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讀完的東西可以作報告嗎?
不然,請讀完的人給點指教?
這一陣子因為寫作的需要,短時間內看了不少東西,難免擔心自己吸收的程度。想起以前老師說過一句話:「你問我到底在看什麼?説真的,我不知道!但是我就是看,讓自己浸在當中,我相信這些東西會存在我腦袋裡,最終會化為我的作品,或是某種智慧…」 我相信老師這番話,所以就只是讀,儘量地讀,有時候進行一點觀察,不過真的沒閒時間好好寫下記錄就是了…
從不看推理小說,但看了宮部美幸的 <繼父> 和 <鄰人的犯罪> ,都是短篇,比較不累;如果真的要玩推理,我會選擇電影。不過,大部分時間我是被牽著鼻子走的,不太自己去想什麼可能性,直到謎底接曉 (就是電影看完) ,之後我才會以自己的方式再建構一次故事,想辦法弄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所以,這種電影不是我的菜……這次看宮部美幸作品的同時,尋找的是她如何去串連人物與事件 (如何去安排那個會讓讀者想一想的部分) 尤其是<繼父> 裡的主要角色,個性、行為非常鮮明,故事僅管有小地方不合理,還是會讓人想一直看下去,所以,才又看了 <鄰人的犯罪>。不過,我是不會去看長篇推理小說的,目前真的還不想……
重讀 <瓶中美人>。 Sylvia Plath 的毀滅性人格太令我著迷,沒辦法,雖然有憂鬱症這個緊箍咒綁著,但我覺得裡面有更深層的東西,難以言說,只能體會……(請容我這麼說,沒有相關經驗的人,會很容易以為她在發神經病,或者以為藥物是最終治療,但就我經驗過的生命軌跡來看,那些無法說出或解釋清楚的部分,才是真正的核心重點,因為它們是如此複雜、混沌,積累在一個人的腦裡心裡,藉機躁動,常常連心理治療也不見得有效……)
湊佳苗的<告白> 在電影界、小說界皆大獲全勝,所以又讀了<贖罪>。佩服他的多視角觀點,每個角色都以「我」來說故事,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個人的心理與動機不同,讓故事有了多層次的理解,很厲害的手法,也有推理的味道 (個人覺得 <告白> 還是略勝一疇) 。
目前正在讀的還有三浦陵子的 <冰點>。 經典!!我知道。本來是想在土豆網上將日劇看完的,可是網路傳輸總是出問題,算了!看原著吧……學校圖書館剛進了八箱新書,其中也有<冰點>上下集,二話不說,借來看!(老師借書過期了也 OK,小小中學,不會計較)
對了!想起整理自家書櫃所清出之書,捨不得啊!可是也已經沒有空間置放,回讀率低的、以前沒寫過眉批、沒劃過線的,就捐給學校吧……得找時間拿上五樓圖書館。
回到正在閱讀的書。
目前開張的還有 <蝸居> (連續劇也不是我的菜,所以還是讀書) 、<鹿男> (朋友介紹的,印象中有拍成日劇的樣子,只看過預告) 以及一本昨日在簡體字書店的有趣發現 ( 原本是去找電影劇本的,可是一本也沒找著,倒是在瞎逛中,看到這本大打折的有趣書 ) :<聚焦80后>, 指的當然就是近來被媒體、研究學者及社會大眾大咧咧討論著的1980 年代後出生的這一代,而且,特別強調是生活在中國大陸的80後……才翻看了一點,覺得我們台灣人所稱的七、八年級生,也有雷同現象,幾個篇章的主題:背負期待的大學生、在喧囂的市場中長大、通吃多元文化快餐、創富英雄出少年、追求流行元素、不見面的交友、職場不求從一而終、焦慮=成功的壓力、遭遇就業恐慌、不是憤青而是悶青、跳槽是對職業的尊重、誰說我們沒有社會責任感、與國際接軌了嗎?…….等等,讓人心生認同,也產生好奇。嗯,適合利用下課十分鐘分段式看完 (如果是 <冰點>, 就需要一段長時間,不然很難「入戲」……為了這部書,我先歸還了才看剛完導讀的 <白老虎> …)
石黑一雄的< 夜曲>……看完電影 <別讓我走> 之後買的,還沒全部看完,可,, 突然有種「想念」……<Never let me go> 的原著是當年在New Hampshire 唸書時的精神食糧之一,回台灣後也看了中譯本,今年金馬影展則觀賞了電影 (還真是一路相隨、不離不棄啊…) 。石黑一雄的作品總是以輕柔制衡了沉重,表面看起來淡淡幽微,底下卻飽滿多層次,每一回,都是美好的閱讀經驗……
還有什麼是正在閱讀的呢?啊!有了!還有向田邦子的 <宛如阿修羅> 。你不用說,我知道,可以看森田方光的電影比較快,可是這不是一件「比快」的事;現在我的藝文心態除了看電影之外,最想要的就是浸泡在不同的文字當中,用手翻動書頁,用筆記下雜感,偶爾抬頭望向天空,腦海裡有畫面,心裡有感動……
