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 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是我最喜愛的曲目之一,這首交響曲已不知聆聽過多少回,對全曲的旋律都能跟得上,因此在聆聽時心中能隨著音樂前進。也可以知道即將要到來的旋律,所以就帶著期待的心情,等待音樂的出現,而音樂真正進行到來的時候,整個管弦樂團的聲響效果更是遠遠超出心中的期盼,而得到心靈的共鳴,一種期待被充分滿足的感動。
熟 熟悉了旋律,在聆聽時自然而然會十分專注於音樂本身,思緒隨著聲響不斷前進,屏除了心中的雜念。將全部注意力投入音樂,心境隨著音樂的起伏流轉,此刻心無旁騖,自然會讓身心放鬆、拋開煩惱,彷彿將現實遺忘了,雜亂飄忽不定的思緒消逝了,可以感受到單純的美的體驗。
聆聽這首交響曲可以振奮人心。第三號交響曲對貝多芬而言是突破了確認耳聾是不可避免事實的殘酷打擊,也衝出了自殺的負面心理情緒(根據海利根遺書),決定以音樂創作為終身目標,而音樂的形式對於過往的交響曲而言更是突破創新。
貝多芬將樂團編制擴大(相較於海頓、莫札特時期的作曲家),創造出強大的聲響效果,第三號交響曲可以充分感受音樂充沛的力量;它也訴說著濃厚的情感,被認為是由古典時期過渡到浪漫時期的重要作品。
原本貝多芬要將該作品題獻給他所欽佩的拿破崙,但因拿破崙於1804年稱帝,貝多芬憤而將標題改爲「紀念一位英雄人物」。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絕不是拿破崙,而應該是普羅米修斯,因為第四樂章的主題是引用貝多芬先前所寫的舞劇音樂「普羅米修斯的造物」的終曲旋律,足見貝多芬對這個主題的重視。普羅米修斯在希臘神話裡因盜火給人類而觸犯了天神,他被處罰以鐵鍊綁在山頂巨石旁,在白天讓禿鷹吃掉心肝,而在夜晚裡心肝又重新長回,這種日復一日永無止盡的痛苦折磨,似乎透露了貝多芬為了堅持音樂的理想,已經不懼任何艱難,所以在作曲上貝多芬有相當多的創新、不斷突破,即使耳疾的困擾也無法阻礙貝多芬的音樂才華與理想抱負。我想普羅米修斯的英雄形象正是帶給貝多芬突破當時各種困境的重要啟發,而貝多芬一生對音樂的堅持,即使耳聾了也不放棄,這何嘗不是一種英雄的表現。
聆聽這首交響曲絕對可以振奮人心。第一樂章奏鳴曲式的音樂給人的感覺就是勇往直前,即使遭遇挫折讓音樂退卻下來,卻總能蓄勢待發,再次迎向前去挑戰,達到勝利高潮;在第二樂章即使是送葬進行曲,貝多芬也不是完全的絕望無助,雖然曲調是哀淒,但樂章最後的音樂卻帶來了希望,暗示死亡是可以突破與超越;第三樂章詼諧曲,永不停歇般地快速前進奔馳的音符,直到樂章終了,象徵源源不斷與生生不息;第四樂章是旋律優美氣勢磅礡的變奏曲,其中第六變奏是我覺得全曲旋律最美的部分,尾奏由平靜逐漸屯積能量,最後用英雄勝利的凱旋結束全曲。
姑且不論作曲家音樂史與作品曲式分析,單純聆聽這首曲子就可以感受到堅定向前的力量,彷彿是一本音樂性的勵志書籍,特別適合情緒低落時聆聽。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