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查了日記,發現原來自己將近一年半的時間沒有在下課後留下來聽校內音樂會了;想想還真驚人,原來現實生活裡的倦怠以及懶惰會讓人陷入如此田地。有時候會跟老師等電梯時,順便瞧瞧看音樂廳外面的電視螢幕轉播音樂廳裡面的實況;有次記得是邀請很有名的指揮幫學校樂團練習,看著那位指揮修大提琴聲部一個樂句一遍又一遍,在觀看的同時,老師對著螢幕說「這次聲音不對」,然後轉播同時螢幕裡那位指揮就真的就又把那個樂句修改了一次,我就像小和尚一樣聽了師父的話在旁邊跟著點頭。事後想起來,這根本就像是看足球轉播一樣嘛。
樂句逐次變化,把乾癟粗糙轉變為醇厚溫暖聲音操控的那雙手,就是那位只看的到燕尾服背影的指揮。
本來沒有預定上個星期四要上課,但因為臨時要幫一個朋友的忙,在當天早上臨時打電話請老師當晚加課,幫我在樂曲上加持一下,結果老師大發慈悲願意給我時間,我就跟往常一樣,在自己給學生下課後立即風塵僕僕地趕去三藩市。其實自己一個人練也可以,但是總是要聽到老師彈的聲音才會想起來真正的聲音是長什麼樣子,也順便可以小摸一下史坦阿威先生。
在等老師上一堂課結束前,我在警衛處聽到音樂廳內的熟悉聲響,看了音樂廳課表,居然是巴洛克樂團的團練;我的心臟突然漏跳了一拍,仔細一看,居然是從下午五點到晚上十一點的馬拉松排練,一定是音樂會在這兩星期內舉行才有這種恐怖加練。偷偷靜悄悄地打開門一看,整個巴洛克樂團在舞台下,歌手在舞台上,想必是清唱劇一類的曲目。仔細一看,睽違三年已久的大鍵琴教授果然就坐在一台大鍵琴在樂團中心指揮。
看了之後把門又慢慢關起來。看手機剛好時間到要跟老師上課了,把三首曲子努力地視奏給老師看,跟以前一樣驚訝爲什麼老師這麼強而我這麼弱之後,下課搭了電梯,心意一轉,就又偷偷地溜進去音樂廳,在觀眾席左側坐下來看排練。
其實,音樂會排練的精采度,絕對不輸給音樂會本身。大鍵琴教授比以前還要有種,現在要演出都是完整成套演,不是什麼好聽詠嘆調精選這一種,連整個喧敘調(註)全都帶劇情演出來了。歌手們在台上一邊演唱一邊走台步,一個女孩子負責舞台導演,靈活地赤腳在台上跑上跑下調整歌手在舞台上的位置與姿勢;女歌手壓倒性的多,其中一個扮演男生的女孩子穿了一雙聖鬥士星矢才會穿的及膝金色馬靴快讓我悶笑死;另一個女孩子身體嬌小卻有傳遍整個音樂廳的音量也讓我佩服,不禁覺得學校裡的歌手果然實力堅強。
巴洛克樂團編制並非像古典時期開始人數眾多;這個樂團不到二十五人,兩台大鍵琴,兩把吉他,兩支長笛,十多把弦樂器。教授還是跟以前一樣,不會大聲罵人,可是生氣的時候還是可以明顯地感覺出來。有些歌手不小心搶拍了,他手一擺,樂團與歌手就馬上停下來,整個音樂廳空氣就凝住了。樂團伴奏與歌手獨唱之間,教授的拿捏仍舊非常細膩,歌手獨唱時樂團伴奏就像涓涓細流,間奏時就像海浪席捲而來。音樂的表現,除了樂團團員們練習五線譜之外,就是指揮對樂譜下的工夫,而那猶如魔術般的傳達心意,就是他本人對於樂句與樂句的感覺所產生想要表現的方法,進而把想法帶給樂團,在排練時用話語,在音樂進行時用表情以及身體姿勢與手勢,與樂團產生化學作用。
本來打算看一下下就走人了,不知不覺,就在觀眾席裡坐了四十五分鐘。好的音樂在一出聲就有決定性的音響,我無法自拔地沉浸在純淨美麗的巴洛克音樂裡,有時歌手甜美可人,有時歌手憤怒慌張;當韓德爾詠嘆調出來時,心的某一角開始慢慢溶化,而那如同海浪陣陣拍擊我胸口的音樂讓我想起來了,想起原來古典音樂的模樣,而在此時此刻之前的我如同耳朵聽不見一般,敲著鋼琴只差沒跪下來求學生練習,而忘了,在許多掙扎挫折與劍拔弩張裡,徒手往裡面不停挖找的,就是那一塊永恆的寶石。
You always need a good sound to wake up your true inner voice.
註:喧敘調是歌手們之間的對話,主要是交代劇情(我覺得聽起來囉囉嗦嗦的);沒有顯著的旋律,演唱時樂團裡只有大鍵琴與一支大提琴伴奏,大鍵琴彈和弦,大提琴拉單音,就是擔任貝斯、基幹的角色。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