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0-01 12:32:06| 人氣9,89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專欄】《別再提起》:對歷史意識的召喚



《別再提起》是一本含有強烈主題意識的小說選集。從《別再提起》,這具有雙重意思的標題,雖是取自入選作者賀淑芳的短篇小說名稱,但其儼然蘊含著兩層意思:一、別再提起,只管向前走,有一種告別意味;二、別再提起,因為那是一個禁忌,指向被封鎖的記憶。這或許作為讀者的我的一種過度詮釋,但從編者的前序後跋,不難看見以上兩者在頻繁互動,而且充斥著一股欲掙脫「無形的牢籠」(何種牢籠?)的急促感。於是,再經由導論的串聯(可見導論的強勢引導),牽動著各小說文本。所以要告別,所以需要打破禁忌,一切都為了進步。這是讀完這本書後,最強烈的感受。

《別再提起》似乎應該與《一水天涯》並讀,才了可解兩本小說選集之間的關聯性。前者在選編上,重視代際之間的文風,後者則重視小說題材的的揀選,頗有欲與馬華華人社會歷史作一個接軌的工作,也試圖展現文學如何可以介入馬華社會議題,進而叩問當代的問題。這就構成這部選集的主軸特色,除了潘雨桐的〈旱魃〉以外,其他的小說,似乎都可以放在一個身份認同的理解框架當中;或含有深厚望鄉(那裡是吾鄉?)的情懷,敘述著馬華華人史的當今的處境,身份與文化認同之間的糾葛與心理情緒。

文史的相互作用

有趣的是,標出「當代」二字,雖然黃錦樹曾在《一水天涯》序中說明,只為了表示是屬於「我們的時代」這個座標,「因為馬華文學並沒有古代、近代,它存在的歷史迄今不出乎『當代』」,但不難發現裡頭存在的「歷史向度」的時間指涉。所以我著意點出的,並非是這本選集的文本展示,而是編者如何通過文本的篩選,欲暴露文學「史」的視野的意圖,舖陳文學與歷史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文史」的相互作用。那是對歷史/過去意識的召喚。

但需要分辨的是,這並非意謂藉由文學去處理歷史的問題,而是把文學做內在歷史化的工作,尋找經由過去而塑造出文學當代形貌的種種原由。從這角度來說,當代意識其實是與過去是並存而在,包括文學的當代立場,因為它受過去的認知所支配,或受控制著文學歷史發展的某種意識形態所影響。所以無論是告別或打破,都必須要了解那被困綁的根源是什么,同時唯有回到起點,重新追溯塑造文學記憶的歷史意識,找回失落的文學時代感,才能找到文學的當代立場。如此,不能只一味停留在華人史的離散意識裡,更重要是如何捕捉在地意識,為自身的族群地位尋找定點。

這也不難想像何以黃錦樹等人,試圖回到「起源論」這個視角上,重新審視馬華文學發展的歷史意識,文學典律的形成,以及文學建制化的過程等。我們無法不回頭從歷史資源中著手,從歷史中去解釋當代的種種問題,才能找到更有力的解釋辭彙。就像目前興起一股小熱潮的地方(華人)歷史,處理的正是華人在不同的地域空間,如何與這塊土地發生關係。通過這層關係的疏理,更能把握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以及對個人與社會,與國家之間關係的認知。文學何嘗不是如此。

文學肩上的擔子

可是究竟該不該讓文學來負擔如此沈重的擔子,也許見仁見智。更何況一部好的小說,也許需要的只是一個好聽的故事,以及會說故事的人。這或許得回歸個人究竟賦予文學何種任務,像陳映真,他把小說視為理念的闡發,是為其社會主義信仰而書寫,為此而鍥而不捨,或許我們不一定認同他的想法,但那代表他對自身理想的一個執著。而今天台灣社會重新發出「我們還需不需要閱讀陳映真」的叩問,也說明了面對文學理想的失落,台灣文壇試圖從過去的文學資源中尋找動力。重新解讀陳映真或他的作品,並不是要回歸過去,而是重新尋找當代文學理想形態形成的可能。於是陳映真與他的作品,成為借鑒的重要文學資產。

也因為這樣,這本選集帶出的訊息,是以編者的關懷點所出發,但那是否勾勒了馬華文學的全貌,我想尚可以做進一步的研討。目前對馬華文學的發言權力掌握在報紙的文藝版、報館的文學獎,以及各種選集的編纂等。文學權力的掌握將決定誰可以發言,也決定了馬華文學的呈現形態。由此不難理解,選集,其實也是一種「場域」,是由特定文化權力所架構起來的,每一本選集,都含有某種訴求,不必視其為唯一,有此認知,才能對馬華文學的多元保持開放態度。






台長: 踐實山人
人氣(9,89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評論/文論 |
此分類下一篇:【專欄】優入聖域背後的權力關係
此分類上一篇:【專欄】與對立力量共同生存的薩依德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