王”的第十八師團死傷過半,狼狽逃出胡康河谷。據日軍戰史記載:“在九州編成,轉戰中國,素有把握的第十八師團,與中國軍戰鬥最自信,豈料胡康河谷的中國軍隊,無論是編制、裝備,還是戰術、技術,都完全改變了面貌,……使我軍損失慘重……全軍不禁爲之愕然。”
駐印軍攻占胡康河谷後,3月14日乘勝向孟拱河谷進攻。新三十八師113團從左翼翻山越嶺迂回到堅布山後方,和新二十二師兩面夾擊,29日攻占堅布山天險,扣開了孟拱河谷的大門。4月24日,按史迪威的計劃,新三十八師和新二十二師分別向孟拱和加邁攻擊前進。5月下旬,孫立人將軍從繳獲的日軍信件中獲知:由于日軍第十八師團主力在索卡道被新二十二師包圍,加邁城內兵力極爲空虛,師團長田中新一坐守空城,驚恐萬狀。孫立人見機而行,不拘泥于原定計劃,以112團秘密渡過南高江,向加邁南面的西通迂回,切斷加邁日軍的後路;以113團向西進取加邁﹔以114團向南對孟拱實施大縱深穿插。6月16日,113團與新二十二師會師加邁,日第十八師團團長田中新一率1,500余殘兵倉皇南逃。6月25日,孫師114團攻克孟拱。
8月3日,中美聯軍克複密支那。至此,反攻緬北的第一期戰鬥結束。中國駐印軍給日軍王牌第十八師團等部予毀滅性打擊,殲滅日軍2萬多人,一雪兩年前退兵緬甸的恥辱。史迪威稱此戰爲“中國曆史上對第一流敵人的第一次持久進攻戰”。中國駐印軍攻克密支那後,部隊進行休整擴編,由新一軍擴編成兩個軍,即新一軍和新六軍。孫立人任新一軍中將軍長,下轄新三十八師和新三十師(後廖耀湘新六軍回國增援國內抗戰,其五十師編入新一軍)。
1944年10月,反攻緬北的第二期戰鬥開始。中國駐印軍由密支那、孟拱分兩路繼續向南進攻。孫立人率新一軍爲東路,沿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向南進攻,連續攻取緬甸八莫、中國南坎。1945年1月27日,新一軍與滇西中國遠征軍聯合攻克中國境內的芒友,打通了滇緬公路,與滇西遠征軍舉行芒友會師,作爲在越南河內(時稱東京)會師的前哨。隨後,孫立人指揮新一軍各師團繼續猛進,3月8日攻占臘戍,3月23日占領南圖,24日占領細胞,27日攻克猛岩,消滅中緬印邊界所有的日軍主力部隊,勝利結束第二次中緬印戰役。
孫立人將軍指揮新三十八師,在遠征緬甸,協同盟軍抗擊日本的戰鬥中,屢克強敵,戰功卓著,其運用的戰術、顯示的戰力爲國內外各方充分肯定,有“東方隆美爾”之譽。 1945年7月,孫立人率新一軍返抵廣西南寧,准備反攻廣州。同月,應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之邀,孫立人赴歐考察歐洲戰場,是中國唯一被邀請的高級軍官。8月15日,侵華日軍投降。9月7日,孫將軍率軍進入廣州,接受日軍第二十三軍投降,並建造新一軍印緬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嗣後,新一軍進行了休整和擴充,成爲國軍五大主力之一,號稱“藍鷹部隊”。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1946年3月下旬,新一軍乘美艦在秦皇島登陸,同時孫立人被派往美國參加聯合國參謀總長會議,由于東北戰事受阻,蔣介石急電孫立人返國指揮新一軍。5月15日,新一軍在孫立人將軍指揮下,向四平進攻,瓦解了杜聿明五個月來與共産黨東北民主聯軍林彪對峙的僵局,林彪執行毛澤東“讓開大路,占領兩廂”的命令退到公主嶺,孫立人一路前進,親率新五十師強渡遼河,攻擊公主嶺,林彪又北撤,五日內攻陷長春,隨後取回農安、德惠等戰略要地,進展順利。但在救援海城的問題上,孫立人與杜聿明發生了矛盾,孫立人沒有聽從作爲長官的杜聿明的命令。6月4日,孫立人親率新五十師渡過松花江,隔日攻取了陶賴昭堡,此時距哈爾濱僅六十公裏,位在哈爾濱的中共黨政軍組織均已做好撤退准備,在孫立人即將攻進哈爾濱之時,由于中原戰場國軍不利,在馬歇爾的調停下退兵。張正隆的《雪白血紅》一書中寫道:“從當年的林彪到今天的老人,都說國民黨沒向江北推進是失算。否則,共産黨的日子將更難過。”
