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很早就開始了,我們各自的生活。我們好像只是在河的兩岸玩耍,為了有一天能在橋上相遇,交換各自的知了殼的秘密。我門站在橋上往下看著,看兩岸過去的風景,看時光流逝。」
1979年的夏天,在上海往北京的火車上,謝燁結識了顧城。六歲就開始展現詩詞天賦的顧城此時已在中國詩壇嶄露頭角,在全國大小刊物發表無數詩作。引發文壇舌戰、筆戰的顧城存夠了稿費就跑去上海見謝燁。「我們在一起生活,他很坦然,覺得一切都理應如此。有時候還很委屈地告訴別人:費了好大勁呢!我很高興,又似乎想悄悄地遮掩點甚麼。」
1983年8月8日,顧城和謝燁在上海結婚,「我們有家了,屋子很小,只能放下一張床和一個桌子。破竹筒的屋梁吱吱作響,窗戶相對很大,足足佔去了半面牆。窗外過道還不到一米寬,在那有我門種下的爬山虎,它門艱難地生長著。」
婚後的顧城會幫謝燁剝豌豆,做豌豆們的統帥。「他忙極了,因為一直當統帥,而且要當敵我雙方的統帥。簡直沒法想像他有多大氣魄,報紙一張張鋪在地上,戰場在不斷擴大。顧城用縫紉機做了個高高的花布帽戴在頭上,謝燁叫他「可汗」。他很喜歡這個名字,走來走去。他不再孤獨,他有了兩個名字。」
顧城叫謝燁「雷米」。對著正在炒雞蛋的謝燁唱「雷米歌」:
雷米的腦袋像鐘錶,
雷米的耳朵上發條,
雷米的眼睛沒對好,
九點半指的是眉毛
...
要跟雷米過到老。
她們婚後的生活是幸福的。雖然顧城因為冶金的愛好燒壞了銅碗,因為要砌綜合坩鍋爐、反射爐、沸騰爐為一體的爐子弄傷手指。我不時地責備他,其實我很高興,每天都有奇怪的事情發生。每天都不一樣,每天都是新的,我們好像拉著手,一直跑回了童年的山上,在那看我們生活的城市。」
1987年,顧城應邀出訪歐洲,在德國、瑞典、英國、法國等國講學,謝燁隨行。1988年底應奧克蘭大學邀請顧城攜謝燁赴新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在那裡顧城找到了屬於他的桃花源。在南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荒涼的海灘上,顧城和謝燁與當地的土著毛利人比鄰而居。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我們在島上生活,周圍是茫茫大海,我們種地、採果子、畫畫,我們沒有船,也不想出海。他畫的是這個島,他在這中間,有些巨大的樹,細小的草和他在一起。」
在奧克蘭,小木耳誕生了,兒子的出世卻帶給顧城和謝燁空前的災難。顧城認為小木耳搶走了謝燁對他的愛,在多次磨擦後,顧城企圖自殺。謝燁面臨著嚴酷的抉擇,只好把孩子送給了毛利人,「走的時候,你不再哭了。你說:再見,媽媽。你說:謝謝你來看我。好像是對我,也是對你所有的故事。」
顧城的心情開始好轉,謝燁卻陷入不可自拔的思念:「有好些日子沒看見你了,我筋疲力盡地開著車在島上轉來轉去。我沒有錢,卻有好多事情要去做,我親愛的小木耳。人們一見我就向我問起你來,僅僅因為你和我是天經地義的不可分,我不能忘記你,就像不能忘記時間一樣。」
1991年3月,英兒得顧城、謝燁之助來到奧克蘭海灣中的瓦西基島。對於長達一年半的參人行,我在謝燁遺留下的文字裡找不到任何的敘述。她用平靜掩飾著她的痛苦,用痛苦成全著顧城的歡樂。
1992年10月,英兒和一個教氣功的老頭出走。她的離開讓顧城陷入幾近瘋狂的境地,謝燁陪伴著顧城走過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時期。同年,顧城獲德國DAAD學術交流基金會邀請赴柏林進行為時一年的交談計畫,完成長篇小說<英兒>。隨行的謝燁經常晚歸。
1993年10月8日新西蘭,顧城用斧頭砍殺謝燁後自縊,結束了自己作為天才的一生,也結果了謝燁做為平凡人的一生。原因--只是謝燁的要離開。
誠然,謝燁深愛著顧城。在她眼裡,顧城一切近乎於瘋子的想法與行徑,都是可愛的孩子氣。因為顧城,她成為一個必須放棄自己孩子的母親。在每個思念的夜裡讓痛苦侵蝕自己的心。因為顧城,她拋卻了女人的忌妒心理,默默承受著丈夫的不忠,因為她知道顧城不同於常人,他是天才。
可是那些思念小木耳的日日夜夜,以及親眼目睹自己的愛人與別人相愛的日日夜夜,足以讓謝燁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沒有人知道她是如何撐過那樣漫長的日日夜夜的,沒有人知道。
當她想要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時候,利斧劈破她的身體,鮮血滿地。她是天才通往外界的橋樑,她是天才專屬的柺杖。現實毀了天才,天才卻毀了她。謝燁,這個平凡的女子卻有著傳奇的人生。
「家是重要的,毀滅也是從這裡開始。」--顧城語。
註:文中「...」內容摘自謝燁作品『遊戲』及『你叫小木耳』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