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9-23 16:02:52| 人氣41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菜市場當課堂 逛出生活況味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菜市場當課堂  逛出生活況味

文/記者阮愛惠

最近,作家劉克襄以菜市場為題,出版了《男人的菜市場》一書,事實上,他不只是寫菜市場,也是在寫自己的生活。

兩個兒子因求學長期寄宿外地,每次返回台北的家,太太總是煮一鍋香噴噴的白米飯,搭配數道時鮮菜餚。兩個大男孩總是先扒進一大口白米飯,讚歎地說:「還是家裡的飯好吃!」看著兒子吃兩大碗白米飯都不滿足的神情,劉克襄夫婦遂把「吃飯」這件事,提升為家庭聚會的重要儀式之一。

本來劉克襄以為,是家裡精心煮食的菜很可口,因此孩子吃很多飯,後來他細細觀察,應該是家裡的飯本身就好吃,因為,他和太太光是對米的選擇就花了很大心思。「晚近幾年,台灣各地都在努力栽種各種好米。我們總是在農夫市集、有機店鋪,支持友善環境或有機栽培的米,不單為了健康,也間接保護更多傳統稻作的自然環境。」他說。

吃飯一定要配菜,自然而然地,劉克襄開始注意起蔬菜的來路。

「菜」是人與自然的連繫

有一次作鐵道旅行到隆田,看完舊車站和街景後,劉克襄注意到路旁有個菜市場,在那裡,他看到久違的樹子豐盛的採收,以及一簍簍運送來的酪梨,菜市場旁的小吃店賣的是「草魚粥」,小小一個市場,揭示這個小鎮的物產特色。「那趟旅行,讓我們對隆田小鎮的認識生動具體起來。一趟城鎮之旅,若少了菜市場的見聞,就難有貼近在地生活的體驗。」自此之後,不管是在自家附近,或遠至離島,劉克襄成為愛上菜市場的男人;不管是在冷氣開放的有機商店或假日農夫市集,他一貫背著大布包興致沖沖地採買。

劉克襄說,許多自然的、生態的、有機的知識,都在菜市場裡,可以綜觀也可以微觀。以前他只對鳥和植物敏感,沒想到「菜」就是大自然和人之間最重要的聯繫。「我對魚和肉比較沒興趣,日常生活裡,蔬果和雜糧乾貨是我家餐桌上的主角。」他的三餐,也反映他的生態觀。

外星人食物戕害人類

他說:「以前的我胡亂吃,現在才開始體會到,我們人類的身體還是兩三萬年前的古老消化系統,面對現今的食物,完全措手不及。工業社會生產出來的食物,講難聽一點,可以說是外星人的食物,跟我們的古老身體有很多的扞格,讓我們的身體很容易出狀況。半世紀以來,『外星人食物』對人類的戕害非常大,很多人甚至忘了『地球食物』原有的存在。愈來愈多人仰賴超級市場,甚至是宅配公司送來的食品。食物愈來愈簡單化、單一化。」

但劉克襄並不鼓勵消費者全然仰賴有機蔬菜,因為認證是一個問題。他認為直接到傳統市場買菜,從與菜農對話的方式,有時更能找到安全可信的貨源,依他的經驗,這個管道有時比CAS認證更可靠。

劉克襄說,菜市場裡賣菜的小農有很多種,小農是否用藥並非全部重點,而是他對所種之物的信念是什麼?一般消費者只要具備一點種菜的知識,再透過和菜農的聊天,虛心的請教,就能成為買菜高手。「我每次到菜市場去,只花費了數十元,就能上一堂『社會大學』課,我所吸收到的,是台大、政大的EMBA班都學不到的,而且每次去都很快樂。在聖德X斯,不可能有這樣的莊稼經驗,在超級市場,更不可能邂逅耕種者。我從菜市場帶菜回來後再去查證書籍做對照,這些菜都是原著!」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74593

 

 

研習菜市場學  悠悠二十載

文/記者阮愛惠

作家劉克襄著作等身,書寫題材豐富多元,創作類型包括詩作、散文、小說、繪本和踏查報導等。他多年來探訪山川鄉野,以生態作家的身分建立廣大讀者群,近作《十一元的鐵道旅行》、《十五顆小行星》,更連獲金鼎獎、開卷等諸多獎項。

本以為《十五顆小行星》已是劉克襄的寫作高峰;想不到才隔了兩年,他卻另起爐灶,端出完全不同的好料──《男人的菜市場》,大談自己在傳統菜市場的買菜經。雖然翻看內容後,發現仍是十足文氣的「劉氏」寫作風格,並非婆婆媽媽的菜市仔話語,一向溫文脫俗的「鳥人」劉克襄竟然也是個菜市場達人,這就讓認識他很久的朋友和透過作品崇仰他的讀者驚豔了!

