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老農夫 E-mail:@有事請教大家
留言:
昨天看了一部片子,《鋼琴教師》The piano teacher,整部片子看完後不懂在演什麼,導演要給觀眾的人又是什麼?我都看沒有?
有沒有哪位朋友看過的,可以幫我解說嗎?想聽聽寶兒,志薔與 u 的看法,真是一部奇怪的電影。
-- 2003-04-14 16:47:38 --
Homepage:
http://怪電影:鋼琴教師The piano teacher
------------------------------------------------------------------------------
姓名:u E-mail:@相當悲傷的話題
留言:
大雨持續滂沱,是說陰暗憂鬱話題的好時機嗎?我經常聽到這部電影,但我沒看過。我想自殘自虐自傷難以避免,若非如此,便是戀物的投注或者對象無著的飄飄盪盪,如此折磨人、又如此使人耽溺其中。殘酷如果著落在肉身,必然是令人心驚膽跳,但為何是心驚膽跳呢?我們日日吃食著獸類的屍體,我們又為何可以漠視這樣的流血背景無動於衷?
或者是因為整個社會價值系統都教導我們去漠視肉體其實具有開放的本質,我們便以為包裹或封閉的身體狀態才是常態,我們對血或暴力的恐懼因而被固著在一些固定的社會符碼上,比如說強暴、謀殺等具體行為。但是,這些具體行為之後,其實有更多的人性幽暗之處,不在這些社會犯罪的清單上。
這些人性幽暗處,像是對鄰居或朋友的嫉妒,對某個生命創傷的執迷不悟,在感情關係裡持續地被傷害或執行傷害,或者是無可名狀的憂鬱、無路可出的憤怒。這些幽暗,在某些時刻遭受壓抑,但卻又像水噴湧而出,總會不斷找尋釋放的路徑。
有時候,釋放的路徑會直接出現在性活動裡。但這些瘋狂或虐症的性衝動,指向的不是單純的性歡愉,更有可能是朝向對社會價值系統之壓抑的痛快反叛。因而,在表面程度上是性的變異語言,在其隱密的意義上,或者是基進的社會革命行動。
但這種革命,是終極的形式嗎?為顛覆社會戒令或感情關係的羈絆與壓抑,卻必須以對身體及性慾的懲罰和殘酷來達成,這不是非常非常令人悲傷嗎?尤其在這樣落雨的夜,悲傷變得潮濕起來。
-- 2003-04-14 19:35:43 --
Homepage:
http://不適合雨夜
----------------------------------------------------------------------------
姓名:愛了等幸福 E-mail:今夜的滂沱大雨@持續中...
留言:
看《鋼琴教師》的那一夜,
剛好一個才開始熟悉的朋友來找我,
我才開始在看,只好繼續看...
不知為何,那天我好頭痛,
那種時候跟一個你不是那麼熟的人一起看那部片,
竟然興起一股尷尬感,不是因為一些鏡頭,是因為一些彼此間的不瞭解所造成...
後來我們比較熟了,但是始終不會踏足各自的某一部份...也許這是人跟人之間的默契,我喜歡這種保持安全距離的默契。
昨天晚上跟影子說了好多話,
最近一個月,我們講了好幾大缸子的話,跟這春來的雨水有拼......
其實我們之間也有好多以前不會說的話,卻因為一起在這田上胡鬧、或去了小童那邊,而來的說話...當然也有我們各自生命狀態走到一個地方而來的說話...後來我發現語言的有限,實在不足以去訴說很多事情...昨天才知道影子一直不明白我之前在田上所說的「我逃走了,而她卻伴著另外一個人走了過來」是指什麼事情,令我吃驚著.....當時的我們並沒有在同一個介面上看待眼前正在發生的同一件事情......
人真的好複雜......
但我很高興,人們開始說話......
