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2
雜感 I
那些談論美感與文化 / 各種設計 / 美學素養 / 生活品味的作者及文章總是不厭其煩地點出台灣的這幾方面的短處:
**真正的問題不在有沒有fashion sense, 而在於生活品味.
對生活的質感沒什麼思考, 以為lifestyle的style指的僅是外觀設計, 當然就不會產生好的設計.
(摘自 PPAPER雜誌)有人提出設計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浪費, 品味生活是不必要的, 你認為呢? (PPAPER雜誌創辦人包益民回答) 這句話是由那些無法感受好設計和好品味所帶來好處的人所說的, 而且他們覺得被自己所無法明白或拒絕學習的東西所威脅. 他們不明白設計, 就無法利用設計去幫助他們, 改善生活.
(PPAPER雜誌創辦人包益民回答關於台灣很少創立國際性品牌的原因) 台灣一直以來都沒有重視生活水準與素養, 所以很難叫人去喜歡台灣的品牌或台灣的生活態度; 同一件100%棉質T-shirt, 你會選 Gap, 不會選 LaNew, 因為美國品牌有令人嚮往的價值. 要開始去建立一個品牌, 我們真的必須努力用心去改善我們的生活方式….
(摘自 PPAPER雜誌) 請問台灣人普遍沒有美感, 問題出在哪? 台灣人以前不太重視美學, 因為美學不賺錢, 至少以前我們真的如此以為. 現在設計與美學開始變成必需品, 就如麵店不單要食物美味, 菜式, 碗筷, 椅子以至放的音樂也可變成賣點…
以上摘要並不意味著我將PAPPER 當作聖經, 畢竟一直以來看了很多相關 / 類似的批評,但總不花心思摘錄, 最近在整理書櫃時, 重讀了一年前的PAPPER, 又看到這些熟悉的文字, 也就順手摘錄於上文, 它們讓我好好想了一回::
“生活態度”這種東西著實不易一言以蔽之; 一個社群的觀念, 風俗體系, 價值觀等元素不都深刻主導一個社群營造出特定的生活態度嗎?? 到底什麼是台灣人的生活態度呢?? 拼命賺錢吧, 我想…
前一個星期天出門時, 發現住家附近的眾多商家都呈休息狀態, 沒有營業,這種情況讓我簡直想鼓掌叫好. WHY??
終於有些人知道”休息的重要”了…不然, 至少, 有人知道要休息了…
在一般印象中, 台灣人日夜不休, 全年無休的工作叫做 ”拼”, 叫做 ”發揮個人價值”, 叫做 ”懂得為自己的將來打算”, 台灣人就是這樣拼拼拼, 賺賺賺, 沒有一刻可以休息.
在國外求學時, 一開始用台北人24小時不休息的態度看待他們的生活和店家, 覺得他們真會偷懶, 每每告知國外友人”台北的24小時不眠生活型態”—連書店都有24小時營業的—他們只是驚訝地搖頭, 並不認為台灣人這種生活很值得效法; 當我說明這樣的生活非常便利時, 他們也只是覺得誇張, 問我台北人(台灣人) 是不是都這樣剝削自己??
終於, 我漸漸地明白件事: 有休息, 才有靜思; 有靜思, 才有生活品質的進步.
我們會聽到人們說”我想過美國人的生活” / “我想生活在丹麥或瑞典(北歐) 那樣高品質, 高水準的國家” / 或者 法國人的浪漫, 德國人的務實, 與義大利人的多情是如何如何地令人羨慕….
可是, 我們很少聽到有人說 “我想像台灣人那樣生活” 或者 “我想擁有台灣人的生活方式”…畢竟, ”不 休 息 的台灣人” 實在很難養成像上述國家那樣鮮明的”生活風格” Lifestyle或者社群個性啊.
就算台灣是 M 型社會好了, 它也明顯指出, 在台灣, 很多人背得起 LV 皮包, 可是, 從他們嘴裡說出來的話呢?? 這可就是一個残酷的指標了.
一個坐擁 LV 皮包或者名牌掛滿身的人到底讓人以為只是個暴發戶, 表面追流行, 內裡缺乏涵養, 還是真的讓人以為他跟他的名牌是貼切的搭配與相得益張??
有多少人會真的了解一個品牌誕生的過程與精神, 並甘願為此多付一些代價??
大部分人還是用一種貪小便宜的心態在評價商品與購物吧??
就拿近期很流行的MUJI商品來說吧, 意識型態廣告公司的許舜英這麼批評: “你會相信MUJI無印良品對於生活有一種很有sense的判斷, 你知道他們的設計師不是譁眾取寵, 所以你會知道他們對於一包衛生紙的sense會跟你很接近, 所以你才會願意去消費它. 我如果需要買一個很基本的東西, 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無印良品.”
