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過後刊登在藝術家雜誌2013.6月號)
DYNAMO, Un siècle de lumière et de mouvement dans l’art 1913-2013目前在大皇宮盛大舉行的Dynamo機動藝術一百年回顧展, 展期從四月十號到七月二十二號,總展場為四千平方公尺,是法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機動藝術展覽。Dynamo這個字在法文和英文都是「發電機」的意思,正符合這個展覽的中心主旨。
法國藝評家尚克來(Jean Clay)在1967年於侯伯雜誌(Robho)上發表過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 「機動藝術並不是關於所有會動的東西,而是突然感知到現實世界的不穩定。」« l’art cinétique, ce n’est pas tout ce qui bouge, c’est une prise de conscience de l’instabilité du réel ».機動藝術或動力藝術(法文:art cinétique 英文:kinetic art)這些藝術作品的共通特色是:當我們在觀賞他們的時候,常常會有暫時眼盲或是頭昏目眩之感。另外一個特色是:觀者可以進入作品當中,這是藝術家的初衷,使作品保持其開放性,讓觀者參與其中。但是這也不是全然的互動藝術(interactive art),因為互動藝術多半還是牽涉到以電腦來創作的作品,其想表達或傳播的概念,並非運動本身,而是向觀者傳達某種概念,或是和觀者對話。但是機動藝術或動力藝術的作品多半則是以引擎、電力或是大自然的元素如風、水、光來使它們運動,更精確一點來說,透過這種類型的作品,運動可以被觀者捕捉而感知其存在,不論是以視覺來感知,抑或是以觸覺來感知。機動藝術還有一個特色是,某些作品只能在某一個角度才有辦法察視到這個作品完整的樣子,像是這件瓦西尼(Felice Varini)為Dynamo特別量身定做的作品,只有一個透視點。如果從其他角度看,就無法看到其全貌。(圖一)(圖二)除了這件作品是為Dynamo量身定做之外,還有維隆(Xavier Veilhan) 的這件作品(圖三)。
面積遼闊的展場,總共有兩層樓, 分為四大主題,第一層樓分為兩大主題,第一個為「當代」(Contemporains),第二個為「幻覺」(Vision),其中幻覺又分為:百葉窗(Claire-voie)、對調(Permutation)、同心與離心(Concentrique Excentrique)、干擾(Interférence)、浸沒(Immersion)、扭曲(Distorsion)、觸覺(Tactile)、網狀(Trame)、搏動(Battement)九個子主題,第二層樓分為另外兩大主題「空間」(Espace)和「先驅者」(Pionniers),其中「空間」 分為無限深淵(Abîme)、雲層(Nuée)、力場(Champs de force)、光暈(Halo)、變化莫測的場域(Espace incertain)、大漩渦(Maelstrom)、天(Céleste)。
第一大主題:「幻覺」。觀者除了可以看到一般視網膜之下成像產生的作品,亦可看到非一般成像的幻覺。總的來說,策展人普瓦西葉(Matthieu Poirier)把這個類型稱為視覺動力學(la dynamique visuelle),藉由一些簡單的機械與平面幾何構圖,造成觀者一種變化無常之感。這些「開放性作品」(œuvres ouvertes)呈現出視場並非只是一幅寧靜安詳的繪畫而是一個不穩定的現象。 薛佛(Nicolas Schöffer) 1959年的作品《勒克司十》 (Lux10. Sculpture spatioluminodynamique)(圖四),光與影的交錯,使得雕塑本身的範圍擴大,造成一種空間無盡延伸之感。即將在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回顧展的以色列藝術家亞剛(Yaacov Agam)的《雙變形三》 (Double métamorphose III)(圖五)(圖六)亦是令人驚艷,從這件作品的最左邊走到最右邊即刻可以感受到整個畫面的變幻,觀者自身的運動使畫面動了起來。亞剛這件作品使用一條條小薄片造成景深。克魯斯狄亞茲(Carlos Cruz-Diez)的《彩色飽和》 (Chromosaturation)(圖七)使用螢光的燈管使整個空間宛如童話世界般繽紛。詹森(Ann Veronica Janssens)的《白天藍、天空藍、中藍和黃》 (Daylight Blue, Sky Blue, Medium Blue, Yellow)(圖八)則是一個充滿了人工乾冰的小房間,當觀者走進這個小房間,會完全失去了方向,因為濃霧使人看不到前方,加上不斷變幻的顏色把人置身在一個不確定感之中;但是慢慢地,觀者將會看到周圍的景物,因為眼睛漸漸地習慣了周遭的濃霧。
第二大主題:「空間」的「大漩渦」(Maelstrom)展場中有兩件作品令人印象深刻,螺旋狀的物體本身就會給人一種運動的感覺,1920年代的格式塔完形心理學(Gestalttheorie)提到關於形狀對人感知所造成的抽象情感,在卡普兒(Anish Kapoor)的《伊斯蘭鏡子》(Islamic mirror)(圖九)和納瑟里(Timo Nasseri)的《伊比斯托比七號 》(Epistrophy #7)(圖十)完全體現。
1910年代流行於義大利藝壇的未來主義藝術,已經可以看到機動藝術的一些影子,可被視為機動藝術的前身。1920年代杜象(Marcel Duchamp)的許多作品也影響機動藝術甚深。展場最後面的展示空間「先驅者」(Pionniers)展示了幾件杜象的作品。觀展最後,警報器突然響起,因為詹森作品中的濃霧從小房間竄出,觸動警報器,導致大皇宮館方緊急疏散觀展民眾。這個突如其來的意外卻也恰好呼應了Dynamo展的其中一個特色:不穩定與變化莫測的場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