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1-10 23:46:33| 人氣2,9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電影【漢娜鄂蘭:真理無懼】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想我今天下午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憂傷:今中午不睡午覺用力寫了千字,竟未能及時存檔,而傷心地存在著。不過回想起今天寫的有關蘇東坡養生或是黑澤明電影七個夢中的一個,那也只是一種避免自己文字流於凡俗的對世人期望的一種諂媚吧?!

晚上看到一部電影叫做【漢娜鄂蘭:真理無懼】,這部電影會讓我想到台灣一些總是為人民著想的政治人物,她傻嗎?的確,她們真的很傻!就像漢娜鄂蘭一樣,為弱勢辯護的真裡,總需要像梵谷的畫一樣,被趨炎附勢的政客踩在腳下,只有少數人看得出她們是正義的化身。

我們常常忘了自己的處境一心只想讓他人離開他所存在的渾沌,然而這世界注定某些人必須背負著罪與罰的指謫,即使他只是傀儡,但是為了保護其他利益者或愚蠢君王的邪惡政策,如他不犧牲,被犧牲或被人人所質疑的,最後竟然是保護公平正義的反對者。這好像是一層一層塗抹漆色的幻影,被正直人刮掉它的漆之後的下場,他們這群反而變成了全民公敵。你說這裡頭存在些什麼具體的思維呢?或許人們無法判斷什麼才是真理,而變成人人期待的處罰才是真理。


 

電影介紹:


 

「拒絕思考,讓一般人犯下巨大惡行。」─ 漢娜鄂蘭

  1960年,以色列綁架了納粹劊子手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展開世紀大審。逃過大屠殺的猶­­太女思想家漢娜鄂蘭,決定親臨審判報導。聽著艾希曼的自白,漢娜發現眾人眼中的惡魔­,­其實只是「依法行政」的平凡人。漢娜壓抑著曾遭迫害的創傷,冷靜刻劃對審判的觀察­,不­但提出「邪惡的平庸」,更大膽指出猶太人也是悲劇共犯。文章在《紐約客》刊出後­輿論譁­然,讓她飽受攻訐與威脅,甚至愛的人也背離她。但她毫不畏懼,持續捍衛思想,­終生論述­邪惡本質,掀起20世紀思維狂潮。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美國政治理論家,猶太人,原籍德國,以其關於極權主義的研究著稱西方思想界。她常被稱為哲學家,但她本人始終拒絕這一標籤,理由是「哲學關心的是單個的人」,而她的著作集中關注「生長繁衍於大地之上的人類,而非個人」,因此應該被視為政治理論家。鄂蘭出生在下薩克森州林登市(今漢諾瓦)的一個世俗猶太人家庭,在哥尼斯堡(現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和柏林⋯⋯
度過成長時期。她在馬爾堡大學求學時師從海德格爾,並從此與海德格爾發展出亦師生亦情人、時斷時續的長期關係。由於後者對納粹的同情,這種關係也頗遭非議。在一次與海德格爾分手後,鄂蘭遷移到海德堡,並在那裡接受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佩斯的指導寫作博士論文,主題是中世紀天主教經院哲學家聖奧古斯丁思想中的愛的概念。1929年鄂蘭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但由於她是猶太人,無法獲取教授學術資格認定(habilitating),她也就不能在任何德國大學授課。1933年,鄂蘭離開德國,前往法國巴黎,在法國逗留期間,鄂蘭還致力於救助猶太難民。隨著二戰爆發,法國部分領土被納粹德國佔領,德國佔領當局逮捕猶太人並將其送往集中營,鄂蘭不得不再次流亡,離開法國。1940年,鄂蘭與德國詩人、哲學家海因里希·布呂歇(Heinrich
Blücher)結婚。1941年,在美國外交官Hiram Bingham
IV的幫助下,鄂蘭與丈夫和母親前往美國;鄂蘭抵達紐約後成為當地德國猶太僑民中的活躍分子,並為 Aufbau
周刊撰稿。二戰結束後,鄂蘭與海德格爾恢復了聯繫,並在德國的一次去納粹化聽證會上為其作證。(參考維基百科)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年9月26日-1976年5月26日),出身自一個天主教家庭,德國哲學家。他認為:如果一個人被畏懼壓倒,他就進入了「不真誠的」(inauthentic)生存狀態。人失去了自己的存有意義。這種態度是「沉淪」[fallingness,Verfallen],即此有避開自身,讓自身沉淪於日常的一般性事務中,與俗世共浮沉。
我們總是看著「人人」,配合「人人」,將自己的獨特性磨平。在面對這麼一個孤獨局面時採取決斷的態度,並且敢於承擔自己的唯一性和個體性,那麼此人就可說是進入了「真誠的」(authentic)生存狀態,並意識到這個狀態的含義。「此在(dasein)是為存在本身而存在的存在」牽掛(Care)被視為緣在(Dasein)與世界之間的基本關聯,並且是「緣在」這個世界中,獲得意義的基礎。在日常生活中,此有通常都不是我,而是別人,而其存在方式是人人(they)。我們總是看著「人人」,配合「人人」,將自己的獨特性磨平。愈是忽略它,「人人」的支配力愈強。「使存在者之被規定為存在者的就是這個存在,並據此,存在者得以被領會。」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有一種屬己的而有待實現的潛能,並不得不面對自己的死亡。當人面對死亡時,才會停止對世界的憂慮和擔心,從陷落中孤立出自己,成為真正的存在。(參考維基百科)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官方網站:
http://youtu.be/RwMMQjJJogg


 

延伸推薦書籍


 

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
作者:Hannah Arendt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十六年後的1961年4月11日,在以色列耶路撒冷法庭中,展開一場令全球矚目的納粹戰犯審判。審判的主角阿道夫.艾希曼(Otto
Adolf
Eichmann)是納粹德國在東部佔領區內「尤太問題」的執行者之一,雖然並非納粹政權的高層決策者,但在尤太人滅絕上仍扮演重要角色。


 

  國際著名政治學者漢娜.鄂蘭全程參與此次的審判活動,透過現場的實際觀察,以及對歷史的大量分析,提出了「邪惡的平庸性」的概念。邪惡本身並非得如希特勒般狂暴,而是可以平凡無奇地展現在任何人身上,並且其發揮的作用絕對不亞於血腥屠夫。本書在1963年出版後,受到廣大注意,也引起許多反彈。但即使經過數十年後,這本書依然是理解尤太歷史、納粹德國,甚至正義與邪惡問題的經典作品。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4637

 

台長: 飛天馬
人氣(2,93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電影情境 |
此分類下一篇:陳文茜翻譯Leonard Cohen的Suzanne的一段
此分類上一篇:被偷走的那五年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