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7-25 11:07:02| 人氣1,623|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事發的19分鐘。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作者:Jodi Picoult 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19分鐘,你可以割前院的草、染頭髮、看1/3場冰上曲棍球賽。

你可以烤司康餅或是讓牙醫填一顆牙。你可以摺好一家五口的衣服。

或者,誠如彼得‧霍頓所知:19分鐘,你可以讓全世界嘎然而止

這整場大屠殺只佔了彼得‧霍頓一生的19分鐘,但從證據可以看出它的影響,將持續一輩子。」

這是檢察官戴安娜在法庭上,對著陪審團,在審判一開始,對彼得所做出的控訴。

 

200736早上,彼得一早在藍色背包裡放了4把槍,和他製作的一顆炸彈,還有足以殺死198人的炸藥,開車前往校園。

他先在車上裝設炸彈,以移轉他人對他的注意力。炸彈爆炸後,他走上學校的前門走廊、朝餐廳走去、再來,他經過教室走廊、男廁、女廁,接著來到體育館,最後到了更衣室。一路上,他見到人就掃射。

19分鐘,彼得在斯特靈高中瘋狂掃射共116發子彈,造成10人死亡,19人重傷。他則在更衣室,沒有抵抗,被偵查員派屈克逮捕。

彼得而言,這19分鐘,他用來「復仇」。

 

一場發生在高中的「校園大屠殺」,是這本小說的主幹。

然而,由這個主幹,所延伸出的枝幹:「青少年自我認同」、「青少年扭曲價值觀」、「校園霸凌」、「親子關係」、「網路虛擬暴力」、「槍枝」、「被害人及加害人及其家屬創傷症候群」、「精神病理分析」,乃至於「人性深層的虛偽及悲哀」等等眾多議題,讓這本小說,讀起來異常沉重。

 

對我而言,我沒有辦法一口氣讀完,我得休息,花點時間平復作者在每個章節所拋出令人難以招架的情緒衝擊後,我才得以繼續往下閱讀。

 

彼得是這場校園大屠殺的「兇手」。

但同時,他也是個從6歲開始,就被同一群團體欺負、暴力、霸凌,直到18歲(他犯案為止)的一個「受害者」。

彼得被霸凌長達12年。過程中,他曾經試圖融入、阻止、求救,但霸凌只是越來越嚴重。最後,他退縮到網路世界中,那是他可以掌控的世界。

彼得被訊問時,跟偵查員派屈克說:「每個人都說我毀了他們的人生,可是當我的人生被毀的時候,好像沒有人關心。」

彼得也從不曾為自己辯駁。

他在被逮捕時、被提訊時,以及被審問時,都被問到:「你會何這麼做?」

彼得只說:「是他們先開始的。」

 

萊西,是彼得的母親,是一名資深的助產士。

在事發後,她不斷地自責。她想幫助他的孩子,卻無能為力。

「這世界上還有更可怕的孩子嗎?還有更糟糕的母親嗎?」

「為何我無條件地疼愛、強烈的保護、極力地細心養育,卻仍養出一個殺人犯?」

「希特勒的母親是個可怕的人嗎?」

這些,都是一個心碎的母親,最絕望的疑問。

在事件發生後,甚至有些產婦,得知了萊西的身分,拒絕萊西為她們接生。

她們咆哮:「我不想讓一個殺人犯的母親幫我接生!」

 

喬伊彼得的哥哥,他是個運動好手、成績優秀,跟彼得不同,喬伊屬於「優秀的一群」。

在事件發生的前一年,喬伊出了車禍,意外死亡。

事件發生後,彼得曾經問過萊西:「妳有沒有想過最好死的是我,不是喬伊。這樣的話,妳還會有喬伊。這一切,也都不會發生。」

有哪個母親聽到自己的孩子如此的質疑時,會不心痛萬分呢?

