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評啥呢?太多了真不知要選那篇?政治議題尚未塵埃落定,評它只是噴口水。社會議題哩,彭恰恰自慰光碟事件似乎可與之前的非常光碟比較,看看黑白兩道如何利用製造影像來恐嚇別人。
再過一陣子吧,等司法有點眉目。先來評熊猫政治學如何?
扯上政治就口水亂噴,何必再玷污了熊猫呢?
不是想拖熊猫下水,而是十六日在中時電子報看到人本、主婦聯盟、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等團體反對中國熊猫到台灣,理由是將錢用於在地認養,才合生態原則。
這些假生態保育團體還真會說官話,明明是批評中國送熊猫給台灣「保藏禍心」,還找什麼保育理由,真要保育那就得無尾熊、企鵝~一起反,最好廢了台北動物園。
書呆子又在夢想「同一標準」了,政治懂嗎,旣然扯上熊猫政治學,那還能就生態論保育。
是嗎?這就令我想起鄧小平的名言「不論黑猫白猫,只要會抓老鼠的就是好猫。」
我還想起鄧小平的另一名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由熊猫的現況可知,夏勒在《最後的熊猫》(天下,1994)對中國政府的保護熊猫之批評及預測是錯誤的。
你想翻舊帳嗎,那本書已是十二年前的舊書了,你幹嘛還拿來當新書評?是一補未評的遺憾還是藉題發揮。
說實在,我較喜歡評過去的事,不是有歷史考古癖,實在是在熱頭上,發表些不合時宜的評論,往往吃力不討好,尤其在評「別人的評論」。
又來了,大哲學家、別老毛病又犯了,老是在搞Meta「後設」的東西,評論就已夠令人厭惡了,你還來個「評評論」,豈不是厭惡斃了。
不能這樣犬儒玩世,你不覺得老是放過那些不問是非只依立場的評論,跟那些老是幫當權派宣伝者,一樣可恥嗎?
不然要怎樣,瞧瞧書架上共匪的專區,海外尤其台灣的中共研究著作,那本不是像預測老鄧死後中國大陸會大亂什麼的,簡直比漢朝的「讖緯」之書還神,你自以為能像王弼掃「象術」嗎?只會得到一頂中共同路人的帽子可戴。
所以我就只評本最沒政治味的《最後的熊猫》當樣版啊!
評就評,何故又將人家改書名,原名是《最後的猫熊》,你為何改成《最後的熊猫》?你這簡直是隔海與中共唱和「熊猫」之說,難道不知應正名為「猫熊」嗎?cat bear,長得像猫的熊,懂不懂生物分類法?
我只知分類權利學,反正敵人的說法一定不能採用,立場決定一切、那怕黑白顛倒,不然「社會生物學」怎又解釋成「用生物演化觀點解釋人類社会」了呢?難道熊猫的原產地沒權利命名嗎?再說中文習慣,先入為主,「猫熊」猫已在先,怎會是個貼切命名?
你們都沒權利,咱自成一科,管它「熊猫」或「猫熊」,只要會吃竹子的就是好熊。
猫兄,別上了共匪的當、成了中共的統戰品,夏勒不是早就說過中共絕不可能保護你們的,只會利用你們謀取政商巨利。
這是你們人類的權錢交易,咱只知咱在保護地的熊兄熊妹增加了,日子也快活些。
真是自私的基因!
另參本館: 貓熊來台 熊貓政治學
大熊貓>百度百科
物種名稱
熊貓分類
瀕危等級
外形特征
基因研究
分布範圍
生活環境
生活習性
至危因素
物種曆史
食物特性
圈養及社會行爲
熊貓發現
危險時期
熊貓天敵
人工繁殖
幫助熊貓
熊貓常識
友好使者
中國港澳臺的熊貓
物種名稱
學 名:Ailuiopodidae melanoleuca
別 名:花貓,花熊,華熊,竹熊,花頭熊,,銀狗,大浣熊,峨曲,杜洞尕,執夷,貊,猛豹,猛氏獸,食鐵獸,大貓熊,熊貓,貔貅,白熊,黑白貓,熊貓在我國臺灣地區也被稱爲貓熊。
英文名:Panda
拼 音:dà xióng māo
法語名:panda géant
熊貓分類
大熊貓屬于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哺乳綱Mammals
食肉目Carnivora
犬型亞目Caniformia
熊科 Ursidae
熊貓亞科 Ailuropodinae
大熊貓 Ailuropoda melanoleuca
大熊貓是一種有著獨特黑白相間毛色的活潑動物。它的拉丁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指的就是它黑白相間的外表。大熊貓的種屬是一個爭論了一個世紀的問題,最近的DNA分析表明,現在國際上普遍接受將它列爲熊科、大熊貓亞科的分類方法,目前也逐步得到國內的認可。國內傳統分類將大熊貓單列爲大熊貓科。它代表了熊科的早期分支。成年熊貓長約120~190厘米,體重85到125公斤。獨特的特征包括:大而平的臼齒,它的一根腕骨已經發育成了“僞拇指”這都是爲了適應以竹子爲食的生活。與其他六種熊類不同,大熊貓和太陽熊都沒有冬眠行爲。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Ailuaractos lufengensis),這是一種由擬熊類演變而成的以食肉爲主的最早的熊貓。始熊貓的主枝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化,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現,體形比現在的熊貓小,從牙齒推斷它已進化成爲兼食竹類的雜食獸,此後這一主支向亞熱帶擴展,分布廣泛,在華北、西北、華東、西南、華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都發現了化石。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爲生。在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現在的大熊貓的臼齒發達,爪子除了五趾外還有一個“拇指”。這個“拇指”其實是一節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做“橈側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瀕危等級
CITES:附錄I
IUCN:瀕危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中國的國寶動物
外形特征
