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重內在情感的描述,常是女詩人詩境上著眼所在。我無意凸顯「女詩人」
此一字彙,只是由於主客觀環境影響,衍生其柔順含蓄的潛在個性,像難以掙脫的咒語,隱約左右著她們的生活。
當歷史潮流勇健地邁入九○年代,女性主題的再認識,女權運動振臂而高呼,在在揭示其覺醒的聲息。我們知道,一旦「女性」成為議題被擺上抬面,本身即呈顯男性沙文色彩的岐視,問題是,這也不是個正常的社會,這些不很悅耳的聲音,我們著實需要。
葉紅小姐一九九二以降所發表的作品,我們似乎可以將其思想脈絡逐一串連,做適切的討論。筆者無意為葉紅貼上關乎「女性主義者」的標籤,只想就文本觸角所及,提供讀者些許可供辯證的軌跡。
青年男女面對愛情不免憧憬與幻想。幸福快樂的生活,只存在於童話的未來式,婚姻世界是現在進行式裏滿佈酸澀的甘果,初涉詩文學的葉紅,在一九九二年,寫出了傳統價值下,極具宿命的判斷,詩的意圖在當時沒有絲毫顛覆的意味,有的只是對命運的屈服,且尋求另一種深化,自問:「這是愛的刑罰﹖」
指讓環緊緊圈住
再沒空隙
指問
這是愛的刑罰嗎
環 笑而不語
指蜷曲
緊緊的扣住了環
套在指上的信物,成為愛的刑罰,婚姻帶來的滿足,同時也是一種人性的束縛。
經常,我們都用一半的自己面對世界,另一半則活在夢裏。夢正如同意識的外爍,像遠天一顆高懸的星星,永遠澄明又遙不可及。仍有一絲冀望吧﹖在半夢半醒之間:
我躺在樹蔭下
聽蟬伏枝枒上
鳴一生的清亮
風搖晃一齣齣
半醒的夏夢
老鷹以影子 愛撫地球
小溪粲然 溜滑過山丘
夢正裸著
陽光急急竄入
褪去最后的衣裳
夢托住天堂
綿綿密密地
轉動 轉動
啊
無數偷窺的眼眸
「無數偷窺的眼眸」,彷如偽善的人心,慣用規範來摧折個人的情愫,隨著
一九九三年葉紅發表的〈樹蔭下〉,我們當可聆聽;蟬「鳴一生的清亮」,而主敘者樹下發著「半醒的夏夢」,且不時以「愛撫」、「裸著」、「褪去最後的衣裳」等詩句,表達出形體解放的渴想。至若兩性的迷思,作者在〈亞當的門〉一詩,有更精采的演出:
遇到他的時候
他帶著一扇
我從未見過的
門
好奇拉著我的手
穿過墜落的開始
(撒旦笑了
以前的世界只剩下一半)
以前的世界是天真浪漫的世界。牽手前對幸福的嚮往,牽手後為何成為墜落的開始﹖在這裏,我們不妨前往巡禮,詩人的〈理想國〉:
女人還原成骨
回到胸膛
男人懷抱著寂寞
沈入泥土
舊約創世紀,有這麼一段故事。書上說神以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的鼻中,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叫亞當。神又怕他一個人孤單寂寞,便趁他熟睡中取下一根肋骨,造一個女人。追隨亞當。
葉紅詩裏的信息,明白告訴我們。把肋骨歸還男人吧,不再為其附屬;但另方面又憂杞地指出,男人無女人陪伴,終需回復混沌中的一粒塵埃。詩中的矛盾不也反映現存環境,極具關注與調適的現象。
相對的世界,是非全取決在人為的判斷。然而絕大多數,發言權仍掌控在父系的權杖中,女性遭遇的不平可想而知,儘管現代社會對女性頗多優渥,但心靈上,每位婦女周遭,總存在有形無形的警察,時時以傳統的面貌,來侷促她們的舉止言行。
詩即是夢的浮屠,也該有發抒情緒之意見。「撒旦」被喻為黑暗及邪惡之魔鬼,是不是也像長期制約下,被符號化了的象徵呢﹖葉紅提出了可貴的質疑:
為誘惑
撒旦該被棄絕
我猛然回頭
追趕失去的召喚
詩,〈撒旦在轉角處〉節錄
在地窖中摸索
幾近完美的臉孔
就快要捏塑完成
拋下黑暗的時刻終於盼到了
階梯頂端,倏地瀉下一道亮光
映現一張如微曦的面容
不十分真切
那隻令人悸動的眸……
忍不住,我輕喚「使者…!」
神祕的交互感應,他低聲
「是撒旦 」
藏起美麗卻未完成的面具
又一次我向幽寞深處陷退。
詩.〈撒旦的臉孔〉
誰在操縱人的行為模式﹖誰在破壞人所存有的天真﹖誰都該戴上面具,去迎對不真實的群體嗎﹖
詩是跳舞,散文是走路,舞蹈的呈現,無疑是接近詩與美的,而多數時候,不管你認同與否,我們都走在現實的路徑上。文學之於人生,總像夢能提供一股不可抗拒的魅力。
好詩是在激發思考的。詩人透露的信念,模擬生活感受,進而飛行在知感交融的國度,用一種溫柔又銳利的批評,質疑充斥熱情、包袱與無辜的年代,其間隱含自我超越的探險,當想法表諸文字,更確定思考的成立。「撒旦」系列之作品,發表於更貼近今日的一九九四年。
如果我們承認詩像情感的記錄。那麼必先像日記般誠懇地面對自己。詩人的志業不在如何優秀,如何偉大。但你必然不會反對,還原純深美善的本體。至少,在詩篇築的夢土上,那失落的性情,我們找它回來。
--原載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九日台灣時報台時副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