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31~06.02-LOHAS!東台灣三天兩夜忘憂之旅!
石梯坪 + 林田山

感謝星大師贊助本團體照

感謝星大師贊助本團體照
前些日子林田山發生有位老阿嬤跟家人來卻迷失在山區裡的意外事件,據傳老阿嬤是被山林裡的魔神仔帶走,幸賴子女祈求土地公保佑,最後平安歸來。我們去的時候,感覺不出這裡有何異樣,不過林田山周圍林木茂密、人煙稀少,入夜後還是不宜在此逗留啊!

石梯坪-1
這棟像是廢棄碉堡的建築其實是【沙漠風情】民宿

石梯坪-2
東部海岸目前擁有3處露營區,分別位於瑞穗、小野柳以及石梯坪,營位以木板興建,步道、浴廁、烤架、餐桌等一應俱全。在本風景區內露營,可享受自然氣息,又不失便利,值得大家一起來體驗。

石梯坪-3
『石梯坪(阿美族語:Tidaan)』為台灣東部海岸一處旅遊景點,位在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以北約2公里處、石梯灣的南側尾端,因該處地形呈梯子狀而得名,附近則有一座漁港,名喚「石梯漁港」。

石梯坪-4
『石梯坪』週遭的海岸線擁有豐富的地質景觀,其所隆起的突岬,因長年遭受海水侵蝕而形成海蝕階梯、海蝕平台、海蝕溝、海蝕崖以及大小壺穴等,種類繁多,為世界級的「戶外地質教室」。

石梯坪-5
附近海岸亦蘊藏著豐富的珊瑚礁群提供生物棲息,潮間帶上與壺穴所形成的潮池,生長著各式各樣的海藻、魚蝦、貝類等海洋生物,使『石梯坪』成為觀察潮間帶生態以及潛水、磯釣的絕佳場所。

石梯坪-6
位於花蓮縣豐濱鄉台11線公路65公里處海濱的『石梯坪』,是一個由隆起之海蝕平台及珊瑚礁群所構成的風景據點,因突伸入海的岩石排列如梯而得名。該處海蝕現象發達,「壺穴」景觀堪稱全台第一。

石梯坪-7
『石梯坪』地處「石梯漁港」的東南側,於1983年經內政部劃定為花東沿海保護區內的自然保護區,在【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成立之後,將此地劃為「石梯坪遊憩區」,設有停車場、露營區、濱海木棧道等設施。

石梯坪-8
『石梯坪』為東海岸主要旅遊據點之一,不但遊客如織,並經常有人在此露營過夜。該處露營區設備完善,遊客可選擇在此夜宿,漫步於月色之中,或是聽濤觀星,享受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絕妙體驗。

石梯坪-9
這一帶海岸由於岩層間軟硬的差異,經長年海蝕作用之後,硬者外凸、軟者內凹,並以三十度角向東南方的海中傾斜,形成了「石梯狀」的形態,上面佈滿壺穴、珊瑚礁,為東部海岸極佳的一處地質教室。

石梯坪-10
『石梯坪』特殊的地質景觀多分佈在沿海保護區、遊憩區內,由於海浪經年累月下來的不斷沖擊,在海蝕岩台上遍佈著數不清的壺穴,大小深淺不同,有的壺穴突出地面,狀如澡盆,造形獨具趣味。

石梯坪-11
受到海水的切割作用,『石梯坪』的海岸線呈現「單面山」的景觀,海蝕地形十分發達,海蝕平台、海蝕溝、海蝕崖以及隆起之珊瑚礁等舉目皆是。此外,圓狀壺穴、蠋台壺穴、複式壺穴等數量之多,可媲美北海岸的野柳。

石梯坪-12
「石梯坪遊憩區」以特殊的地質景觀而聞名全台,為一處綿亙達一公里,四處布滿灰白色奇岩怪石的海濱,景象壯闊,與海岸公路沿途的地質景觀相較,大異其趣。

石梯坪-13
先民見這裡的奇石排列如梯,後方又有大片平坦海階,遂將這裡命名為『石梯坪』,堪稱是花蓮縣境內海濱景色最為特殊的地方。循著二公里長的石砌步道,遊客可就近深入觀察海蝕溝、海蝕崖、海蝕平台等地質景觀。

