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2~21-巨匠旅遊(凱旋旅行社)_瑞士X法國_黃金列車亞爾薩斯.雙峰十日
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由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所設計,它不僅是博物館的新入口,也負責將自然光引入古老的建築空間裡,更逐漸成為羅浮宮的標誌以及巴黎的象徵。如今,這個新入口幾乎和羅浮宮博物館一樣有名。貝聿銘以這七十一英呎高的透明金字塔,將傳統的結構和現代的技術結合起來,二者相得益彰;它是一種連接新與舊的象徵,更有助於將羅浮宮推進下一個千年。
羅浮宮-1
位於德農館一樓的『米開朗基羅廊(Galerie Michel-Ange)』,建於19世紀,館中陳列為數不少的義大利雕塑藝術之精華,尤以米開朗基羅《垂死的奴隸》最為著名,這間展廳也因為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大師而得名。
羅浮宮-2
海克力斯(Herakles)是希臘神話中最偉大的半神英雄,相當於羅馬神話裡的赫丘利(Hercules)。半人半神的海克力斯驍勇善戰,是眾所皆知的大力士;他的一生共有12件偉大事蹟,其中第二件便是殺死九頭蛇海德拉。
羅浮宮-3
文藝復興盛期的雕刻大師米開朗基羅(義大利語:Michelangelo)的作品,主要見於義大利,但羅浮宮內也可以看到他創作的兩尊大理石雕像,一尊名為《垂死的奴隸》,另一尊則是《反叛的奴隸》。
羅浮宮-4
兩尊奴隸雕像,都是未完成的作品,但寓意很深。《掙扎的奴隸》上半身跟下半身作反方向的扭轉,好像在極苦悶的束縛綑綁中;而《垂死的奴隸》兩眼緊閉,呈現出一種夢幻般的平靜和陶醉,似乎將死亡視為是苦難的解脫。
羅浮宮-5
這雕像根本就是電影《獅子王(The Lion King)》裡頭的疣豬彭彭(Pumbaa)嘛 ^&^
羅浮宮-6
收藏於羅浮宮的雕像《因邱比特之吻而復活的普塞克(Psyche Ranimee par le Baiser de lAmour)》,為義大利新古典主義雕塑家安東尼奧·卡諾瓦(Antonio Canova)的作品。
羅浮宮-7
《因邱比特之吻而復活的普塞克》是一尊以愛情為主題的雕像;兩位戀人外張的腿部與愛神向上伸展的雙翅突顯出此雕像的張力,而上下安置的人物姿態則巧妙地隱喻出一場神與人之間的戀愛關係。
羅浮宮-8
邱比特(拉丁語:Cupido)是羅馬神話中的小愛神,亦是愛神維納斯的兒子,往往被塑造為手拿弓箭、背部長有一對翅膀的調皮小男孩。邱比特與普賽克的愛情故事令人動容,也是羅馬神話裡少數以喜劇作為結尾的故事。
據阿普列尤斯的《金驢記》所載,普賽克擁有美麗的容顏,甚至勝過維納斯女神。維納斯對此相當不滿,便命令邱比特用箭射向普賽克,讓她愛上一個醜陋的怪物,卻沒想到邱比特也被其美貌所吸引,無可救藥地愛上了普賽克。
羅浮宮-10
文藝復興(義大利語: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構成),是一場發生在14~17世紀的文化運動,在中世紀晚期發源於義大利佛羅倫斯,後擴展至歐洲各國;影響後世的文學、科學、藝術、建築等發展甚鉅。
羅浮宮-11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歌頌了人體的美,主張人體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諧的比例,雖然這時期的作品仍是以宗教故事為主題的繪畫和雕塑,但表現的卻都是人的場景。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被譽為【文藝復興藝術三傑】。
羅浮宮-12
位於德農館底層的『古羅馬藝術廳(Roman Art. Julio-Claudian period I)』,為17世紀中期,太陽王路易十四下令為他的母親,也就是奧地利的安娜皇后所改造的夏季套房。