大熊貓體型肥碩似熊,憨態可掬,但頭圓尾短,頭部和身體毛色黑白相間分明。其體長120~180厘米,尾長10~20厘米,白色,體重60~110千克。頭圓而大,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趾外,還有一個第六趾。軀幹是尾白色,兩耳、眼周、四肢和肩胛部全是黑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
生活在陝西秦嶺的大熊貓因頭部更圓而更像貓,被譽爲國寶中的“美人”
基因研究
2008年10月11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宣布世界首張大熊貓基因組序列圖譜繪制完成。科學家們說,它將爲保護和人工繁育這個被稱爲“中國國寶”的瀕危物種提供新的途徑,以及推進針對大熊貓的其他科學研究。
2008年3月,由中國科學家發起,加拿大、英國、美國、丹麥等國科學家聯合參與的國際“大熊貓基因組研究”項目啓動,繪制大熊貓基因組序列圖譜是該項目的第一部分,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承擔了主要的工作任務。華大基因研究院自主研制的全基因組組裝軟件及自主搭建的高性能計算機,在其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科學家挑選了大熊貓“晶晶”進行基因組測序,“晶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原型之一,一直生活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經研究發現,大熊貓共有21對染色體,基因組大小與人類相似,約爲30億個堿基對,包含2-3萬個基因。
基因組測序的結果支持了大熊貓是熊科的一個亞科的觀點。通過與已經進行過全基因組測序的物種比較,研究人員還發現大熊貓基因組與狗的基因組在結構上最爲接近,與人也有較大的相似性,在哺乳動物中與小鼠差異較大。
熊貓基因組序列圖譜的繪制完成,有助于從基因角度破解爲何熊貓繁殖能力低下的疑問,從而使科學家有機會幫助繁育更多的熊貓。
參與這項研究工作的還有深圳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中國大熊貓研究中心、複旦大學、香港大學等。與南開大學聯合執行的大熊貓蛋白質組功能與結構的研究計劃也即將啓動。
世界上的野生大熊貓僅存約1590只,主要分布在中國四川省周圍的崇山峻嶺之中,被稱爲“活化石”。另外,截至2007年底,中國人工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達239只。
分布範圍
大熊貓生活在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溫帶森林中,竹子是這裏主要的林下植物。我國長江上遊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這一系列高山深谷地帶,包括秦嶺、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大小涼山等山系。秦嶺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分布的縣是佛坪,一般分布的縣是洋縣,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太白、寧陝、周至、留壩、寧強等。岷山系除甘肅 文縣爲一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在四川主要分布的縣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縣,一般分布的有九寨溝縣、松潘、茂縣等縣,少量分布的縣有安縣、綿竹、彭州、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崍山系主要分布的縣有寶興、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布的縣有大邑和蘆山,僅少量分布的縣有邛崍、崇州、康定、瀘定等。大小相嶺除洪雅和冕寧爲一般分布縣外,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滎經、石棉、漢源、九龍等。大小涼山除馬邊、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數量外,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甘洛、峨邊和雷波等。
目前野外到底有多少只大熊貓?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居住在高山區陡坡的密竹林中,大熊貓的統計成爲一項很艱苦的工作。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曾經有過兩次調查,估計野外有約1000只大熊貓,這個數字可能偏低。大熊貓分布區域內共有37個縣,若按主産、一般和少量三級劃分,主産縣每縣約有100只左右,共有7個縣;一般産縣每縣約50只以上,共11個縣;少産縣每縣常在50只以下,計有19個縣。據此推算,大熊貓野生數量總計約有一千余只,圈養的數量約爲100只。大熊貓的淨生殖率爲1.06740002,種群增長緩慢。根據國家林業局2006年的調查,目前全國有野生大熊貓1596只,圈養數量161只。大熊貓是熊科家族中最爲珍稀,也是受到最大生存威脅的哺乳動物之一。20世紀八十年代調查統計的棲息地的面積約爲13000平方公裏。根據國家林業局2005年調查報告,現在已經確認將大熊貓秦嶺種群認定爲大熊貓新亞種。秦嶺大熊貓和四川大熊貓在地域上已經分隔5萬年之久,外形上秦嶺大熊貓頭部較圓。目前秦嶺大熊貓的數量有273只。在秦嶺山區,在黑白色大熊貓中發現過棕色大熊貓。
生活環境
