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98年考進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的
在那前一年
所上的學長姐個個強將如雲
他們各有各的美好與犀利
那時候我們簡直對他們朗朗上口的語藝與政經學派報以崇敬的目光
美女學姐佳穎恰是其中一位
她那時候是我們所上的「甜美教主」
然而她研究的取徑卻是與甜美反其道而行的政經學派
在蘿莉塔天真上邪與新馬克思的憂鬱中
不同的強烈對比在她身上閃閃發光
然後
故事就這麼結束了
不是說完就完
而是那一年所有人像趕進度似的
立誓兩年就要把學位拿到手
所以像我這種三年才從五一四巷離開的
簡直落寞無比
看著眾人紛紛離去的背影
只能兀自在文友樓那個人造水池旁
望烏龜而興嘆
然後
所有人就這麼風流雲散了(我忽而想到上次我們同學會竟已是十年前的事了)
直到臉書把我們都找到
那一刻
我依然是困鎖於五一四巷的命
而美女學姐佳穎早就以「政治消費(或者可愛風文化)」在學界打出了名號
回想起來
從前是多麼光潔明亮的時代
彷彿此時此刻的我的面目沾滿了灰
什麼跟什麼啊
我這麼乏力地想遮著
然而縱使如此
訪談過程中的歡笑
以及與小說家黃春明對談當下
由美女學姐擔任引言人的凡此種種
我都銘感於心
也因此
由衷感謝美女學姐聆聽我勞叨《親愛練習》與《死亡練習》的同時
且以羅羅亞.索隆的勇氣與決心
持續並奮起再奮起
大步大步走出五一四巷
讓我們來日再次施展九刀流.「壹霧銀」!!
.......................................................................................................
撰文/莊佳穎(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原載:2014年5月號《聯合文學》
多年後,因為聯合文學的訪談,我得以和與我共享研究所記憶的張耀仁再度聚首。
這真是一場歡樂滿點、絕無冷場,宛如同學會般充滿笑聲與話語的訪談啊。不但如此,這次的訪談更真正落實了「日常風格」專欄的踏查精神– 我們跟隨著耀仁的腳步,在作家每天駐足的咖啡屋、時常造訪的小吃店、及他棲息的客廳書房臥房,捕捉他每日生活的天然風貌。
*作家心靈的日常形構 – 漫畫、公仔和玩具
「苦難算什麼,我就是喜歡走在修羅之路上!」
耀仁說,在漫畫《海賊王》裡,當羅羅亞‧索隆使出九刀流與卡古對抗時所講的這句話,是他這些年文學創作過程中,撐持自己不斷往前、永遠不被擊倒的心靈景窗。修羅作為一個亦正亦邪、亦神亦鬼的存在,開啟了作家心底堅若磐石的景窗。耀仁說,修羅那亦正亦邪亦神亦鬼的境界,啟蒙了他在冷調與熱血之間,一次又一次地置之死地而揚升。我想,寫作是對自我的持續詰問;而為了淬鍊出更精準的作品,作家總在很多時候把自己的心脾放在極度危險的地方,冒著失卻自我的風險,反覆煎煮,以成就筆下文字的瞬間永恆。羅羅亞‧索隆箴言般的話語,對耀仁而言,正是他在持續書寫與反覆收放自我過程中的定錨,讓他得以安放自己,而不會讓自己因為某個時刻的脆弱跌倒或失去理想。
除了滿牆的書,身為一個作家,耀仁另外擁有一整櫃讓讀者充滿違和感的私房收藏。除了整面牆的文學作品和理論專著,他的客廳書房這裡那裡都是漫畫、公仔和玩具。他的創作,是每天在與漫畫、公仔和玩具的對話中,點滴完成的。我常常覺得,或許因為耀仁嫻熟於漫畫和動畫的語言,他的文字常帶有很強的畫面感,有時如隨筆漫畫,有時如定格動畫。但即使那畫面如此栩栩如生,耀仁卻又將其中的善與惡、苦與樂、喜與憂、是與非朦朧地包裹在其鮮活的文字裡,婉轉地將作品的最後一頁留給讀者,邀請讀者在閱讀後進行自我註腳的寫作。
如果漫畫和公仔構成了一個得以在嚴肅與輕盈、文字與畫面之間飛舞的耀仁,那麼櫥窗裡來不及被買回家的玩具,就是他得以不斷回眸自我的動力來源。我在這裡姑且用「童年玩具欠缺的成年反撲症」(這個形容獲作家本人同意)來形容耀仁因為小時候玩具匱乏經驗所造成的,對於各種兒童玩具的無限想望與愛不釋手。他說:「從小,向我爸媽討買玩具很不容易,要嘛要不到要嘛等很久…可能我爸媽希望我盡早變大人,所以不太讓我玩玩具吧」。耀仁除了收集公仔,對於扭蛋、小吊飾、特別是住家附近嬰幼兒用品店櫥窗內的小玩具,總是有著一種「好想買、好想玩」的心情。
*「愛的勞動」– 從《親愛練習》到《死亡練習》
這顆由漫畫、公仔和玩具在日常生活中形構而成的作家心靈,卻在作品中折射出當代台灣新移民最真實的臉譜和最魔幻的生活景況。在當代台灣文學市場偏好的「小清新文青小品」主流口味裡,耀仁揚棄那些看來輕省容易的關鍵字,「悠忽」、「甜美」、「花花與草草」…,而選擇直接面對那個在台灣社會一向不被談論、理解和描繪的部份。他說:「我的作品是一個賦歸,回到故事本身,而揚棄某種主流的作家優雅身段。我無法忍受沒有實質的東西在作品中,離真正的生活越來越遠,而只是追求文字的可讀性和意境的可感受性。」
正如同他在《死亡練習》自序中所提到的,從《親愛練習》到《死亡練習》、從外傭到外配,他所關懷的,是不論國籍、性別、種族、階級和宗教的人生基本命題:「如何重拾作為一個人的存在的核心尊嚴」。耀仁的作品帶領讀者進入台灣外傭和外配的生活現場,讓大家看到,她/他們的勞動不只是基於經濟性契約的履行,更涉及了情感與身體親密關係的實踐。在她/他們的每日生活現場,去習慣煩瑣荒謬的隨時降臨,把心思倏地從驚訝和不解轉開,再將這些視為命中注定,繼續過生活、繼續工作/做家事/幫傭/生產/撫育/照護,絕對是必備的生存策略。她/他們日以繼夜的勞動,為許多家庭修補了不完整,並支撐著即將的崩塌。
我不是耽美文學的擁護者,也對作家書包裡的小確幸沒有興趣;我對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以降的文學路線情有獨鍾。也因此,當我讀到耀仁作品中,那對於外傭和外配凡常生活之荒謬性的嘲諷時,更感動於他在字裡行間所展現的犀利與溫柔。在每篇故事裡,那彷彿戲裡才會出現的場景與人物,其實是真實世界中,你我身邊每一個正在拚搏的熟悉身影。我會說,耀仁承襲了契訶夫(Anton Chekhov)、及為他新作寫序的黃春明以降,那種在庶民日常生活與生命掙扎間寫作,對於貧苦、殘缺、沉重的生命更能同理的文學精神。
耀仁原來是透過自己的寫作,進行一場與《死亡練習》英譯書名 The Labor of Love相若的,對於「愛」的書寫勞動。
《死亡練習》書訊: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9082
黃春明專文感動推薦《死亡練習》:http://blog.chinatimes.com/rennychang/archive/2014/04/10/9179996.html
顯示文章地圖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