石梯坪-14
素以多層次、階梯狀的隆起岩階而聞名的『石梯坪』,沿岸隨處可見的珊瑚礁上,密佈許多圓洞,是蝦蟹和魚群棲息的場所,而潮間帶上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正等待著觀察力敏銳的人們前來一探奧秘。

石梯坪-15
『石梯坪』是花東沿海少見的珊瑚礁海岸,珊瑚原生長在鬆軟的凝灰岩上,受到海水沖蝕及地殼抬升作用,逐漸形成大片的珊瑚礁平台。其次,這裡的海蝕地形非常發達,離水的桶狀海蝕壺穴是『石梯坪』最特殊的地貌景觀。

石梯坪-16
『石梯坪』右側迆灑接連至秀姑巒溪出海口,風光旖旎;左側盡頭則內凹成澳,稱為「石梯灣」,現已闢為漁港,附近魚產頗豐,尤以龍蝦為最。北方海灘另有一海蝕巨洞,為海浪沖擊岩壁而成,形如一石門洞穴。

石梯坪-17
充滿生命力的「石梯漁港」,除了漁船每日會捕撈新鮮的漁獲上岸外,該港口也是台灣賞鯨的發源地,每年夏天鯨豚們總會現身外海,吸引各方遊人至此搭乘賞鯨船追逐牠們優雅的身影。

石梯坪-18
遊客可沿著風景區內的環狀步道實地觀察,或是登上17公尺高的「單面山」,不僅可飽覽『石梯坪』豐富多變的地質景觀,就連太平洋的壯闊浩瀚景象也能盡入眼簾。
服務電話:03-8781452
園區地址: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石梯坪52號
自行開車-
南下:由花蓮市區循台11線南下,經豐濱、石門後,即可抵達石梯坪,全程約70公里。
北上:由台東市區沿台11線北上,經靜浦後,即可抵達石梯坪,全程約114公里。
大眾運輸-
南下:由花蓮火車站前搭往成功、靜浦或台東等地的花蓮、鼎東客運海線班車,在石梯坪下車。
北上:由台東火車站前搭往花蓮的鼎東、花蓮客運海線班車,在石梯坪下車。

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網頁介紹:http://www.eastcoast-nsa.gov.tw/Portal/Content.aspx?lang=0&p=003020001&area=1&sid=12
戀戀林田山 悠悠森坂情

林田山-1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是臺灣林業史上唯一保留較完整的林場舊址,在當地生活的居民及日式宿舍亦為「活」的歷史文化。本園區已被登錄為歷史聚落,使林田山豐富的文化資產得以永續保存。

林田山-2
位於花蓮縣萬榮鄉境內的「林田山林場」,以前是台灣第四大林場,規模僅次於八仙山、阿里山及太平山,是台灣目前遺留下來最完整、最具特色的伐木基地,也是台灣林業開發史上重要的據點與見證。

林田山-3
「林田山林場」在日治時代稱為「森坂(今改稱森榮)」,是「森林茂密的山坡」之意,其漢語發音為「摩里沙卡(Molisaka)」。日本人很早就開始在林田山一帶進行拓墾,到了1938年更在這裡展開大規模的伐木作業。

林田山-4
當時日本人除了在林田山興建運材鐵道、索道與集材等相關設備外,也為林場工作人員設立了員工宿舍、醫務室、福利社、集會所、雜貨店、消防隊和小學校等公共設施,使其成為一個生活機能堪稱完備的伐木社區。

林田山-5
「林田山林場」早在日治時代便是臺灣重要的伐木基地,光復後,民國50年左右更進入該地區伐木的全盛時期,當時候林場內聚集了約四、五百戶人家,居住人口更高達兩千多人,讓這裡曾有『小上海』的稱譽。

