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5-05 09:54:58| 人氣10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司法有以平常心處理扁案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長按:

「自由廣場」原有大X至X的匾額被取下,原介壽路改稱凱達格蘭大道,諷刺的是,路旁燈柱上被恬不知恥的鷹鷲幫人士,竟然掛上「反貪腐廣場」的牌子。自欺欺人,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唯恐天下人不知。這個世界如果不知睜大眼睛,觀前顧後,鑑往知來,實難明辨是非,知所進退啊。

◎ 黃瑞華高等法院法官兼庭長  (2012416日,自由時報)


司法有以平常心處理扁案嗎?   

前總統陳水扁因龍潭購地案有罪確定坐牢。該案基本事實「吳淑珍牽線幫辜家以市價賣土地給政府,收取辜家二億元」;珍稱此屬民間土地仲介佣金,最高法院則認珍是透過扁的影響力才使政府決定購買,扁珍應成立「職務上行為收受賄賂罪」。


本案(包括收受陳敏薰款項事)有罪與否關鍵,在「何謂職務上之行為」?最高法院判例,均採「法定職權說」,更在諸多判決闡明必須是「依法令具有法定職務權限範圍內之具體特定職務行為」;…


且判例明揭:「不法報酬苟非關於職務行為,即不得謂為賄賂」(七台上一一八六判例),自無成立「職務上行為收受賄賂罪」問題。


總統法定職權載明於憲法及增修條文,政府是否購買私有土地並非總統法定職權。若採最高法院判例及一貫見解,本案即不成立「職務上行為收受賄賂」罪。


最高法院謝俊雄、陳世雄、吳信銘之合議庭變更該院及該庭既定見解「法定職權說」,改採「實質影響力說」,認職務上行為「只要與職務具關聯性,實質上為職務影響力所及」即屬之,因此判定阿扁有罪。


何謂「實質影響力」言人人殊,將使公務員「職務界限」不明,形同沒有「職務範圍」,違背判例所揭「職務範圍」明確性意旨。


以「目的性擴張」的解釋方法擴大「職務上行為」內涵,有違罪刑法定主義「對被告不利事項不得為目的性擴張」之解釋原則。


本案在程序上也有可議處。最高法院刑事庭曾多次行言詞辯論,本件對「職務上行為」定義捨棄一貫見解,改採「實質影響力說」…,資料顯示,最高法院自為實體有罪判決迄今僅七件,其中六件案情單純,本件判決共八萬餘字,案情繁雜,卻割裂處理,部分自為有罪判決,此處理方式實務上罕見。


本案於地院「中途換法官」,最高法院判決實體上違反判例及刑法第一條「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規定;程序上則違司法慣例。令人想問司法有以平常心處理扁案嗎?


(作者現任台灣高等法院法官兼庭長)

台長: snakabok/三腳木(台語音)
人氣(10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