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號觀後感》
當國家不能決定祂自己的命運時,個人的命運也就顯得微不足道。然而在可以奢侈的決定人生的夢想、愛情、工作、前途時,我想國家能給這塊土地最大的祝福,便是滋養每一個偉大的個人,讓自己能夠決定自己的命運!
文/蘭若精舍.柳藏經
幾天前,收到朋友傳來的電子郵件,他強烈的推荐我一定要去電影院觀賞這部很特別的電影,原來還沒有什麼想法的我,經過Google的搜尋,加上YouTube的影片介紹,發覺這是一部不同以往的國片,不像是傳統拍攝手法,去探索過去悲情的歷史或是空虛的社會邊緣,而是一部讓人親切的接受,原來我們都是從這樣的歷史走來。
如果沒有爆發太平洋戰爭,也許台灣就像琉球群島、石垣島一樣,成為日本第五大島下的皇民,但是歷史的命運通常不會只給一個答案。戰敗的日本,沒能給祂的僑民選擇自己的命運,於是在台灣發展的日本人,不由自主選擇被迫遣返的命運。於是故事中被遣返的日籍男老師,沒有勇氣照顧的承諾,懦弱的拋棄台灣的愛人友子,獨自搭船返回日本,留下不解的台灣愛人。
六十年後,飄洋過海來的七封情書,打開了當年生離的謎底,也揭開了我們觀眾裡,有一部份的人,他們的生命原來也與另一個國家日本,有著那麼深刻的情感,在過去被接管的台灣政府刻意的壓抑下,這部電影讓我們開始更清楚的瞭解,原來那也是我們歷史生命的一部份。
故事中的阿嘉,在台北發展樂團的失意,讓他不得不接受現實的人生,回到故鄉恆春當起一個送信的郵差。說也奇妙,命運原本好像要他低頭屈服,但是在台北關上他的機會之門後,卻又在恆春為他打開音樂之窗。
隨著送信的阿嘉,導演企圖營造自己不僅可以解決自己的命運問題,也可以影響別人的命運。如果沒有熱情,阿嘉的樂團便無法組織起來;如果沒有熱情,阿嘉最後也沒辦法把六十年前的七封情書,交給對愛情塵封迷茫的八十歲老人。他對夢想的努力以赴,成就他改變命運的可能。
電影中,看是KUSO的喬段,說明了台灣人真的很「忙碌」,內心裡的某些渴望,不會因為現實而放棄。八十歲的老郵差茂伯,一輩子雖然送信,但是一輩子不放棄月琴表演,已經成為國寶的他,不願意只是像神主牌位被人供在那裡,拼死也要上台表演。賣小米酒的馬拉桑,無時不刻想要盡職的把商品推銷出去,眼中看不見自己的挫折,也看不見別人拒絕的表情,他的下一刻都在尋求可能出現的買家,當然一有機會接觸到自己的音樂最愛,他也要奮力一搏,彈出他的最愛。
機車行的黑手水蛙,幻想成為老闆娘的老公,經常幫她照顧三個小孩,雖然常常對她的乳溝行注目禮,鹹溼又深情的望著對方,但是他把愛慕她的激情,轉化成激昂的鼓聲。而喜歡唱歌和打山豬的交通警察勞馬父子,雖然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可是最後他們也能與阿嘉大聲唱著快樂的歌。
這就是我們社會的縮影,一切既競爭又妥協,看似絕望又經常充滿希望,每個人忙著別人所限制的人生,卻又不放棄自己規劃的人生,儘管自己的夢想沒有資源,但是卻又安分抱住別人的目標,營養自己的可能。於是我們相信,時間再長,路不管多遠,最後總會走到。
慢長一甲子的等待,老婆婆等到她舊情人的答案。阿嘉在完成幫助達成老人的心願後,他也得到夢想與愛情的開端。在歷史的迷霧中,曾經開走的船隻,好像又緩緩的返回國境之南的港口,在音樂聲中,兩個曾經無法決定彼此命運的國家,似乎再次重逢,讓他們的子民建立在諒解上。揮別了宿命的恩怨殘疾後,我相信我們都是夢的天行者,如同魏德聖導演一樣,為這塊土地提供如彩虹一般,能夠繽紛我們的心靈,各種色彩又和諧的融合在一起。
《海角七號》精彩文章,讓你一次讀個夠! - kiroro's Tech Blog 2008,KT] 相遇海角七號:後灣海堤、阿嘉的家 - 吃喝玩樂@Lica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