林田山-6
民國八十年台灣全面禁伐天然林木的政策開始實施,「林田山林場」的伐木作業也跟著宣告停止,十餘年來,林區工作站相繼裁併,員工編制亦逐年刪減,林田山終於洗盡鉛華、回歸自然,變成一處寂靜的小山城。

林田山-7
到了1972年,林田山又發生了台灣林業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森林火災,延燒時間超過一個月,燒燬面積高達一千二百多公頃,使得伐木現場的集運設備都損失慘重,更宣告了林田山就此轉趨沒落的命運。

林田山-8
民國43年建造的【中山堂】,為林場之精神寄託所在。當時的場長王曉林先生覺得林場員工及眷屬日增,交誼廳已不敷使用,因此集資籌建這一幢人字樑木結構的大集會所,佔地140坪,建材取自林場自產之針一級檜木與扁柏。

林田山-9
民國50年,林田山隸屬的中興紙業公司,提撥營業額的千分之三作為職工福利金,林場分得新台幣30萬元,用其中的20萬元購進日製電影放映機兩部,那時堪稱東部最先進的放映機,從此【中山堂】又多了項電影院的功能。

林田山-10
曾有《台灣檜木之鄉》稱號的「林田山林場」,是繼阿里山、八仙山與太平山之後最早的民營伐木事業區,亦為東部最早開採的林區,目前隸屬於農委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民國90年六月規畫作為『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林田山-11
在林務局及在地文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包括逐年整修鐵道、展示館、中山堂、遊客服務中心、場長宿舍、木雕館等,使『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成為東部地區,乃至於全台灣林業文化保存最完善的地方。

林田山-12
日據時期林田山的鐵路已築有萬森、溫泉、大觀等線,之後高嶺線再延伸為七點多公里長,總長超過24公里。民國50年於高登再向北築高登線鐵路,長34公里,於民國60年四月完成,因此林田山的運材鐵路總長將近有60公里。

林田山-13
該運材鐵路係依山勢而建,蜿蜒曲折,從山區砍伐下來的木材,要經過五道索道和數十公里的鐵路,大約一天時間才能運抵山下的貯木場。當時在現今的東部鐵路【萬榮站】還設有林場專屬月台,以方便木材運輸及員工上下班。

林田山-14
以前林田山林場對外的交通,完全依靠這條鐵路來承運,直到民國72年總長約47公里的林田山運材林道完工通車,運送木材改以大卡車為主,森林鐵道、索道自此相繼告別揮灑的舞台而逐漸走入歷史。

林田山-15
林場辦公室後上方有一條鐵路,過去稱為《溫泉線》,係連結森榮與溫泉兩站,為山線鐵路之起點,一路延伸至一號索道著點,長度約4.4公里;沿線有絕壁、瀑布、溪流及溫泉,風景優美令人難以忘懷。

林田山-16
建於日據時期的場長宿舍,是依據日本大正十一年台灣總督府頒佈之官舍建築標準提供住宿使用,規定只有高階行政人員的房舍才能建築在山坡上;當時候的場長為明石庄吉,其宿舍是雙併式房舍,坐落在旭東亭旁,視野極佳。

林田山-17
拾階而建的日式魚麟板黑瓦房,是棟具有濃烈大和風味的日式建築。台灣光復後,場長宿舍改作招待所使用,並將邊間改為水泥建築以防颱風侵襲。1987年停止伐木,林田山榮景不再,此棟建築因無人入住而日漸荒廢。

林田山-18
課長級宿舍是雙併式附有庭院之建築,分別座落在場長宿舍旁邊和今日的木雕一館後方。屋內有數個隔間,每房至少有六至八蓆的空間,至今保存良好,印證了日本人在林田山經營的風光歲月。

林田山-19
民國九十年林務局成立『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並逐年編列經費予以整修,當年的高階主管宿舍被整建為現在的「遊客服務中心」,建材全部選用上等木料,故仍保有早期日式風格的建物及庭園風貌。

