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做人或做事,簡單才能專注」、「如果我的經營模式比你簡單六倍,那麼,只要我不比你笨六倍,我豈會沒有贏的機會?」就是憑著這股看似無奇的信念──簡單,黎智英在他充滿傳奇的創業生涯中,不知創造了多少令人望之驚嘆的「奇蹟」,從一元港幣起家,到現在擁有五億美元身家。在商場拼搏半生有餘之後,這位壯志不減當年的中年鬼才,仍然堅信這套「簡單哲學」才是創業成功唯一的路,要繼續在他的人生寫下一個又一個讓人跌破眼鏡,卻又不禁要豎起大拇指的精采故事……
黎智英,提到這個名字,你第一個念頭會想到什麼,是創業英雄、媒體大亨,還是狗仔之王?自從《壹週刊》、《蘋果日報》陸續登台,為台灣媒體帶來革命性的衝擊之後,這個名字就在台灣媒體圈與社會中不斷被討論著,一時流言蜚語四起,但實際上,黎智英本尊對台灣社會來說,卻仍像個謎一般的人物。筆者雖有幸(講得有點心虛)曾在黎先生創辦的「壹集團」底下工作過,卻也無緣在那兩年中目睹這位話題人物,直到最近黎先生頻頻在媒體曝光、接受專訪,為他之前出過的半自傳《我是黎智英》重新出版宣傳,才因此買了書,在春節漫漫假期中,細讀曾經付過我薪水的大老闆,那故事精采程度不遜於《壹週刊》、《蘋果日報》筆下任何報導的傳奇前半生。
或許是黎智英血液裡面想做生意的遺傳因子騷動,加上自幼耳濡目染「賣五香花生也要當老闆」的家訓,他很小的時候便立下雄心壯志,一定要脫離貧窮的中國農村,到香港去闖番大事業。12歲那年,他脫離在街頭幾近乞討的卑賤歲月,乘著舢舨偷渡到澳門,然後轉進他夢寐以求的流奶與蜜之地──香港。孑然一身,除了信念什麼都沒有的他,從小工做起,一步步自我經營,憑著上進心與小聰明,少年得志,年紀輕輕便受雇要職。不過要創業那股熱情,他可從來沒忘掉過,在不甘久居人下的意識作祟,他斷然離開那份優渥的工作,一切再度歸零,從小毛衣廠開始創業的第一步,關關難過關關過,締造佐丹奴(Giordano)在成衣界的傳奇,而後用同樣的經營邏輯轉戰媒體,亦開創出無論你喜歡與否,都得敬畏三分的壹集團媒體王朝。
創業這條路絕非平坦寬闊的,對街頭出身、沒受過多少教育的黎智英來說更是加倍辛苦。創業伊始,他以為只要敢衝、敢拼,甚至耍些不入流的手段,天下便無難事,什麼生意都談得下來,雖然大部分的時候,他與生俱來的商業頭腦總是足以應付那些雞毛蒜皮的小問題,也的確賺到了錢,但回歸作生意的根本──專注與全心投入,卻是年輕的黎智英最缺乏的,也因此狠狠地摔了好幾跤,賠錢到一度想放棄的境地,幸虧創業的這條路上,合作的拍檔皆能補他的不足,也屢屢有貴人出現相挺;而那時的黎智英性格雖然莽撞、不切實際,但本性仍夠虛懷,可以容得下前輩的教誨、夥伴的批評,甚至是下屬的建議,才很快地修正可能令自己墜入萬劫不復深淵的無知行為,努力加上運氣,引領他走向自己都未曾想像過的成功殿堂。
如前所述,黎智英沒受過多少正規教育,更別說鑽研過什麼艱深的商業理論了,做生意的竅妙幾乎全靠自修與失敗經驗換來,這點對他來說看似劣勢,但卻也幫他先拋去許多知識份子可能會有的身段與包袱,做起生意來反而不必拘泥於任何的學術理論,他自有一套商業邏輯,就是簡單、簡單、簡單!他說:「大多數的人都喜歡保有許多選擇,愈是重要的事情便要愈多的選擇。殊不知選擇愈多,事情愈複雜,如果我們將生命裡重要的事情都複雜化,那我們必死無疑。」在黎智英的觀念裡,事業要成功的難題不在於創造出複雜的商業模式,而是「今天做的事,能不能比昨天簡單一點?」看似「簡單」的命題,其實從提問的那一刻起,真正的考驗才要開始。
是啊!大多數的時候,人往往把自己想得太偉大,做簡單的事情怎麼能展現出自己的能力?做事遇到瓶頸,總是一廂情願地相信,經過深思熟慮後,我們必定能想出完美的解決方案,殊不知,自己永遠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樣有本事,我們畢竟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要完美解決問題談何容易,比較務實的作法,或許是將大難題拆成許多的小難題,再各個擊破。黎智英在創業初期就體會出愈簡單、愈有力量的道理,所以他從生意的最根本處下手,如何找出能簡化、再簡化工作流程方法,成了他每天工作的唯一目標,即便問題再小,他也樂此不疲。他認為,創新不是無中生有,而是不斷解決問題,只要你承認問題存在,那便有解決的可能,靈感自會源源不絕而來。
在《我是黎智英》中不斷提到一個觀念,創業換個角度看其實即是一種創作,天馬行空地亂想,只是不可能完成的概念,所謂的創意並非無中生有,而是基於以前累積下來的知識與經驗,重新排列組合而成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每解決一個問題就是一種創新。黎智英在創立佐丹奴這個獨立的品牌過程,也可以說是紮紮實實落實這套邏輯的過程。在那段時光中,他事必躬親,深入銷售最前線,找出任何可以改善工作效率增加銷售的方法。他不把產品只當成商品販售,而是要賣給消費者一個「故事」。這「故事」作何解釋?我的解讀是,佐丹奴成衣的搭配策略、給顧客最大的購物便利性、每個感動顧客的貼心小動作,總而言之,就是商品以外的「服務」,就像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設身處地向消費者訴說,消費者怎能不產生共鳴?以「消費者至上」這套邏輯為血肉的故事,誰能不埋單?
