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6-22 21:29:42| 人氣8,30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寫在展前:『越酷東京 Trans-Cool Tokyo』展藝術家圖文介紹 & 資料編整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寫在展前:『越酷東京 Trans-Cool Tokyo』展藝術家圖文介紹 & 資料編整

一個非常「學生作業」式的標題。

OK這篇文章裡的文字是個「大鍋菜」(雜煮??),因為正在整理這些藝術家的背景與作品資料,手邊就儲存了一些「東西」(來自各種網站、上課講義,與一點點個人意見,看起來有點像「重點筆記」)加上台北市立美術館對越酷東京展的強力行銷,相信會帶給台灣觀眾一個難忘的觀展經驗。

雖然篇名為『寫在展前』,並不代表之後會出現『寫在展中』或『寫在展後』;目前這個展還在佈展階段,我們都是從簡單的文字介紹、博物館專文、網友推薦,以及Google大嬸的強大圖片搜尋力認識這些藝術家,也蘊釀觀展前的期待與興奮!! 希望各位看過這篇『編輯』過的介紹文字,能夠受到吸引並起而立行,前往北美館親自體驗一番!  ENJOY

 

PS> 本次參展的日本藝術家中,有三位知名度最高、作品幾乎全世界秀透透的藝術家:草間彌生、村上隆、奈良美智。因為台灣已經有不少關於他們的論述、專書或畫冊,所以在這裡嘛……省略不談,僅張貼我手邊關於他們圖文資料的照片……

【在這個 Blog中的相簿,有特別成立「越酷東京展藝術家相關作品集錦」 一本,請欣賞。】

 

 

 □ 名和晃平 NAWA Kohei

http://www.kohei-nawa.net/

1975年生於大阪的名和晃平,在京都市立美術大學專攻雕刻,作品以造型純淨、語言簡鍊和質地精美等特質,備受矚目。

此次展出的〈鹿頭〉,為其最知名的〈稜鏡〉系列之一。〈稜鏡〉的創作概念,受到數位時代圖像傳播的啟發—號稱不因傳播次數或時空遠近而失真的數位圖象,放大到一定程度後即出現「馬賽克」現象,名和晃平以實體的水晶玻璃球來置換虛擬的稜鏡,原本模糊化的物象,也因此被重新注入了想像無限的內容與華美浪漫的質感。

2D模糊像素轉化出3D實體雕塑之同時,名和晃平似乎也重新觸探了「存在」的古典命題,和當代視覺符號系統中對於物體作為「符碼」與所能傳達的「符旨」之間,一種開發不盡、歷久彌新的辯證話題。                                【以上來自當代藝術館動漫展解說文字】 

名和晃平的《Pixcell-Topi》系列作品,利用真的鹿頭,鑲上不同尺寸的玻璃珠,扭曲內部主題視覺感與觸感,讓觀者再次審視其與真實的鹿的關連性。作品《Bambi》是為一件被獵取而製成的慎塞動物頭部,它讓我們對這些優雅的生物感到同情或敬畏。不過,當透過這些半透明的串珠觀看作品,晶化效果限制了鹿本身某些部位的色調,奇特的構圖讓玻璃冷冽的感覺和動物本身的溫暖相互衝突,因此也促成了一種巧計與視覺假象融合的感覺。作品移除觀者對鹿既定的觀點,鹿的動作和生命都藏在玻璃的偽裝之下,觀者更能以客觀的視野面對作品,欣賞名和晃平的工藝技術,及他對此媒介運用上的靈活度。 ] 『反視』的概念。

  

□ 森村泰昌 MORIMURA Yasumasa

http://search.japantimes.co.jp/cgi-bin/fa20080522a2.html

http://www.morimura-ya.com/

我必需誠實地說,當我在網路上看到森村泰昌的一系列作品時,一邊哈哈大笑,一邊佩服他的創舉,但也覺得,我好想打他!!(不信?看看下面的照片……

看他的作品時應該與大師「原作」並置對照,更能領略其中的妙趣!…ParodyKitsch 這些字會時不時地在欣賞森村作品時浮現腦海……

 

▲ 森村泰昌是一位日本當代藝術家,在他的作品與扮裝之下所引發的爭議和討論,廣泛地圍繞著性別、認同、族裔等等課題。然而不論如何,我們都可以解讀在森村泰昌影像之下所操弄的,不僅只是針對攝影具有這樣寫實的許可證的媒材特質,他策略地呈現的自我,不論是肖像或是身體,都表達出讓人反思的意圖。