我身邊的友人對於無印良品的喜惡是兩極的, 愛者恆愛之, 連衣著都非MUJI不可; 惡者遠離之, 質疑那些 ”簡單的東西” 為什麼不在<生活工場>買就好?? 至於MUJI出品的衣物, 路邊290就買得到一模一樣的衣服, 憑什麼在MUJI一件就要1700??
我想大多數人不會花時間了解MUJI ”憑的是什麼”??
這讓我想起最近在百貨公司閒逛時所聽到的對話, 兩個女生的爭論表明了對某些人, 你就是不能跟他們討論Agnes b.這個品牌 Made in France的 “價值”, 因為在他們眼中, 那些基本款 T-shirt 跟3000多元的價格是無法連結在一起的, 想要一件一模一樣的基本款嗎?? 夜市一件500元有找喔…
甲女: “夜市的基本款無法像Agnes b.一樣讓條紋 T-shirt氣質非凡; 而且, 而且 Agnes b. 的產品可是少數堅持 Made in France的耶…”
乙女: “妳秀逗啦, 難不成妳還幫忙付擔 Agnes b.給法國勞工的工資嗎?? 妳錢多啊??”
甲女: “少在那邊五十步笑百步, 滿街都是仿冒的 LV, Gucci, 和Coach, 妳還不是花好幾萬買那些在大陸做的包包, 既然大陸人工便宜, 為什麼皮包沒有降價?? 還有, 仿冒的技術已經讓正品與假品分不出來, 妳還花比路邊攤多的錢, 買什麼? 還不是買一個感覺而已…”
Voila, 說來說去, 這已經不是品牌的問題, 而是”態度問題”了…我們究竟是用哪一種生活態度在面對日常事物呢??
(雖然好像有點扯遠了, 不過我記得我和 Tina討論過類似的問題. Tina 的看法是, 只有買東西的人最知道那個物品的價值, 如果妳自知買的是LV仿冒品, 妳會大大方方向別人”明說”嗎?? 妳自己也清楚買到的是什麼貨色吧…)
2008/2/2
雜感 II
另一個思考就是, 既然, 人們擁有回歸自然, 簡約,樸實的欲望, 為什麼需要大把鈔票才能獲得?? 不難發現, 那些標榜有機 / 自然 / 簡約 / 含蓄的商品 / 食品, 都是以 “高價” 來出售, 這似乎說明, 回歸自然的欲望還得有金錢支撐, 否則就只能繼續 Kitsh 了…但, 這未免太 “反自然” 了吧?
時尚畫作家 Filip Pagowski 說: Fashion是一種散發自內心的優雅, 與那個設計師那件名衣無關. 一味追求fashion的人其實很可悲(趨勢的奴隸, 只是個追隨者而非獨立思考的人). Pagowski認為潮流並無意義, 好的作品來自設計師的風格與獨特性 (一味追求fashion的人認為平凡人很可悲, 但其實他們跟自己最想劃分界限的人一樣可悲)…而創意的成熟需要時間…思考才是最重要的事…
在現實生活中, 麻木是力量的來源, 是生存的基礎; 在現實中, 大家只一味重視鈔票與表相, 因此, 假日無休 / 全年無休成了最高指導原則; 如此一來, 好的想法與理念就失去 “沉澱與反芻” 的機會了…能休息, 才能面對自己; 能夠與自己的內心對話, 也才能有美好的設計與生活態度, 不是嗎?
在 Starbucks的鳳梨火腿可頌 DM上有這麼一段話: “要能烘烤出好吃的可頌, 糕點師傅必須要擁有良好的製作技術, 同時由於手工繁雜, 因此耐心就顯得非常重要.” 呼應“台灣人普遍沒有美感”的問題, (放大格局觀之) 就是少了時間與耐心. 沒有耐心去累積 / 沉澱 / 消化一些思維, 想法, 就連 “賺錢”這檔事也要比快, 好像大家都被時間追殺一樣, 最好在30歲以前就擁有人生的第一個100萬, 40 歲要當上大總裁, 60歲前就可以退休…為什麼, 連生活 / 生命都要趕時間且以一種勢利, 貪小便宜的心態面對呢?? (好像不這麼做就沒辦法“吃到飽”, 人生便 會有虧欠一樣; 到底, 為什麼不肯休息一下呢??)
在國外的時候, 每到星期六 / 日, 商家總是會提早歇業, 甚至就不開業, 百貨公司於星期天也不會營業超過晚上8點, 以台北的 “便利性”或 “無休性”來看, 簡直是不可思議…這種差異明示出兩地社群價值觀 / 生活態度 的不同之處, 仔細比較, 那樣的生活態度也沒有讓那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比較差啊…
以上點點滴滴確屬 “雜感”, 其中牽扯也非三言兩語可道盡…我最想問的是:
全年無休的我們, 到底贏得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