打動人心永遠是最好的商業模式,佐丹奴的成功就是最佳印證。有了這次成功的經驗,黎智英把創業觸角延伸到了媒體界,陸續在香港、台灣創辦了《壹週刊》與《蘋果日報》,也獲得斐然的成績。走筆至此,我不禁想起過去在壹集團旗下報社服務的那段日子,在那兩年多的薰陶之下,感覺整個企業文化幾乎是黎智英那套商業邏輯的翻版。沒錯,那是一份百分之百商人辦的報紙,在台灣其他自詡為文人辦報而略有知識份子傲慢的媒體中,它文字簡單、圖像思考的編輯策略,顯得格格不入,2003年登台時,還一度被所有台灣媒體看衰,不出三個月就得關門大吉。現在不但安然過了三年有餘,還掀起媒體顛覆性的革命,而當初等著看好戲的同業,有多少還沒被它打掛?為何一個外來媒體能在台灣掀起這麼大的波瀾,在地媒體只有挨打的份?我想原因無他,黎智英的那套「簡單理論」、「消費者優先」仍是致勝關鍵。
雖是將報社當企業經營,但絕不表示這份報紙只有銅臭味,而一無可取,正因這份報紙被當成商品,在沒有任何政經關係的援助下,唯有擁抱讀者才能生存,這裡說的擁抱讀者,不是搞民粹、用不入流的手法誇張報導(雖然常被外界批評裸體、屍體照片太多,那套自成一格新聞處理手法,以後有機會再詳述),博取短暫的銷量,而是把眼光放遠,立志成為一個比本土媒體更本土的媒體,不偏藍也不偏綠,而是藍、綠的讀者我都要,與台灣這塊土地站在一起。讀者關心的即是我要報導的,版面寧可沒有新聞,也要放上對讀者有利的資訊,定期開讀者論壇,第一手掌握讀者意見與需求,時時刻刻為讀者調整編輯策略,你說,這樣貼心(或說收買人心成功)的報紙,你能不看嗎?而其他自我意識太強的媒體潰敗,自然也不令人意外了。
那套「簡單哲學」在這份報紙上更是顯露無遺,圖像化、直覺式的編輯策略,讓讀者只消看看標題、照片、表格,就可掌握七成以上的新聞重點。報導內容絕對找不到任何艱深用語,即便要說一個很難的理論或現象,也是透過一個簡單的故事當引子,配合圖表,慢慢領導讀者看懂。而內部也每天確實檢討實際工作流程,求的也是把流程簡化再簡化,如何給讀者更簡單易懂的新聞,太複雜的處理手法,不管優劣,絕對只會引來批評,甚至是處罰。整個報社由上至下,都被灌輸這種觀念,並且嚴格執行,沒有商量餘地,久而久之自然會內化成本能反應,也就可以想見,那種力量會有多驚人了。
只是讓我不解的是,黎智英在書中指出,創業成功要素,除了簡化工作模式、消費者至上……等方法,「把員工當顧客」也是增加企業資產的經營方針之一,但在那些日子當中,我卻幾乎感受不到這種氛圍,反倒比較像把員工當機器,或許就像黎智英坦言,關於把員工當顧客的這種「高貴情操」,他還沒想到要怎麼做得更好吧!嗯……小小吐槽一下,有點離題了。最近一支模仿電影《金剛》情節的廣告,「黎智瑛」手無寸鐵地在被戰機包圍的槍林彈雨中,仍奮力攀上世界最高大樓台北101,然後鄙夷地對著敵人咬了一口蘋果,彷彿象徵著,這份報紙雖然強敵環伺,但黎智英的簡單經營哲學卻是它最佳的武器,不但沒被打敗,還拿下了全台第一的寶座。在現實生活中,我也認為,這個媒體的確有過人之處,再笑傲台灣媒體江湖好幾年,絕非難事!
成功企業家的人格特質大同小異,無非是有堅定的決心、強烈鬥志、與打死不退的耐力等等,這些特質黎智英也確實都具備了,要說他還有什麼獨到之處,那便是他一生都在追求「簡單」這件事,而能把這點在創業初期就看得通透的人,實在不多,所以他的成功絕非偶然。「把一點事情做到極至就是精采」、「專注才是專業」、「簡潔是真正的謙遜」……這些嘉言金句,不僅對創業者來說是時刻要牢記的座右銘,對於將生命當成企業經營的我們,不也是絕佳的處世之道?
攝影:阿信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