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6-22 16:02:57| 人氣22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80萬上班族有大腸息肉,息肉一定會癌化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根據統計,約有80萬上班族有大腸息肉,大腸息肉又分成腺瘤性息肉、發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其中,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癌化而來。

70歲的綜藝天王豬哥亮罹患大腸癌末期,癌細胞擴散轉移到其他等器官,雖然持續使用化療、標靶治療,但仍無力回天;若是早點發現大腸息肉並妥善處理,結果可能大不同。

【80萬上班族,有大腸息肉】

根據國健署今年5月發表的數據指出,大腸癌發生率已連續9年蟬聯國人10大癌症排行榜冠軍,共有1萬5764人罹癌,比前1年發生人數增加624人、約增加4%。

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曾針對國內千名30~59歲上班族,進行「大腸息肉發生與飲食習慣調查」,結果發現,大腸息肉發生率為7.2%,推估全台有超過80萬上班族有大腸息肉。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楊靖國表示,大腸息肉為大腸癌的前兆,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癌化而來;如果發現大腸腺瘤性息肉,建議及早切除以絕後患,能夠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楊靖國指出,大腸息肉有基因遺傳性,若父母兄弟姊妹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病史,就要提高警覺。另外,嗜吃紅肉、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日常生活久坐少動,以及肥胖、吸菸,也都是好發族群。據統計,國人50歲以上的盛行率約為20~30%,70歲以上大幅提高至50%,平均每5人就有1人患有高度癌化風險的腺瘤性息肉。

【大腸息肉早期幾乎沒有症狀】

楊靖國表示,正常的腸道為粉紅色的平滑組織,而大腸息肉是指大腸黏膜表面出現不正常增生的組織變化。早期的大腸息肉小於1公分,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超過1公分的大腸息肉,就可能感到腸胃不舒服,甚至造成出血現象。

根據醫師臨床觀察發現,大多數人因為大便形狀及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痛、腹瀉、解血便等身體不適情形,接受大腸鏡檢查而發現大腸息肉;或是50歲以上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才發現。

【大腸息肉分3種】

楊靖國形容,在大腸鏡底下,肉眼可以看到大腸息肉的外觀呈現為圓球狀、扁平狀,或帶有柄莖狀結構的隆起物,可細分為以下3種類型:

1.腺瘤性息肉:

外觀的顏色鮮紅,表面有明顯的微血管增生,好發部位為整個大腸,依病理組織分為管腔型、絨毛型以及管腔絨毛混合型,其中,以管腔型最常見,絨毛型最為惡性。患者偶爾容易有腸胃不適症狀,發生癌變的機率最大,約5~10%,發現時建議直接切除。

2.發炎性息肉:

又稱為「偽息肉」,患者常有大腸激躁症或是發炎性腸道疾病,如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及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由於大腸發炎潰瘍、細菌感染,導致大腸黏膜長出新組織,表面沒有明顯的微血管增生,好發部位為大腸發炎位置,患者經常會有腹痛、腹瀉等症狀。此類病患以藥物治療為主,改善大腸發炎情形,息肉也會消失,建議定期追蹤觀察。

3.增生性息肉:
大腸息肉中常見的良性息肉,好發部位為乙狀結腸、直腸,通常是小於0.5公分、外觀扁平狀的大腸黏膜突起,色澤與週邊黏膜類似或略為蒼白,患者幾乎沒有症狀,不會變成惡性腫瘤。

【腺瘤性息肉惡性高,及早切除防癌化】

根據統計,腺瘤性息肉未做切除,5年後有2.4%機率會演變為大腸癌,10年後增加為8%,20年後提升至24%。切除後可降低發生大腸癌的機率約76~90%,腺瘤性息肉的復發率約30%。

楊靖國強調,腺瘤性息肉最好及早切除,可以降低出血,並且避免癌化轉變成大腸癌。根據大腸息肉形狀、大小,選擇息肉切除方式,包括切片夾夾除息肉、息肉切除術、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以及大腸直腸部分切除、大腸直腸完全切除。

【大腸息肉大於2公分,容易有出血、腹痛的症狀】

腺瘤性息肉外觀為圓球狀、有明顯突出類似女王頭的柄莖狀結構,進行息肉切除術即可。大於2公分的扁平狀腺瘤性息肉,可採取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及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大於5公分的扁平狀腺瘤性息肉,因經內視鏡切除穿孔的併發症機率大增,建議進行大腸直腸部分切除,並接受腸道吻合。

楊靖國說明,大腸息肉超過2公分以上,容易發生腸出血、腹痛的症狀,扁平狀的大腸息肉沿著腸道生長,手術過程會先在大腸黏膜下注射生理食鹽水、甘油或玻尿酸使病灶隆起,再使用內視鏡電刀圈將大腸息肉切除。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出血量少、復原速度快】

