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歷史簡介
華山文創園區所在地的名稱由來,在清朝時期原稱三板橋庄大竹圍,至西元1922年,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廢台北舊有街庄名,改稱「樺山町」。而「樺山」的名稱乃取自日本治台的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的名字而來,當時位於樺山町包含台北市役所(今行政院院址),樺山貨運站,台北酒廠等政府單位,是日治時期台北市都市計畫所規畫開發的地區。其中樺山貨運站於1940年,因台北火車站改建,在樺山町增設貨運站,與台北酒廠的鐵路酒廠支線相連。至國民政府時期再將「樺山」改為「華山」,並沿用至今。
至於目前在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所見的建築物及設施,其前身為創建於1914(大正3)年的日本「芳釀社」,初期以生產清酒為主,並首創以冷藏式製造法克服氣候因素產製清酒,是當時台灣最大的製酒工廠之一,雇用員工達400人。至1922年(大正11年)台灣總督府實施「酒專賣制度」,頒布『台灣酒類專賣令』,實施專賣制度後先以租用再正式予以收購,改稱為台北專賣支局附屬台北造酒廠。1924年台北專賣局裁撤台北專賣支局,再更名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場」,並改以製造米酒及各種再製酒為主。
1945年,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改名為台灣省專賣局台北酒工廠。1949年,因專賣局改制為菸酒公賣局,再改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早年生產價格低廉、以樹薯為原料的「太白酒」成為一般民眾日常消費的最愛。大約從五十年代中期,米酒的產量逐漸增加,酒廠配合政府政策,研發各種水果酒,開始了台北酒廠的黃金時代,甚至獲得「水果酒工廠」的稱號,也開啟了「台北酒工場」的黃金時代。至1975年再度改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酒廠」,習稱「台北酒廠」,並沿用至今。
目前華山全區範圍共7.21公頃,園區內的建築是以廠區進行階段性的擴建,具有台灣近代產業歷史上的特殊價值與意義,其製酒產業的縮影不但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更見證了從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時期的台灣酒類專賣的歷史。目前華山園區所保存完整的日治時期製酒產業建築群更是一座產業建築技術的博物館,兼容不同時期、不同類型之建築構造技術與工法,極具建築史學上的意義,也因位居市中心精華地段,又兼具都市整體發展的指標性意義。
但隨著經濟發展,位於台北市中心位置的酒廠,因為地價昂貴,加上製酒所產生的水污染問題難以克服,於是配合台北市都市計畫,於台北縣林口購地設置新廠。1987年4月1日,台北酒廠搬遷至台北縣林口工業區,華山作為酒廠的產業歷史故事也畫下句點。
其後1997年金枝演社進入廢棄的華山園區演出,被指侵佔國產,藝文界人士群起聲援,結集爭取閒置十年的台北酒廠再利用,成為一個多元發展的藝文展演空間。「省政府文化處」與「省菸酒公賣局」協商後,自1999年起,公賣局將舊酒廠委託省文化處代管,省文化處再委託「中華民國藝文環境改造協會」經營。台北酒廠正式更名為「華山藝文特區」,成為提供給藝文界、非營利團體及個人使用的創作場域。
精省後,華山藝文特區轉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管理,亦曾短暫委託「橘園國際藝術策展股份有限公司」繼續經營,除前衛藝術展演外,也引入設計、流行音樂等活動。
2002年起,文建會開始計畫運用菸酒公賣局民營化後閒置的酒廠進行舊空間活化再利用。同時為解決華山長期藝術表演權與公民使用權之間的爭議,乃整併調整為「創意文化園區」,作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之特別用地。後來經過一年封園全面整修,在2005年底結合舊廠區及公園區的「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重新開放供藝文界及附近社區居民使用至今。轉型之後便並針對周圍環境景觀進行改造,將園區規劃為包含公園綠地、創意設計工坊及創意作品展示中心的創意文化園區,目的在於提昇國內設計能力、國民生活美學,提供一個可讓藝術家交流及學習,甚而推廣、行銷創意作品的空間。
2007年2月文建會以促進民間參與模式,規劃「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引入空間整建營運移轉計畫案」,並2007年12月由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依約取得園區經營管理權利。
(資料來源 : 文化部)
台北的親友介紹可以來走走。於是2013 二月十九日清晨特地來瞧瞧。誠如文化部簡介所言原來是酒廠,因為怕污染而停止生產,空間再利用。我們抵達的這一天好多表演團體正在燒香拜拜祈求開工順利,鞭炮聲響徹雲霄。
過年期間很多表演停止,園區剩下靜態展覽,一路看著這些老建築,有展覽的卻又屬於小朋友觀賞的,而且要門票,於是我略過。
這種玻璃尺寸 及樣式 是日據時代的產物,古色古香,別具韻味。
遇見新娘子拍照,浩浩蕩蕩,新春,更是喜氣洋洋。
爬牆虎,原名地錦爬滿牆壁,有遮蔭降溫效果,這在廟宇或這種大型建築可以運用,住家則不宜,會太潮濕,而且修剪更是費神。
但是赭紅讓人眼睛捨不得離開,是不具雕琢的彩繪,美不勝收。
看到電影廣告,想起少年pi 的漂流 國際籍導演李安。當李安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免俗地深入瞭解背後拍攝影片的辛苦,品質的要求,效果的要求。一個男人成功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出色的女人。李安自我努力,但太太是最大的支撐力量。他的故事讓我有機會講故事時總會帶上一筆,同甘共苦,令人動容。能有今日絕非偶然。電影夢不好做,要拍一部好電影一如要寫一首好詩一樣需要投注相當心血,人生有夢,築夢踏實。李安成就了個人,也是中華民國的光輝。
茶屋。當然賣茶。整包的。當場喝算壺的都有。
斑駁的是歲月,牆壁會說話。
迴廊深深,有著歲月的跫音。
這兒很別緻,老榕的粗根就這麼沿著兩旁門簷往上竄,佔地為王。霸氣十足。
從屋頂竄出,茂密的枝葉如此蓊鬱。
中間一截。我還真嘆為觀止。民間風水學裡,屋前不種榕樹。因為榕樹屬陰。比較科學的說法是一如這景象,它的根會破壞地基,動搖屋樑。覺得呢。
想想若是住家,被一株大榕樹這麼開腸剖肚,穿門而入,可如何也是要不得啊。黑板樹也是。玉蘭也是。都是學習。
祈福拜拜對表演團體也好,對工地施工也罷,除了上達天聽,祈禱進行過程順利,員工平安,更希望蓋了大廈能熱賣,節目上演有不錯的迴響或票房。這是屬於中國人心靈的篇章,也是凝聚力的一課。不可小覷。
在下捷運站從地下道爬上來時,意外遇見很早期老爺的學生,相見歡,話從前。在校時,大姑娘十幾歲,大約有二十年不見囉。居然還被認出來,半路相逢,分外喜悅。聊了一下彼此現況,揮手道別。啊!歲月不饒人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