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晚上和Esther、Sam去歷史博物館看了米勒畫展,先來看看史博館對這次展覽的介紹。
巴黎奧塞美術館珍藏的米勒作品以往從未外借,此次藉著開館二十年後整修展覽廳的機會,特別以奧塞美術館的米勒典藏為軸心,策畫了首次「出館」的米勒巡迴展。
尚-法蘭斯瓦.米勒是19世紀法國寫實主義的田園畫大師,以農民生活的繪畫創作聞名世界。
此次展覽的海外特展,65幅的展品包括米勒的16幅真跡創作,其中《拾穗》與《晚禱》更是首度同時亮相臺灣的藝術重寶!
米勒的畫作之外,亦展出與米勒同時代的風景畫大師胡梭、柯洛,以及受米勒影響的後輩畫家艾杜安、布荷東等人的畫作。而為了讓觀眾能更深切感受當時法國的農村生活,奧塞美術館特別挑選展出19世紀中晚期,紀錄法國農村生活的21幅原版攝影,真實呈現米勒所詮釋的法國農村生活。
本次展覽藉由米勒的畫作,逐步呈現他三十年畫家生涯的各時期作品,勾勒出他成為藝術史上一代大師的心路歷程。農民純樸、堅韌的性格,透過米勒人性化的詮釋,昇華為平凡的高貴與莊重。
同時展出的巴比松畫派友人與後輩畫家的畫作,一方面反應著當時米勒周圍藝術創作的氛圍,一方面也顯示著自米勒以降,藝術家對現代化導致農村沒落的焦慮,使得農民生活為主題的藝術創作,從米勒對農民草根性的掌握,逐漸轉化為美化農民生活的潮流。
透過展出的畫作與攝影作品,法國十九世紀藝文發展的歷史段落,漸次呈現於觀眾眼前。
看完了展覽的介紹,再來看看奧塞美術館的由來。
奧塞美術館位於塞納河的左岸,奧塞美術館的前身原是為了1900年巴黎萬國博覽會所興建的火車站。隨著機械化的急速進展,奧塞火車站的運作日趨落後,主要的火車服務在一九三九年已開始停止 。
這座火車站一直到第二次大戰才遷移別處,1974年,法國政府決定在此成立一座19世紀的美術館,尤其奧塞這棟建築物面對塞納河對岸的羅浮宮,因此更於1978年將其列為古蹟,經過建築師歐龍第(Gae Aulenti)十幾年的規劃,奧塞火車站才成為奧塞美術館,並於1986年12月21開幕。
這就是奧塞美術館的來 。
看過了介紹,這樣難得的機會當然要來參一腳,雖不懂看門道來湊熱鬧也好,感染一下藝術氣息可以增加自己的氣質。
Esther下午先出門所以比我和Sam先到,到了現場Esther打電話給我,問我確不確定要看,因為人很多很多。我們己經在上車了,所以到了現場看情況再做決定。
下了車看到長長的人龍,不是晚上人比較少嗎?人怎麼那麼多隊伍都排到外面人行道上了。
Esther又來電說她在排隊,要我去買票。原來大家都分工,有的人排隊買票,有的人排進場的隊。
買票也是長長的隊伍,售票處分信用卡、現金和團體三個窗口,我沒有中信的卡所以就用現金購買,現金的隊伍人少些,待快要輪到我時團體窗口的小姐說她那兒也可以購買。買好票後找到進場的隊伍和Esther、Sam會合。
等待進入展覽會場時間並不長,在入口處有語音導覽租借,我們去的時剛好有團體現場的導覽,租用耳機接收器一人20元,還不錯,等時間到一起進入導覽參觀。
進入現場真是嚇人!怎麼看呀!人擠人,跟本是前胸貼後背的,這...這怎麼能增加氣質呢?怎麼欣賞呀?導覽的老師也直說怎麼會那麼多人。
既是團體導覽那還是得一起看,就在這人擠人的混亂下看完展出的畫作,老師講解的很棒,但現場的感覺實在很差活像菜市場一樣,很多時候跟本是看不到畫,還被擠的亂七八糟,沒有增加到氣質,倒是增加了不少”氣”質。
寫到這裡要對主辦單位提出抱怨,本來以為進場會控制人數,顯然主辦單位並沒有這樣做,看到的報導總是寫著有多少人參觀,但對這參觀的品質卻隻字未題,我相信和我有同感的人大有人在,難道主辦單位真的不知道?也不願做改善?
十幾年前第一次到羅浮宮參觀時就深深的被裡面的作品吸引,從此喜歡上這些藝術作品,後來也參觀了不少地方,但從沒一次像這樣。
在國外參觀時,在館內常看到有老師帶著學生到現場做解說,學生們一面認真聽講一邊做筆記,參觀的民眾也都能依序的前進參觀,藝術氣質要這樣才能培養出來呀!這麼好的藝術環境是我們所不能及的(故宮博物院可以)。
團體導覽後,我有股衝動想逃離展覽會場,但是不甘心,於是我們等人稍微少些時再回頭重新的參觀一遍。
沒有人擠人了(己經沒有人進場了),沒有越線警鈴聲,這次終於能好好的欣賞每一幅畫作。
看完展覽免不了買些記念品,我們買了一些文具用品和一本畫冊回家細細品味。
出了會場又碰到報社在促銷,訂一年報加200元送一幅畫,會場裡賣1700元。我又訂了一年報紙,Sam選了一牧羊女的畫。
雖然不滿意主辦單位不顧參觀的品質,我還是在這周邊商品上花了不少錢。
主辦單位只顧口袋滿滿,不管展覽會場人擠人。
看到人,或許化成為主辦單位眼中$的符號,這是一場有商機的活動。
Dear Millet:
你和同伴們什麼時候回奧塞,我是不是也該安排個時間與你們再次相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