1947年孫立人陸續瓦解林彪五度下松花江的攻勢,德惠之役後,新五十師一四九團因堅守德惠被蔣介石賜名“中正團”,此時林彪部隊流傳“只要不打新一軍,不怕中央百萬兵”。但隨後,杜聿明屢次發電向蔣介石批評孫立人,不得已,蔣介石將他升爲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長官虛職,暫時解除兵權,其新一軍軍長之職由黃埔出身的第50師師長潘裕昆接任。同年8月,蔣介石將孫立人調離東北,出任陸軍副總司令兼陸軍訓練部司令,在南京成立陸軍訓練司令部。此消息一傳到哈爾濱後,毛澤東開慶祝會道:“我們唯一的敵人被杜聿明趕走了,東北將是我們的天下了。”陳誠赴東北,拆散新一軍組成新一軍、新七軍、並把新一軍原有主要武器移交其他黃埔系將領。並且將原本已編入地方保安,接受日本精良訓練的原僞滿軍裁撤。使許多僞滿軍隨後加入共産黨軍隊,大大增加了共産黨在東北的實力。孫立人離開東北時,東北局勢雖已被動但尚未惡化至不可爲地步,是國民黨軍在東北唯一全身而退的將領。
11月,孫立人將陸軍訓練部遷到臺灣,並從新一軍調去幾百名他在稅警總團和在緬甸作戰時期的幹部,一同前往臺灣訓練新兵,在臺灣建立新軍。
臺灣時期
來臺抵定;建立良好軍制
1949年2月青年軍第二零一師調臺灣受訓。1949年9月1日,孫立人正式就職臺灣省防衛司令,第二零一師10月在金門參加金門戰役。11月蔣中正在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第二分會中提議孫立人再兼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國防部亦隨之發表斯職。1950年3月1日,蔣中正複職總統,東南軍政長官公署隨之裁撤,孫接任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兼國防部臺灣防衛總司令(當時陸軍總司令部與臺灣防衛總司令部址乃同一駐所)。1951年5月,晉爲陸軍二級上將。
孫立人致力于國軍現代化,整編撤退來臺之國軍,建立完善之兵役制度。原行政院長郝柏村亦曾經曆孫立人興辦的軍事訓練計劃,成績甚佳。古寧頭戰役的勝利,與孫的努力有關系。防守第一線的二零一師就是經過孫的陸軍訓練司令部的訓練。但隨著孫案的爆發,孫立人的一切事迹,遭到國民黨政府的曆史刪除。
挾外自重,勾結美國兵變
對于孫立人,蔣中正在日記裏的記載顯示,他並非不願用他,但是「吳(國楨)、孫屢屢挾外(美國)自重」,蔣日記裏多次痛斥。
從1949年五六月間美駐臺北領事艾嘉致國務卿的七封電報可知,孫立人對美國外交官一直埋怨陳誠故意雪藏他,以至于他有職無權,他希望軍民分治,又說臺灣局勢已發展到人心思變的地步,還抨擊陳誠、彭孟緝等人起碼落後于時代五十年雲雲。身爲軍方要員,向外國官員責罵本國政府,自然是越軌之舉。
當時與孫立人勾結的是美國的左派國務院。美國國務院自1950年初開始,緊鑼密鼓地推動臺灣政變。國務院中國科于1950年2月20日擬訂「臺灣政變草案」,建議以孫立人爲斬府攀旗的政變指揮官,推翻蔣政權,以「反共,保臺,聯美」爲政變宗旨,對蔣的處置方式則以軟禁或放逐爲主。
1950年3月20日,美國中情局一份機密報告稱:「近幾個月的報道顯示,受過美國教育、現負責臺灣防務的孫立人,正計劃發動政變,俾使蔣介石成爲有名無實的領袖,且鏟除其親信。」
4月下旬國軍部隊撤離海口後,美國駐華武官巴瑞特向國務院發了一通極機密電報,引述孫立人的話說:蔣介石及其黨羽已到了「混亂與絕望」的狀態,孫建議采取「劇烈的行動以挽回狂瀾」。
巴瑞特4月27日會見孫立人時,孫主動提出「蔣介石問題」。臘斯克于5月1日見到此電,兩天後的 5月3日,國務院政策計劃處官員尼茲在一次秘密會議中正式提出了由孫立人發動兵變以倒蔣的方案。方案說,政變目的乃是「徹底鏟除國民黨的所有重要官員,由孫立人掌控全部軍權」——這些工作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完成。政變後的政治真空則由美國調集官員去填補——三天之後,美國派出一批最能幹的官員到臺灣充任政府的顧問。
5月3日臘斯克呈交艾奇遜一份演示文稿,指出美國已在臺灣部署秘密行動,以武裝支持島上的領袖,他建議告知蔣介石,囑其離開臺灣,將權力交給孫立人,然後由聯合國決定臺灣前途。一旦臺灣獲聯合國托管,杜魯門總統就宣布撤銷1月5日所謂不協防臺灣、不介入中國內戰的聲明。
對“孫案”之調查,由副總統陳誠爲主任委員,與王寵惠、許世英、張群、何應欽、吳忠信、王雲五、黃少谷、俞大維等組成“九人委員會”,負責調查“郭廷亮匪諜案”。另外監察院也由中國國民黨籍監委陶百川、無黨籍監委曹啓華、蕭一山、王枕華、余俊賢自行發動調查。陳誠的九人小組審訊郭廷亮等,得到彼等“坦承不諱”之“自首”結果。由于郭系孫立人之聯絡官,九人調查小組認爲孫“未適當防範,有失查之責。”軍事法庭遂以匪諜罪判處郭廷亮無期徒刑。郭在綠島服刑,其後假釋返臺卻發生在火車上跳車身亡的“意外”。
