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有太多分手的經驗,而我個人奉行的原則就是:分手,最好是乾脆俐落,至少一年內不要再聯絡。這樣子,也許將來還能成為朋友,會否復合則要看緣份。
如果分手也分得難捨難離,愛恨糾纏,並不斷地以各種藉口或途徑去「關注」對方的動態(如分手後對方是否仍很掛念自己、是否有後悔過、是否過得很好、是否很快就有了新伴侶等),只會讓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淵,使自己(或對方)也難受。
這世上,總有一些情侶在分手後才發現對方原來是自己的最愛,於是又想盡辦法希望挽回感情,重燃愛火,然後步入婚姻的殿堂。這是美好的事,值得祝福!
但我個人的經驗是:一對情侶走到分手這個地步,多少都反映了這段關係已存在很多問題,諸如性格不合、欠缺親密感和信任感、熱情不再等。
既然如此,大家都應該正視問題,給對方一個冷靜的空間,好好地反省問題的根源。在問題沒有辦法真正解決的情況下,分分合合,繼續糾纏不清,只會讓關係惡化,慢慢由愛生恨,為大家都造成嚴重的心理陰影和負擔。
其實分手最痛苦的地方,並不是失去了一個(不適合自己的)戀人,而是失去了感情的焦點和生活的重心,嚴重者則是完全失去了生存的意義和價值,整個人變得虛空和慌亂。
分手,即便是「正確的分手」,在外人眼裏,都是「失戀」,即等同「感情失敗了」。
不論多麼應該的分手,都會對自己或伴侶造成情感上(及尊嚴上)的傷害。身邊的朋友也絕對不會在你宣佈「分手」後而為你歡呼慶賀吧?!
分手,總是與傷害連在一起的。且分手後,也多少要承受外界的眼光和壓力。
這一切才是讓許多人明知道兩人應該分手,但最終又後悔或不甘心分手的主因。
說到底,分不了手或承受不住分手後的傷痛,最根本的原因,也許無關乎兩個人的愛情,而是我們無法承受分手後所帶來的重創和衝擊,也不想面對分手後的局面。
對於此,我覺得很無奈。許多人害怕承受「更大的痛苦」,所以寧願留在一段讓自己和對方都「頗痛苦」的關係裏。
人生的出路,本來就不多。「兩害相權取其輕」,有何不妥呢,這至少也是理性的做法呀?!說不定,也是一種人生智慧呢?哪裏有完美的愛情關係呢?我們不是都應該學習接受現實和不完美嗎?
這問題我不知道怎樣回答,真是要看當事人的想法和生活取態。
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我個人對於「劣質關係」的忍耐能力卻很低,所以很難長久地接受妥協的感情,委曲求全、苟且偷安。
談過那麼多段戀愛,在我心裏真正留下烙印的並不多。因為「劣質的」我都盡量讓自己忘記,只記取當中吸取的教訓。
遷就和接納,我不是不懂,但一定有一個限度和底線。有一些舊情人,在我看透了他們的品性後,我就是無法全心全意地再愛下去。無愛了,還留在關係裏,幹什麼呢?因此,分了手,我絕對不會後悔,即便分手後我過得非常悲慘和潦倒。
回想過去,並沒有任何一段感情我是後悔分手的。
但讓我內疚或難以忘記的是:分手的方式,不管是我或對方提出,有時候真的是太殘忍了。人,還是應該存點慈悲之心,即便不愛對方了,也不要用極端的手段傷害對方!畢竟曾一起走過一段日子呀,也是一種緣份。
和平分手而不拖拉,確實需要點智慧。
我的建議就是:說清楚之後,就不要讓自己或對方再存希望或有機會去追問「如果........」。分手,一定要乾淨俐落!這才能放生自己和對方!
記住:「沒有了你,這世界依然運轉,沒有了你,我還是能活下去的!」
以下是「現代男女情色解碼」課程裏「分手的藝術」的筆記,與大家分享:
分手的藝術
I. 如何判斷「分手」的時候到了?
- 出現「積極的逃避」行為 e.g. 即使盡力去想別的事情,但分手或被甩的念頭仍不停地冒現出來。
- 出現負面的言行狀態和不明原因的病痛:
- 「消極的侵略性」行為:e.g. 對方所做的每一件事,你都看不順眼;或你常常做一些事故意激怒對方,希望對方厭煩你。
- 出現全盤否定感情的傾向
- 有秘密隱瞞伴侶、沒意欲與伴侶分享快樂和分擔苦惱。
- 在沒有溝通的情況下,關係中的一方突然對生活模式作出重大的改變
- 經常為同一件事情吵架
- 反復地為應否分手而受盡精神折磨
- 性關係惡劣
II. 男女分手的原因及對分手的處理手法
1. 男人對分手的處理手法
- 男人很少主動提出分手,因為大部份男人都不想背負拋棄女人的罪名,亦深深畏懼對女方造成傷害。即便有意分手,男人亦傾向採取曖昧不明朗的態度。
- 逐漸減少來電和約會的次數,頻頻以「工作很忙」等藉口拒絕會面。
- 故意疏忽或無視女方所提出的要求(如希望去某餐廳吃飯、去某處共渡假期等)
- 故意貶抑自己,希望以婉轉的方法讓女方主動放棄關係:「我配不上妳!」、「我不如妳想像的那麼好!」
- 若女方直接質問:「你是不是有了別的女人?」、「你是想和我分手吧!你真的很絕情!」男人也多半以半憤慨或含冤的曖昧姿態回應:「你想怎樣想就怎樣想,總之,我這樣做只是不想辜負了妳。畢竟女人的青春有限!」
- 大部份男人的愛情都具有曖昧性,即便是為了新歡而決定與舊愛分手,亦不會採取太決絕的態度。原因有二:
- 男人比較多情,即使移情別戀,仍會對舊愛存有不捨之情。
