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植物爬滿建築物,長的很茂盛,還是在高樓環立的~台北國光客運車站前.
每天上下班經過時,都會看見,這一大叢的爬藤,真的很特殊,也很吸引我~@@~
細看它時,嘿嘿~有長果子耶~
越看越多顆,可惜都長在上面的枝.
不然,手賤的我~真想動手~拔一顆下來看看,種子形狀~XD
那來拍照,觀察外觀就好了~
小葉到大葉片~
爬藤的樣子~小到大~
應該是成熟的果(果皮顏色轉暗紅)?
未成熟的,有很多掛在上面~
近看像~大顆的牛鈴或無花果?
突然,好想吃檸檬愛玉喔~
花市有賣這辟荔,很好的爬藤植物,還有斑葉品種(滾白邊的),請參考看第二張圖.
我以前有買來種過,不知何時歸西的~
唉~我就是~這麼愛種東種西的,腦袋也不想想,將來沒有地,這些植物~怎麼辦?
不管也不想那麼多了,活著讓自己開心最重要~
將來有緣的人,就會接收這些植物,花盆的...
我覺得來這世上走一遭,真的要玩一下,自己喜歡的東西,
不然太可惜了~
9/30/2014拍撿到掉下來的果實,並已被曬乾了.
關於辟荔資料比較少,而愛玉因為是台灣特有種,(辟荔的變種),所以維基百科有介紹,但是也有提到辟荔,參考比較一下: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84%9B%E7%8E%89%E5%AD%90
愛玉子(學名:Ficus pumila var. awkeotsang)又稱為愛玉、玉枳、枳仔、草枳仔、澳澆、愛玉欉(以閩南語拉丁化,即為學名來源awkeotsang[1]),屬桑科榕屬植物,為台灣特有亞種,與薜荔(Ficus pu-mila L.)相同皆屬雌雄異株。
日本牧野富太郎(T.Makino)在1904年發表愛玉子是一新種,訂其學名為Ficus awkeotsang Makino,乃由他在當時地名為嘉義廳下打貓東頂堡生毛樹庄(現嘉義縣梅山鄉)平地採集得之愛玉子標本,後來因英國植物學家Corner認為愛玉與薜荔(Ficus pu-mila L.)十分相近;但薜荔在植物分類的學名發表較早,因此現代學者大多將愛玉處理成薜荔的變種(Ficus pumila L. var. awkeotsang (Makino) Corner)。
連雅堂於1921年著作之台灣通史農業志中即有記載愛玉子名稱的來源。
“愛玉子:產於嘉義山中。舊志未記載其名,道光初,有同安人某居於郡治之媽祖樓街每往來嘉義,採辦土宜。一日,過後大埔,天熱渴甚,溪飲,見水面成凍,掬而飲之,涼沁心脾,自念此間暑,何得有冰?細視水上,樹子錯落,揉之有漿,以為此物化也。拾而歸家,以水洗之,頃刻成凍,和以糖,風味殊佳,或合以兒茶少許,則色如瑪瑙。某有女曰愛玉,年15,楚楚可人,長日無事,出凍以賣,飲者甘之,遂呼為愛玉凍。自是傳遍市上,採者日多,配售閩、粵。按愛玉子,即薜荔,性清涼,可解暑。”
野外分布可由平地至海拔2000公尺以上之山區,目前主要分布於海拔 1200-1900公尺之中海拔地區,為台灣特有種藤本植物,常纏繞於岩石或樹木上,雌雄異株,主要果期在8-12月,雌果具豐富之果膠及果膠酯酶,可採製加工為愛玉凍。
與薜荔(Ficus pumila var. pumila)在成年期葉部形態具有些微差異,愛玉葉形大而葉尖銳尖,薜荔則是葉形小而葉尖鈍。在隱花果大小具有明顯差異,愛玉隱花果長寬可達10x5公分,全果佈滿白色斑點;薜荔之隱花果較愛玉偏圓一般則是6.5x6.5公分,僅在授粉孔附近具有白色斑點。除了形態上的差異,其生化性質也有所差異,愛玉子含有二型的果膠酯酶,而在薜荔則只具有單型之果膠酯酶,顯示愛玉與薜荔不只在形態上,細胞分化上也有所不同。二者之果實分辨下懷疑愛玉子是否為薜荔的多倍體值物?實際上薜荔與愛玉子之染色體數目均為2N=26。由與愛玉與薜荔原生分布區域重疊,且兩者在分類學上本為同種,因此雜交具可育性,因此在野外可見葉果等特徵性狀介於愛玉與薜荔兩者之間的個體植株。
愛玉子有分次開花,果實陸續成熟的現象,故採收時亦宜分次採取成熟果,然後削去外皮,一半切開,使瘦果充分曝露,以利用陽光曬乾或乾燥機烘乾。瘦果經常溫手工搓洗出果膠後,經常溫靜置後可凝結為愛玉凍。一般人所稱的愛玉,指的是愛玉子製成的膠質食品愛玉凍。由於愛玉子瘦果果膠其中所含的凝結酵素(果膠酯酶)穩定性高,即使經過多年常溫存放亦不會滅失減損其凝結為愛玉凍之能力,實際驗證有存放超過十年以上仍能正常凝膠的案例。 因愛玉為僅產於台灣之特有亞種,除台灣外其他各地區所類似愛玉凍之凍狀食品皆為薜荔子所製成。如新加坡之文頭雪上之凍狀物及武夷山的薜荔凍等。 將愛玉凍加入碎冰跟檸檬汁可製成愛玉冰,是台灣一種清涼爽口的著名甜品。
影音來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KLGkuGuCjQ變形金剛3主題曲彩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