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思考何謂成長、何謂成熟的問題時,
總會想起17歲時與D的討論。
「成熟等不等於變得悲觀呢?或者變得悲觀是不是就是一種成熟?」
17歲時,我們推翻了16歲的想法,將悲觀與成長獨立開來。
現在解讀起來,也許悲觀更接近體悟成長時的其中一種眼光,
是一種過程,是知道改變即將發生,是與過去的自己告別。
不論知不知道成長以後要去哪裡,
蛻蛹而出時,難免都會為了留在原地的殼而感傷。
然而卻不能因此駐足,再怎麼惦記,也得繼續振翅飛翔。
這些年來,若說我有什麼常出現的成長迷思,
或許「理性」就是一個不錯的候選者。
前幾天因為誤會而起的一連串思考,
三番兩次讓我有成長了的感覺。
第一個瞬間我仍用理性來形容它,但隨即就自我反駁。
我知道那不是理性戰勝感性(或情緒)的表現,
而是理性和感性一同認清並接納了現實,然後做出了決定。
如果要換個形容詞來形容這樣的成長,
我想我會使用「實際」。
實際並不是失去理想,而是能夠去看見目前身處的地方。
不僅僅拘泥於腦海中的美好藍圖,而是能綜合考量自己的當下與未來做出選擇。
回顧高中以前的每個時期,我可以很輕易地指出每個階段自己的經歷和成長。
然而在大學畢業以來的這段時間來,我卻一直沒有立下生命里程碑的感覺。
或許畢業、出國、實習、考試的無縫接軌是其中一個原因,
但我心裡一直沒有那種完成一段過去、展望未來的感覺,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因素。
如果要我評價自己的大學五年,我想我不會用過得好來形容,
這也是和先前的階段最大的不同之處。
離開高中時,我決定要給自己一個新的開始。
選擇進入一個不是心目中最渴望的系所,同時放下藏在心裡多年的感情。
原以為會是新的嘗試新的可能新的契機,
卻面臨了新的學習壓力和感情困擾,加上人際疏離感。
而這些困境竟也一直演進,跟著我一直到畢業。
無論是哪個面向,好像都花了好多好多力氣。
活過種種經歷與體悟後的倒吃甘蔗並沒有讓我感到成功,
而是置死地而後生的苟延殘喘。
是終於找到活下來的路,卻也帶了滿身的疲倦甚至傷痕,
小心翼翼地繼續活著。
而我知道這其中有太多的無能為力。
想修的課太多,想做的事太多,於是在課業上得過且過。
活在一個情緒感受次之的環境中,於是少有交心。
幾番看見感情的璀璨,而後認清了眼光與價值觀會帶著自己面臨的課題。
幾天前我翻著自己大一大二時的平面鏡文,竟發現了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希望感。
才驚覺:原來我也有一段雖然過得不好,但卻還不想認命的歲月。
後來的我,大概是因為已經付出了能夠想像得到的最大努力,卻仍然感到匱乏,
才會以這種一邊認份走著、一邊自我懷疑的方式前進。
如果我的五官中有哪一種是特別地敏感、容易接收外在刺激,那一定是聽覺無誤。
或許是因為如此,我很難說出自己喜歡的歌手或是團體,
沒有誰能夠總是收服我的耳朵,誰都有討喜與不討喜的時候。
甚至有段時間,我很害怕流行音樂,
是那種害怕有人要開始說故事或傾洩情感,而我承受不起的感覺。
很挑剔樂種語詞編曲情緒,直到出現能夠撫順我的一首曲,音樂之於我就是這樣的存在。
大學這些年,在五月天的歌中,我幾乎只聽第二人生專輯。
世界末日的絕望,加上對舊世界的眷戀及重生的渴望,彷彿就是我的大學生活。
而後來最不敢碰的,則是高中時期帶點夢幻的後青春期的詩專輯。
還記得當年聽的是ㄚㄋ借我的,真正的專輯。
雖然同樣是沮喪,但能說出心中還有個尚未崩壞的地方、還敢用力地吶喊,
那已是我大學後期難以奢求的事。
那天因為餐敘,我踏入了金石堂城中店。
或許也是它熄燈前的最後一次了,人好多好多。
幸運地,挑到了兩本答應自己考完高中獨招要買來看的書。
與網路上相同的價錢,但多了點書店味,還特意買了紙袋留念。(其實是後來才知道要5元)
我想就如同16歲的暱稱一直被保留到24歲一樣,
書店街所給予的也是一種熟悉的安心。
在逃過沒有理由不放下的放下之後,我選擇了另一種還是放下比較好的放下。
雖然果決的契機是因為最深層的不安被挑起,嚇得我趕緊棄械投降,只要來得及什麼都好,
可讓我驚喜的是強烈的適應不良與惶恐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
要說這樣的我過得很好,可能又低估了後勁出現的機會,因此不敢寄予厚望。
只是或許可以開始小小地期待,實際的心態成為安適的可能,
願所有階段性的課題都能夠適得其所。
最後想要說,
想來想去,我覺得在所有放下感情的理由中,
好像再也沒有什麼能比我所擁有的更令人滿意了。
即使是再怎麼疲累的心,
也能夠被一份得來不易的幸運觸動。
衷心感謝。
謹以一首,終於聽了回去的歌為誌。
後青春期的詩 五月天
當煙霧隨晨光飄散 枕畔的湖已風乾
期待已退化成等待 而我告別了突然
當淚痕勾勒著遺憾 回憶誇飾著傷感 逝水比喻時光荏苒
終於我們不再 為了生命狂歡 為愛情狂亂
然而青春彼岸 盛夏正要一天一天一天的燦爛
(然後呢 一起走吧)
誰說不能讓我 此生唯一自傳 如同詩一般
無論多遠未來 讀來依然一字一句一篇都燦爛
讓天空解釋著蔚藍 浮雲定義著潔白
落花鋪陳一片紅色地毯 迎接我們到未來 精彩未完的未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