大熊貓棲息于長江上遊各山系的高山深谷,爲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常在80%以上,故它們是一種喜濕性動物。它們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窪地、河谷階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土質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長良好,構成爲一個氣溫相對較爲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的優良食物基地。居住于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其生活環境濕度很大,溫差也比較大。
生活習性
除發情期外,常過著獨棲生活,晝夜兼行。巢域面積爲3.9~6.4平方千米不定,個體之間巢域有重疊現象,雄體的巢域略大于雌體。雌體大多數時間僅活動于30~40公頃的核域內,雌體間的核域不重疊。食物主要是高山、亞高山上的50種竹類,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動物屍體。日食量很大,每天還到泉水或溪流飲水。
至危因素
1、森林采伐。大熊貓棲息地每年的采伐面積達到至少1萬公頃。其棲息地每年以大約2.5 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消失(Kleiman et al,1991年)。近30多年來,陝、甘、川三省大熊貓分布區內人口倍增,已達43萬余人,大型森工企業自1950~1985年共達27個(不含縣屬伐木場),采伐的森林核實面積爲42萬多公頃,年均伐木面積爲2萬多公頃,致使棲息地由70年代初的31,450平方千米,經過15年後,已銳減至13,921.52平方千米,減少面積達17528.48平方千米,占原棲息地的56%,並造成6個伐區內熊貓消失,10個伐區內僅殘存極少數熊貓,種群數量急劇下降;
2、捕捉過多。如在解放前汶川縣草坡,英、美等西方國家,在那時收購、捕捉活體達20多只(獵殺者在外),致使那裏的大熊貓種群,數量仍然很少,迄今已逾60余年,且尚未恢複。又如寶興縣從1963年迄今,僅在一個縣內,捕捉的大熊貓就達113只以上。從50年代中期開始,從野外捕捉的熊貓已超過240只到國內外展出,其中又集中在寶興110余只,平武60余只,致使這兩個縣種群結構被破壞,數量大幅度下降。根據大熊貓生命表分析,它們一個世代約需12年,種群增長很慢,如果大量捕捉,即使在保護得好的情況下,也需要幾十年才能恢複;
3、近些年來,盜獵、走私大熊貓皮張標本尚時有發生;
4、大熊貓種群分布在25個以上島狀隔離的生境中。這些隔離的生境區大小爲205平方千米(30~2384km範圍),其中大多數(67%)的面積少于350km2。這種種群的孤立和分割則是長期威脅其種群的重要因素,小群體的近交衰退現象將降低繁殖力、幼體成活率以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終"島狀"成員將消失。據潘文石等對秦嶺熊貓種群的遺傳分析,那裏有200余只大熊貓,可構成一個約90只的繁殖群體,其世代雜合率遞減率爲0.54%,經過12代後即140年後,每個成員都將有1/8的基因相同,相當于表(堂)兄妹的親緣關系;
5、由于人類活動範圍擴大,大熊貓被迫退縮于山頂,竹種十分單純,一遇竹子開花,將無回旋余地,僅1975年岷山地區箭竹開花,死亡達138只以上;80年代邛崍山冷箭竹大面積開花,災後發現大熊貓屍體108具,搶救無效死亡33只,共計141只;
6、在大熊貓棲息地存在未經政府允許的礦産開發、污染以及礦工的伐樹和捕獵也是威脅之一。
7、大熊貓淨生殖率爲1.06740002,一生才生幾個後代,一般每兩年才繁衍一次,一胎只會生兩只小大熊貓,而且雌熊貓沒有精力全部養活它們。
7、它們的天敵主要是襲擊大熊貓的幼仔和病弱年老者,因爲年輕體壯的大熊貓仍不失食肉祖先的凶猛,遇強不弱,令敵害生畏。
物種曆史
化石顯示,大熊貓祖先出現在2~3百萬年前的洪積紀早期。距今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極盛時期,它屬于劍齒象古生物群,大熊貓的棲息地曾覆蓋了中國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北達北京,南至緬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夏勒,1993年)。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溫帶或亞熱帶森林發現。後來同期的動物相繼滅絕,大熊貓卻孑遺至今,並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所以,有很多科學價值,因而被譽爲“活化石”,中國把它譽爲“國寶”。如今大熊貓分布範圍已十分狹窄,僅限于中國的秦嶺南坡、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涼山局部地區。大熊貓棲息地的巨大變化近代才發生。近幾百年中國人口激增和占用土地,很多棲息地消失了。以前,大熊貓曾經生活的在低山河谷,現在已經成了居民點。大熊貓只能生活在竹子可以生長的海拔1200~3400米之間。目前,我國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保護這一瀕臨滅絕的活化石。大熊貓的存亡,早已爲世人所關注。今後爲保護和繁殖大熊貓,還需要繼續做大量艱巨的工作。
食物特性