羅浮宮-13
到了18世紀,當羅浮宮在法國大革命之後成為博物館時,這些昔日王后的居所也演變為一條長廊,在歷史建物與博物館用途之間達成折衷。今天,這些展廳裡陳列的是古羅馬時代的藝術精品,每一件都是擁有悠久歷史的珍藏。
羅浮宮-14
『古羅馬藝術廳』內由十七世紀義大利藝術家羅曼內利(Romanelli)所彩繪的天花板,搭配十九世紀興建的紅色大理石柱,令人聯想到古羅馬神殿,是如此地莊嚴且神秘。
羅浮宮-15
義大利文藝復興(英語:Italian Renaissance)係從義大利北部開始,集中在佛羅倫斯,接著往南傳佈,對羅馬的影響尤其大。義大利文藝復興在15世紀晚期達到全盛時期,並散佈到歐洲其他地方。
羅浮宮-16
舉世聞名的玻璃金字塔是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的代表作,充滿前衛創意,而羅浮宮博物館的主要入口就設在這裡,由此可直接前往館內的三大展場,分別是黎塞留(Richelieu)庭院、蘇利(Sully)庭院及德農(Denon)庭院。
羅浮宮-17
玻璃金字塔的結構是由高品質的不銹鋼管(直徑5公分)和鋼索(直徑8厘米),交織而成類似蜘蛛網的構造系統,使大量的光線能透入寬70公尺見方,地坪高度低於拿破崙方庭8.6公尺的大廳空間裡。
羅浮宮-18
這一座聳立在拿破崙廣場中央,高21.6公尺、寬35公尺,總重量達180噸的玻璃金字塔落成後,為羅浮宮帶來了新的生命力;並與艾菲爾鐵塔同為法國民眾最驕傲的巴黎地標,也被稱譽為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之一。
羅浮宮-19
貝聿銘的設計案除了具有機能上的優點外,更重要的是在巴黎最著名的歷史性古蹟建物中創造了前衛的現代化建築。如今,玻璃金字塔在羅浮宮的人氣高居第三位,僅次於達文西名畫《蒙娜麗莎》以及《米洛的維納斯》雕像。
羅浮宮-20
羅浮宮(法語:Musee du Louvre)是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築之一,位於首都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右岸)、巴黎歌劇院廣場南側,始建於1204年,歷經七百多年的擴建重修後達到現在的規模。
羅浮宮-21
最初,羅浮宮的規模並不大,也不是位處巴黎市中心的位置。它只是12世紀末,法國君主腓力二世·奧古斯都(法語:Philippe II Auguste)為了防禦維京海盜所修建的城池;「羅浮」在古法文中就是「防禦堡壘」的意思。
羅浮宮-22
在腓力二世統治時期(1165~1223年),巴黎市區周圍築起了堅固的城牆。而最初這座位於城島(西岱島)西端的方形城堡,邊長90公尺,面積只有現在羅浮宮東端院落「卡利庭院(Cour Carree)」的四分之一。
羅浮宮-23
到了十四世紀,查理五世(Charles V le Sage)下令興建第二道城牆以保護新市區。如今我們在騎兵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下,仍然能見到這道牆的遺跡。
羅浮宮-24
西元1360年,查理五世將此地改為皇室居所,並在宮內擺設了第一批收藏品包括雕像和繪畫,正式開啟羅浮宮的輝煌歷史。
羅浮宮-25
作為一個宮殿,羅浮宮其實並不討喜,查理五世之後的國王沒人想住這裡。直到將近130多年後的16世紀,弗朗索瓦一世(Francois I)才又對這地方產生興趣,僱人大幅興建了方形宮殿南邊和西邊的建築,並將王宮搬回這裡。
羅浮宮-26
西元1546年,弗朗索瓦一世成為第二位居住在羅浮宮的國王,他曾命令建築師皮埃爾·勒柯(Pierre Lescot)為羅浮宮設計門面,使之成為巴黎第一座帶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宮廷建築。
羅浮宮-27
之後歷任皇帝又陸續增建,但到了亨利二世的皇后凱薩琳(Catherine de Medicis),羅浮宮又再度被唾棄,她在亨利二世去世後,馬上下令在羅浮宮旁建造杜勒麗宮(Palais des Tuileries),並停止羅浮宮的擴建工作。
