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9-10 09:14:22| 人氣12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天潢遺響覓史蹤(陳國水/文史專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天潢遺響覓史蹤

@陳國水(泉州地方文史專家)

 

壬寅仲夏,陪陝西友人逛了回泉州史跡。兩地同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早已成為學界及驢友的共識,是網紅打卡地。西安小巷長而端直,泉州小巷短且曲仄。一條百多來的古榕巷,北接三朝、舊館驛、井亭三巷,南通花巷,屋簷凸凹逼視,分割天空為齒狀一線天。從井亭巷逶迤向南,在逼仄的穿行中,視野宛若打開史冊的一個亮點,眼前開朗一片曠地,古榕巷63號“泉州南外宗正司陳列館”。之所以稱“陳列館”而非“博物館”,說明她尚在草創期。

“廠”字形的諾大前埕,依然芳草淒淒,當年的“天寶池”,泉州人稱為“眼鏡池”的荷塘,亦眇了一目,成為方塘,令人觸目喟歎。其間,除了保護碑及一尊石翁仲外,散立鳳凰木、木棉、龍眼、樸籽等雜樹,並不見古榕的身影。友人在一株最高大的樹下合影,問我樹名,我說,不懂。告知小時特窮,常剝樹皮做橡皮擦用,大家都叫它橡皮樹。

然而,作為一段輝煌而又悲壯的史跡,橡皮是永遠擦不掉的。

“沉東京(開封),浮福建”已流傳了八百多年,指的是北宋淪陷之後,宋室一路南遷,福建的歷史地位逐漸上升,而非地質意義上的“陸沉”,而福建上升最顯著者又首推泉州,其政治地位幾近陪都,經濟地位形同“特區”,文化彙集八方菁華,號稱“世界宗教博物館”。乾道年間,南宋朝野漸趨穩定,泉州走上了她的歷史顛峰,成為“東方第一大港”。王十明知泉州,很有底氣,公然在衙門樹聯:“八闊形勝無雙地,四海人文第一邦。”

建炎三年(1129年)南外宗正司落戶泉州,至南宋滅亡的1279年,這數代天潢貴胄在泉州生活了近一個半世紀,且死心塌地認為自己是泉州人,查閱史乘宗譜,他們典籍均稱“晉江人”而無原籍”河南”某地的蹤影。其間,人口從300多人,猛增至3000多人,然一夜之間,兵連禍結,3000多宗子被蒲壽庚“盡殺之”,倖存者僅太祖派四人。南外宗室雖然玉碎了,瓦殘了,卻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增厚了泉州古城的文化沉積層。

南懷瑾曾痛切地指出:“國家亡掉了不怕,還可以複國,要是國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遠不會翻身了。”文化尋根,就是沿著文脈的粗繩子逆流而上,找滅而不亡的社會基因。

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世界遺產點,南外宗陳列館相較其他遺產點,顯得有點“寒磣”,展出的文物除了瓷片、匾額、譜諜外,就是史書的片言隻語及後人的研究專著。但透過大螢幕的光影互動,我們依然能領略到八百年前,泉州作為“皇權副中心”的政治、經濟、文化風采。

陳列館原為福建梨園戲實驗劇團舊址,建於1981年。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插柳?讓歷史煙雲在這裡穿越八百年時空,再度重疊。

史載,梨園戲形成于南宋光宗朝(1190-1194年)分為下南、上路、七子班三個流派,其中下南為泉州土著,上路從溫州傳入,而七子班(又稱小梨園)便是隨南外宗室遷入泉州的。按天潢貴胄們的家規,南外宗子是不能到外面看戲的,七子班由他們帶入泉州便順理成章。這些小屁孩演員由南外宗人花鉅資從北方買來,供自家娛樂之用。一齣戲上臺的只有七人,故稱七子班,到二十歲不到,出現“鴨仔腔”便不再上臺而散棚,從此流落民間成為“戲仔”。整個南宋,有記載的散棚七子班起碼有十五棚之多。其間眾多的師博、演員、樂師走向民間,促成了南戲的繁榮和多樣性。

王象之的《輿地紀勝》成書於嘉定年間,記述當時泉州“城內畫舫八十,生齒不慮五十萬人”。這裡的“畫舫”不僅指遊艇還包括雕樑畫棟,供人遊樂的街坊。“市井十洲人”當不是“東方第一大港”的誇飾,其間當不乏外國人、達官顯貴及南外宗子的身影。