林田山-20
「遊客服務中心」算是園區內最高級的木造房舍,經整修後保留了原有的日式和風建築樣式,裝潢古典雅緻,內部供應咖啡、簡餐以方便入園遊客,並設有藝文走廊,每季展出不同主題之文藝作品供遊客觀賞。

林田山-21
民眾自「遊客服務中心」的庭院望去,盡入眼簾的就是那些日式建築所構成的社區,雖然不若京都那般俯拾皆是的懷舊木造房舍,但林田山確實保存了在台灣島上日本社群所留下的完整畫面,讓人似乎回到那電影畫面中的一幕。

林田山-22
林田山林場於40年代進入伐木高峰期,急需僱用大量工人,遂於民國42到43年間,在現在遊客中心後方的一塊坡地上,蓋了五排水泥地基、木板牆、紅瓦斜屋頂型式的工人宿舍共計36戶,取名為「康樂新村」。

林田山-23
「康樂新村」每戶約十一坪,隔局不大,是少數保存完整的40年代一般工人的住處,而在每排房舍之間有長長的階梯相連,因此有了『小九份』的稱號,也成為80年代電影公司拍攝早期台灣平民生活的場景。

林田山-24
民國90年7月27日中午,「康樂新村」遭受一把無名火的肆虐在短短三十分鐘內完全燒毀,非常可惜。為了記取火災的教訓,於是在燒毀的舊址旁,設立了火災紀念公園,用被火燒過的木材和警示鐘來提醒人們小心防火。

林田山-25
日據初期由萬榮進入林田山只能依靠雙腳步行,直到民國二十八年(昭和十四年;西元1939年)林場開發時,才從萬里橋(現稱萬榮)舖設鐵軌往森榮,全長2.5公里,沿線設有森榮、大門、長橋土地公廟、長橋等四個車站。

林田山-26
《萬森線》軌寬七六二公釐(十五公斤鐵軌),與花東鐵路規格相同,行車時間約十分鐘,其主要用途在運輸林田山林場建設所需資材並運送自山上砍伐的木材;台灣光復後始加入客運之功能,負責載送林場員工及當地居民。

林田山-27
火車和林田山居民的生活可謂息息相關,當時候完全是免費搭乘,每日共開八班,開車前十分鐘會鳴笛三聲,汽笛聲響遍四周山谷,在腹地不大的林場,住在最高處的孕婦聞聲再慢慢走下來,也可以搭上火車,非常方便。

林田山-28
森榮月台在現今停車場對面,如今月台還保留著,依然可以看出舊有的樣子。林場人員、居民、學生都是進出該月台的固定乘客,早上和傍晚是搭車人潮最多的時候,送往迎來見證昔日林田山林場的繁榮景象。

林田山-29
【旭東亭】建於民國43年,當時的場長王曉林先生,別號旭東,發現此處為觀景絕佳之地,於是雇工以林場自產檜木建成該六角飛簷型涼亭,居民另稱為「六角亭仔」。民國82年寶莉颱風來襲,涼亭損毀,新亭係於86年時重建。

林田山-30
隱身花蓮鳳林的林田山,擁有原始的山川景觀、豐富的自然生態、早期開發的檜木房舍和運載鐵道,處處可見前人留下的痕跡,也由於林田山風貌與九份相似,近年來許多人也會將林田山稱呼為『小九份』或者『花蓮的九份』。

林田山-31
其實兩地方各有不同的歷史風貌。也發展出各自不同的文化風格。林田山沒有九份的濃厚商業氣息與擁擠遊客,反而多了份徜徉在清新山林與歷史文化遺跡裡的懷舊氛圍,值得您來此細細品味。

林田山-32
「林田山林場」位於萬里溪以南、馬太鞍溪以北、中央山脈以東的河谷地形,行政區跨於花蓮縣萬榮鄉與秀林鄉,以萬榮鄉為主,全區均屬國有林野地,南北共長27公里、東西則寬26公里,曾是東台灣最大的集材場及伐木區。