劉克襄自己也說,本以為寫完《十五顆小行星》後體力已放盡,無法再超越;沒想到還能再下一城,完成《男人的菜市場》後,他心裡只有一種感覺:「完成一件以後不太可能再完成的事情」,同時他感到很快樂,因為這是一本能和每個人分享的書。

劉克襄不是為了寫書才上菜市場。他和菜市場的因緣,比一般女人晚,卻比大多數的男人都早。差不多在三十歲之後,結了婚、有了孩子,他就在住家附近的菜市場開始「學習」。剛開始,他總是像劉姥姥逛大觀園似的,被菜市場的熱鬧吸引,忘了買菜的目的;直到後來開始旅行寫作,逐漸體會到,每一個地方的菜市場,從來都不只是買賣蔬菜魚肉的地方而已,而是一個地方風土產物的具體呈現。

近年來劉克襄進行鐵道旅行寫作工作時,這樣的感受更深刻了。原來小小的台灣島上東西南北的菜市場有著不少的差異,從一座菜市場可以具體觀察一個市鎮,勾勒出一張城鎮核心的綠色地圖。

這兩年來,劉克襄繼續逛菜市場,但開始系統化地整理一些食物的背景和菜市場的景況。「菜市場裡有各種類型的老師,而我就像一個愛發問的孩子,不斷提出我的困惑,捕捉他們的答案。」

算起來,劉克襄的「菜市場學」也研習了二十多年,所以《男》書的問世,並非偶然,而是長年經驗的總結,並不比山林鳥獸的書寫輕巧,亦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觀察和學習的成果,因此他特意命名為「男人的菜市場」,刻意凸顯性別意識,提醒普天下男性上菜市場的重要。「買菜最好是兩個人一起做的事。例如一對夫妻,太太買菜兼討要薑時,先生在旁觀察,實地了解一種食物的背景和菜市場的景況,學習如何買到真正的好東西。我想幫天下的媽媽買到好菜,使一個家更好,也使生態環境更美好。」劉克襄說。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74592

 

 

道在粥飯之間  上菜場當旅行

文/記者阮愛惠

劉克襄說:「作家不能原地踏步,尤其是一個自然作家,應該時時帶出新的視野,讓讀者看到更多自然寫作的面向。」以生態作家的鮮明角色來書寫食物,劉克襄不想只是泛泛地談如何買好食材、如何煮好吃料理,那樣不夠認真,顯示不出一個作家的思考高度。劉克襄說,他這次可說是「挺身而出」,但不是站在作家的立場,而是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分享買菜的「第三種方法」。

「就是除了家庭主婦按照阿公、阿媽的方法,或是職業婦女下班後匆匆忙忙到超市買冷涷食品之外的第三種選項。把上菜市場當作快樂的旅行,家人結伴同行,一起親探這個提供地方生活資訊、展現大自然生機和危機的環境現場。當然其中也有很多令人皺眉蹙眼,不勝唏噓哀嘆之處。但如果從這裡開始懂得如何關心土地及思考食物對自己身體的影響,那就是最好的嶄獲了!」他說。

限於篇幅,劉克襄心目中不少精采的菜市場還包括北投、關西、新埔、竹東、南投、台南的菜市場,未及收錄進他的新書中。他也期望更多的男人和他一樣投入菜市場學的鑽研、更多消費者懂得傳統菜市場的美好外,更祈禱老農不會逐漸凋零,後繼還有傳人,劉克襄說,台灣的鄉鎮角落還留存著許多美好的風物、豐富精采的吃食,等著有心人逐樣去領受品嘗。

道在一粥一飯之間,吃,從來不是等閒之事。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74591

 

 

 

另類財富-- 要做才有得吃

獲得菲律賓「麥格塞塞獎」的台東菜販陳樹菊,到菲律賓領獎,不忘去看當地菜市場,她說,蔬菜種類和台灣菜市場大同小異,但她觀察當地居民生活,感覺不太一樣,相同的是,「要做才有得吃」。

要做才有得吃,天下本來就沒有不勞而獲的事,「天上掉下來禮物」只是妄想,「路上踢到金塊」則是夢想。兢兢業業,為的就是衣足飯飽。好吃懶做,往往有一頓沒一頓,窮苦一生。

