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講到我現在如果完整做完一套健身活動,時間必須耗費50分鐘,我也有提過,之前為了配合倒垃圾的時間,如果那天不用上輔導課的話,我會做完整套;需要上輔導課,我會把背部訓練拿掉,但當健身表單進展到50分鐘的這套時,規律就又改變了,一、三、五沒有輔導課的日子,我會做一整套,遇到輔導課則是把背部訓練取消;至於二跟四的健身則是把伏地挺身取消(六、日是打籃球的時間,不健身),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改變,主要是因為標準的伏地挺身實在太過累人。
我這整套的健身流程,明顯是以重量肌肉訓練為主,有些人會認為重量訓練對於心肺功能沒有幫助,這種認知其實只對了一半,重量訓練對於心肺功能能否加強,關鍵是在於重量訓練做到了什麼程度,如果真的只是想練出大肌肉的話,網路上搜尋相關資訊會發現,很多健身教練都主張一種運動只需要做到20下,當你能夠做滿20下就表示這種運動對你的肌肉強度增加已經降低了,這時候就必須要改變運動增加訓練強度,顯而易見的,當一種運動只做20下就停止,當然只能練到爆發力無法增加心肺耐力。
但我所希望的卻是肌力與耐力能夠同時增加,所以像伏地挺身我會要求自己做4輪,第1輪還要做滿50下;仰臥起坐、舉啞鈴、深蹲等等也都是如此,事實上在這兩年來我幾乎天天都要運動到氣喘如牛的程度,像伏地挺身就都會做到雙臂像火在燒,依稀可以感覺到骨肉在摩擦呻吟,到最後都得大口深呼吸以全身力量撐完,在這種不斷逼迫自己的情況下,心肺功能當然能夠增加,健身到現在我能很明顯感受到自己的體能確實有所增強,兩年前打籃球時,只要連打三場,就算不是很激烈也會喘不過氣,現在可以打到五場,體重也已經降到了78公斤,只是這種逼迫自己的訓練真的要注意過勞與傷害。
其實在去年的四月到七月份,在我的健身流程中還加入了拉單槓這項,因為那時跟我哥打賭我能不能做到引體向上,本來以為已經健身一年多了應該沒問題,沒想到反手可以拉上去,正面居然沒有辦法,所以就把拉單槓加了進去,訓練方式是這樣的:正面因為一開始拉不上去,那就先做反手,其實反手也只能拉到兩下,接著就改成正面拉單槓讓自己懸吊至少五秒鐘。那時候每天都做這樣的練習,隨著逐漸發現拉單槓的施力方式跟訓練的加強,一個月後就能夠拉到一下,到了七月底單槓我已經能拉到四下了,那為什麼拉單槓只做到七月呢?因為那時候我開始做標準伏地挺身。
前幾篇我也有提到,標準姿勢的伏地挺身跟一般的亂做差別真的很大,不標準的直上直下的快速伏地挺身,那時候我已經可以一口氣做到快100下,但當我改做標準姿勢伏地挺身時,第一次我做不到15下手就軟了---所謂的手軟是指身體下去卻撐不起來最後整個人趴倒的情況,這其中固然也有姿勢不習慣的原因,但照我估計,1下標準姿勢的伏地挺身應該比得上亂做的5下,而且做到最後真的是全身都得出力,原本我健身結束後只要24小時就能夠完全恢復,能夠決定我當天是否做整套的因素只有我的回家時間,但當我開始做標準伏地挺身後,不管是隔天拉單槓或者是想再做伏地挺身,雙臂都處於力不從心的情況,想用力力道卻出不來,這時候我不得不承認,標準伏地挺身對我身體的消磨已經超過了我的恢復能力,我沒有辦法在24小時內就恢復如初,所以現在的健身規律才會變成伏地挺身得隔天做,還要把單槓拿掉,過勞是必須注意的第一點。
而且過度逼迫自己也是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的,在上一篇講到舉啞鈴時緩慢的上下揮動從單手改成雙手就是如此,單手揮動一開始沒有問題,但當揮動到15下時,手臂肌肉就會很酸痛,會有些舉不起來,這時候為了強迫運動的持續,會從脖子到肩膀、手臂都緊緊繃住,不誇張地說,做到後來每一下都會伴隨著頸椎的喀喀作響,我原本也不以為意,想說做完休息一晚就好,這樣持續了一兩個月後,某天上班開車的路上,在轉彎看左右來車時突然發現自己的頸部居然會發出響聲,我原本還以為是因為早上剛起床關節太緊的關係,但下班回家時同樣的情況依然出現,自我觀察了好幾天後我確認情況不對,再回想起自己的訓練才發現問題所在,因此才改成雙手揮動,而改成雙手揮動後,脖子轉動會發出異響的情況還是持續了好幾個月才慢慢不見。
在沒有專人陪練跟指導的情況下,逼迫自己的訓練方式得自己時時注意身體情況,畢竟逼迫自己每天多做一點,有時就會超過身體能夠負荷的極限,卻又不是當下會很明顯可見的傷勢,但長久累積下來可真不是開玩笑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