林田山-33
早於日據時期,日本人就在林場範圍內的萬里溪發現溫泉,於是將泉水引出,並修建旅社經營管理。自民國28年開始探採紙漿原料,為林業拓展之開端,隸屬台灣四大林場之一,僅次於阿里山、八仙山與太平山。

林田山-34
日據時期的1918年7月,日本人在花蓮設立了【東台灣木材合資會社】,1919年改組為【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開始在林田山事業區西北側(大安山區)進行伐木事業,並於1931年大致砍伐殆盡。

林田山-35
1939年,【台灣興業株式會社】獲得台灣總督府的特許權,於鳳林郡萬里溪畔森坂(今鳳林鎮森榮里)成立「林田山砍伐事業所」,在林田山事業區南端繼續伐木;運送的方式則主要以輕便鐵道與架空索道為主。

林田山-36
二戰之後,「林田山林場」由國民政府「資源接收委員會」接收,隨後交由【台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台紙)】經營。1954年台紙民營化,林產管理局(林管局)趁此機會收回管轄權,但伐木作業之權利仍在台紙手上。

林田山-37
1958年,【台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接收台紙在林田山之伐木權以及羅東紙廠,主要是配合政府規定供應報社廉價之新聞紙,但其林田山伐木經營方式不變。

林田山-38
中興紙業經營期間,正是「林田山林場」的鼎盛時期,包括萬榮、大觀、溫泉與高嶺(戰後興建)等四條運材鐵道,將伐木區連接在一起,再配合四條架空索道,每日來回不停地運送木材,最後靠著花東鐵路載運至花蓮港。

林田山-39
1972年,林田山98-101林班地發生森林火災,火勢延燒一個月,林地及設備都損失慘重,經評估後,中興紙業決定放棄在林田山的伐木權。1973年,林務局接收「林田山林場」,包括員工、器材與相關設施等。

林田山-40
經過大火的肆虐與林業政策的轉變,林田山的伐木顛峰期已過。1987年,全面禁伐天然林的政策開始實施,亦為林田山為期數十年的伐木事業劃下句點,本區山林終於獲得喘息的機會,漸漸回復到昔日蓊蓊鬱鬱的自然景象。

林田山-41
林田山雖然不是台灣最大的林場,但是卻在過去環境、聚落及生活文化方面保存的最完整。日據時期便已建置運材鐵道68公里,直至海拔2500公尺,繁榮風華於一時,因此留下豐富的建築房舍、商店、劇院等人文遺跡。

林田山-42
如今再踏入「林田山林場」,那些遺留在山坡上的檜木房舍與舊鐵道,無一不是過往歲月的痕跡,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仍然散發出一股令人動容的人文氣息。

林田山-43
現在的林田山兼具自然山林、歷史人文的氣息於一身,遊客可沿著步道階坡逐行,探賞舊舍與滿園蒼鬱的景態,沉緬過去風光的情境,甚至還有機會聽到林田山文史工作室人員敘說《森坂的故事》。

林田山-44
一擊必殺!!

林田山-45
林場早年設有「公共食堂(後期改為林場餐廳)」,專為遠來林田山謀生的單身漢解決三餐問題,員工的婚喪喜慶亦多由餐廳代辦。伐木時期結束後,人去屋空好一段時間,閒置的房舍於民國94年重新修復,改作「木雕館」。

林田山-46
同年年底花蓮林區管理處舉辦了《林田山木雕藝術創作比賽》,邀請五位享譽全台的大師級木雕家並徵選二十位木雕界的精英,其作品分別在木雕館和中山堂展出,除雕工精細深獲遊客喜愛外,亦為園區注入文化藝術之內涵。

林田山-47
日據時期,「林田山林場」成立之初,依據現場作業需求陸續成立許多部門,分散在場區各處,因聯繫不便,遂在場長王曉林先生任內,於民國43年興建新的一級檜木木造辦公廳,將各單位集中此處辦公。

