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一)圖書館須了解服務內容是否能夠切合讀者的期望
(二)讀者需求、使用與否之因、館藏使用效率、滿意度
(三)對讀者思想、情緒及行動之可能影響
(四)讓讀者將圖書館視為「資訊銀行」,進行全方位的知識投資與管理服務
(五)讀者研究必須定期進行
二.讀者研究的定義及其目的
(一)定義:
1.《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分析探討具有閱讀意願、能力和需求之個人或團體,其接受或利用圖書館服務之現象、規律和趨勢,以做為圖書館營運參考之行為」
2.比較「圖書館使用情形調查」:以讀者為研究主體,包括對圖書館之使用狀況、滿意程度或需求,並分析影響上述情形的個人背景、生活狀態等原因
(二)目的:
1.確定服務的對象
2.針對其需求提供資訊與服務,提升服務品質
3.有助於對不同讀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服務
4.有利於制定或調整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目標
三.讀者研究的典範變遷
※早期:科技資訊的利用
※1960s:社會學者的資訊需求與資訊搜集行為研究
※1970s:人文學者的資訊需求與資訊搜集行為研究
※公共圖書館讀者與圖書館利用研究:一般大眾的資訊需求研究
(一)圖書館流通量調查(以"圖書館"與"館藏"被使用的狀況為重心)
1.非實證性與實況性探討與報導:Ex.圖書館員的工作與心得報告
2.實證性的研究:流通量統計,以證明業務正當性,用於申請經費與人事支援
(二)傳統的讀者研究(找出一般讀者共同特徵)
1.單一變數導向研究:分析單一變數(如性別、教育程度、收入、年齡等)與使用量的相關性
2.綜合特性導向研究:利用多變數分析方法觀察一組變數與圖書館使用的關係
(三)圖書館使用效益研究(以讀者為重心)
1.讀者:圖書館使用與否之因;某種圖書館使用與否之因;滿意度;特定讀者群喜歡使用的特定資料類型與經常使用的圖書館服務
2.影響力:圖書館與館員=>讀者的閱讀習慣與品味;傳媒的使用=>圖書館利用
3.設備:圖書館中最常被使用的傳媒及使用之目的
4.行銷:有效刺激讀者使用資訊性、消遣性、啟示性資料與圖書館服務的方法
5.圖書館:不同地區之使用狀況
※從系統的角度觀察讀者的資訊需求與尋求行為之研究:
1.系統與館藏需求調查 2.認知調查:讀者對現有服務的認知狀況
3.滿意度調查 4.優先順序調查:對圖書館服務需求的優先順序
5.社區特性調查 6.興趣、活動與所屬社團調查
※傳統或系統觀點的讀者研究之錯誤假定:
1.X將圖書館使用與否視為效益衡量指標=>O以使用目的與幫助為研究方向
2.X透過一次社區調查即可概括=>O須能持續檢視社區需求與反應以因應變動
3.X社區的監督在評量系統的效益=>O系統效益應評估讀者使用的資訊與資訊對讀者的幫助
4.X圖書館可基於讀者特性設計新服務=>O兼顧獨特性及多數讀者之認知形式(機動的系統)
5.X圖書館使用的目的在於使用圖書館=>O應以「讀者」為中心,滿足讀者需求為目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