陳俊卿於紹興八年登進土第,授泉州觀察推官,忠於職守。當時泉州地面盛行聚集宴飲及伎藝之習,陳氏每每謝絕宴飲。有一日,泉州城內失火,太守急忙巡視各處機構,陳俊卿的部下正集中在某官員家裡歡飲,他的車馬借同僚乘坐,自己因此遲到而被太守詰責。事後,太守瞭解真相,問俊卿為何把責任全部擔當?俊卿答道,我不能阻止同僚之惡習,又以車馬、僕人借給他們,安得無過?”上述乃以《宋史》所載,真實地反映當時泉州的繁盛及腐朽之風。此風在《南外趙氏家範》中也能得到佐證。該《家范》成書子明中葉,乃總結經驗教訓之作:“家庭中不得夜飲妝戲提傀儡以娛賓,甚非大體。亦不得教子孫僮僕習學歌唱戲舞諸色輕浮之態。”這簡短的兩句雖為痛定思痛的訓戒,卻包含了眾多的歷史文化資訊。南外宗倖存的後人們,因為吸取國破家亡的慘痛教訓,因此矯枉過正,規定對伎藝之術“切宜禁絕”。所幸禁絕的是少數宋室後裔,在泉州的廣闊城鄉南戲、南音、南少林,依然活躍生輝,淵遠流長。否則,泉州當今引以為豪的弦管音樂、梨園戲、傀儡戲等,就不敢斷言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澱。如今“泉腔南戲”之屬的梨園戲,傀儡戲已成為國家級“非遺”,而作為“東方古樂”的南音,已走向世界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音,作為南戲的弦管音樂,二者有各成體系的一面,又時時交融一體,成為中國戲曲的兩朵奇葩。

南音現存大量的優秀作品,被譽為“千古絕唱”、“天籟之音”,這些海量的作品都是無名氏創作的。他們是誰?勞動人民顯然不可能有如此超絕的藝術素養,答案只有一個,宮庭教坊的樂師、樂工。他們中的高手有深厚的文化素養、超凡的精神境界和技高一籌的藝術技巧。從曲調上看,可追湖到盛唐的《霓裳雨衣曲》年代。然而宮廷教坊和各朝官府並不永恆,民間才是永不消亡的沃土。唐代有“梨園子弟散如煙”,宋代有多次“罷教坊”下放樂工的記述。這樣泉州的戲曲為什麼能長期在民間傳承就順理成章了。

史乘記載,南唐末年的成都,“弦管誦歌,盈於閭巷”的歌舞昇平景象,為什麼時至今日還在泉州古城存活?為什麼宋代教坊的樂神“孟昶朗君”唯獨留存在泉州?如果沒有來由,豈不是無源之水?答案應是,南外宗定居泉州從皇家教坊帶來的,並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成為獨一無二的遺存。

南音崇奉的保護神孟昶,是五代後蜀的小皇帝,他政績尚可,“蜀中久安,斗米三錢,金幣充實”,又是一個作曲家和音樂發燒友,親自寫詞作曲,還創建了一個龐大的皇家音樂教坊,終使國家成為歌舞之邦而國破人亡。他至愛的一個妃子花蕊夫人,才貌雙全,《全唐詩》競收入她的宮詞整百首,稱為詩詞名家或不為過。西元965年,強宋壓境,後蜀投降,舉族盡解汴京。第二年宋太祖毒死孟昶,擁花芯夫人入懷。宋太祖亦重視禮樂,依唐制創建了音樂教坊,人數達400人,這中間就有139人是後蜀的優秀樂師。

花蕊夫人並不花心,她畫了孟昶的繡像,時常祭拜。久而久之被太祖發現,她應急編了個美麗的謊言,稱張掛的是張仙的神像,祭拜是為了多得子。皇帝難得糊塗,順水推舟地封“張仙”為“郎君大仙”,每年享受春秋二祭。這故事是真是假或真假各半,都發生在千里之外的成都和開封,和泉州八鞭子打不著。為什麼對“郎君大仙”的崇拜和祭祀,唯獨在泉州南音界傳承至今?源頭應在後蜀的樂師融入宗教坊後,感念舊主及花蕊夫人而逐漸形成的信仰。南外宗定址泉州以後,隨著生存環境的安逸,又重操“教子孫僮僕習學歌唱戲舞”,亦成為精神生活的必需,加之當時朝庭有定規,外宗正司可以從京城教坊中延請樂師來教授歌舞戲曲,南外宗作為南宋最大的外宗司,延請宮廷樂師那是理所當然的事了。一百多年間,南外宗戲班不斷組團,亦不停散棚,南音、南戲這條長河便注入了繁華的刺桐港。隨著大港的衰退,眾多歷史和文化便一點點沉積下來,成為泉州的傳家寶,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

聽東道主的講述,西安友人有通音律者言,泉州的戲曲“秀而無骨”。我說,陝西的秦腔“一如吵罵”。其實,山川不同,便風俗有別,風俗有別,便戲曲存異。普天之下人難同相,音不同腔,何況戲曲乎?均是天籟、地籟。人籟的共鳴啊!友人然之。

地址:泉州市區華僑新村五排華新公寓302

電話:15659077233

台長: 秦島
人氣(12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