-- 2003-04-14 21:04:47 --
Homepage:
http://不知為什麼寫了這些話,也許是下雨的原因。
--------------------------------------------------------------------------------
姓名:寶兒 E-mail:@pauline
留言:
Dear 老農夫,
我想你說看不懂《鋼琴教師》,是因為不懂那樣的人。因為我不是那種壓抑的人,所以也不太懂。
我不喜歡這部片,感覺就是拍壞了。一開始看還行,看到後來有一種連導演都覺得太變態,於是厭煩地草草結束的感覺。(因為我看到後來真的覺得蠻煩的。)
你還是問志薔吧!
-- 2003-04-15 10:51:45 --
--------------------------------------------------------------------------------
姓名:寶兒 E-mail:@補充
留言:
演員的表現很好
活脫是那樣的人(特別是女主角)
詮釋音樂的部分
我也覺得很迷人
看電影再客觀都難脫個人品味
所以我說不喜歡
突然"客觀"想起來
該片還是有不少優點
-- 2003-04-15 11:00:53 --
-------------------------------------------------------------------------------
姓名:李志薔 E-mail:@追夢人
留言:
● 給 老農夫 :
看到寶兒點名要我談【鋼琴教師】。這部剛好我看過,還有點印象,也來談談。
基本上法國電影和好萊塢有一個很重要的差異,就是敘事方法上,不像好萊塢那樣講究流暢易懂。【鋼琴教師】在當年(2001年吧?)獲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第二)和最佳女主角獎。主要原因,女主角表演出色,把角色性格詮釋得入木三分,另一方面就是電影揭露了女性(所謂文化精英)的變態情欲和母女衝突等曖昧隱微的人性。其爆烈程度與戲劇性頗令人震驚。
故事中的鋼琴女教師,曾小接受良好教養,嚴格的家庭教育,在大學任教,並且是所謂高尚的文化教育事業,但女子背後呈現的,竟是一連串敗德的行徑。包括母女互相虐待,變態的老少戀,看A片,到露天電影院窺人做愛,以及種種自毀式爆烈的行為。它呈現的是一種完全扭曲的成長環境所造成的壓抑的人格。
「母女衝突和壓抑」該是影片最大的主軸。片中另一個對照組,被受母親期待的年輕女學生,其實含藏女教師往昔的影子,在競爭壓大如此大的表演精英環境裡,各種扭曲性格的惡行被已初現端倪。(拿來看待我們現在資優班裡學生間競爭的行為,也可嗅到類似的味道。)
另一個焦點該是情欲的處理。曾沒談過戀愛的鋼琴女教師,面對年輕學生的追求,其展現的欲拒還迎、又蠻橫專斷的變態處理方式,彷彿初經世事的少女,又存有老姑婆的自卑。這樣不成熟的心態,其實可以嗅聞到一路走來,她那嚴苛扭曲的管教背景。
導演並不花篇幅去展演過去母親教養她的過程,而是存留更多的空間和線索讓觀眾自己去想像(那是怎樣扭曲年輕人心靈的漫長過程啊)。導演只表現了女教師此刻忍無可忍、敗德、揮霍、自毀的行徑,其背後,該是一則幽暗滄桑的少女成長史吧。也像一則扭曲人格的心理學教案。
所以在這樣的主題情境之下,影像的調性盡量陰鬱壓抑。看似正常的日常生活背後,時時含藏著感傷抑鬱的氣氛,卻總爆發出難以理解的突兀行為。
電影的整體呈現其實並不是頂級的,但是女主角的表現卻很逼真精采。它有別於一般談鋼琴家的電影,總著眼於鋼琴家的人格和藝術成就。它把所謂的鋼琴家(或文化精英)去傳奇化,回歸到純粹人的觀點。他們也有愛恨和受扭曲壓抑的一面,並且往往比一般平凡人物還要不堪。
以上,只是個人觀點。
--------------------------------------------------------------------------------
姓名:寶兒 E-mail:@@
留言:
老農夫,
我之前說這片「變態」,並說「一開始看還行,看到後來有一種連導演都覺得太變態,於是厭煩地草草結束的感覺。」如果說,要描寫「變態」,我認為導演弄到讓觀眾「厭煩」,反而是極成功的。
引深角度台長686的一段文字:「看之前已有了心理準備,沒想到看完之後只有一個字:幹!這不是在罵導演拍了部爛片,相反地,這還是部極佳的影片。我相信許多觀眾看完他的前作「大快人心」(Funny Game)之後,心中也一樣會湧出這個字。這個字之從我心頭湧出是那樣地自然,只有真誠無偽的導演能夠去碰觸那人心中最骯髒齷齪的一面,而讓觀眾在體會了導演的哲學或企圖之後,也能極其真誠無偽地迎合導演,打從心底自然而然地吐出這個幹字。」
我如今回想,這是最貼近我第一時刻的感覺。
然而我會無情地說它不好。主要還是品味,另外一個原因是我當時使用電腦螢幕(還不是用家中的大電視),兩個小孩在旁吵鬧,我又必須東跑西閃的情況下看的,怎會覺得好看?
