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8-06 16:43:54| 人氣7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美學焦慮 (2008)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8/2/28

美學焦慮

老友Theda在部落格中發表了對<白木怡言>中蔣友柏所發表的(一路走來的跌跌撞撞以及霓裳下的累累傷痕白木不打自招的橙果創業過程) 一篇的感想, 也激發了我的一點想法

 

蔣友柏那篇文章裡提到兩個要點: 1. 理想與麵包的辯論 以及2. 美與藝術之間的互動協條與矛盾; Theda所見相同, 我也認為蔣友柏點出了台灣設計產業中的現狀: 台灣設計界最根本的問題我們提出的設計概念永遠是一套紐約式的, 一套倫敦式的, 這兩個城市又永遠互爭設計與藝術的詮釋權. 更糟的是這兩套歐美式的設計, 永遠沒有辦法在台灣式的工廠裡, 順利地把產品設計從圖樣化到模具化到大量生產, 這樣的結果就是我們永遠都收不到客戶的付款費用.        老實說這半年因為上天保祐, 讓我當個專任老師而非導師, 故而有較多時間看自己想看的東西, 因此接觸不少跟設計或文化產業方面有關的雜誌與書籍, 最令我看不下去的便是, 很多文章的寫作已經流於有如早年小學生寫作文最後一定要來一段 反共復國之說的樣板化:  這些作者總是會不厭其煩地 細數一遍歐洲, 諸如法國, 比利時, 德國, 丹麥等國家優秀偉大, 甚至已成經典的各種設計, 或詳細介紹來自這些國家的新世代設計師們及其作品 (當然也大多附上美麗的作品照片), 大大讚嘆一番之後便是自問, 台灣的設計出路在哪裡?? 台灣什麼時候才會有這樣的設計師?? 或者, 台灣的美學主流價值到底是什麼等等

 

沒有解答.

 

是的, 我發現沒有人說得出什麼是台灣美學?? 什麼才叫做台灣的設計?? 還是, 台灣根本不存在這些東西”?? 

那些經典” / 屹立不搖的名牌背後所體現的價值是台灣永遠學不來的, 因為那是當地人與其環境歷史文化互動的結果, 在台灣狂買LV 或者CHANEL消費者究竟有多少人懂得這些產品 真正傳世的精神與價值  ?? 還是, 他們只不過炫耀而已?? 只想透過消費名牌為自己創造存在的意義??

 

巴黎, 米蘭, 倫敦, 紐約之所以被公認為時尚之都, 之所以被世人公認那裡設計師的作品代表了某種生活美學, 繼而可以成為傳世的經典, 一定不只是炫耀而已, 更多的恐怕是那些台灣(台灣人) 所少有(也不可能擁有?? 因為歷史不再重現?? ) 的精神與思想吧??

創造故事, 製造感動的能力必定是從歷史或文化層面的縱深而來 (難道台灣既沒歷史又缺文化嗎??), 還有, 能夠靜下心思考的獨立自由之前我說過, 台灣人的生活缺乏靜下心思考的時間, 我們的生活總是塞得滿滿的; 與其靜心思考不如直接抄襲; 與其去找出台灣美學, 不如移植倫敦,巴黎, 紐約的經驗, WHY?? 因為這樣 比較快”, BUT,我們到底在急什麼呢??因為缺乏思考與經驗沉澱, 所以比起歐美設計中勇敢表現自己, 不騙自己的品味, 台灣的設計便成了Kitsch, 成了模仿, 看來看去都有別的國家別的設計師作品的影子, 這樣的設計品, 要如何讓人心生嚮往, 又渴望擁有呢??

 

文化根底的精神是複製不了的, 有人說台灣的設計缺乏個性, 有人說台灣人的生活還不夠不安份, 因此激發不出火花, 難以創造讓人一聲的作品, 甚至, 也不可能在消費者 / 觀眾的潛意識中創造酷感”, 無法製造意義, 就了無新趣這些觀點似乎暗示了台灣人該早早體認一種什麼都沒有的缺憾感”—在某程度上我認為這可能和台灣曾被殖民的歷史有關; 我們似乎習於被主宰, 被奴役, 看貶自己又為此掙扎不已到底到底到底, 什麼是台灣確實的價值感?? 什麼才是台灣式的設計???

 

 

台長: Constance M.Y.
人氣(7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有點囈語 |
此分類下一篇:繼續與 Theda 對話 (2008)
此分類上一篇:雜感 I & II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