大熊貓的食譜非常特殊,幾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區可以找到的各種竹子,大熊貓也偶爾食肉(通常是動物的屍體有時也是竹鼠)。大熊貓獨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當地人稱作"竹熊"。竹子缺乏營養,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營養,大熊貓逐步進化出了適應這一食譜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離活動,大熊貓每天取食的時間長達14個小時。一只大熊貓每天進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體重的40%。大熊貓喜歡吃竹子最有營養、含纖維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莖,嫩芽,和竹筍。大熊貓棲息地通常有至少兩種竹子。當一種竹子開花死亡時(竹子每30~120年會周期性地開花死亡),大熊貓可以轉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棲息地破碎化的持續狀態增加了棲息地內只有一種竹子的可能,當這種竹子死亡時,這一地區的大熊貓便面臨饑餓的威脅。
圈養及社會行爲
“繁殖困難”被作爲新聞標題來描述大熊貓的繁殖狀況。但是,野外的研究表明雖然大熊貓在圈養狀態下壽命更長,但野外的繁殖成功率更高。在野外,成年熊貓不論雄雌都參與繁殖。雌性可以和幾只爭偶的雄性交配,同時一只雄性會尋找處于發情期的不同的雌性。交配的季節在春季三至五月份,通常不超過2~4天。懷孕期大約爲5個月。野外偶爾會有孿生的情況出現,但是雌性熊貓一般只喂養一只幼崽。圈養種群中,孿生的情況較多。分娩之前,雌性個體尋找空樹的根部和洞穴生産。它在這種庇護所裏和附近要呆上三個月,用它寬大的手掌小心地照料幼崽。大熊貓的幼崽出生時非常小,通常只有100~200克,大概只有母熊重量的1/900。在大熊貓幼仔出生幾天到一個月之後,母熊貓會把幼仔獨自留在洞中或樹洞裏外出覓食。母獸有時會離開2天或者更長時間。這並不意味它丟棄幼仔,而是養育幼仔過程中很自然的一部分。幼仔在12個月左右開始吃竹子,但是在此之前,它們完全依賴于母親。野外的幼仔死亡率比圈養要低,約40%左右。
在秦嶺地區的長期研究表明大熊貓的繁殖率大概是0.654幼仔/雌性/每年,與北美棕熊的一些自然種群類似
大熊貓是獨居動物,每個成體的巢域明確,雄性個體的巢域通常很大,接近30平方公裏,一般和多個雌性個體的巢域重疊。當雄性大熊貓在同一巢域相遇時,如發情期在雌性熊貓周圍,它們之間有明顯的等級,爲爭偶會導致爭鬥。占優勢的雄性個體有和雌性交配的優先權,但其它雄性也還有機會。雌性個體在3-4歲時性成熟,雄性個體5歲左右。年輕的雄性個體在等級中位置較低,到7-8歲時才有機會交配。雌性個體從4歲到20歲,通常每2-3年産仔一次。雖然大熊貓唯一的家庭結構只存在母獸和不到一歲半的幼仔之間,大熊貓之間也會通過聲音和氣味經常交流,即使不是在發情期。大熊貓幼仔在一歲左右斷奶,並一直和母親在一起到一歲半左右,直至母親再次懷孕。如果母獸未懷孕,幼仔會和母親一起生活到兩歲半,這時母親將它趕走。獨立之後,大多數的幼仔在母親的附近居住,另一些,尤其是雌性,會遠離出生地生活。大熊貓的行爲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圈養大熊貓可以存活30年或更長,但野生大熊貓的壽命通常只在20年左右。
熊貓發現
大熊貓的發現
1862~1874年,法國 傳教士 戴維一共在中國住了12年,其間僅短期返回法國一次。他除了將大量植物標本寄回法國,並且引進了許多植物新種到法國和歐洲各國外,還在中國發現了58個鳥類新種,100多個昆蟲新種和許多重要的哺乳動物新種,其中包括中國特有的哺乳動物大熊貓、金絲猴和麋鹿。
1867年戴維第二次來華後,聽說四川西部一帶動物種類很多,而且有一些是人們尚未知曉的珍稀物種,便從上海到達寶興,擔任穆坪東河鄧池溝教堂的第四代神父。
1869年的春天,戴維已到寶興鄧池溝天主教堂傳教兩年多。3月11日這天下午,戴維和幾個人來到鄧池溝源頭采集到幾種生物標本,正高興地返回天主教堂,途中路過一戶姓李的人家,主人客套地讓他們到家中去用茶點。突然,挂在牆上的一張黑白相間的奇特動物皮深深地吸引了戴維。主人告訴他:當地人叫這種動物是“白熊”、“花熊”或“竹熊”,它很溫順,一般不傷人。李家的獵人告訴戴維,他很快就會看見這種動物的活體。戴維異常激動,他估量這種動物“將是科學上一個有趣的新種”,這次發現將填補世界動物的一個空白。
爲了得到這種奇特的動物,戴維雇傭了20個當地獵人展開搜捕。3月23日,獵人們送來了第一只小“白熊”,“遺憾的是他們爲了便于攜帶,就把它弄死了。”
1869年5月4日,獵手們終于給戴維帶來了喜訊:捕到一只“竹熊”和6只“長尾巴猴”。經過戴維的認真思考,他給“竹熊”取名“黑白熊”,給“長尾巴猴”取名“仰鼻猴”。那只憨態可掬的“黑白熊”毛茸茸、黑白相間的外貌,以及又圓又大的腦袋和滑稽可笑的動作倍受戴維的喜愛。他一會兒稱體重,一會量身段,對這只“黑白熊”進行著當地人從未看到過的科學觀察。
經過一段時間的悉心喂養,戴維決定將這只可愛的“黑白熊”帶回法國。可是,要把這個寶貝從地處川西平原西部邊緣的穆坪(現寶興)帶到大西洋彼岸的法蘭西帝國,在當時交通條件非常有限的條件下,既要翻山涉水,又要遠渡重洋,談何容易。結果,這只可愛的“黑白熊”經不起長途山路的顛簸和氣候的不斷變化,還沒運到成都就奄奄一息了,戴維神甫只好非常惋惜地將這只“黑白熊”的皮做成標本,送到法國巴黎的國家博物館展出。戴維神甫怎麽也沒想到—世界上第一只大熊貓模式標本竟然就這樣産生了。
法國巴黎國家博物館將這張獸皮展出後,當時誰也不認識,人們從獸皮上看到它有一張圓圓的大白臉,眼睛四周有兩圈深深的黑斑,像是戴著一副墨鏡,于是有人斷定世界上根本沒有這種動物,這個動物皮子是假的!有人卻又說它只不過是一種奇異的熊罷了。但是,經博物館主任米勒?愛德華茲充分研究後認爲:它既不是熊,也不是貓,而是與中國西藏發現的小貓熊相似的另一種較大的貓熊,便正式給它定名爲“大貓熊”。
1939年,重慶平明動物園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其中“貓熊”標本最吸引觀衆注意。它的標牌采用了流行的國際書寫格式,分別注明中文和拉丁文。但由于當時中文的習慣讀法是從右往左讀,所以參觀者一律把“貓熊”讀成“熊貓”,久而久之,人們就約定俗成地把“大貓熊”叫成了“大熊貓”。臺灣有家報紙曾撰文給“熊貓”正名,但人民已經習慣,反而覺得“貓熊”不那麽順口了。