不過也有人(如686台長介紹我看的麥可)和你的想法一樣,覺得這片不「變態」。然而描寫變態並沒什麼不好,曾有好幾部描寫變態人格的電影,我便愛極了。(不好意思,我還是覺得女主角那樣就是病了。)
有了家庭和孩子 時間不夠分配 電影除非極愛
也不能一想再想 這就是我單純的觀影現實
麥克的台子打在下面 我要轉台去看文章了
-- 2003-04-16 21:22:29 --
Homepage:
http://mypaper2.ttimes.com.tw/user/yishung/index.html
--------------------------------------------------------------------------------
姓名:小童 E-mail:@
留言:
老農夫,
原來是這麼回事呀! 我昨天還在想可能我夠變態所以看懂這部電影....其實很多歐洲電影在觀看過程中你不得不去分析, 因為導演的手法對觀眾不友善, 因此觀看過程中我會專心的分析電影, 反而不會去想故事和我之間的關係, 直到觀看結束之後, 才有餘地去想....其實, 我看電影就是進行分析, 很少把自己投射進故事裡.
其實女主角的心靈狀態, 在她分析音樂的語言裡都表達出來了, 一種變態的精純, 至於她和母親與那男孩的殘酷關係, 反而是支撐她堅持這種精純的動力.....這聽起來很矛盾, 不過很多藝術家都是這樣生活著, 可能真的要用精神分析才能了解這種變態的動力與變態創造力的關係....
-- 2003-04-16 22:36:28 --
---------------------------------------------------------------------------------
姓名:老農夫 E-mail:@談《鋼琴教師》
留言:
親愛的志薔:
http://mypaper2.ttimes.com.tw/user/yishung/file_combine.php?File=1162466_2002-07-09_14-51-38
上面這個網址是寶兒的朋友麥克筆下的《鋼琴教師》,我覺得麥克寫得相當好。
你看到寶兒的留言大概晚了一兩天了,幸福有在第一時間給了關於這部電影的討論網址,其中有四篇的影評,你寫的影評跟第一篇未署名的很像。網址如下:
http://www.movie.com.tw/event/pianoteacher/pianoteacher/main.htm
不過相較之下我喜歡麥克的這一篇,說的很詳細也很貼切,這對不是看得很懂的我幫助很大,不過我還是覺得還有不少的討論空間。至少在原著作者與改編導演的認知上應該有很值得討論的地方,所以藉著大家彼此之間的討論,我認為原先沒看清楚的部分可能會看清楚了些,原先看清楚的也許會更清楚也可能會變模糊了,這大概就是這片子吸引人的地方吧。
我昨天又在坐馬桶的時候想到,如果片中的鋼琴教師角色給改成宗教的領袖,尤其是教義甚嚴的回教領袖或是西藏的喇嘛活佛,不知道這樣的電影是否就會夭折。
寶兒在她的台提到《鋼琴師和她的情人》,這片子該是十多年前了,記得我是如幸福所說的和一位認識剛要開始熟識的異性朋友去戲院看的,當時的我對這樣一部台灣社會似乎容不下的道德挑戰劇情,我實在是尷尬也不喜歡那樣的劇情,但是《鋼琴師與她的情人》拍的太美了,讓我一直將這部電影放在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杭莉荷特在海邊將手指伸進箱櫃彈琴、還有她站在高處望著海邊的鋼琴...,幾個景實在太美了,這部片子還有好多的場景美的不像話,加上動聽的鋼琴配樂,叫我不喜歡它都難。