1955年10月31日,孫立人將軍被正式免去總統府參軍長職務,軟禁于臺中向上路一段十八號的宅邸達33年,在美國軍方的壓力下,國民黨當局以“不殺、不審、不問、不判、不抓、不關、不放”的“七不政策”之下,以軟禁代替刑罪。孫立人平時有空種種玫瑰,靠家人賣“將軍花”維生,直至1988年3月20日國防部部長鄭爲元來到孫立人家中,向孫立人宣布,從即日起“恢複一切行動、言論的自由”。有記者采訪孫立人對“平反”一事有何感想時,孫立人竟大言不慚:“從未‘反’過,何‘平’之有?”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病逝于臺中縣大裏市寓所(臺中市前私立立人高中的馬路右邊大宅院),享壽90歲。
孫立人是美國對華陰謀策略的犧牲品。當時谷正文判斷孫立人的部屬郭廷亮等人有兵變企圖,但爲避免牽連孫立人受軍法審判,政府使用了“匪謀自首”的罪名處理郭廷亮,這只是處理不當而已。因此,谷正文認爲孫立人案並非羅織。不過,真正冤枉的是因孫案受株連的一百零七名舊部,其中三十五人判監十年以上,而被迫提前退役的部屬更是數以千計。真正要平反的只是受株連者,而非孫立人本人。
但假如設想倘若1950年6月25日孫立人兵變一舉成功,老蔣被放逐,黃埔子弟及外省籍文官全被清洗,則臺灣早已獨立而納入美日兩國保護傘;若政變失敗,臺灣內部派系惡鬥,則中共必然揮戈東渡。無論上述哪種結局,以後五十四年的臺海曆史全部都要重寫。
再次調查;“孫案”難現真實
孫立人將軍逝世時,參謀總長郝柏村受政府訓令,派陸軍總司令部辦理治喪事宜。時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先生頒發褒揚令。喪禮由時任國防部長陳履安(原副總統兼孫案“九人小組”組長陳誠之長子)主祭,參謀本部、三軍總司令部等陸海空高級軍官皆出席。遺體由維吉尼亞軍校代表覆蓋校旗,再由中華民國政府指派之覆旗官,許曆農、羅本立、溫哈熊、黃幸強代表國家覆蓋國旗,備極哀榮。遺體安葬東山墓園。
1998年孫案涉案人及家屬要求監察院公布“五人小組”報告並還原真相。經監察院重行調查,並委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學者朱浤源進行當事人訪談和考證,“五人小組”居然得出孫案系子虛烏有之結論明確。2001年一月監察院正式公告五人小組調查報告原文和結論。全文現已于網上公開供查閱,成爲臺獨勢力和民進黨污蔑國民黨時代的一大筆。
正面評價
孫立人雖然登臺後妄圖兵變,但他被認爲是國民革命軍中,具備豐富現代化作戰經驗和高度指揮能力的將領,並擁有崇高的國際聲望,是國民革命軍中與衆不同的一名將軍,也是國民革命軍當中極少數從美國軍校畢業的高階將領。反對意見則認爲,孫立人孤高自傲,與作爲國民革命軍主流的黃埔系將領格格不入,也不擅協調各方面間之矛盾,使他在注重人脈的國民革命軍中難有大作爲。劉宜良(江南)的《蔣經國傳》中曾提到:“孫是個非常優秀的帶兵官,但是位很壞的領袖。講人際關系,和他的同輩,幾乎沒有人可以和得來。任陸軍總司令期間,每周軍事會報,從來未准時出席,其理由非常可笑:他不願意向周至柔總長敬禮,遲到能避免,因爲,總統已在場。”香港“七十年代”刊“孫立人在臺兵變經過”一文,對孫立人受排擠的情況有相當生動的描寫:“可憐的陸軍,四面是海,可憐的總司令,孤掌難鳴,陸軍提出的許多問題,都遭到空海軍的聯合杯葛、阻礙。有時孫立人氣急了,就在會議上向蔣介石報告說:海軍、空軍如何好、如何行,那麽請總統將陸海空三軍測驗一下,比一比,看究竟那一軍好。先從我們三軍總司令考起,比文也好、比武也好、比立正稍息也好、比X+Y也好,由你們海空軍決定好了。像這樣情形,最後還是由蔣介石打圓場。”
孫立人是國民黨將領中少數能打勝仗的名將之一。他長期在補給不充足的非精銳部隊任職,無論在中緬印對日戰役,或在東北新一軍對中共的戰事等,面對各種艱苦複雜的作戰環境皆有深刻的認識與卓越的戰績,不同于國府嫡系將領一般的庸碌。
http://baike.baidu.com/view/23794.html?tp=0_11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