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10-13 11:41:26| 人氣449|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殺手惡菌!「類鼻疽」襲港恐擴散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殺手惡菌!「類鼻疽」襲港恐擴散

@秦    

 

 

      香港近期新冠疫情確診個案在4000宗上下反覆,猴痘和季節性感雙重威脅,又爆出另一種死亡率遠超新冠病毒的奪命類鼻疽襲港,今年首9個多月已發現29宗個案,並有6人喪生。有醫療界人士認為,事件或只屬冰山一角。

01.

      由於感染源頭不明,不排除奪命惡菌將進一步散播社區,長期病患、體弱長者,甚至較常接觸污水污泥的人士均高危,專家和議員籲促政府盡快公佈追蹤細節,釋除市民疑慮。

      類鼻疽的臨牀表現包括局部感染(例如皮膚膿腫)、肺炎、腦膜腦炎、敗血症或慢性化膿性感染。視乎感染的部位,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痛楚或腫脹、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局部淋巴結腫大。

      惡菌肆虐,港府卻沒有主動公佈事件,直至《東方日報》日前獨家揭露、市民得知人心惶惶後,衞生署才一改密冚事件的態度,於12日晚披露,今年的29宗類鼻疽個案有20宗患者居於深水埗,而過去3個月發現的15宗個案更全數來自深水埗,其他發現該病的地區還有觀塘、黃大仙、葵青及油尖旺等,

      衞生署發出的新聞稿,稱接獲九龍西聯網通報,於8月至10月期間錄得15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醫管局今年則共接獲29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涉及218女,年齡介乎4293歲,20宗居於深水埗區,其餘病人居於觀塘、黃大仙、西貢、葵青、東區和油尖旺。19名病人已出院,4人仍然留醫,6人已離世,涉及4男兩女,年齡介乎5493歲,當中5人為長期病患者。
      媒體獲悉8月起發現的15宗個案,有人居於深水埗區的公屋,包括白田邨、石硤尾邨、李鄭屋邨及澤安邨。亦有人居於區內私樓,甚至有病人是安老院舍院友,該名高齡死者有長期病患,早前因病送院但失救,由於其死因與基礎病有異,院方種菌後發現該名死者帶有伯克氏菌,即導致類鼻疽的細菌。

02.

      深水埗是香港十八區的深水埗區之主要部分,位元於九龍半島西北部,有著悠久的歷史。但當中「埗」、「埔」及「埠」三字相通,意思是深水而無淺灘的海灣,皆解作碼頭,由此可知深水埗過去是一個深水碼頭。早於鴉片戰爭前已經有「深水埗」這地名出現在文獻中,而於1898年,於《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後,深水埗就是當時人口密度最多的地區。

      今時深水埗區人煙稠密、劏房林立,卻成類鼻疽傳播重災區,區內河流、泳池、噴水池甚至嬉水池等都可能是感染源頭。衞生署表示,初步調查顯示,涉事病人沒有到訪相同的地點,中心採集區內環境樣本,所有樣本均無發現類鼻疽病毒,故至今仍沒找到感染源頭。

      然而,醫管局公佈近5年(2017年至2021年)類鼻疽感染情況,卻發現今年的個案明顯超越過去幾年,如2019年僅發現3宗,2020年增至12宗,甚至去年全年亦只有17宗,但今年截至10月上旬確診數字已超越去年,並創6年新高。

      類鼻疽是一種由類鼻疽伯克氏菌引致的疾病。它可以影響人類和動物,例如羊、豬、貓、狗等。這種細菌廣泛存在於土壤和泥水中,特別是濕潤的黏土。類鼻疽於東南亞(例如新加坡、泰國)和澳大利亞北部地區流行。人類可能通過接觸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尤其是經皮膚損傷/傷口)、吸入受污染的微塵/水滴和飲用受污染的水而受到感染。人傳人非常罕見,但可以透過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而傳播。有長期病患,包括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的人受到感染的風險會較高。

03.

      據了解,從事農務,實驗室和醫護工作的人士也可能於職業環境中受感染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24周,但可以介乎1天至數年。可以用抗生素治療。一些慢性感染可能需要較長期的治理。類鼻疽的死亡率約為4075%。

      類鼻疽並非香港法定呈報的傳染病,令本港醫生普遍對求診個案的警覺性不足,確診率或被低估,甚至造成延遲確診的情況。幸類鼻疽人傳人較罕見,從公共衞生角度來看不易有大規模爆發,醫生籲市民毋須過分擔心。就這次深水埗有多個屋邨均有居民疑染類鼻疽,媒體昨日曾向房屋署查詢,以瞭解署方有否就環境、樓宇及水資源等展開清潔和消毒工作,該署卻稱沒有接獲衞生署通知。

      本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專家表示,類鼻疽細菌應該一直在深水埗社區環境或水環境存在,夏天時經颱風、下雨而傳播,「深水埗一定有一個環境、水源頭係有問題,令居民接二連三感染,只係搵唔搵到出嚟,或會否已消失」。估計目前僅發現15宗或是冰山一角,有不少居民感染後或無求醫。如2020年彩虹邨多名居民感染退伍軍人症一樣,亦與某時段的環境因素有關。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指出,本地類鼻疽個案不常見,但今年不足10個月發現29宗是係比較特別的情況,促當局盡快調查成因,患者有何共通點及「到底係咩環境導致」,若能清除環境污染問題,可令風險降低。由於該種致病菌在「又熱又濕先易生存」,近日天氣轉變,「可能個病源一早無咗,搵唔到,但最尷尬係患者潛伏期可以去到幾年」,即意味著即使病源消失仍有可能持續出現患者,當局需要監測本港接下來是否仍陸續出現患者,以及患者數量是否有下降趨勢。

          2022.10.13

台長: 秦島
人氣(449) | 回應(3)|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養生之道 |

(悄悄話)
2022-10-13 20:10:15
(悄悄話)
2022-10-13 20:10:30
(悄悄話)
2022-10-13 20:12:24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