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妨再回頭研究徐望雲:第一,感受的開掘。感受開掘尤其是被傳統詩詞研究者和接受傳統詩詞影響的詩家所忽略的,一講感受就現代詩如何如何,很少從感受角度吸取傳統詩詞營養,而感受是傳統詩詞深層的精華,非一般功力難以達及。「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干」(王安石)、「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謝枋得),此詩句細細品味,如嚼橄欖,愈嚼愈好,其原因是這些生活細節裡頭藏匿著感受基因。因深沈的心事而深發感受,因感受而怕觸動心事,這是感受的主體表達方式。而蘇軾的〈花影〉則是客體的表述了「重重疊疊上瑤台,幾度呼裡掃不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掃不去的花影觸動了詩人的感受,生活造成的情緒在一掃一送中波動,但波動在詩中的外在意象是花影這一客體,詩人的感受只是藏匿其中。
感受在詞裡也比比皆是,致使李清照「載不動許多愁」、辛棄疾「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明清詩詞無法超越前人也就在於此,不能發掘傳統詩詞精華──感受,不是模仿就是滑入說理的框架。徐望雲側重感受作用,整體地創造古典美學風範,沒有重疊抄襲之感,當代舊體詩創作極力追求而沒有做到的,徐望雲在新詩中做到了。例如「仰首之際,一片落葉/敲醒了滿山孤獨/一院深沈……而路喲/怎麼就遙遠了起來?/只為夢裡,了無牽掛?」〈獨白〉。徐望雲揚長避短,保留感受,大膽捨棄舊體詩用詞運意模式,代以新法:一是語詞意義呈差異連貫。用實感的「敲醒」連虛感「孤獨」,前面再加落葉,這樣沒有「敲」這一使動意義的詞去敲醒孤獨,讀者思維自然會滑入虛的空間,把落葉看作一段心事或別的有思想份量的什麼。二是創造二度三度感受。孤獨被敲醒,其為一度。路忽然遙遠了起來,得力的是又反手一筆「只為夢裡」,感受又進入二度空間。三是感受離開本位而活動。詩人以新詩手法把「掃不開」、「莫遣」、「惱人」等傳統的靜態感受發展成為路離開路自己遙遠了起來的動態感受。當然,感受的感染度不及古詩直接強烈這也是事實,但這不僅僅是徐望雲一個人的問題。
第二,意味的深化。徐望雲自覺或不自覺地在追求意味,詩人的追求由傳統意味到現代意味,由詩歌意味到意味詩,不管這些新詩用傳統方式在繼承傳統還是用現代方式在繼承傳統,不管這些詩作還處在意味的哪個階段,不管它構成意味的方式怎樣多向多樣,總的說來其繼承方式不外乎新詩思維方式和新詩的語言方式。一、理性聯想解釋非理性造就意味。「不屬於草原/也不關乎遠方的/飛翔/獨自在暗夜裡勾著/一點點潮汐的聲音」,這首〈立冬〉詩是徐望雲最成功的一首意味詩。鳥飛翔與潮汐聲本是非理性存在的,互不相干,詩人卻理性地用一個「勾」字聯繫,愈勾愈不像理性,鳥始終在勾著意味。用新詩越形聯結造成了意味,意味從傳統超出傳統。
二、文化作用自然啟迪意味。久遠久遠的傳說,「寂寞地/而且風一般/撩起秋后滿山落葉的回聲……」〈秋二帖〉。傳說撩起葉落,也許傳說很悲慘,但撩起落葉的「回聲」又如何?傳說寂寞地撩起回聲,這傳說是否還是傳說?詩以轉移情緒發洩對象的傳統繼承意味。這是文化啟迪自然,反之亦然。「一片落楓在秋夜飄進來/不經意的停在燈下……」這還好說,只是「突然憶起久年的什麼/而且,那時候我正在寫詩」〈秋意〉,這就莫名了。詩人如實繼承傳統意味,這意味保存在一個境中。
三、自然差比自然錯動意味。一個人〈回首〉的時候,想起風在南方結束,「山形便在夜裡 緩緩地 波動/起/伏/只剩了幾片燕羽在宇宙裡微微地/落……下……」。風靜之後,山形的動達到動的高峰,是山形的波動而喝退了風麼?風在南方結束與山有什麼關係?羽毛下落的微動是否顯示風靜之悲是否與山的波動相敵或相連?意味在差異之間,在傳統的異體差異之間。
四、避開此題突出此題深涵意味。一首〈望鄉〉的詩根本沒有寫鄉,只寫到了「那年秋末/所有的風霜都凝結成為/樹梢的一顆/星‧」,望鄉之心望鄉之愁幾時凝結在天邊的那顆星上?星與鄉愁有什麼聯係?沒有吧?痴心的視線又為何呆滯在此?所以,「一顆顆很孤獨的星/掛在樹梢,而在某夜/滿了一滴悄然的淚/落進一扇開向北方的窗裡……」。詩能意味因為轉變形態越體滲透,動用新詩的美學原則。
五、詞的輕重升降顯示意味。某個重量級的詞突然作響,「祝福,垂垂掛在簷前/風一過,就響起了」〈繾綣〉、「隨著晨曦而升起的山歌/輕輕地……/敲擊著我們的靜默」〈涼山初曉〉。詩中也有不作明響的詞,聲如沈鐘,叩之即響:「鏗然兩顆帶血的眼珠子跌落在/草叢裡,還定定地望著/天/空/。」。前兩者用的傳統方式,後者用新詩的現代方式。
六、補筆和遠筆忽作意味。詩人思念且寫詩〈給一位山裡來的女孩〉,「在東邊在靠海的山裡/住著你的家/他們說,有著/屬於瀟湘的靈氣/哦我想,應該吧!……」終於,相思的詩人按捺不住些些安寧守在一山煙雨,「這時,就會有輕雷在遠方/響起,而且/隱隱地……在我讀書的窗外」。這莫名的雷聲就是思念之情按捺不住的私情。一個補句借景,現代思維與傳統思維揉合,意味來得別致。
「還有兩位年輕的僧人/踏著寂寞的落葉/並肩走過/風來過,雨也來過……/(好個動人的夜啊!)」,情景已經完滿,意想不到後面又來幾筆遠景:「而對面那座/寒山/聽說/飄了些微雨……」〈山居日記〉。此山此處與對面有什麼關係有什麼默契?以新詩語言以傳統思維寫傳統意味,意味幽微。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