在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的《藝術史的女兒》系列中,森村泰昌操弄了西方藝術史中的經典(canon)作品。他用自己的身體和肖像置換了畫面中所有的人物,並用一些東方的物件置換原本畫面中西方的東西。然而,在我們這個全面走向西方現代化與全球化的時空脈絡之下,即使是身在東方的我們,卻可能對西方經典藝術作品熟悉的程度遠超過我們祖先的文化遺產。

森村泰昌的這些作品看似大家熟悉的大師名作,卻在細節上巧妙地創造了差異。而這些差異,不正就是我們東方社會面對西方文化霸權下的許多巧妙轉變地縮影嗎?西方藝術作品在其歷史脈絡之下之所以會成為經典,自有其特殊的原因,然而,東方人作為歐美的他者(Other)文化,卻崇拜著這些西方經典作品,一樣的作品在不同的東西社會下有著不同的符號意義與神話,敏銳的森村泰昌將這樣的狀態一戳而破。

然而,除了種族在全球化文化中的「他者」的反思外,森村泰昌的作品更將性別中的「他者」-也就是同性情慾或是扮裝等雌雄同體的概念融入其中。這些藝術史經典中所處的傳統社會脈絡正是異性戀的社會文化下的產物,不論是男女的特質都從屬於社會的集體認同或是集體想像之下,換言之,男女的裝扮與姿態正是屬於社會規範之下。然而森村泰昌乎男乎女,時而故意露出或是隱藏性徵的策略,巧妙地陳述著這樣的差異。而這樣的差異也正是操弄了西方對男性氣質的傳統定義與對亞洲男性的(情慾)想像。


▲ 森村泰昌的作品從八0年代以來主要是以研究西方藝術史為題。他的作品主角跨越性別、族群、時空,並為這些角色拍攝定置照,曾經拍過蒙娜麗莎、梵谷、瑪麗蓮夢露之類的角色扮演。《因光而盲》(1991)就是以十六世紀布魯格爾《盲人的寓言》(1568)為本,發展出來的作品,展式在MOT (東京都美術館),意圖嘲諷現代社會盲目的消費行為,結果一個搭著一個都掉進溝裡。八0年代的日本在處於一個名牌流行的泡沫經濟。東京都美術館也把這件作品與冷戰結束後的巴洛克世界聯結在一起(現代性),許多評論人都指出,森村的作品批判戰後日本毫不考慮地擁抱外來(歐美)文化的現象,呈現日本藝術家受西方影響表現的自我認同,以及西方下的東方主義。   ] 『觀看 & 被觀看』。

  

 

□ 加藤美佳 KATO Mika

加藤的創作方式很有苦行僧的味道:照圖像製作出精美玩偶 ] 以玻璃珠和真人頭髮裝飾 ] 拍下玩偶照片 ] 畫出生動的作品。

這次來台灣的作品僅有一件:<種子 seed。加藤的愛犬死亡,她為牠做了一個雕塑,用花瓣圍繞,拍攝下來,然後用最後成相的照片繪畫。這幅畫展現出奉獻的愛,曾經活著的某樣東西的空殼,並且同時描繪出一隻狗透過持續被人注視,而被賦予生命。重點不在於畫家的作品,而在於藝術家所經歷的過程……

【可能市菜市場名的關係,在網路上要搜尋加藤美佳,總會出現一堆女優照片或是雜七雜八與藝術家無關的文字….唉!】

  


□ 須田悅弘 SUDA Yoshihiro

http://www.vam.ac.uk/vastatic/microsites/1637_outoftheordinary/artists_detail.php?artistTag=suda

(上面連結中可以看到須田悅弘創作的過程與許多作品,不看可惜)

 

非常好奇北美館呈現須田悅弘作品的方式?因為他常常將自己製作的精細木雕作品放置在展場內不起眼的小地方(是的,您所看到的美麗照片全是木雕作品!),閱讀過他的相關介紹後,直覺他的作品要是太明顯地被感受到正在展示,就喪失藝術家創作的核心意義了!絕大部分的網站是英文介紹,可見須田在國際的名聲與地位。

  以精巧的木雕手法,再現各式各樣的花草作品而引起注目的創作者。

雖然是精緻木雕的傳統表現技法,可是創作者也巧妙的把作品呈現在展示空間,讓現場空間與作品產生絕妙的力量。

  

 

空無一物的空間,卻存在著什麼的空間  / 須田悅弘(現代美術家)

