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6-09 16:08:02| 人氣2,62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香港小劇場獎 ——希望將來不以場地劃分


即便約一百年前以推動反對商業藝術、實驗探索表演模式的小劇場理念已於歐洲初成,到了一九八零、九零年代更以台灣為首,於中、港、台三地萌芽,並逐漸影響當地劇場在理念及製作的生態,但直到今天我仍可以大膽地說三地不少觀眾甚至部分劇場工作者仍只對小劇場存有一個模糊概念。誠然部分原因是小劇場定義本身不存在一個固態的解釋,不同時代及地方對此見解也大為不同,例如在台灣因為經過八十年代藝術被政治打壓的歷史問題,早期「小劇場」這個名詞大多和「反叛」相扣,與反抗性的政治表述、顛覆權威、前衛、實驗、粗糙等有不同程度的聯想,而今天小劇場作品已非必然指向政治/權威,故台灣劇場人士及評論已不斷討論這樣的定義是否過時,或應走向另一個生態。內地比較台港而言確實較難接觸歐美劇場,以致當偶一為之遇上或某些劇場人士走訪外地觀摩,便會很震憾,以致很大部分的創作人傾向被前衛形式吸引,作品呈現出刻意要革新表演傳統的味道,其實驗性及挑戰界線的程度尤如內地用來形容小劇場的名詞「先鋒」一樣,既尖銳又帶濃烈個人色彩。香港沒有經歷台灣悍衛藝術的沉重歷史,我們從未形成一種強烈的集體意識渴求打破傳統及藝術革新,故此最初期小劇場的形式大多拜學於歐美及台灣,以探索新藝術方向開始發展,九十年代由部分本地劇場創作者質疑傳統藝術形式來開展不同具實驗性的小劇場作品。以致,不了解本地(或三地)劇場歷史及在劇場形式思考上不太敏感的觀眾,便會被小劇場中的「小」迷惑,以為其概念等同「小型劇場」,與「大」劇院對立並行,面對今天有更多大型商業製作的時代,小劇場很多時被誤解是僅以製作水平及規模(而非藝術性)來區分,是為小型的、低成本、無力(而非抗衡)商業化演出,甚至會為小劇場衍生一些多餘的定義,如不足三百位的劇院上演的節目就是小劇場云云。五月剛舉行了「第六屆香港小劇場獎頒獎禮」,其評審準則同樣以場地區分,但當我訪過創辦及召集人曲飛先生後,便會明白如上述在香港仍對小劇場概念模糊的今天,這樣的做法似乎是一個最好的權宜方法。事實上小劇場獎著實為大眾提供了解更多小劇場概念及更多不同表演場地的機會,無可否認地六年之後的今天它已讓更多觀眾關注「小劇場」,及鼓勵更多實驗演出。

 

希望將來不以場地劃分

縱觀小劇場獎的主辦單位「101藝術新聞網」網頁概論小劇場的定義,提及「小劇場一詞被現在劇場廣泛的運用,但常被誤解為是演出場地或是觀眾人數少。小劇場實質的意義在於突破傳統劇場的限制,企圖尋找劇場更多的可能性,打破舞台與觀眾的藩籬,藉由表演來完成意念的傳達,而不僅是娛樂的效果。」,然而小劇場獎作品參選資格仍以表演場地釐定:「當中包括康樂文化事務署屬下管轄的所有文娛廳、展覽廳和黑盒劇場、牛棚藝術村小劇場、藝穗會劇場、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香港演藝學院實驗劇場、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黑盒劇場、各藝團排練場地等。」就此身為獎的創始人及召集人曲飛先生回應這是無可口非的,他形容對一個獎而言,一個清晰的評審機制是非常重要,他更說,在當下香港觀眾對小劇場未有很深刻的認識時,甚至不同背景的評審對小劇場的定位也不同,倘若獎以風格形式或內容來介定,想必會出現很多爭議。然曲飛再說小劇場獎繼續發展下去,當小劇場成熟得這個詞能深入社會文化層面,他寄望將來有一天不用再以場地區分。也誠然,當要表達反傳統劇場的實驗模式,雖然不是全部(如從形式而言,曾在香港葵青劇院演藝廳上演的波蘭劇作《假面•瑪莉蓮》也該稱為小劇場),但世界各地大多的小劇場為了在形式上有所突破,亦因實驗劇場大多涉及試驗性質,觀眾人數很難太多,故多在較小型的劇院或非正式場地舉行。故此,曲飛補充說很多人以為小劇場獎的出現是為補「香港舞台劇獎」因不接受場地觀眾數目120人以下,演出少於三場的演出的漏洞,而實情是兩個獎項在概念及細節上已是不同,明顯例子是小劇場獎評審如有參與某個演出製作,評審必須申報有利益衝突,並不能投票予該演出。