其實當我在看鋼琴教師的時候,一直將這兩片的女主角聯想在一起,不過劇情不一樣無法做比較。可是鋼琴教師對於人心裡底層的剖析要超越鋼琴師和她的情人太多了,但如果問我喜歡鋼琴教師嗎?我不會回答。
大概就是怕社會多數人的價值觀框住了自己,沒有勇氣去面對與突破吧。
-- 2003-04-17 00:38:16 --
Homepage:
http://也給所有田裡的朋友
--------------------------------------------------------------------------------
*****************************************************
《鋼琴教師》 文:麥克
我不想用病態來形容這部電影,因為我不覺得有半點病態在這部電影裡,我感受到的,多是心理高度複雜的折磨。最欣賞麥可漢內克表現人心折磨的方式,人心由於壓抑或者囤積情緒,因而徹底扭轉道德面,形成似乎不道德,病理學上的行為。但麥可漢內克總是用詳述心理複雜機制的模式來看待人,也就是這樣,當人們被電影裡看似反常行為給弄得坐立難安時,是極容易忽略漢內克費勁力氣陳述出來的角色心理內在機制。"鋼琴教師"就是這樣的傑作,表面上談著看似孤獨病態的女教師,事實上傳達出對社會規範、偽善與人心的錯綜。當你認為女主角是變態的同時,漢內克卻用冷靜真切的鏡頭說著:一點也不!
女主角是位受尊敬的鋼琴教師,她在封閉的家庭生活著,也是在生活上過度被制約化的教師,或者說,被過份單調的安逸生活所僵硬著。電影開始不久,她就跟母親扭打起來,後來兩人恢復和好,點燃了電影的關係,對愛的狂熱反應。女主角在她處的倫常裡,只能憑藉著彈鋼琴抒發內心的熱情,但是這種轉介於鋼琴的心靈熱情,仍無法替代人性的慾念。當電影裡備受母親限制,看似符合社會行為(甚至是上流社會)的女主角,去小房間看A片,襯著舒伯特音樂時,其實漢內克就已經淺淺向觀眾宣告,高品味(鋼琴)和低品味(色情)的界定是隱藏交揉著的。所以,在這部電影裡,鋼琴的象徵是多重的,不只是高貴又可以是階級規範的(不見得高貴就不低俗,上流就不需要下流),在女主角的心理也同樣是如此,當她彷彿從男主角的琴聲有所驚訝共鳴時,卻也對著男同學要求另一方面的共鳴,就是和她鋼琴交揉在一塊的性熱情。長期生活單調平乏的女主角,迎接她的愛情的態度,如同她彈琴般的嚴苛,沒有半點變質,這種態度是隱含在女主角矛盾的內心世界裡的。女主角釋放內心情感的方式只能藉著她所擁有的心理媒介~鋼琴跟冷酷。壓抑住的熱情,讓她變成不正常,然而,這是不正常嗎?我認為不是,因而,冷靜的對待求愛,對她而言,是正確的。冷酷的要求口交,不關門,對她而言,是一種試探真情的表現。(或者稱為求歡的方式。)
而後,因為瘋狂舉動嚇走愛慕上她的男主角後,暗夜思考後又到床上瘋狂的親吻母親,彷彿為了對男主角剛才的冷酷贖罪,也彷彿是企圖與自我冷酷脫序的一種練習,因而,她誠實的對母親說:「我愛你….我看到你的陰毛」,母親卻說:「你真的瘋了!」,過度轉變冷靜為熱情,反倒也成為另一種病態行為,但她只是被男同學的愛給弄得坦率,弄得失序而已,仍是人性,而非病情。這時候的女主角其實有著看似兒童般的無畏真誠,而且去掉了冷硬的外殼。