波旁王朝(1589~1792年)開始後,亨利四世(Henri IV)和路易十三(Louis XIII)共花費13年的時間打造了連接羅浮宮與杜勒麗宮的大長廊。這條有著壯麗拱形帷幕的大長廊,縱深300米,是羅浮宮最壯觀的一個部分。
羅浮宮-29
自號『太陽王』的路易十四(Louis XIV),曾令令建築師比洛(Claude Perrault)和勒沃(Louis le Vau),以及藝術家勒布倫(Charles Le Brun)等人對羅浮宮加以改建,並新增部分建物,使之成為一座綜合型宮邸。
羅浮宮-30
路易十四是法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國王。他在位期間將羅浮宮修築成一正方形的庭院,並在庭院外圍建造了富麗堂皇的畫廊,還為其增添了不少藝術瑰品。他一生迷戀建築與藝術,有著莫高的成就,卻也致使法國的金庫空虛。
羅浮宮-31
西元1682年,路易十四將法國宮廷遷往位於巴黎西南郊外、新落成的凡爾賽宮(法語:Chateau de Versailles),而羅浮宮不再為法國王室所用,且一度遭當時的藝術家們分佔。
羅浮宮-32
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都曾計畫拆除羅浮宮,不過因當時法國的財政困窘而作罷。西元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1789~1799年)】,當時在位的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羅浮宮也在革命期間被改作博物館,並向公眾開放。
羅浮宮-33
西元1792年5月27日,國民議會宣佈羅浮宮將屬於大眾,成為一公共博物館,這是歷史上首次讓各種階層、地位的人們,自由看到前法國王室的珍藏。這種狀況一直延續了6年,直到拿破侖一世(Napoleon I)搬進羅浮宮為止。
羅浮宮-34
拿破崙一世即位後,開始對羅浮宮進行大規模擴建,建造了面向裡沃利林蔭路的北翼建築,並在圍合起來的巨大廣場中修築了卡魯索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作為杜樂麗宮(Palais des Tuileries)的正門。
羅浮宮-35
拿破崙三世(Napoleon III)是拿破崙一世的侄子和繼承人,他在位時期修建了黎塞留庭院和德農庭院,完成了羅浮宮建築群,讓整座羅浮宮兼具哥德式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
羅浮宮-36
1871年5月,巴黎公社面臨失敗時,曾在杜樂麗宮和羅浮宮內放火,試圖將其燒燬。大火燃燒了兩天,杜樂麗宮被完全焚燬,而羅浮宮的花廊和馬爾贊長廊被部分焚燬,但主體建築(卡利庭院)則奇蹟般地倖存下來。
羅浮宮-37
第三共和國時期拆除了已成廢墟的杜樂麗宮,讓原來一直封閉在廣場中的羅浮宮建築群第一次暴露在城市景觀裡,並成為巴黎東西歷史軸線的起點。這條軸線起自蘇利庭院,經杜樂麗花園、協和廣場、香榭麗舍大道至凱旋門。
羅浮宮-38
法國王室對藝術品的蒐藏始於弗朗索瓦一世,他曾從義大利購買了包括《蒙娜麗莎》油畫在內的大量藝術品。至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王室已經收集了約2千幅油畫、150多座雕刻、700多張素描,以及其他大量美術作品。
羅浮宮-39
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時期繼續從義大利、西班牙等地購入藝術品。法國大革命期間的1793年8月10日,共和政府決定將收歸國有的王室珍藏集中於羅浮宮,並將其作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命名為「中央藝術博物館」。
羅浮宮-40