陳樹菊說,自己做生意賺了錢,就有得吃,根本用不到獲得的獎金;台東缺乏醫療資源,她把獎金捐給馬偕醫院台東分院,「捐出去比較沒有壓力。」在「錢不嫌多」的滾滾紅塵,陳樹菊「驚人之語」,足以振聾啟瞶。

離家八天,陳樹菊急著回台東,她說:「太想菜市場了。」昨天開始,陳樹菊依舊凌晨三時去挑菜,她說:「自己挑,比較漂亮!」賣到晚上九、十時,「只要有人賣,就會有人買。」接見她的總統馬英九說:「這樣太辛苦了啦!」,陳樹菊笑說:「不會啦,不要那樣想就不辛苦,工作很快樂。」

陳樹菊是偏鄉傳統市場小菜販,每天起早摸黑,賣菜到「三更半瞑」,賺的是蠅頭小利,自己省吃儉用,一件衣服穿幾年,卻捐了上千萬元助貧扶弱,她說,助人很快樂,心情好就顯得年輕。

陳樹菊說得好像很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她一再得獎,不是沒道理。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73126

 

 

 

立志寫劇本 賣菜偷閒爬格子

大陸北京市宣武區的天陶菜市場,四十歲的菜販姚啟中在嘈雜的市場中,專注地一筆一畫寫字,他說,雖然他的中文程度不高,卻有一個心願,要寫一部自傳體劇本《愛的呼喚》。

姚啟中在自己的菜攤上把握空閒時刻爬格子,當客人詢問價格或請他秤重時,他才愣愣地回神,然後熟練地秤重、收錢,又埋頭繼續寫作。姚啟中一九九七年從安徽阜陽至北京打工,現在靠賣生薑、大蒜艱難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開支,並養育兩兒一女上學,為節省開支,家中幾乎頓頓吃素麵條,生活十分拮据。

他從二○○九年底開始動筆寫劇本,遇到不會寫的字,就翻閱字典。到目前,已經寫了二十萬字。一些顧客被他的執著感動,會送他筆跟稿紙。詢問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寫下去,他認真地說:「我要為兒子留下點東西。」圖/新華社

校園貧富差很大 大學生獨立淡定

到大學報到的第一天,王小妍從中國傳媒大學新生綠色通道領一套被褥、一張人民幣一百元的超市購物卡、三百元現金和一部價值千元左右的手機。她從家裡帶來的只有一個裝簡單衣物的小箱子。她身後還有幾十位拿著貧困證明的同學等待領取同樣的物品。

綠色通道不遠處的宿舍區大門外,道路已被送新生上學的私家車堵得水洩不通。與王小妍幾乎同時到校的大一新生朱玲前前後後從送她的賓士車裡拎出十二件行李,雇了三個搬運工搬到宿舍。在被稱為「象牙塔」的校園裡,中國日漸明顯的收入和階層差異正清晰顯現。

據世界銀行測算,中國吉尼系數已由三十年前改革開放之初的零點二八上升到二○○九年的零點四七,超過了國際公認的貧富差距警戒線零點四。一九八八年上大學的關女士說,她的同學多來自工薪階層,偶爾有父母做生意或者當官的,大家的經濟狀況差別不大。

根據大陸《大學生》雜誌社去年對一千七百多名大學生的調查,多數學生每月花費達到人民幣八百到一千二百元。而且消費正呈現兩極化趨勢,多者月消費八千上萬,少者每月兩三百已經超支。「同學間有差距很正常,整個社會大環境就是這樣的,關鍵是要量力而行。」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陳志健說。陳志健提到,他在上海上學的好朋友今年花費巨資買車,在五星級酒店招待他,還請他吃了昂貴的法式自助餐,「這一頓飯能吃掉一個貧困學生一到二個月的生活費」。

不過,如此極端的消費族群在大學還不多見。「富二代」開豪車炫富,貧困生因生活壓力厭世都是一些極端案例。在記者的走訪調查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受訪大學生都能感受到同學間的家庭背景差異,但是這些差距還在可接受範圍之內。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鄭路博士認為,大學生之間經濟狀況差別明顯一方面反映中國社會的變化,另一方面中國大學生經濟獨立性不如國外大學生,因此他們在校園裡的消費水準和生活方式直接反應家庭狀況。