從此,“大熊貓”這個現代名稱就這樣誕生了!戴維也就成了第一個向西方世界介紹中國寶興大熊貓的外國人。
據了解,戴維神甫在1870年將大熊貓皮送回法國巴黎國家博物館的同時,還將在寶興境內收集到的金絲猴(當地人叫“長尾巴猴”或叫“長尾子”戴維取名“仰鼻猴”,愛德華茲主任定名“金絲猴”)、綠尾虹雉(貝母雞)、小熊貓(山貓蹲)以及“植物活化石”珙桐(山梨子)等也帶到了法國巴黎國家博物館陳列,博物館主任米勒?愛德華茲都一一做了命名。
一個不幸女人的大幸
大熊貓的發現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從那以後,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探險家、遊獵家和博物館標本采集者來到大熊貓産區,試圖揭開大熊貓之迷並獵獲這種珍奇的動物。其中包括美國 羅斯福 總統的的兩個兒子西奧多?羅斯福和克米特?羅斯福。兄弟兩先是到戴維發現大熊貓寶興縣,一無所獲,然後又進入大涼山。在越西縣他們開槍打死了一頭大熊貓,作成了標本帶回美國。以後又有德國、英國等國的探險家獵獲大熊貓,從中國獵人手中收購的就更多了。一時間不少西方國家的博物館裏都有了大熊貓的標本。但他們始終沒能捕獲到一只活的大熊貓。
在戴維神甫發現大熊貓的67年之後,捕獲活大熊貓的個夢想終于被一位頑強的美國女人實現了。1936年,35歲的紐約女服裝設計師露絲?哈克利斯新婚,丈夫威廉?哈克利斯是一個狂熱的探險家,結婚後兩周就奔赴中國尋找大熊貓。然而威廉還未到達大熊貓産區便病死在上海。露絲當初要求和丈夫同行,被丈夫認爲是累贅而遭到拒絕,現在她決心完成丈夫的遺志,在丈夫去世的兩個月的1936年4月啓程前往中國。
露絲的探險隊僅有兩個人——她和25歲的美籍貫華人楊昆廷。楊的哥哥曾經參加過羅斯福的兒子的中國探險隊。他們從上海乘坐小木船逆水而上到達成都,然後進入汶川,在深山老林裏尋覓大熊貓的蹤迹,設置獵捕的陷阱。11月9日,當他們來到一片大雪覆蓋的竹林時(專家考證爲汶川縣草坡鄉),聽到一個枯樹洞裏傳出類似嬰兒啼哭的聲音。當楊廷昆從樹洞裏捉出一只毛茸茸的小動物,遞到已經凍得麻木的露絲懷裏時,她簡直難以相信,這就是西方人半個多世紀以來夢寐以求的大熊貓活體!露絲以爲這只不到3磅的小家夥是雌性(後來證明是雄性),便用楊廷昆妻子的名字給她取名“蘇琳”。幸運的露絲知道她得到的東西是何等的寶貴,帶著蘇琳迅速返回成都,隨即乘飛機到上海。但在出境時遇到了麻煩。
盡管西方人已尋求大熊貓半個多世紀,並且知道它是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但直到那時,中國人對大熊貓的了解還幾乎爲零。獵人可以任意捕獵這種“熊”,政府也沒有任何保護的規定和措施。路絲的麻煩並不在于她捕獲了大熊貓,而是進入中國內地的手續不全,因此不能離境。最後她采取行賄的辦法登上了到美國的輪船,她把蘇琳裝在一個大柳條筐裏,在海關登記表上寫上“隨身攜帶哈巴狗一只”便混出了海關。
超級動物明星
露絲和蘇琳露絲帶著蘇琳還在太平洋上航行,越洋電報早已把消息傳遍了美國。輪船在舊金山碼頭靠岸時,正是聖誕節的前一天,驚喜萬分的美國人在碼頭上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他們爲珍貴的客人安排了最豪華的套房,召開隆重的歡迎晚會。蘇琳被送到許多大城市展出,所到之處無不引起轟動。曾經爲尋找大熊貓到過中國的羅斯福的兒子西奧多見到蘇琳時,十分動情地說,“如果把這個小家夥當作我槍下的紀念品,我寧願用我的兒子來代替。”
經過激烈的競爭,芝加哥 布魯克菲爾德動物園得到了蘇琳。人們象潮水似的湧向這裏,最多的一天達4萬人,超過了該動物園的最高記錄。蘇琳的一舉一動都成爲報紙的新聞,商人們爭先恐後的趕制大熊貓形象的産品,時髦女郎身著大熊貓圖案的泳裝招搖過市,甚至一種雞尾酒也以大熊貓爲名。露絲和蘇琳的故事成爲暢銷書,並搬上了銀幕。
不幸的是蘇琳只活了一年,被做成標本永久陳列。蘇琳的出現,使大熊貓從博物館走進大衆,她不僅珍稀,而且尤其可愛,一時間成爲了全世界的動物明星。各西方大國竟相到中國捕捉大熊貓,從1936年到1941年,僅美國就從中國弄走了9只大熊貓,成都的教會學校華西大學在其中幫了大忙。在大熊貓産區呆了20年,有“熊貓王”之稱的英國人丹吉爾?史密斯在1936年到1938年的3年之間,就收購了9只活的大熊貓,並把其中6只帶到了英國。
二戰期間,倫敦動物園的大熊貓“明”在德機的轟炸下表現鎮定,玩耍自如,成爲倫敦市民心目中的戰時英雄。在戰爭最嚴酷的時候,報紙仍然在報道明的生活。明1944年底去世,泰晤士報刊登的訃告稱:“她可以死而無憾,因爲她給千百人帶來了快樂”。二戰結束後的1945年12月,英國人又通過外交途徑,組織了一支200多人的隊伍,到汶川進行大搜捕,終于捕獲到一只大熊貓送到英國。像中國的許多事物一樣,熊貓在國外大出風頭以後,在中國的地位迅速攀升。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政府開始限制外國人的捕獵活動。也許正因爲如此,大熊貓才得以幸存.
危險時期
1974年至1976年,是大熊貓生活史中的饑餓年代。成都動物園派出了張安居參加國家林業部的調查隊,到平武、青川唐家河、北川小寨子溝調查災情。調查隊員們踩著沒膝深的積雪,看見一片片枯黃發黑的竹林,如燒傷的肌膚。最爲驚心動魄的是,不斷發現熊貓屍體——有的已經腐爛不堪;有的被豺狼們撕碎;有的母子緊抱著,長眠雪谷裏。還有一只不到半歲的熊貓寶寶,離媽媽僅一步之遙,但它再也沒法吮吸到媽媽的乳汁了,媽媽的生命凍結于回眸一望的瞬間,而小寶寶最後的啼饑號寒之聲也被風雪聲吞沒了。
森林默哀,山風低泣。倔強的漢子們都流淚了。
一個苦澀的數字和著熱淚一齊咽下——138只熊貓陳屍山林!
調查隊的獸醫專家張安居連續解剖了13只熊貓屍體,個個胃腔空無一物,腸子透明發亮,可見其饑餓到何等程度。
與此同時,各地不斷將病餓大熊貓送到成都動物園搶救,最多時達到四十多只。那時,成都動物園剛從百花潭搬遷到佛教大廟昭覺寺,一切沒有理順,熊貓的籠子擠向了熊山,擠向猩猩館,甚至擠向了大殿,擠得菩薩們不得安身。
沒有一只熊貓不是皮包骨,有的虛弱得啃食物的力氣都沒有了。沒有一只熊貓體內不生蛔蟲,有一只熊貓體內竟有3000多條蛔蟲!