林田山-48
原為長方形的辦公廳舍經逐年擴建,在西側增建兩端突出的木造長形房舍,東側則以加強磚造建築和西側對稱,形成現今「工字型」的格局;入口處保留了日式的「唐破風玄關」。現為「花蓮林區管理處萬榮工作站」的辦公室。

林田山-49
自1939年(昭和十四年),【台灣興業株式會社】取得林田山採伐權之際,便同時開始興築運材鐵路,直到1971年,林場的私設鐵路計有:萬森線、溫泉線、大觀線、大觀支線、高嶺線、高嶺支線與新高線等,總長約60公里。

林田山-50
至於林場對外的交通,則完全由一條長2.611公里的《萬榮線》來承運。當時在東線鐵路的萬里橋站(現稱為萬榮火車站),還設有林場專屬月台;除了運送木材之外,更在原木車後附掛一節車廂提供居民免費搭乘。

林田山-51
1940年,「林田山林場」正式出材後,全線行駛於平地的《萬榮線》採用的是英國製的LCK10型十五公噸之蒸汽機關車,50年代時又向台鐵購買一輛同型機關車,此二輛1913年英國出廠的火車頭,在林場使用到1962年才報廢。

林田山-52
至於溫泉、大觀、高嶺等線則採用日本製的「加藤式」汽油車作為森林鐵路運輸的主要工具,光復後,從日本人手中接收了九輛,在1962年林場淘汰英國蒸氣火車時,又添購了五輛,從此林田山鐵道全是「加藤式」火車的天下。

林田山-53
1979年,「林田山林場」改以卡車做為運材工具,森林鐵路和索道漸漸退居幕後,直到1985年全部撤退;1987年停止伐木後,曾經在林場紅極一時的「加藤式」汽油車也正式走入歷史,只保留其中一輛,其餘則報廢或者轉賣。

林田山-54
當年的「林田山林場」是一個生活機能完備的伐木社區,全盛期間曾聚集了四、五百戶住家,人口數更高達兩千餘人,但現在大多已遷移他鄉。根據統計,目前僅剩六十戶,常住人口一百五十多人。

林田山-55
林田山是一個日治時期的聚落遺蹟,保存相當完整的伐木工作站,依山而建的木造日式宿舍建築群,使其有「小上海」、「東台灣的九份」等美稱。相較於許多已經被商業過度渲染的觀光區而言,林田山更多了份純樸、寧靜。

林田山-56
伐木聲已遠去,林田山昔日的繁榮景象,只有深藏在曾落腳此地的人們心中。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於民國90年起將林場規畫作『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經過多年的努力,儼然成為「台灣林業博物館」。

林田山-57
禁止通行

林田山-58
今晚落腳在【信義之家】民宿

林田山-59
自1973年一直營業到現在的【海埔蚵仔煎】,算是花蓮市有名的小吃店,店裡只有賣蚵仔煎與蛤蜊湯,其中蚵仔煎好吃在蚵仔新鮮又大顆,搭配的醬料也很特別,假日經常客滿、一位難求。

林田山-60
蚵仔真的奇大無比~~爽度很高!!

林田山-61
壹次搞定12人份的蚵仔煎
林田山-62
今日晚餐
服務電話:03-8752100;分機:辦公室服務台15、展示館24、中山堂26
園區地址:花蓮縣鳳林鎮森榮裡林森路20號
自行開車-
北上:由台東市接9號省道北上,於萬榮轉入16號道,再依指標前進即可抵達。
南下:由花蓮市接9號省道南下,於萬榮轉入16號道,再依指標前進即可抵達。
大眾運輸-
由花蓮火車站前搭花蓮客運往光復、瑞穗、玉里的班車,於萬榮站下車,再步行即可抵達。


林務局花蓮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網頁介紹:http://culturalpark.forest.gov.tw/lintien_intro.aspx
推薦網站:http://forestlife.info/Onair/391.htm
顯示文章地圖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