 

香港可容納多一個表演獎

縱然小劇場獎不像舞台劇獎一樣有香港電台支援,歷史悠久甚具規模也多為人知。但來到是年第六屆,無可否認小劇場獎受業界認同,其專業性及地位也得到肯定。然而曲飛講述仍有不少朋友對此獎誤解為是一場品評藝術質素的賽事,而他認為成立小劇場獎目的不是讓一班評審把握權力對一眾作品評頭品足,藝術本來不能比較,也不應有高低,而是各有風格,觀眾也各有喜好。獎的重點除了令更多觀眾認識小劇場,拓寬藝術視野,也在於鼓勵小型製作的演出,更重要的是讓藝團及創作人被受認同,繼而以此記錄,向關注數字及業績的政府申請資助。最佳例子可說是六年前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獲獎後,其作品《卡夫卡的七個箱子》便獲資助到內地演出。而且獎項也有鼓勵更多小型場地發展的作用,令觀眾認識及嘗試走進小型劇場,打破一直以來觀眾以為戲劇只能在傳統劇院上演的觀念。

如非小圈子而且非私有化,而建機於公平機制之下,評審亦有公平公正的自覺,及以鼓勵劇場發展為前題,曲飛認為其實香港還有空間容納多一個表演獎項。我理解是或者即便香港表演藝術發展多年,在表演及觀賞生態、風氣、類型上仍未及得上如歐美那怕是日本、台灣的成熟,或許節目數量增加了,但表演者及觀眾仍很多時僅停留在在買與賣的關係上,當中少有藝術上、視野上的拓展及深度教育。在近年又一波商業表演強勢吹襲香港的情況,專業的藝術獎項便用以能平衡生態,在接受大型商業演出之餘,也對不同規模及類型的演出給予肯定及宣傳作用,以致最終我們能明白出色的藝術無分場地大小,而是內涵。

 

關於公信力,重要是溝通

早前問及一些表演藝術界人士,其對小劇場獎也有不同意見,而當問及獎項如何得到公信力的問題時,部分人認為重要的不是結果誰得到獎項,而是回歸基本的問題,評審員有否觀賞大部分演出,且由於業界人士大多認識這些評審員,也因為小型劇場座位有限,有多少評審員曾否觀賞演出,大家很多時也心裡有數。就此問題,曲飛作為召集人回應,他說由於評審員並非受薪工作,各人均有正職的情況,而最後每年有資格入選的節目超過六十個,更很多時候檔期相沖,且如非藝團邀請,評審員還需要自掏腰包來參與觀看演出這份工作,以致他只會鼓勵評審員盡量觀看演出,但也明白當中難度。即使事後觀看錄影,但其質素始終不及現場表演,也不能作最後判斷。就此,他提出藝團或可以更主動地聯絡評審員,如發現某些評審未曾觀眾貴團作品,可約見討論或邀請觀賞。他更說明白機制及獎項結果不能盡得所有人歡喜,但如要真正地促進交流及維持健康及公平的評審生態,藝團也可以出一分力,多和評審溝通。

 

在此必須說明,由於剛完成的第六屆小劇場獎因某評審員要出國留學,故本人有幸獲邀補其位置,成為小劇場獎評審員。這一年為觀劇而奔走各地及參與投票,便更體會小劇場獎實際執行評審的難度,即便每星期精心步署,基於不少演出時間相同,我亦未能觀看所有演出。另外,其中也明白因各評審背景不同,其喜好及對劇場的觀念也有頗大的落差,我不肯定這是否能在評審制度上帶來平衡,但這確實拉闊了藝術的方向,讓不同風格的演出也有機會入選,而不致單一化。即便如第六屆得獎結果中八個獎項有五個也為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演出獲得,也是在各評審各自提名及投票的機制下,在沒有任何討論的情況下以隱密方式投票出來的結果。我可以想像,機制上或者總能出現漏洞,如果對此不作信任的人仍可以有無限想像,然而,我認為最終令獎項獲得大家認同,有其公信力的,並不全是機制的責任,而一定是人,是每個評審員的人格及專業操守。倘若有一天小劇場獎真的不再以場地來區分作品入圍與否,而是以是否具有小劇場精神來判斷,我期待那時候不論是業界的或公眾的討論也必然熾熱,關乎小劇場精神或演出質素也好,也肯定對整體藝術生態帶來正面的力量。

台長: 肥力 felixism
人氣(2,62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