愛心與使命感數次戰勝了糾纏大熊貓的死神,送到成都動物園的熊貓百分之九十獲救。
1983年夏季,災難再度襲來,岷山和邛崍山系的高山箭竹大面積開花枯萎,500多只熊貓再次大禍臨頭。
與幾年前不同的是,中國結束了“文革”,國門洞開,熊貓受災的消息很快傳遍全世界。
有一首深情的歌,講述箭竹開花,熊貓咪咪在挨餓,喚起了無數人的同情心。盛大的募捐活動,迅速熱遍全世界。
成都動物園再次成爲大熊貓的醫療與救助中心。動物園的老主任何光昕回憶說,我們沒日沒夜地搶救病餓大熊貓。一只從天全縣送來的,後來被起名爲“全全”的大熊貓,因覓食從高崖摔下來,頭皮裂開,逢了十一針,全靠一勺勺地給它喂流質維系生命。後來,它終于能動彈了,能站立了,能走路了,成爲最喜歡與人親近的熊貓,它牢記著人類的恩情。但是,由于野外的生態環境尚未恢複,康複的大熊貓不能放歸山林。于是,遷地保護的戰略思路開始形成。
所謂遷地保護,有個舉世聞名的成功典範——中國麋鹿十九世紀“流亡”英國,由于得到很好的遷地保護,竟在德機轟炸與二戰的動蕩中繁衍下來。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國早已絕種的野生麋鹿從英國又回到了故土。
1986年春節,成都市文化宮在辦燈會。已擔任成都市園林局局長的張安居,與建設部的鄭淑玲司長、省林業廳的胡鐵卿處長等人鬧中取靜,相會八角亭,商量建立“基地”。有兩盞燈在大家心中亮著:首先,它的定位,不僅是“飼養場”,更應該是探索大熊貓奧秘的科研機構,向廣大群衆普及科學知識的大課堂;二是它修建在成都,不僅屬于“成都市園林局”,更屬于中國。最後,大家敲定了這個日後名揚四海的名字: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四川臥龍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裏的大熊貓緊急轉移到西昌,准備在都江堰建造新的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編輯本段]熊貓天敵
盡管大熊貓與世無爭,但在它的棲息領域裏,還是有一些與它們爲敵的動物,如金貓、豹、豺、狼、黃喉貂等,但是它們主要是襲擊大熊貓的幼仔和病弱年老者。
豺 :主要襲擊少年大熊貓或病弱老年個體。捕獵絕招是爬上其脊背,先挖眼,後抓肛門將腸拉出,故稱“掏狗”;
金貓:常襲擊大熊貓幼仔。
人工繁殖
早在八十年代初,北京動物園某專家曾斷言,在人工條件下,繁殖大熊貓難!難!難!三個難字,指的是:授精難、懷孕難、育幼難。
1990年,是基地解決“育幼難”的突破之年。
從野外送到成都搶救的幾十只大熊貓康複後,分別送往它們原生地放歸,部分調往北京、上海、福州等地的動物園,成都動物園留下了6只,成爲“基地”熊貓的“老祖宗”。
老主任李光漢說,在1990年以前,人工繁殖成活率只有33%。究其主要原因是熊貓媽媽生下雙胞胎之後,通常只養一只,要丟棄一只。還有個別熊貓媽媽缺乏經驗,不會帶娃娃。讓熊貓媽媽養好雙胞胎,讓有經驗的媽媽能當上缺奶水的娃娃的“奶媽”,是提高成活率,突破“育幼難”的關鍵。
當時,比較流行的權威說法是,熊貓幼育要絕對安靜,人決不能去驚動它。動物園的黑熊、棕熊媽媽生下幼仔後,護仔性特別強。熟悉它們的飼養員送食物也離得遠遠的,哪怕糞便堆積如山,臭氣熏天也不能接近它。如果它受了驚,哪怕聞到一點異味,就會惶恐不安,立刻咬死幼仔。類似的悲劇在小熊貓媽媽分娩後也發生過。
大熊貓會不會像黑熊和小熊貓那樣,一有動靜就咬死幼仔?這是大熊貓行爲學研究上的盲區。
1963年9月14日,第一只人工圈養的大熊貓在北京動物園誕生。那時,何光昕作爲北京動物園的工作人員,值了兩個月的夜班。他回憶說,那時環境絕對安靜,除個別投食的飼養員,任何人不得接近大熊貓母子。真是比伺候“萬歲爺”還小心百倍。但是,大熊貓畢竟與黑熊和小熊貓不一樣,它應該有自己的“行爲學”。不弄清楚熊貓媽媽的行爲規律,就無法提高幼仔成活率。大膽接近熊貓媽媽,把丟棄的幼仔拾去人工喂養,又引發兩大難題:一是育幼箱保持多高的溫度?二是給它喂什麽奶?他們沿用人工哺育老虎、獅子幼仔的經驗,因陋就簡,釘個木箱,在木箱裏吊上個燈泡,保持攝氏30度左右的溫度,結果幼仔冷得不行,兩三天就被凍死了。
1988年,美美生下了雙胞胎。飼養員左紅、周永珍、胥桂蓉等,把幼仔用小毛巾包起來,緊貼胸脯,輪流用人體溫暖小寶寶,效果不錯。後來,獸醫鍾順隆設法雙胞胎熊貓測得熊貓媽媽懷抱的溫度——攝氏36至37度。以後,有了自動育嬰箱,這就成了“經典溫度”。
至于給熊貓幼仔喂什麽奶,更是煞費苦心!牛奶、羊奶全試過了,最後嘗試用人奶。基地曾派人到醫院産房去討人奶。女工陳秀清剛分娩,奶水足,在熊貓産房隔壁安了一張床,自願擠出自己的乳汁喂養熊貓小寶寶。
此舉,曾讓中外專家們感動不已:這是人類向大熊貓幼仔敞開了胸懷,展示出偉大的母愛!