拿破崙一世在征服歐洲各國的同時,也將掠奪來的藝術品大量運往法國,送至羅浮宮(此時已改名為「拿破崙博物館」)展出,還增加了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館,以及古埃及藝術館等展廳。
羅浮宮-41
此後的一百多年間,羅浮宮的收藏範圍不斷擴大,隨著藏品數量的增多,展覽空間顯得不敷使用,西元1981年,法國政府決定將羅浮宮建築群全部劃撥為博物館,並實施了大規模的整修。
羅浮宮-42
根據統計,「羅浮宮博物館」包括庭院在內共佔地24公頃。整體建築群呈現【凹】字型,建物兩側的長度均為690米,總面積約4.8公頃,由東向西橫臥在塞納河的右岸,為一規模雄偉、壯麗的宮殿式博物館。
羅浮宮-43
羅浮宮由中古世紀歐洲最大的皇宮,轉變為世上最大的博物館。館內收藏法國王室四百年來蒐羅到的各項珍貴藝術品,總計達四十萬件,包括3萬多件的稀世珍品,成為世界三大博物館之首,每年參觀人數達千萬人次。
羅浮宮-44
親切的法國警察(他們是踩著溜冰鞋在巡邏說)
羅浮宮-45
顯耀戰績與功勳是『凱旋門』最早的立意,一般認為其概念源起於古羅馬時期,元老院提議興建『凱旋門』來表現對征戰有功之將領的感激,讓凱旋歸來的軍隊在民眾夾道歡迎的歡呼聲中,帶著戰利品遊行通過『凱旋門』。
羅浮宮-46
巴黎共有三座凱旋門,分別是卡魯索凱旋門(亦稱小凱旋門、騎兵凱旋門)、愛德華凱旋門(亦稱大凱旋門、雄獅凱旋門、巴黎凱旋門)以及大門塔(亦稱新凱旋門、拉德芳斯凱旋門)。
羅浮宮-47
『卡魯索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位於羅浮宮範圍內的卡魯索廣場(Place du Carrousel)上,是拿破崙一世在1806至1808年之間所闢建,做為杜樂麗宮的入口之用途。
羅浮宮-48
高19米、寬23米、厚7米的『卡魯索凱旋門』,整體流露出強烈的羅馬風格。此外,中央拱門高6米,兩側較小的拱門則高4米,其外部有8根科林斯花崗岩圓柱,門楣正中是8位帝國士兵的雕像,因此又有「騎兵凱旋門」之美稱。
羅浮宮-49
六塊玫瑰色大理石的淺浮雕表現了拿破崙的外交和軍事勝利,分別描繪了《普雷斯堡和約》、拿破崙進入慕尼黑、拿破崙進入維也納、奧斯特利茨戰役、《提爾西特條約》和烏爾姆投降等場景。
羅浮宮-50
『卡魯索凱旋門』與更為著名的『巴黎凱旋門』同於1806年設計,但後者花了三十年的時間去建造,而且大約是前者的兩倍大。但精雕細琢的『卡魯索凱旋門』仍具有極高的可看性,值得遊客駐足停留、仔細欣賞。
羅浮宮-51
巴黎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不勝枚舉,其中以羅浮宮的規模最大,且最具指標性意義。每天參觀此地的觀光客數以萬計,絕大多數都是為了「鎮館三寶(蒙娜麗莎的肖像畫、勝利女神和維納斯雕像)」而來。
羅浮宮-52
羅浮宮內的收藏品極多,即使花上三天三夜也欣賞不完,主要館藏分成七個部份展出,包括:1.古代東方文物、伊斯蘭藝術、2.古代埃及文物、3.古代希臘、伊特魯利亞、羅馬文物、4.雕塑、5.工藝品、6.繪畫、7.書畫刻印。
羅浮宮-53
位於法國巴黎的羅浮宮博物館,是世界規模最大的皇室建築暨國家博物館。除了建造於13世紀初的羅浮宮建築群本身就是偉大的藝術傑作外,博物館自18世紀成立以來,更以質精量豐的館藏,吸引無數的中外遊客前來參觀。
羅浮宮-54
羅浮宮做為法國的權力中心,前後約有200年時光,直到路易十四建造凡爾賽皇宮後,它才開始沒落。法國大革命後皇權倒台,羅浮宮這座「藝術宮殿」在1793年8月10日,正式蛻變為博物館,並對外開放。
羅浮宮-55
舉世聞名的羅浮宮除了有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入口外,更是多部電影熱門的取景地之一;超過30萬件藝術珍品集中在此,可一次見到美術史上享負盛名的作品,堪稱是人類文明的寶庫之一。
羅浮宮-56
源自法國的【PAUL】,是「古典法國麵包」的知名品牌,在台灣也是極受歡迎。
顯示文章地圖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