在東京這座城市裡,展示著原美術館、食糧大樓(2003年拆除)、愛瑪仕商店等的建築作品。建築物的新舊與展示的效果並無關係,但是我個人偏好舊建築,感覺舊建築比較吸引人。老舊的建築經過長年累月的使用,建築裡殘留了人們使用過的痕跡,留下了經過沉澱的某些印記,我很喜歡那種氣氛。而且這些留存至今的建築物,在科技不進步的當時,想必是耗費了相當多的金錢建造的。即使是原美術館,也和一般百姓居住的「長屋」※有明顯的不同。原美術館使用了上好材料,以及當時最先進的建造技術,可以想見當時應該是耗費了相當繁雜的工夫。基本上我自己的工作非常原始,完全仰賴手工製作,我常常認為,唯有讓人感受到那份質樸,作品才能吸引人。

我的作品基本上多須先觀察過空間之後才著手創作。這種的做法,一來是我能從空間本身獲得靈感,二來是舉凡展覽空間的室外氣氛、前往展覽地方的沿途景色、甚至周遭的街道景象都能帶給我靈感。我在愛瑪仕商店裡的畫廊展覽作品時,作品甚至陳列在電梯內側與牆壁之間。我就是特別喜歡角落的空間(笑)。建築師在設計建築物時,主要著眼在建築物的主體部份,但是我覺得凡是空間就一定會有角落,但是角落也是空間的一部份。愛瑪仕商店內的背面空間是完全閒置的死空間。姑且不論好壞,建築物裡總一定會產生類似的閒置空間,這是無法避免的必然現象。我認為這樣的閒置空間中一定也存在深具魅力的地方。

如果你以為只要把作品擺在那裡,就一定有人會轉頭看它,那你的想法可就大錯特錯了……。我的說法可能太拐彎抹角了,我個人覺得,(作品)並不一定需要所有人的注意。就算沒人注意到、忽略了它也沒關係。現代美術有趣之處,就在於看與被看之間,在這同時,「看不見」也是一個重要元素。往往當參觀者看完之後,以為自己「什麼也沒看到」,從某個角度來說,這個結果也算是一種呈現方式。

須田悅弘:現代美術家。他美麗的花、草、樹木等木雕作品常常以假亂真,讓人難以分辨。這些作品自然地陳列在房間的角落裡,為空間帶來強烈的氣氛,他的裝飾手法深深受到日本國內外的矚目。

【以上來自http://tw.myblog.yahoo.com/b10261026/article?mid=1088&prev=1288&next=-2&page=1&sc=1

    

 

□ 島袋道浩 SHIMABUKU Michihiro

一定很多人會說島袋是位「行動藝術家」。(島袋?搗蛋??)

他的作品在於行動本身(觀眾只需閱讀作品名稱,就能猜想發生了什麼事)

可以想像觀眾們的疑問:這樣的東西也叫藝術?他做的事誰不會啊?(是啊!但大多數的我們只是想一想,島袋卻真的去做了,所以

 

是詩人,是媒介者,也是一個旅人。

島袋把一隻章魚從明石帶到東京觀光他在明石抓到一隻章魚,在正常情況下,章魚應該從來無法離開自己生長的地方,島袋把牠裝進有水的塑膠袋裡,搭乘新幹線到東京。

] 章魚 = 旅行的隱喻。

(或許有人會質疑:他怎麼那麼不愛護動物!說不定章魚一點也不想離開那片海域,卻被島袋硬帶去東京觀光!什麼跟什麼嘛!)

現代藝術果然玩很大!!

只要言之有理,可以自圓其說,你說它是藝術,它就是藝術!

] 使人聯想到那些「小矮人周遊世界」系列照片,或者有些人慣常帶著自己的布偶在世界各地旅遊拍照等。

 

這次島袋來台灣的作品有六件左右,很多是DVD影像,觀眾們應該可以在動態畫面中『感受』到藝術家的某些意圖;像是作品 <剃掉單眉遊歐洲 Tour of Europe with One Eyebrow><南半球的聖誕節 Christmas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等,應該會帶給大家一點「另類旅遊法」的感覺;至於這些行為的意義嘛……就得由大家自行定義了。

  

伊藤存  ITO Zon

http://www.takaishiigallery.com/jp/artists/zon_ito/index.html

 

雖然這樣看起來有點斷章取義,但我在閱讀關於伊藤存的作品介紹時,確實看到『正因為未完成,呈現永無止境的想像過程』這樣的敘述。媽呀!這樣搞藝術會不會太簡單?那每個人都來個未完成的作品好啦!

伊藤存與其它參展藝術家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利用手工刺繡創作,藉以表達不穩定的感受;持續以分離方式縫紉,創作粗細一致的線條,忽略任何三度空間的元素或透視。] 利用模糊性製造懸疑感? 觀眾去看看就知道到底會不會有這種感受了!

