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心
誰能真正做到沒有分別心呢?
這讓我想起,佛陀十大弟子中的大迦葉尊者,他扥缽的時候是只選擇貧窮的人家,因為他認為貧者此世很可憐,所以為了給貧窮人家積聚福德,因此總是選擇貧戶扥缽化緣。而很有趣的是,佛陀的另一個弟子須菩提,卻完全相反。總是選富人托缽。因為他認為貧苦人家,自己生活都難以維持,心有餘而力不足,他不想再增加貧者的負擔。所以,佛陀就講話啦:「真正的乞食法,應該是不擇貧富,不分穢淨,嚴肅威儀,次第行乞。」
不管是向富人或向貧者托缽,兩大弟子都落入了分別心。分別貧與富,並各自有自己托缽的理由。而富者與貧者的福德因緣,似乎就取決於兩人的決定了。
看了兩人的故事後,自己也頗有感觸。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一種情形,就是當對自己有利的時候,會選擇寬待自己。當對自己不利時,會不自覺的選擇苛待他人。同一個事件,卻有不同的標準,無法真正做到對自己和他人一視同仁。因為,大家比較容易為自己著想,所以,因為分別了你與我,因此,對待的方式也會跟著不同。
親疏的分別,似乎是一種本能與天性。如果沒有策發大悲心,哪能把眾生與自己一視同仁?有時,連父母對小孩,都有可能不小心就做了比較而去分別。一個孩子乖又聽話,一個皮又不聽話,是不是久而久之就會比較疼愛那個比較乖的?我不是很清楚是否真會如此,但是,以我身為母親的角色而言,我對兩個孩子,是真的都一樣疼愛,沒有分別。但是,的確會憂心比較讓人操心的小孩。不過,在對待孩子的疼愛心上,捫心自問,我對兩個孩子真的是無二無別的。畢竟都是自己懷胎十月生下來的。
說到這兒,就想到我的學生。那麼,我可以把我的學生當自己的孩子來疼愛嗎?老實說,我做不到。我很疼學生,很有耐心,對學生可以很有耐心,這是我學生的福利。他們的待遇,在對待他們的態度上,其實比我對我的小孩好太多了。我對自己的孩子,比較沒有耐心,很容易抓狂。但是,我對學生卻不會這樣。這就是差別待遇。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我不能對我的孩子態度更好些?是因為太親嗎?所以,耐心就沒了。和學生因為沒那麼親,所以,反而耐心十足。我一直在深思這件事情,尤其,每次生兒子氣時,就開始檢討自己,為什麼我面對他就如此容易抓狂?有好幾次,我對他生氣,當下我就後悔了。深深感覺自己的不對,我耐住性子去幫學生解決各種問題,為什麼不能用同樣的耐心來對待自己的小孩?我也安慰自己,替自己找了一個很好的藉口,那就是:學生不會像我孩子那樣的頂嘴,所以,不是我的錯。一切都是孩子自己造成的,如果他不頂嘴,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但是,真是如此嗎?我沒有遇過學生頂嘴嗎?當我在課堂上要求自己不要生氣的同時,為什麼無法用同樣的心情與標準來對待自己的小孩?這一切的癥結點,在哪?結論還是:親與疏。這樣的親疏問題,是造就自己失去耐心的原因。自己的小孩,自己會認為是自己的,所以,有絕對的權利去教導。然而,不是自己的小孩,權力自然沒有那麼大,於是,因為社會化的洗禮,因為職業的關係,因為要尊重家長,所以,要量力而為的去教。而自己的小孩,先罵一頓再說。這,就是說的分別心。
很多人被抗議,為何對他人都比對自己的家人好。耐心夠又足,為什麼?其實,這個思慮是錯的。人,自私的成份還是居多。因為一份求好心切的殷殷期盼,過度的期待,在希望落空時的反差上,讓身為父母者很難接受自己的孩子沒表現好。所以,一切的失去耐心,都是因為「太愛」,所以「太期待」,最後得不到時「大失望」,只好用怒氣來宣洩自己對孩子的期待落空。父母在生氣的當下,其實,是深深的無奈呀!
時常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就會很清楚明白自己的行為模式。也可以察覺自己所有情緒的變化與對事情放不下,皆因與自己的期待有著可怕的差距而引起的。
只要分別心還在,分別著你和我,我們就很難從這樣的親疏關係中逃脫。
佛法中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有時,連不認識的人,我們都可以給予關懷,更何況是對自己的家人呢?好好對待家人,不要用著關心的心,卻做著傷害孩子行為的事情。我們習慣去做認為對孩子最好的事情,但是,我們認為最好的,不見得對孩子是真正的好。跳出父母角色來看孩子,或許,自己就會看到自己行為上的不妥。
我感謝學生,在他們身上,我總是學到並體會到我對自家孩子不夠有耐心的事實。我希望,自己能把對學生的耐心,也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同樣的,我對我自己的孩子功課不是很要求,但是,卻絕對要求其學習態度及品性。我也希望,自己在對學生上,這一點可以更加嚴格的執行。
我在學生身上,在我孩子身上,看到了很多我自己的優缺點。我很慶幸,自己是老師,也是母親。可以讓我好好的比對學習。如果,我可以在修行路上更進步,我要感謝我生命中,這極其重要的兩方人馬。他們,是促成我進步的原動力。
希望,自己的分別心,不要再如此重。要對自家小孩態度再更好些,更有耐心些。期許進步。
黃湘於2015.04.23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