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問過孩子:「麵包店有什麼?」孩子林林總總說了一堆,實際看過麵包店之後再來省視孩子提到的是否都有看到?有看到的打勾,沒看到的打叉,目的是什麼?再一次利用到這一張圖表?用過之後呢?我已經搞不清楚我的目的了!我只想讓孩子增加去看表格的機會,不要老師整理過的任何圖表只欣賞過一次就不再去看了,怎麼吸引孩子去看?孩子為什麼不去看?是因為孩子對這張圖表上過多的文字感到陌生?還是這些討論和孩子的相關性不大?又抑或是我不該期待孩子天天都到圖表前報到?孩子每一次的討論都要留下記錄嗎?什麼樣的圖表需要呈獻給孩子看?而哪些圖表又是只要孩子討論過就可以丟棄的呢?好難抉擇!!
「我們討論了那麼多關於麵包店的事情,不知道有沒有可能自己開一家呢?」我這麼問著孩子,孩子開心的歡呼,我請孩子圍成圈,繼續上一次發給便條紙的方式進行討論,孩子說:「又來了!」我不懂!為什麼孩子會說這句話,但我清楚的知道孩子的這一句話讓我感覺很不舒服,好像是我逼迫著他們作一件他們很不願意做的事情一般,或許是因為我帶著這一點怒氣和孩子討論,也或許是孩子對於開店並不是很熟悉,因此討論的過程有點令人挫折,我必須時時提醒孩子不要和旁邊的人聊天、不要拿著便利貼玩耍、要注意聽別人說過的話不要重複…,我很疲累,孩子應該也很意興闌珊,我對於接下來的課程感到茫然與害怕,
「真的要開麵包店嗎?孩子真的有興趣嗎?孩子的反應是興趣還是興奮?今天的團討氣氛不佳,是否代表孩子先前只是一時的興奮,而不是真的有興趣?真的有氣氛不佳嗎?還是我自己的情緒不佳?」我在心中問著自己,再看了一看討論的紀錄,我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但其實孩子提到了許多還沒去參觀之前沒提到的用具,表示參觀麵包店之後對孩子來說是有些東西沈澱的,紘提到:「抹刀,抹奶油用的。」
如說:「裝飾蛋糕用的果醬。」在參觀的時,裝飾蛋糕的大師傅用一種透明的彩色果醬來為蛋糕上色,大家都直呼漂亮。
我問:「我們需要用那種果醬來裝飾蛋糕嗎?不能只用巧克力醬嗎?」
如:「那這樣都黑黑的,沒有彩色。」
峰:「我們又不會畫圖案,不用那種果醬。」
菁:「我們可以畫我們會的啊!又不一定要畫跟師傅一樣。」孩子們自己試著解決問題,也試著為自己的想法作爭辯,這都很好,我希望在討論的過程中孩子可以聽別人說,也可以回應別人所說,這才叫做溝通!
果說:「色素。」
我問:「為什麼要色素?」
果:「就是要讓奶油變顏色啊!」這一樣素材也是參觀過麵包店之後出現的。平還提到擠花器,但他不知道那個東西叫做擠花器,只知道是:「把奶油放進去尖尖的一個袋子裡,可以擠出來的。」
真說:「要一個可以轉的台子。」參觀時有看到廚師阿姨將蛋糕放在一個旋轉台子上方便做裝飾,但是要一個轉的台子似乎不容易。
我問:「可是如果沒有台子呢?」
紘說:「可以自己做啊!」要自己做啊?這可能很不容易唷!
我問:「一定要台子嗎?不能放在桌子上面就好嗎?」
如說:「也可以啊!可以自己轉。」說著說著便表演起轉的動作,很不錯唷!
紘又提到:「要讓蛋糕邊邊的奶油弄出花邊的。」廚師阿姨用一片鋸齒狀的塑膠片刮出蛋糕側邊奶油的花邊,我也不知道那個咚咚叫什麼,張老師說:
「就叫”鋸齒刮刀”吧!」其他孩子也同意了。
昱提到:「蛋。」對喔!從頭到尾都沒有提過蛋這一項材料耶!
昱補充說:「沒有蛋怎麼叫做蛋糕?」真是很好的補充。
紘還提到:「廚師的衣服。」是啊!這也是我預設的課程之一,我希望孩子不僅僅做食物,還會有人製作廚師的裝備。
孩子的討論告一個段落,我該再一次為他們歸類嗎?我該因此而打住腳步嗎?又要再一次尋找孩子的興趣?我真的不知道怎麼看出孩子的興趣,課程在今天之前讓我很有自信,但是今天卻讓我的自信完全碎裂,星期一再來看看孩子的反應吧!一直沈浸在自己的挫折情緒中並沒有幫助。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