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8-28 12:05:05| 人氣1,17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專欄】需要怎樣一份文學雜誌?


張大春在最近一個讀書節目專訪中,以一名小說家的立場指說,如今許多所謂的文學類書,都是拿來扔垃圾桶用的,對自己一輩作家的失職,創作不出好的文學作品或好的文字而深感痛心。這樣一番嚴厲的話,的確讓人震撼。文學市場逐漸凋零,除了文學人口的萎縮外,作為一名具反省能力的作家,更先知先覺審視當下的一種文學生態,不諱指出目前年輕作家急功近利與作品粗糙的問題,大有力圖拯救文學之意。

所謂拯救文學,似乎有點一廂情願,在這已不是屬於文學的年代,文字已經缺乏號召力,如何喚起大眾的文學熱情,恐要有像李歐梵這樣的學者,再碰上沙斯肆行的非典時期,才獲得呼喚重讀經典文學的契機。不過,在台灣這塊華文文學重鎮之一,仍有許多作家對文學理想與文學信仰的堅持,還是令人欽佩的。像前《聯合文學》總編輯初安民,在離開《聯合文學》後,不只創立了印刻出版社,如今更大膽的創辦《印刻文學生活誌》,在以林懷民雲門舞集為主要專輯的〈創刊前號〉的簡短告白即說出他辦文學雜誌的堅持,大有欲與《聯合文學》別苗頭之意。

可是要辦一份好的文學雜誌並非易事,它到底需要怎樣的元素?如《有本》雜誌,何以出版兩期後就停刊了呢?是經濟問題、編輯方向問題,還是編者的熱情不足?而復刊了一年的《蕉風》,坦白說,以目前出版的兩期而言,除了雜誌名稱仍是《蕉風》之外,雜誌的內容與風格似乎與《蕉風》原有的傳統有點不一樣。早期的《蕉風》,除了著重文學創作外,更不忘引進外國的文學思潮,藉以擴大讀者的文學視野,這迫使我們不得不去思考,到底我們需要怎樣的一份文學雜誌。

文學雜誌的三大要素

雜誌的風格與走向,固然與編者有密切的關係,但我認為一份好的文學雜誌,最不可缺乏的元素除文學視野與文學思想外,還有重視文學傳統的延續性。所謂文學視野,是一種如何攫獲文學閱讀與欣賞的深度眼光,這不只需要大量與廣泛閱讀擁有不同歷史情境的文學作品,它更需要一種「跨界」的思考,以地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方式進行閱讀與分析。歌德很早就提出世界文學的概念,不只希望打破各民族間狹隘的族群文學觀念,裡頭更存有一種包容與融合的多元想法,以今日眼光來看,那是多樣化文學資源的融匯。

馬華的文學版圖長期以來都受中港台的影響,甚至是關於西方的文學思潮都似乎是二手轉輸入口。欲調整文學視野的版圖,是難以要依賴文學副刊,有些副刊來來去去都是一些熟悉的作家臉孔,唯有在一年一度諾貝爾文學獎時,才大篇幅做出得獎作者的作品介紹,而平日卻缺乏有系統性的引介,像台灣《聯合副刊》曾連續做過為名〈西洋文學大教室〉,介紹了一系列關於法國文學作家與作品,但本地副刊受箝制的因素太多,所以文學雜誌更有必要提供這種視野,一種文學的參照系。

其二,關於文學思想的訴求。文學之所以恆長隽永,不只旨在溝通人類的心靈,它背後多是有一套思想在支撐,而且思想與文學語言更是無法分隔的,所以一本文學雜誌理應有其清楚的定位與訴求,如何把文學的思想性彰顯,更是一大挑戰。馬華文學的思想性與文學思想狀態一直顯得模糊,這種模糊並不代表不存有這種思想,而是我們比較不去做較系統性的整理,導致說起馬華的文學思想,還真難以釐出頭緒。

最後談到文學傳統的延續,終究得叩問一句:馬華的文學傳統是什么?所謂文學傳統的延續性,是指一本雜誌所具有的歷史感,在其編輯風格上如何能接續傳統的一種精神,從而尋得雜誌的當代立場與文學創作的未來走向。文學雜誌是一種文學指標,從而可以看見一個地方的文學生命力與精神傳統,也是作家展現實力的平台。當然,以上所言,只是個人對文學雜誌的一種期待。

台長: 踐實山人
人氣(1,17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評論/文論 |
此分類下一篇:【專欄】學術競爭力的現實與殘酷(之一)
此分類上一篇:【專欄】《我們仨》中的四種眼睛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