中國地質大學學生方麗說,她同宿舍同學八個人,家庭背景差距很大,但大家在相處時都能互相理解和關照,因此比較融洽。「我們宿舍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大家一起過生日。家裡條件好的同學生日會請其他同學吃大餐,而稍微差一點的就自己去學校附近的菜市場買菜做火鍋給大家吃,不論哪種大家都很理解,也玩得很開心。」她說。

正在北京讀大三的弱勢生齊靜認為,家庭富裕的同學有更好的朋友圈子和更高的生活條件,但她也有自己的優勢,就是經濟和心理上更獨立。「大多數同學是靠自己的實力考進大學的,仍然相信通過自己的實力和努力能實現理想,對社會公平抱有希望,因此能比較平靜地對待這一現象。」鄭路說,「素質高的學生,即使經濟條件不好,也能調整自己的心態,而家庭富裕的也會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會太張揚。」

 

鐘點菜市場 上海人安心買菜

早上八時,「馬路鐘點菜場」人氣旺;一小時之後工作人員開始打掃,街道迅速恢復原先模樣。這個位於上海閔行區古美路邊的菜市場運行五年,二百三十二個攤位整齊地在道路兩旁人行道一字排開,不能影響交通,不能亂扔垃圾,嚴格限定營業時間是清晨五時至八時三十分,九時前清理完畢。圖/新華社

早上八時,「馬路鐘點菜場」人氣旺;一小時之後工作人員開始打掃,街道迅速恢復原先模樣。這個位於上海閔行區古美路邊的菜市場運行五年,二百三十二個攤位整齊地在道路兩旁人行道一字排開,不能影響交通,不能亂扔垃圾,嚴格限定營業時間是清晨五時至八時三十分,九時前清理完畢。不僅規範了轄區內的流動攤販,也解決附近三萬多居民買菜難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一改過去環境髒亂、占道經營、食品安全狀況堪憂的問題,算得上是個模範菜市場。

台長: ken
人氣(415) | 回應(1)| 推薦 (1)| 收藏 (0)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生 活與日 記 |
此分類下一篇:全國最大迷宮- 台北車站
此分類上一篇:人生與考試系列二:公職考試與高學歷現象

ken
不太會煮菜,又想吃素怎麼辦。之前從前賢那學來的,懶人兼最簡單料理,原理跟小火鍋累似,把新鮮的食材放入一起悶煮,有飯就配飯,沒有就加可以讓你飽足的食物,今天第ㄧ次作,湯頭放了之前買的海帶料理包,食材放了今早買的紅蘿蔔玉米金珍菇黃帝豆及家裡的青菜山藥枸杞紅棗,全部加進去,之前吃過好吃的素食湯頭請問後,知道是放豆牙菜,也買了一些,吃起來,嗯。。。。蠻不錯的,應要挑毛病,就是少了菜頭跟豆腐,甜味少了點,很豐富,之前前賢生重病,後來家裡每天都是這樣煮,食材放隨各人喜好,重要是若了解食物特性與營養會更好,素湯頭不好做,之前在佛堂吃好料看現成,才知道這不容易那就繼續努力吧。


食材有冷熱性特性 一般疏果大都是冷性 吃太多不符人體的需求 飲食隨季節春夏秋冬冷暖去做調整 原則就是這樣 今天又問前賢湯頭的熬煮 湯裡先放薑與牛謗 在放玉米與紅蘿蔔 而高麗菜 菜頭 海帶藻 豆芽菜都可幫助湯頭變甜 除菜頭需先放 其他都可最後放 這些都快熟全是屬寒性食物 要注意 前賢說可以在放番薯與栗子 去皮與否都可 昨天晚煮的不成功 食材的先後 很重要 不會導至 一鍋裡有太熟爛掉或不熟產生 味道可以自己 選擇調配 新鮮的食物比食材重要 可以吃出美美的口感 從吃裡過程可以學到很多 像做菜就是 切菜洗菜....等等 上傳統菜市場 學習選菜 觀察 觸摸更是一樣 會比逛街逛超市大賣場來得有趣 了解與實際操作後 你會感恩也會吃出心得來~ 吃也是種文化@@ 不是嗎?? 從土地/農作/耕種/天氣/氣候/時間/種植/販售/市場/購買/處理/廚房/空間/烹煮/分享/清潔 煮一頓豐盛又簡單的料理與家人或另一半分享 從起到尾這過程的參與與相處 也種生活與體驗!! ^^ 2014.01.16
2014-02-16 23:15:5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