 

路易斯彼得的父親,是個經濟學家。

他發明了一個幸福公式:「R/E,即現實(Reality)除以期望(Expectations)」。

也就是,想要得到幸福有兩種方式:「改善現實,或是降低期望」。

但在事件發生後五個月內,路易斯僅僅只去探望過彼得一次。

路易斯面對萊西不滿的質疑時,終於承認:「因為我每天都會想到那個撞死喬伊的酒醉駕駛!我多麼希望死的人是彼得,而不是喬伊彼得是多麼死不足惜!這裡每個孩子的父母親對彼得也有同樣的想法!」

當現實已經惡劣到無法改善,是否表示,即使期望降的再低,幸福仍然趨近於零呢?

 

喬丹彼得的辯護律師。

有甚麼差事比為彼得辯護更加吃力不討好呢?

寇特妮10位罹難者之一,同時也是霸凌彼得的成員之一。寇特妮的父親,就曾對著喬丹指責:「你怎麼受得了你自己?你這樣為那個王八蛋辯護,晚上怎麼睡得著覺!?」

當然,寇特妮的父親,在指責喬丹的當時,尚未知道他的女兒,也曾是個加害者。

 

華京,是個刑事精神病學家,專長則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研究。

喬丹是個律師,為了贏得官司,在檢方有上千個目擊證人的事實下,他的策略則是訴諸於彼得屠殺時的精神狀態。於是,他請華京為彼得進行精神鑑定。

華京喬丹解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時說:「童年時期被欺負一次,經年累月下來對一個人造成的創傷,可能和被性侵一次是一樣的。不過,大部分的人長大後會明白,這些意外事件都只是整個人生拼圖中的一小部分。然而,不明白的人呢,就會變成像彼得這樣。

 

這本書出現的人物很多,包含偵查員、檢察官、彼得的老師、彼得唯一的朋友(也是唯一的品格證人)、彼得暗戀的女孩(本書最具爭議性的角色)、被要求迴避該案的法官、霸凌彼得的學生們、無辜遭彼得殺害或傷害的學生們、學生家長們等等。

每個人物的出現及其說詞,都牽引著案情的發展。

但發展並非都往相同方向,而是互相拉鋸、各自牽引著。

 

讀這本書,讓我最痛恨的,就是作者對於所有人事物,均不帶批判的語氣,她不畏縮地講述真實情節,她也不去討論道德對錯,而是專門去探索所有人性的灰色地帶。

 

作者把判斷的壓力,全部丟還給讀者。

 

每每我對案情中的角色開始區分是非黑白時,一到下個篇幅,便會讓我覺得自己是個充滿偏激與成見的人,而慚愧不已。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時常讓我質疑自己:

如果我是整起案件的關係人之一,我真的能夠完整地辨別真相嗎?

亦或是,即使真相已經攤在我的眼前,我又有足夠的勇氣跟美德去接受它嗎?

 

我借用書中的一段話,作為這篇文章的自我省思:

人生其實是一連串的如果 ─ 如果你昨晚玩了樂透、如果你選了不同的大學、如果你投資股票而不是債券、如果911當天早上你沒有帶第一天上幼稚園的孩子去上學 ─ 則所有的結果,都會截然不同。」

 

最後,作者在序中提及:「那些數以萬計,有點與眾不同、有點害怕、有點不受歡迎的孩子們,這本書是為你們寫的。」

 

台長: 。暴風。
人氣(1,623) | 回應(1)|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閱讀 |
此分類下一篇:失控的邏輯課。
此分類上一篇:弒魂詩。

瓶頸
<我在5歲殺了我自己>這是一本很妙的書.敘述.他在父母.醫生眼中是過動兒.時常發生狀況治療師直覺他犯的錯誤是理所當然的但醫生無所不用及其試圖改變他的血液還是基因.過動兒有愛一個人但他一直要保持對他的疏離感.但我很喜歡有一個就是...他把自己房間的鬧鐘從2樓丟到一樓時.他母親問他為何要這樣做.他說了我一生也想不到的答案.就是<我想看時間的流逝>好妙.時間的流逝如果拋的更遠.我希望我是一堆白骨.就沒煩惱了.我也希望你沒煩惱.給暴風.
2010-08-10 03:25:13
版主回應
瓶頸:

這也是一本我也很想看的書,曾有朋友跟我介紹過。
我想有機會,我會買來閱讀的。
謝謝你的祝福,希望我的煩惱,能越來越少。

STORM
2010-08-10 04:39:4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