但是,人奶也無法延續熊貓幼仔的生命。經分析,初生幼仔必須吃上媽媽的初乳。那初乳,像綠色的菜汁水,卻包涵了人工無法合成的豐富的抗體。只有吃上初乳的熊貓寶寶才有存活的希望。
這意味著,要設法把初生的幼仔乙偷走,讓熊貓媽媽先給懷中的幼仔甲喂上初乳,再設法偷甲換乙,讓雙胞胎能輪流吃上初乳。太冒險了!1989年,飼養員和獸醫鍾順隆曾嘗試過,將塗過美美尿液的幼仔送入美美懷中時,美美突然發怒,分別踩死一只咬死一只幼仔。這,是不是又觸犯了“權威”定下的鐵律?
1990年,慶慶生下雙胞胎。高興之余,讓何光昕、李光漢二位主任爲難,讓技術負責人宋雲芳、葉志勇犯愁——該怎麽辦?去年,付出了兩只幼仔夭折的慘痛代價,今年還敢試嗎?討論來研究去,只有一條路,不冒險,永遠無法前進。在外出差的張安居局長表示支持,再試一試。
飼養員把一盆甜甜的牛奶遞到慶慶面前,遮住了它的視線,就在它注視著奶盆時,把一只新生仔給偷出來。慶慶絲毫沒有察覺。
新生仔被送進了溫暖的育嬰箱。等慶慶把懷中的新生仔喂飽了,再趁送食物之時施“調包計”。也許是飼養員太緊張了,也許是慶慶突然有所察覺,飼養員不敢太接近慶慶,把塗了慶慶尿液的新生仔放在地上。新生仔像一只沒毛的小耗子,在地上嘰嘰叫著,蠕動著,引起慶慶的注意。它不明白,剛才還在懷中的娃娃,怎麽會爬在地上了。
這時,在外觀察的所有的人,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慶慶起身走過去,嗅了嗅地下的娃娃,伸出粉紅的舌頭舔了舔,然後輕輕把它叼起來。成功了!兩只新生仔都吃上了初乳。它們被反複對調,輪流吃母乳和人工合成奶,長得非常健壯。第一次只有兩毫升(只有兩滴!)的珍貴初乳,成就了一只熊貓的生命。熊貓並不像黑熊、棕熊和小熊貓那樣護仔。這一行爲學上的新發現,推動了大熊貓人工圈養史上的重大突破!
1992年,大熊貓雙胞胎培育的成果,通過了四川省科委組織的重大成果鑒定,先後被評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建設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首創的雙胞胎育幼技術,很快公布于世,得到廣泛的應用。基地還派員去上海、福州、重慶等地的動物園,幫助其解決“育幼難”的問題。
如今,熊貓雙胞胎的養育已不成問題。“英雄媽媽”慶慶不僅能養自己生下的雙胞胎,還可以幫助其它姐妹哺育幼仔,當好三個、四個幼仔的奶媽。最能幹的當數婭婭,除了給自己生的雙胞胎喂奶,還幫助不太會當媽媽的蜀蘭、奇緣和嬌子喂娃娃,做到了“一拖五”。
幫助熊貓
大家一起幫助大熊貓斧頭山上郁郁蔥蔥的竹海與森林,形成了與成都市區不同的“小氣候”。
在熊貓基地,已形成了適宜人才成長的“小氣候”。進入21世紀,一批批高學曆的拔尖人才,不斷充實熊貓基地的科技隊伍。
張安居說,我們這一批六十年代畢業的大學生,年過花甲,知識老化,應當讓位給年青一代,把事業推向新的高度。最讓我高興的是,以張志和爲代表的一幫年輕人,成爲基地的頂梁柱。他們基礎紮實,信息靈通,勇于實踐,銳意進取,比我們強得多!
生物教師吳先智,擅長制作標本,又擅長科普宣傳,被“挖”來做博物館長,蝴蝶專家趙力,連人帶蝴蝶,一起調進基地,辦起了蝴蝶展覽館。
基地籌建伊始,領導人就明確:一個實驗室,一個博物館,決不能少。沒有高水平的實驗室,基地就只是個喂熊貓的圈養場,解決不了任何實質問題;沒有博物館,基地就只是個看熱鬧的地方,很多觀衆永遠不知其所以然。于是,攻關,科普,成爲基地騰飛的一雙翅膀。
走進實驗室,走進産房,走進博物館,處處都能見到青春逼人的一代正挑大梁。侯蓉、沈富軍、黃祥明、藍景超、王成東、王基山等,是各個技術部門的負責人。他們的名字不斷出現在基地的光榮榜上,也出現在高水平的學術期刊上。
連續熬夜,精力旺盛,對付難題,功夫紮實。大熊貓超小幼仔51克的繁育成功;越洋幫助亞特蘭大動物園的“倫倫”産仔成功——青春,不斷創造著奇迹。與美國、英國、日本、西班牙的多項國際合作項目,既是光榮任務也是巨大壓力——青春,把重任扛在肩上。
最近,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項目正在啓動。國家把大熊貓科學研究的重點定在斧頭山,無非是看上了熊貓基地這一柄“利斧”——只有青春的臂力,才能揮動“利斧”,披荊斬棘。
成都熊貓基地,不僅出熊貓,出人才,還出經驗,出理論。二十年來,基地取得科研成果59項,發表論文300多篇,發表學術專著19部。
值得濃墨重彩,大書特書的是兩部專著,爲大熊貓生物科學樹起了裏程碑。一部是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張安居和英國動物學家戴衛領銜編著的《大熊貓:生物學、獸醫學與管理學》,本書從1997年簽約,曆時10年,彙萃了中外專家90篇論文,其中有16篇出自成都大熊貓基地的作者。一部是科學出版社出版,由張志和、魏輔文編著的《大熊貓遷地保護理論與實踐》。著名生物學家趙爾宓院士高度評價這本書:“系統地反映了大熊貓遷地保護方面的研究成果,引入了新理論和實用技術,既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又兼具了實踐指導意義”。
由于近百分之八十的野生大熊貓生活在四川省,成都熊貓基地的成功,對保護大熊貓的意義不言而喻,對于其它的瀕危物種的遷地保護,提供了成功的範例。當我們盤點二十年取得的成果時,更向往著基地的未來。
在《漢語大詞典》中,是如此解釋“基地”一詞:基地,作爲某種事業基礎的地區。
二十年來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已經爲大熊貓遷地保護事業奠定了基礎。基礎,只是高樓的地基,飛機的跑道,長詩的開篇,交響樂的序曲。而更輝煌更壯美的畫卷正徐徐鋪開——基地,將擴大到三千畝,在北郊的廣闊土地上將建設一座森林小城“熊貓鎮”……當人工培育的種群擴大到一定數量後,將啓動野化與放歸計劃,爲大熊貓種群複壯注入強大的活力,最終讓大熊貓家族走向興旺……
看起來,我們在拯救大熊貓,其實也在拯救自己。當整個成都市被森林竹海包圍著,被花香鳥語充溢著,被潺潺流水滋養著,被明媚陽光愛撫著,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多好呵,這是人與熊貓共同的家園。
熊貓常識
1.大熊貓冬眠嗎?