楊靖國進一步說明,以往切除扁平狀腺瘤性息肉,多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處理,但2公分以上的大腸息肉切除往往受到限制,隨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的發展,可針對2公分以上的大腸息肉切除,且出血量少、沒有體外傷口,患者復原速度相對較快,平均住院天數約3~5天。他提醒,有服用抗凝血劑、預防血栓藥的患者,術前需停藥1星期。

一般人的大腸腸壁厚度僅0.2~0.3公分,且腸道內有許多皺褶彎曲處,使得進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的穿孔機率較高,增加手術執行的難度,考驗醫師的臨床經驗。

【術後一個月建議低渣飲食】

楊靖國指出,一般大腸息肉切除出血率約0.2%,2公分以上出血機率提升至2%,大部分的出血都可直接用內視鏡血管夾控制,減少出血及傷口破裂情形。

若經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大腸息肉的出血率約0~12%,大部分出血也可用內視鏡血管夾控制,穿孔的機率約1.4~10.4%,小穿孔可用內視鏡血管夾處理;如發生腹膜炎症狀則需緊急開腹手術,而延遲性穿孔的機率約在0.3~0.7%。

術後一個月需特別注意飲食狀況,建議以低渣飲食為主,避免吃易脹氣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並自行觀察是否有延遲性出血問題;若術後有發生腹痛、大量解血便、解黑便等症狀,則需立即回診安排檢查。

【7招預防大腸息肉上身】

1.少紅肉、高脂肪、加工食品:紅肉及加工食品中含有較多飽和脂肪,會延長食物消化時間,增加大腸息肉發生機率。

2.多高纖食物:蔬菜、水果及全榖類食物,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天天五蔬果加速糞便排出、預防便秘,預防產生大腸息肉。

3.規律運動:每天運動30分鐘,每星期至少5次以上,有助腸道蠕動,降低大腸息肉發生。

4.正常作息:養成規律作息、充足睡眠、避免晚睡熬夜、吃宵夜,減少內分泌失調及腸道負擔。

5.定期糞便潛血檢查:50歲開始,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應該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6.50歲前接受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若從未做過大腸鏡檢查者,建議至少在50歲時接受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可透過窄頻光照射觀察息肉微血管狀況。依據微血管分布狀態,評估為良性或惡性,再進行息肉切除並送病理檢驗,根據檢驗結果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式。

7.曾切除腺瘤性息肉者定期大腸鏡檢查:病理組織分化良好者,建議每2~3年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病理組織分化異常者,建議依照醫生指示,密切接受大腸鏡追蹤檢查。

【家族性大腸息肉症,息肉成千上萬顆】

腺瘤性息肉通常不只1顆,可能有2~3顆,且容易復發,甚至有人的腸道內有數10顆。楊靖國表示,家族性大腸息肉症為顯性遺傳性疾病,30歲後腸道內可能多達成千上萬顆大腸息肉,變成大腸癌機率高達百分之百。他強調,家族中有人罹患家族性大腸息肉症病史,最好提早至12~15歲青少年時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確診為家族性大腸息肉症,建議進行預防性大腸直腸完全切除。

源自 YAHOO奇摩

有關網路行銷
1. 為何要建立個人或企業的品牌形象?了解建立品牌形象的重要性
2. 如何建立網路品牌知名度-何謂媒體行銷、網站行銷、臉書行銷、部落格行銷、口碑行銷、關鍵字行銷、間接行銷
3. 如何建立品牌知名度,大師來分享一下他們建立品牌知名度方法及策略
4. 三種簡單的方法輕鬆建立品牌知名度
5. 如何管理網路聲譽?好的網路聲譽要靠好的網路評價,好的網路形象=許多網路正面評價+沒有負面評價
6. 遇到網路奧客怎麼辦?網路聲譽管理注意事項
7. 發聲明稿澄清事實是網路聲譽管理常犯的錯誤之一
8. 網路行銷方式與策略
9. 電視、報紙、雜誌、廣告看板或電視牆等方式做廣告行銷效果分析
10. 如何透過社群網站FB臉書行銷快速傳播公司產品或服務
11. 如何透過企業官方或個人網站行銷打造公司企業形象好名聲提高成交轉換率
12. 如何透過企業官方或個人部落格BLOG行銷打造公司企業形象好名聲提高成交轉換率
13. 置入性行銷分析介紹及如何利用置入性行銷創造網路流量
14. 病毒行銷負面評價真可怕
15. 如何透過間接行銷打造公司好形象?如何轉換負面評價替公司加分?
16. 內容行銷
17. 評價行銷透過使用心得評價及比較,深入了解產品或服務的功能、實用性及性價比CP值,更能打動人心
18. 評價經濟揭開了全新的商業模式,口碑與評價深深影響著大家的生活以及每一個行為決策
19. 網路口碑行銷文俗稱葉佩文效用分析評估,請網路寫手發表業務配合文章的優缺點
20. 口碑行銷的威力,如何透過網路轉貼好口碑行銷打造公司好名聲

台長: 估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