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書第十九章
19:1 耶和華如此說:“你去買窯匠的瓦瓶,又帶百姓中的長老和祭司中的長老,
19:2 出去到欣嫩子谷、哈珥西(註:就是“瓦片”的意思)的門口那裡,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話,
19:3 說:‘猶大君王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哪,當聽耶和華的話!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如此說:我必使災禍臨到這地方,凡聽見的人都必耳鳴;
19:4 因為他們和他們列祖,並猶大君王離棄我,將這地方看為平常,在這裡向素不認識的別 神燒香,又使這地方滿了無辜人的血。
19:5 又建築巴力的邱壇,好在火中焚燒自己的兒子,作為燔祭獻給巴力。這不是我所吩咐的,不是我所提說的,也不是我心所起的意。
19:6 耶和華說,因此,日子將到,這地方不再稱為陀斐特和欣嫩子谷,反倒稱為殺戮谷。
19:7 我必在這地方使猶大和耶路撒冷的計謀落空,也必使他們在仇敵面前倒於刀下,並尋索其命的人手下。他們的屍首,我必給空中的飛鳥和地上的野獸作食物。
19:8 我必使這城令人驚駭嗤笑;凡經過的人,必因這城所遭的災驚駭嗤笑。
19:9 我必使他們在圍困窘迫之中,就是仇敵和尋索其命的人窘迫他們的時候,各人吃自己兒女的肉和朋友的肉。’
19:10 你要在同去的人眼前打碎那瓶,
19:11 對他們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要照樣打碎這民和這城,正如人打碎窯匠的瓦器,以致不能再囫圇。並且人要在陀斐特葬埋屍首,甚至無處可葬。
19:12 耶和華說:我必向這地方和其中的居民如此行,使這城與陀斐特一樣。
19:13 耶路撒冷的房屋和猶大君王的宮殿,是已經被玷污的,就是他們在其上向天上的萬象燒香,向別神澆奠祭的宮殿房屋,都必與陀斐特一樣。’”
19:14 耶利米從陀斐特,就是耶和華差他去說預言的地方回來,站在耶和華殿的院中,對眾人說:
19:15 “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如此說:‘我必使我所說的一切災禍臨到這城和屬城的一切城邑,因為他們硬著頸項,不聽我的話。’”
▼
在第6節提到的欣嫩子谷是指耶路撒冷的公共垃圾場,也是猶大人焚燒自己的孩子獻祭給摩洛(邪神)的地方。而陀斐特是“火燒之地”的意思,猶大人曾燒自己的孩子獻祭給邪神。也因為這樣耶和華神大發怒氣,耶利米便預言神的懲罰會臨到,神將大屠殺他們,大屠殺先後發生了兩次,一次是公元前586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率兵攻入耶路撒冷時;另一次是公元70年提多毀滅耶路撒冷時。在被巴比倫圍困期間,食物極度短缺,令城中出現人吃人的慘象,有些人甚至吃自己的兒女,這是很慘的事件,皆因他們一再的悖逆神。
我要照樣打碎這民和這城正如人打碎窯匠的瓦器(11節)我們從經文中看到一幅畫面,先知耶利米,手裡拿著新從窯匠買來的瓦瓶,帶著猶大民間和宗教的領袖們,來到哈珥西門口,欣嫩子谷那裡。那谷是"火爐”的意思。耶利米當著他們面前,故意的把那瓦瓶打得粉碎﹗眾人驚愕注視,卻有深刻的印象。先知告訴他們,這是從耶和華來的信息,論到耶路撒冷和其中的居民: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要照樣打碎這民和這城,正如人打碎窯匠的瓦器,以致不能再囫圇﹔並且人要在陀斐特葬埋屍首,甚至無處可葬。」面對著堆積的瓦礫,遍地荒穢,仿佛見到了先知所預言的城破國亡的凄涼景象,全國長老看了,不禁從心底生起寒慄。
但是,震懼是一回事,神要讓衪的子民看到更重要的,是要人們存柔和謙卑的心,在神的面前為罪憂傷痛悔。我們若是柔軟的泥土,雖然有了問題,還是可以作可使用的器皿;但若剛硬成形的瓦器,大錯已鑄成,神的忿怒和刑罰,必然臨到,要被擊打成為粉碎,沒有重新再型塑的希望。我們要認清罪的下場,並要知道需要悔改的重點。有些人一生想要成為神的僕人,這看來是好的,因為服事主、服事人就要有僕人的心態。若自承是神的僕人,也皆因是神所揀選的器皿,在祂手中被使用的,更不要存有自高的心態,要記得自己的卑微,才可以維持與神之間的正常關係。這讓我想到曾被神膏抺的掃羅,當撒母耳先知向他宣告,他是眾人所仰慕的,要他作全國的最高領袖時,他聽了連忙謙遜並感謝地說:「我不是以色列支派中最小的便雅憫人嗎?我家不是便雅憫支派中最小的嗎?」(撒上9:21),這表示他原是好的謙卑的,也在神眼中蒙喜悅才揀選他成為以色列的王。但他在王位上不到幾年的時光,權利慾望便使他變成龐然巨物,他要大家:聽我的話,滿肚子都是、我能(撒上22:7),因為權利在握使人自高,完全失去謙卑的心,所以神不喜悅,他便要遭受失去王位並被毀滅的下場。這皆是忘記了神要人謙卑的後果。使徒保羅說:「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哥林多後書4:7)要記得我們不過是神的瓦器,有能力是因為衪賜給我們的,不是出於我們自己,要常求神保守我們的心思意念不高傲,得蒙主恩中享受福樂,也不致遭到被打碎的下場。
~~~~~~~~~~~~~~~~~~~~~~~~~~~~~~~~~~~~~
敬拜詩歌:如此愛祢
http://www.goooooooood.com/ss/391741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