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河內有名的古蹟白馬最靈祠)
青家的司機劉先生,是我第一位認識的越南人。到越南第二天他載我上街,被我聽到他用廣東話講手機,於是我就不用北京話喊他劉先生了而用廣東話的發音改叫「老辛桑」。
劉先生是來到此地好幾代的廣東人,在胡志明市,華人大部分都聚集在第五郡的堤岸一帶,他當然也住那裡。劉先生會講北京話,那可是他20幾年前解放前當中華民國跟越南還有邦交時,唸過台灣人在當地設立的中文學校,之後就很長一段時間沒有這樣的學校。他說幸好那幾年他還有唸過一點北京話的書,雖然這20幾年來沒機會用到,可是這對他最近找工作很有幫助,看來越南也重新搭上了中國熱。
劉先生是20幾年前學的北京話很久沒用了,最近在青家當司機才有機會用,而我則是10幾年前跟大學的香港室友巧芝學的癟腳廣東話很久沒用了。他聽我帶著濃厚的山地腔國語說很好懂,我也想趁機亂湊一下對粵語的記憶,於是兩人雞同鴨講也行反正都是兩隻腳家禽類在溝通上基本來說不難。迎著豔烈的南國陽光在車上跟劉先生講廣東話,講著講著忽然覺得自己好像變成剛到香港沒多久好不容易有機會上街買東西的易太太那樣戴著太陽眼鏡坐在後座,一下子講上海話一下子講北京話那樣,感覺到各式脈流的華語聽起來真是有趣刺激極了。
粵語跟客家話在我聽來很接近,聲音閃過的時候會自動在腦海浮現可疑漢字雖然猜對機率很低,越語也有一些發音很像可以用閩南語解讀。
第一個引起我注意的就是 chu y這個發音,沒錯翻過來的漢字就是注意。另外上廁所通常會看到的男nam、女nu,也都很像閩南語;麵則是mi,聽起來就像閩南語的麵。而在路邊買東西我問多少錢時,大嬸居然手指伸出來跟我用粵語從一數到十,比給我看說八十(ba sap)個千,嚇死我還以為越語的數字也是這樣唸,不會吧。後來劉先生唸一次越語的從一數到十給我聽,差很遠,於是我猜想說不定她跟劉先生一樣祖先也是來自廣東。
越南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將近1000年,青說秦朝就已設了象郡管理越南(哇好遙遠的歷史跟地理名詞啊很像嫦娥奔月的年代,網路上找到這個自己去看
http://www.cn1n.com/history/acn/2007628/18122130822.htm)。所以越南有很多古蹟類似像建築牌坊的兩旁會有漢字,我在越南民族學博物館則是看到少數民族他們也有以漢字紀錄的文書紙本而嚇到。而今這一千年的影響除了古蹟以及華人開的店家在招牌上有書寫漢字以外,你很難在越南街上感受到,這裡也曾是深受華夏文化影響使用過漢字的地方。
然而千年的影響,畢竟還是深深刻印在文化裡面。
這同時也是讓人來到越南以後感到最熟悉的部分。
早在去年跟外籍配偶姊妹到學校作動手做教學時,我就覺得很訝異。那時我跟玉水調了一張光碟,想要在小朋友做東西時還可以聽點越南音樂,玉水就給我VCD,播放出來的內容是以某個很會唱歌的小童星歌手秀場為主,周圍伴舞的舞群類似那種京劇耍大旗的畫面還不令人驚訝,玉水說他們以前的古裝就是這樣,因為受中國影響很久。讓我驚訝的倒是接下來出場的人物裝扮成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等角色,玉水說有啊西遊記的故事也在他們那邊流傳。這種跟文學跟庶民很有深刻關係的東西,西方人的經驗可能很難懂,可是我們一看就馬上連結起那份熟悉。
之後到北越河內拜訪ICYE的partner機構VPV時(http://
www.vpv.vn),那天晚餐,Cuong就帶我去一家北越老字號已有百年歷史家傳祕料的餐廳CHA CA LA VONG(ㄘㄚˇ ㄍㄚˊ ㄌㄚˇ ㄈㄥˇ),有名到這條街後來甚至以那家店命名為CHA CA街呢。那間餐廳沒得點菜,因為他只出一道魚料理,把炸魚條跟青蔥等放入滾燙的油鍋煎,用那熱油澆河粉再配上各式佐料,吃起來還頗有特色。我們六點多到,還沒吃完就高朋滿座,可想而知到此朝聖的人如何多,就連牆上都有日文報導。
我們邊吃邊聊,Cuong就告訴我這家店的典故。他說:「我想你應該知道這號人物,他呢是個老人,在釣魚,但是他的意思並不是要釣魚………」我馬上以北京話發音回他:「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Cuong就笑了出來說,應該就是那個,CHA CA就是釣魚的意思,LA VONG是他的人名。我們兩個笑到非常有默契,那是一種彼此了解彼此的了解的笑。
出得門來一看,原來店門口還真有一尊姜太公釣魚的雕像,我就跟Cuong說,看來我們都是那自願登門上鉤到這家餐廳用餐的魚客人,Cuong猛點頭笑得更厲害。我們對雙方文化所受影響互通的那部份心靈交流,想來就連來到此地的大批韓國或日本年輕一輩說不定都無法達到這層次。
而我在河內的行程,想不到居然也有機會用到中文。地點同樣是民族學博物館,彼時我才剛伸手去拿中文簡介(雖然那簡介是以非常歐化的英語再翻成中文於是讀來頗怪),站在一旁的青年工作人員就立刻說:「你好」嚇到我。
一聊之下才知道這位出身Tay族的年輕人(音譯聽來像黃德忠),居然才只學了兩個月中文,有些對話就已能跟我你來我往。說實在中文真的不好學,而他所能憑藉的只有一本隨身漢越小辭典,是中國那種按照各字發音以A到Z排列的辭典,換句話說以部首為主的漢字群組學法他是學不到的,只能用發音來記憶,這是很可惜的地方。只不過,他的功力實在太強了,這讓愛學語言的我實在想不到我過去所學的語言沒有一項是可以在兩個月課程就有辦法達到此種程度而讓我佩服不已。
德忠說他們同事各學不同語言帶不同團,他就負責帶中文團,這天他時而過來陪我帶著我看跟我用中文解釋,時而回櫃檯忙,還告訴我有哪些地方例如教育中心跟外頭仿造他家鄉建築蓋的長屋千萬別錯過,這樣的對待還真讓我對這座博物館產生倍感親切的感覺,真的是語言互通的確很能串起人心的親密感,也覺得他們對待國際遊客在這部分的用心跟落實真是超恐怖。
而從德忠勤學中文的情形也可以略知,過去越南對中國在政治上的依靠與對立(儘管近代都是共產黨還是互相打仗),轉變成現在則是經濟上做生意的廣大需要,除了中國廣大的市場以外,當然也跟台灣在越南諸多工廠的投資有關係,學習中文成了另一股熱流。看來未來越南對這兩處講華語鄰居的國際關係不管怎樣還是會很深刻的繼續下去。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這篇越南文字從漢文到羅馬字越文的演變:
http://members.shaw.ca/vnlibrary/vanhoa2.html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