  

藝術家伊藤存的作品,與其通過特殊的技術,他選擇使用刺繡和影像等普通手段來表現人們身邊的事物。伊藤存的作品中所表現的風景和動物等,都有一種若有若無的,介於真實和不真實之間的浮遊感。伊藤存的作品把人們對世界的慣有看法用輕快奇妙的手段挪移了位置,讓人們隨著感覺來決定到底如何看待這些事物,為觀眾找回了一種自由的感覺。鑒賞者對於眼前的事物如同走馬觀花一樣不留記憶的看下去,讓這些事物自然的在人們的腦海中依次流淌。這同社會媒體對觀眾的定位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信息爆炸的社會媒體只是通過大量放任自流的廣告和新聞等,把觀眾置於這個欲望已被喚醒的世界的中心。而伊藤存則賦予了世界一個摒棄固定場所的描述方式。

(以上來自 http://lux.hexun.com.tw/2008-09-02/108538834_2.html)

  

  

□ 村瀨恭子 MURASE Kyoko

http://www.takaishiigallery.com/en/artists/kyoko-murase/group_exibitions.html

http://www.michaelkugallery.com/history/japan/intro/Kyoko_Murase.htm

 

以描繪女孩為主。

像在編織夢幻故事。

(有照片為證)

  

□ 荒神明香 KOJIN Haruka

 人造花瓣。

飄浮與重力。

裝置藝術。


  

□ 八谷和彥 HACHIYA Kazuhiko

http://search.japantimes.co.jp/cgi-bin/fl20060110jk.html

(下面這張照片是八谷和彥年輕時候拍的...雖然網路上也有他年長時候的照片, 但是...)

 

 

是科技還是藝術?

很多關於八谷和彥的英文介紹,出現在與科技有關的網站。

因電郵寵物PostPet的創意而出名,很多作品都在與觀者互動。

  藝術家八谷和彥創作了為數眾多的,把想象力的飛躍延伸至最大限度的藝術作品。他的早期作品《視聽交換機器》中,讓兩個參與者在頭部都戴著一種特殊的裝置,讓他們之間的視覺和聽覺互相交換,從而進行溝通交流。並且,八谷和彥為了開發這種現實中沒有而只存在於動畫和電影中的裝置,親自動手進行了長期的制作實驗。對於電影《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中可以懸浮在空中的滑板,以及動畫電影《風之谷》(NAUSICAA of the Valley of the Wind)中那種可以讓主人公在空中自由自在飛翔的獨立飛行器,八谷和彥都正在著手開發。(目前已證明開發出類似的飛行器) 在以科學技術和社會規範作為基礎,以共同生存作為目標的近代以後的社會裏,這些基礎和目標都造成了天性自由的社會中的個體的壓抑感的存在。然而也正因為此,發揮個人想象力,釋放想象力的光芒才如此的令人著迷。

  

八谷和彥在他 1993 年的代表作《Inter Dis-Communication Machine》中表示,希望進入這件作品互動的情侶檔能在參與過程中有接吻的可能。於是,透過藝術與科技的媒人婆中介角色,人類開啟了彼此相愛和擁抱、熱吻的可能;互動介面,也仿若等同於情感出入交流的潤滑劑,藉由科技化與遊戲性,解開人類身心靈封鎖已久的桎梏。

  

這次來台展出的藝術家中還有幾位沒有在這裡被介紹,完全是因為我個人已經研究疲軟,有興趣的朋友們除了直接前往北美館之外,以下的連結方便大家在開展前先來點「思想準備」。

 

http://www.tfam.museum/TFAM_Exhibition/exhibitionDetail.aspx?PMN=2&ExhibitionId=410&PMId=410

台北市立美術館 <越酷東京> 展覽專題介紹

 

http://dailyserving.com/tag/michihiro-shimabuku/

Transcool Tokyo 展覽報導

 

http://www.augustman.com/2010/11/18/trans-cool-tokyo-at-the-singapore-art-museum/

個人部落格酷越東京2010年在新加坡的展覽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
http://www.mot-art-museum.jp/
http://www.mot-art-museum.jp/eng/

 

最後當然要不免俗地還是放幾張 "大師" 的照片: 村上隆 + 草間彌生 + 奈良美智, 還有MOT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的美照...

 

 

  

台長: Constance M.Y.
人氣(8,30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藝文 & 娛樂 |
此分類下一篇:寫在展中:『越酷東京 Trans-Cool Tokyo』展藝術家 & 作品所引發的思考 I
此分類上一篇:也是告白

又得第一
我今天去北美館看了這個展覽, 沒有太多人潮, 台長所放的照片有的並沒有到台灣展出, 像八谷和彥的東西就一定要看他的試驗過程錄影才有意思; 還有我記得一個池田某某的作品很酷
2011-07-05 21:29:3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