不冬眠。
2.大熊貓怕冷還是怕熱?
大熊貓懼酷熱,不畏寒冷。
3.大熊貓會爬樹嗎?
會,它們是爬樹高手。
4.大熊貓會遊泳嗎?
大熊貓能涉水,會遊泳。
5.大熊貓的聽覺和嗅覺如何?
大熊貓的聽覺和嗅覺很靈敏。
6.大熊貓的視覺怎麽樣?
大熊貓長期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它們是天生的近視眼,視力差。
7.大熊貓吃肉嗎?
大熊貓的祖先是食肉動物,至今它們仍然保留著祖先的一些特性。在有條件的時候,它們仍然要吃肉。
友好使者
大熊貓一直被稱爲中國的“友好大使”,積極促進了中國與外國的友誼和相互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大熊貓一直是個政治工具。據報道,從公元685年到1982年,中國三個朝代一共向國外贈送了約40只大熊貓。其中,公元685年由武則天贈送給日本 天武天皇兩只大熊貓;1936年至1945年,中國國民政府向西方國家贈送了14只熊貓。新中國成立後,熊貓去處更是反映了當時的中國外交政策:50年代,中國向蘇聯贈送了兩只熊貓;60年代,熊貓受到冷落,除了向朝鮮贈送之外,沒有向任何其他國家贈送。到了中美關系解凍的70年代,熊貓突然在西方走紅,美國、日本、法國、英國、西德、墨西哥和西班牙相繼獲贈大熊貓。
1982年之後,鑒于大熊貓生態環境惡化導致其數量急劇減少,中國停止了向外國贈送大熊貓的做法。1984年,隨著經濟改革開放,大熊貓與時俱進,摘下了“友好大使”的面具,戴上“商務參贊”的頭銜,積極投入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中,開啓了著名的“熊貓租借”方案。根據這個方案,中國短期內向外國動物園租借大熊貓,對方支付租金。一時間,大熊貓成了財大氣粗的創彙大戶,國內相關部門爭相出口,造成大量捕捉大熊貓,導致管理混亂失調,嚴重影響了大熊貓的保護。在國際環保組織和美國政府的壓力之下,中國後來停止了以商業目的租借大熊貓的做法,代之以“大熊貓合作繁殖”的名義。在這個名義下,向外國租借熊貓,通常爲期十年,接收國向中國支付一千萬美元,平均每只熊貓每年的租金是五十萬美元,
從1957年到1982年的26年間,中國共贈送給9個國家23只大熊貓:
前蘇聯1957年獲贈一只大熊貓平平,後又獲贈一只安安;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65年至1980年,相繼獲贈丹丹、三星、琳琳等5只大熊貓;
美國1972年4月獲贈一對大熊貓玲玲和興興;
日本1972年10月獲贈一對大熊貓蘭蘭和康康,1980年獲贈雌性大熊貓歡歡,1982年獲贈雄性大熊貓飛飛;
法國1973年獲贈一對大熊貓燕燕和黎黎;
英國1974年4月獲贈一對大熊貓佳佳和晶晶;
前聯邦德國1974年11月獲贈一對大熊貓天天和寶寶;
墨西哥1975年9月獲贈一對大熊貓迎迎和貝貝;
西班牙1978年9月獲贈一對大熊貓紹紹和強強。
中國港澳臺的熊貓
香港
1999年3月,中央政府曾經贈送給香港一對大熊貓“佳佳”和“安安”,爲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和特區政府成立10周年,中央人民政府特別贈送給香港的一對大熊貓“樂樂”“盈盈”。
澳門
澳門沒有被贈給大熊貓,澳門展出的首只熊貓是武漢雜技團來澳門的熊貓明星“英英”。
臺灣
全國聞名的“團團”、“圓圓”于2008年12月23日前往臺北木柵動物園定居。“團團”“圓圓”臺灣第一頓正餐
2008年12月23日下午5時許搭乘臺灣長榮航空公司專機抵達臺北桃園機場;隨後換乘專車,于晚間7時30分許抵達它們的新家——臺北動物園新光特展館。23日晚間7時30分進入新光特展館後,“團團”“圓圓”進行活動和進食。晚間9時熄燈後,它們小寐到晚間11時。11時醒來後,吃了一些箭竹、水竹、刺黑竹和少量的蘋果、胡蘿蔔、窩窩頭。24日淩晨3時,“團團”“圓圓”再度入睡,依偎在欄舍裏一直睡到早上8時。
http://baike.baidu.com/view/4667.html?tp=0_11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