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7-25 23:30:31| 人氣1,44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明發村仔【鐵道】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條路算起來還真是排灣族人赤腳踏出來的,日子要從久遠的日據時期開始,從小徑到石子路,到現在呼嘯而過的屏一一○縣道,「明發村仔」就在路旁,昔日甘蔗遍野的沿山平原上。

「明發村仔」其實不是村,它是萬巒鄉新置村的一個小小聚落,再往山裡走,農場部落就在大武山腳下,二峰圳的流水穿過成排屋後,在萬隆機庫前設了「分水工」,一旁的桃花心木高聳入雲,據信是設計者鳥居信平在八十餘年前所植下。雲霧的大武山,累積了山中精華,化作了甘泉,滋潤著萬隆農場,流水靜靜的淌過沿山平原,淌過明發。

這裡靠近大武山,昔日是馬卡道族的獵場,而今是新埤、萬巒、來義交界的地方,林邊溪在旁奔騰流過,早在二峰圳完成之前,這裡附近已有灌溉工程進行著。約百年前,日本學者森丑之助在此做「番社踏察」時,曾記錄到台灣製糖會社在此地僱用排灣族進行水利工程,地點約在農場入山到內社一帶,排灣族如同苦力般讓殖民統治者搾取,台灣的糖業正要開始。

對於明發的初印象,來自於那兩個縣道上緊鄰的平交道,一個是幹線,另一個是彎成弧形的支線。山裡的居民對這個平交道可是屢有怨言,從林後來的軌道角度不夠大,摩托車的輪胎常常卡進軌道間而摔倒。來到山區工作,明發是每天上班必經之地,記憶中日立車頭穿梭蔗園之中,偶爾小鵪鶉會出現在路旁覓食,見到人類迅即消失在石頭遍布的田野中。常見到六輛日立機車頭停在現今第二畜殖場前,三輛守車與兩輛巡道車夾雜其中,屏總停工後的冬天感覺有點冷,有種不知何去何從的淡淡淒涼。如今再從縣道經過,這兒已租給農人開墾,再也望不透過往的記憶軌跡。

明發的北邊是老藤林,從這往山裡走是泰武鄉平和部落,傳統的鼻笛聲悠揚轉折在高大的吉貝木棉樹之間,白色的吉貝木棉絮飄落青草地,從高地眺望平地蔗園,彷彿又能看見古老蒸氣火車頭的黑煙在青翠的蔗園中冒出。明發往東會來到農場部落,這裡是馬卡道平埔族因種植甘蔗而形成的部落,但更早時期,農場是「換蕃」的地方,「換蕃」即是平地與山地的物品貿易場所,位置大概在現今萬隆機庫旁。舊古樓時期,「古樓社」的族人秉著「古樓警察官吏派出所」之命,一定時間即要下山到「潮州郡役所」領取公文書。這趟山路要用掉三天的時間,雖然辛苦,但族人卻樂意走這趟差役,因為可以順便帶著山產到農場來「換蕃」。從深山循著社路,越過「來義社」後再循著二峰圳下到平地,二峰圳除了灌溉之用,也成了最便捷平坦的道路。想像日據時期,排灣族人頭頂著山產,穿梭在山路之間,在汗流浹背之餘,汲取二峰圳的甘泉飲用,稍事休息後又悠悠上路,淙淙流水聲一路陪伴,從日據到現在從未斷過。

古早的地圖畫著明發到農場的輕便鐵道線,我遍訪耆老想要確知路線方向,然而日子久遠,耆老已不復記憶。現今的鐵道,從明發到老藤林以北,由於地勢的關係,清晨第一班列車後頭總會跟著補機,常在上班的路上將我擋在平交道前,沒有像都市般緊湊的生活步調,我悠閒等著這一天美好的開始。看著車長跳下扳轉水泥的轉轍器,以紅旗遮斷公路動線,德馬的陣陣汽笛聲迴盪在南國冬天的清晨裡。這美麗的冬日情景已遠去,路面平交道鐵軌已讓柏油封在地下,行旅來往匆匆,誰還記得這底下埋藏著多少年來的甜蜜回憶。偶然地讀到印度劇作家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裡的一句話,「黃昏時的樹影再長也離不開樹根,你走得再遠也離不開我的心底」。二年前的四月中旬,我在明發送別最後列車,望著小火車愈走愈遠,長長的軌跡永遠也離不開我的心底。

後記:對於糖鐵沒有研究,只是它曾經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文容或有脫誤,還請前輩包涵。

台長: 叢林
人氣(1,44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鐵道 |
此分類下一篇:夢想‧黑鮪魚列車【鐵道】
此分類上一篇:貓洞‧消失【鐵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