可惜,男主角已經開始認為女主角是病態,當愛人看似是個瘋子,而你又瘋狂著迷她時,這就是男主角逐漸體認到的折磨,他之前的正常示愛,在女主角眼中竟是不知趣的,雖然他無懼年齡的規範,但他仍打破不了長期以來被禮教成性的堅持-正常的性愛觀念。更悲哀的是,當隔天兩人看似合好而激烈的口交時,女主角卻吐了出來,男主角那時的心態跟著也矛盾起來。他事實上一直都還是以他能承載的方式愛慕著女主角的,但女教師的嘔吐,竟也吐出了他幾乎不存在的自卑感、以及自身道德感;這時候,做噁他人,甚至是鄙視別人,都是一種防備自我的工具及機制反應(跟女主角在自虐中尋求生活存在感,有著同樣的心理素質),而虐待自己(或別人)來取代本身無法面對的問題,是可悲又看似病態的解決出口。
女主角一反常態的用熱情討好男主角,結局卻被趕離球場(社會規範場所)。但是,社會上的不正確的偽善道德標準,其實是這部電影最隱約指控的元素,為何要求口交,性愛花招會是一種"不正確",是一種低俗病態?相反的,正確的態度本身是否是一種無趣及呆板?是一種違反人性的表現?在汽車電影院裡偷看男女做愛,但是自己卻無法控制的在車旁尿了起來,幫愛上的男學生口交,自己卻無法抑制的吐了出來。這種心理影響生理,或者生理左右著心理的畫面,無時無刻的不斷出現在這部電影裡,而漢內克藉著伊莎貝雨蓓的演出,展露了電影內在糾纏矛盾的心理情緒。
電影裡有許多交雜的情緒象徵。有一個畫面極具象徵性,就是男主角在音樂表演場上,不聽台前鋼琴的演奏,只看前方座位的女教師,而他後方的女生,又看著他竊竊私語,一語道出漢內克對電影的批判,女主角知道男主角在看她,但是她仍然堅持著鋼琴(隱忍承受著規範),男主角則無視鋼琴(無視規範)的凝視女主角,後面的兩位女生則是被金髮碧眼的男主角外貌所吸引,漢內克幽默且描繪出了象徵情緒源頭的心理模式,一般女孩們被皎好外貌吸引(即使是背影),男主角則被有內涵的女老師所吸引(即使是側面),而老師則裝作鎮定的專注著琴音(即使不是人影),然而不論是女孩,男女主角,都是有著天性的執迷。
最後的結局更是高超無比,結尾的恰到好處。女主角原本帶了刀要到劇院去復仇,伊莎貝雨蓓演技高超精湛的呈現了她內在機制的變化,人還沒來時,復仇的意念還在,躲起來等待時機,但是當男學生終於在熟悉的友人及人群中出現,而且更以一貫的笑容,禮貌招呼她的時候,她卻傻住,下不了手,於是狠很地刺了自己一刀,不止刺了自己,還想重振了她被愛情(或者說偽善)動搖的心軟,她還是以自虐來提振自我意念的堅持,果斷迅速的走出另一個象徵社會規範的劇院。漢內克冷眼地看著人類逃避自身心理複雜的矛盾問題,用沈靜劃下一個有力的句點。
看到結束時,我突然想起,鋼琴其實就是男女主角愛情的宿命,男主角彈鋼琴的方式是浪漫隨性的,然而女主角對待鋼琴的方式則是嚴苛而強烈的,這不是跟他們之間對待愛情的態度相同嗎?鋼琴是折磨的來源,更是拴住了心靈的繩結。人心高度複雜的轉變,在漢內克極冷靜的鏡頭下,不僅是去掉社會的規範,更帶出了陣陣憐憫。
(P.S.看的出來漢內克曾鑽研過心理學....尤其是偏差心理學....此外這部片有點像柏格曼室內心理劇的"秋光奏鳴曲"...也的確對到了坎城主席麗芙鄔曼的口味....)
http://mypaper2.ttimes.com.tw/user/yishung/file_combine.php?File=1162466_2002-07-09_14-51-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