- 男人與不同的女人交往時,常會互相比較,如果與其中一個女人交往不理想,男人便可能會回心轉意,希望能與之前相處較佳的女人修復關係,再續前緣。
2. 女人對分手的處理手法
- 女人一旦有意與男人分手,會清楚表現在言語行為上,如流露出對男人的嫌棄和不滿等。
- 女人若決定與男人分手,態度會比較決絕明確,有時甚至會因為過於坦誠而說出具嚴重傷害性的話。
- 當愛情之火燃起時,女人會感情激烈澎湃,為愛傾出一切;但當愛已不再,則會毫不留情,毅然放手。
3. 男女分手的原因
原因 男人 女人
對自由的渴求 27% 44%
性格不合 27% 32%
欠缺支持 19% 33%
欠缺坦誠和親密 8% 31%
欠缺熱情/激情 19% 3%
(1986年美國社會心理學研究資料 - 抱歉資料太舊了!大家只當作參考就好。@@)
III. 分手的藝術
1. 分手的心路歷程
- 否認 (Denial)
- 憤怒 (Anger)
- 討價還價(Bargain)
- 沮喪抑鬱(Depression)
- 接受(Acceptance)
2. 分手的操守
2.1 提出分手的一方:
- 不要挑剔或指責對方:即使想強化分手的決心,亦切勿以挑剔對方的缺點為手段,否則會造成難以預料的創傷或後果。
- 不要誤導對方:分手的態度宜誠懇和直率,不宜誤導對方,以免延長精神折磨或加深痛苦。
2.2 被甩掉的一方:
- 不要糾纏對方:拼命糾纏,只會引起反感,及折損自己的尊嚴。宜先冷卻一段長時間,給予空間讓彼此重整各自的狀態。
- 不要報復對方:由愛生恨,怨怨相報,玉石俱焚,最終只會兩敗俱。
IV. 失戀自處法
- 先處理心理失調(喪失尊嚴和自我認同感)所造成的情緒波動和痛苦 e.g.盡情哭泣發洩、找朋友傾訴或出外散心。
- 絕對不宜做的舉動:哀求死纏以圖挽回感情;向對方不斷追問永遠得不到滿意答案的問題,如「你究竟有沒有愛過我?」;以「分手後仍是朋友」為自欺欺人的藉口,繼續曖昧糾纏下去;到處向人惡意批評對方或數落對方的不是;存報復心態,做出傷人傷己的舉動。
- 心情稍為穩定後,嘗試列寫情感痛苦的四個面向(即憤怒、傷心、害怕、後悔),以感受自己的深層感覺,釋放負面情緒及達到自我瞭解。
- 自我反思及檢討
- 提示:不宜過份執著對錯
- 失戀的人,最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困惑中:「你不再愛我,是不是因為我有什麼錯?我到底錯在哪裏,你為什麼一定要離開我?」但關於戀愛的問題,從來就沒有簡單的對與錯、黑與白,因為它總是與最複雜的人性糾纏在一起。
- 愛情關係破裂的元兇是「愛情的消失」,而愛情消失不是個人意志可以主控的事情,不宜過於執著,徒令自己和他人難受。
V. 分手的正面價值
1. 重新認識自己和他人、洞識人性的奧妙
- 愛情關係是我們最愛又最怕的一面鏡。
- 許多人在親朋好友眼中的形象與在愛戀關係中所呈現的個性相差很遠。
- 在愛戀關係中,我們有機會檢視自己和他人的本性,探觸到深層的面向,如自私、懦弱、善妒、缺乏自信、強烈的佔有慾等。
- 有時,為了維繫關係,部份的本性會受到壓抑和隱藏。往往到了分手或關係破裂的一刻,我們才有機會察覺到關係的「本真狀態」、深入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本性。
- 「愛情是鋒利的兩刃刀,剖開我們靈與魂中間的缺陷,同時也刺激我們追尋生活中最完美的情感。」
2. 重檢愛情對人生的意義
- 愛情現象學:
- “Zuhandenheit” :事物被日常地運用、運作無間、視為理所當然的狀態。
- “Vorhandenheit”:事物被純粹地擺放在眼前,被視為考察對象時的狀態。
- 德國現象學家海德格指出人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交遇時的最原先方式,並不是對它們產生知識的興趣,而是去操作它們、運用它們。亦即是事物最原先地呈現的方式是的Zuhandenheit ,而非Vorhandenheit 。
- 許多人或事的意義,是在出現問題之後,才得以呈現。愛情亦不例外。分手是悲痛的,但它往往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良機,讓我們重新檢視我們過去的愛情生活,認識它對我們生命的意義。
3. 豐富人生體驗和記憶、增進感情智慧
- 縱然離別會造成短暫的傷痛,但只要懂得從分手中成長,從失敗中站起來,積極地面對過去的得失對錯,並珍視過去感情的經驗,就會發現分手的經驗不但可為人生增添了一段難忘深刻的記憶和體驗,也會讓人增進不少人生和感情的智慧,對人、對己、對愛情、對世事的變幻,都會存有更多的包容和體諒。
VI. 補充:以新戀情治療舊情傷?
- 最有效也最危險的治療法。
- 優質健康的親密關係對治療舊有的創傷有神奇的功效。
- 但若是基於以下三種原因開展新戀情,則相當危險:
- 報復心態(向前任示威,對現任並無真感情)
- 補償心理(依賴新關係彌補之前所受的傷害、不斷向新戀人苛索肯定或提出不必要的考驗)
- 逃避問題(在未認真反思和檢討過去戀情問題的情況下就貿然開展新關係(舊問題往往會在新戀情中重覆出現)。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