向前追溯。一、兩個禮拜裡也看了不少電影, 有新有舊,多半是已經下檔的影片: <夏日琴聲>、 <愛情對白> (那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星期三,說什麼一定要去看這部電影,我事後直稱之為中了<愛情對白>的毒……總之,我因緣際會地來到SOGO 復興館附近,正想轉公車前往長春戲院,當時心裡篤定地想,這種電影只有長春會上演,打電話回家,中斷老媽的股票網路下單,請她幫我查電影時間,沒法度!她不會……我老妹剛好在家,有救星!!她們待會兒跟我報告。我繼續前進,看見一家7-11,馬上進店,拿了一份自由時報,一翻就是電影時間版,一看就看到<愛情對白>,OK, 長春要到下午四點才播,倒是台北光點,一點十分就有,現在是十二點四十分……我一定要趕到光點!! 接著發生的事,我想想大概只有怡如和Lydia 會懂,甚至,在那個緊張的過程中,腦中會出現她們的臉……簡單說,就是我拼了命要想出從SOGO 到光點的公車有哪幾路,或者,捷運要怎麼坐?可是,腦中突然一片混沌!另一個更讓我討厭自己的事情是,當我努力想記起中山北路與哪一條路交會附近就是台北光點時,我腦中出現的是那個路口的一間警察局以及Chicago 的State Street 街景! what the heck?干Chicago 什麼事? 我不是最討厭那種從國外回台灣之後,老是將台北都會拿去跟國外大都市對比的人嗎?? 結果,現在我的腦中竟然自動出現Chicago 街景!搞什麼?怎麼會這樣?? 我的眼前明明是台北市街道啊!那個地方到底是哪裡,趕快想起來啊…… 想不出來!想不出來!決定不坐公車,也不搭捷運,直接上小黃,遇到一位溫和的司機,我說,去中山北路!中山北路那裡?光點戲院你知道嗎?司機搖頭不知道……沒關係,你先開!我一定要想起那個路口(用手機敲頭想不起來)…只要載我到那裡,我就可以自己走了! (大聲碎碎唸當中)……中山北路跟哪一條路交會?快到以前衣蝶百貨那附近?南京東路! 對啦!就是南京東路!那裡是不是有一間警察局? 嗯! OK! 載我到那個警察局,我就會自己走了,謝謝!……呼!真的是大呼一口氣,我老媽不放心,Call來問我找到公車了沒?我說我已經在計程車上,我安全了!! 哈,我竟然說我安全了,而不是我找到路了……剛剛突如其來的恐慌感,到此刻才解脫;胸口本來一直有種黑洞感,感覺自己的心臟往下掉,往下掉,整個胸口是空的的那種感覺終於漸漸消失……我回復正常,抵達台北光點,剛好一點鐘,看電影來得及……) 、 <交響情人夢電影版前傳、後傳>、 <父子>、 <藍色恐懼> (今敏的動畫,看到金馬影展上的影評,有了興趣,但是時間無法配合,最候,還是拜土豆網所賜,看完全片)、 <琴戀克拉柆>則因為DVD Player 挑片,不接受不法碟片(大概吧), 所以沒看完……當然啦,每天下班之後,在電視機前轉動搖控器之間,會順便瞄到一些影片……對了!那部在HBO 播出,有關瘋狂女秘書愛上男主管,進而不顧一切地引誘,最後引發殺機的故事,其實不難看;演員都不是名人,故事節奏也不是很快,情節也可以被猜到 (完全以編劇角度去思考,自然而然猜中情節發展) ,你說太平凡嗎?可是有趣味。
在這個過程中,每天的工作仍進行著,學校的大小事、學生的各種表現,以及身邊每個人不同的情緒反應,依舊日日翻騰上演;要應付的、要負責的、要完成的,還有需要轉念去想的事事物物,仍像永不停歇的浪濤拍打、擊岸,進行侵蝕的同時也進行堆積……
恐慌?! 太多電影要看,太多書要讀,竟然也焦慮起來!說到底,可能「時間焦慮」才是真的,感覺時間拿著大刀追著我跑……關鍵是,我還活著,可以讓時間追著跑 。(p.s. 我後來跟Lydia 說明我去看 <愛情對白>之前的短暫恐慌,她猜測我是因為有時間壓力感的關係。因為,那天我已經為自己設定下午四點前看完電影,然後還要去運動,所以才會急著趕到台北光點;如果我能悠哉地告訴自己,今天不必又要看電影又要去運動,只要好好做一件事就好,應該就不會那麼慌了……回到台灣,我又開始焦慮了嗎? 用一長段的緊張生活,可以換得多少輕鬆 ? 為什麼真的只有在國外生活的時候,才覺得時間很多、做事不需要急?我受到環境制約了嗎? 另一些想法慢慢蘊釀中……有空再寫 )
回到閱讀。
說真的,在不同的文學作品中穿梭行進,既要抽離得快,也要進入得快,所謂文字的power, 在這種過程中也可以體會看見:換了一個作者,就能將我帶離之前那位作者的情緒與情節設定;在閱讀這個作者的時候,放入較多情感,感應到較多共鳴;而閱讀那位作者的時候,則是隨意聯想,或者單純讀著字句的組合排列,都是不同的經驗,有一種掀開瓶蓋,看看有沒有中獎的刺激感覺……
Ok ,好像開始自言自語,不理會章法與寫作了……先到此為止。來來來,我的書籍們,大家合照一張!笑一個! Cheese!!
(<冰點>和<鹿男>住在學校, 沒參加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