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原本對NSO沒有多大信心,對音樂會名稱也沒那麼喜歡 (深情銳夜),但已錯過好幾次陳銳的回台的演出,所以就快速地決定,以此場開啟DJ的2021年音樂會。
第一次聽到還很青澀、剛得到大獎沒多久的陳銳小提琴演奏會到現在,已經10年了。這十年間,除了繼續勤練之外、與各大交響樂團的合作、無數演奏會的長年經驗累積,造就出今日的他。
當晚,孟德爾頌寫給他同為天才兒童的麻吉,德國小提琴家 Ferdinand David ,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64號作品,從構思到1844年完成,前後花了7年),與讓拉赫馬尼諾夫再次重拾信心的第二號E小調交響曲,曲目結構與安排上,不會只讓小提琴專美於前,也讓法國號、小號、定音鼓、單簧管、長笛、雙簧管、英國管等都有小小展現的機會。
陳銳的提音技巧,毋庸置疑,令人激賞,但當晚讓我感觸更多的是他對曲目滿懷熱情、成熟的深度詮釋,不因技巧而忽略了音樂本質要帶給人的感動,慎待每個琴音並專注,處理上堪稱優雅精緻、不油膩,讓人非常享受當下並受感動。感動的是,作曲者所譜出的美麗樂章,感動的是,演奏者全心全力後的美妙樂音。10年前、10年後,雖ㄧ樣調皮、愛搞笑,但的確不一樣了,提琴魂更加成熟、並深具魅力。
在指揮鄭立彬的帶領下,隨著曲目循序漸進,NSO整體的成熟氣勢、穩定度與演奏質地有別與以往。拉赫馬尼諾夫的第二號E小調交響曲之際,讓人眼睛為之一亮,DJ心底一直微笑著「NSO也不輸國外交響樂團,很有未來性」,而單簧管的優美solo (賴俊諺)有讓人驚豔到,太美妙了。沒有優秀的指揮家與其他優秀團員間的合作,整場音樂會是空洞、令人乏味的。
10年前讓我想逃離現場的NSO,如今真有讓人脫胎換骨的新感受。加油 ! 期待 !
(後記)
一場音樂會,表面上看似只有音樂、樂器,實際上是關乎到每一位演奏者的靈魂。The devil is hidden in the details,一場好的音樂會,不單只靠獨奏者的實力與名氣,每位團員演奏的努力與實力,指揮的品味與實力,演奏者與指揮間的和諧、信賴等都關乎音樂會的品質,且上述的狀態是會隨著樂音傳遞到觀眾席的,「相由心生」啊 。。。。。。。
有經驗過「骨」(樂團)「肉」(演奏者、指揮)「分離」的音樂會者,就會知道我要表達的 “意境”......
音樂會後,讀到某篇報導,主題重點是「行政不能凌駕音樂專業」,我蠻認同的。我認為一個好組織中,最前線的行政對於節目安排的素質涵養,要等齊於一場好演奏、好演出與強的幕後團隊,要有品味,因為每一場演出也關乎到最重要的觀眾。
觀眾培養不易,在資訊如此易搜尋的現今,優質演出、表演處處可見,每一場演出後,主辦單位到現在若還只是單純圍繞在如何讓觀眾有對下一次的期待或產生興趣,觀眾喜不喜歡、好不好看就有些落伍了....,現在,觀眾在長年淺移默化中已提升到 -->看這場表演、聽這場音樂會會在身心靈方面有什麼收穫 ?
觀眾明顯地進步中,是個不變的事實,且現在聽音樂會、看音樂劇的年齡層在降低,參與的比例越來越高。父母親帶著小一生的身影已不足為奇了,無非希望讓小朋友從小參與藝術,培養對於藝術的涵養。所以演出節目在一開始的策劃絕不能馬虎。
長年下來,我觀察到許多人都覺得要,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只要上上課就可以培養出強的行政、幕後團隊 (當然也視其要求的標準高低),而自己的經驗值是,那是真的有難度.......如同頂尖的設計師,幾乎都有一定相關的天生能力與特質。表演藝術界亦然、藝術行政亦然。
但,生命很有趣,無盡地努力與強烈渴望,能讓人有機會將不可能化為可能 !
在此分享幾個月前朋友分享的一句話:「只有鑽石可以切割鑽石。」
有強烈渴望成為鑚石並踏實地、努立地付諸行動,才有可能成為小鑽石,只有成為小鑽石,才有可能遇到遇大鑽石 ~ ~ 世界是如此大 ~ ~ ^0^
*
2015年陳銳與瑞典哥特堡國家交響樂團的合作
指揮:美籍日裔指揮家-長野健
*來聽一下,知名美國天才女小提琴手,從不參賽、1979年生的Hilary Hahn於2014左右與FRSO合作的版本。聽著那些音符,就覺得幸福 ^0^
*2012年荷蘭 Radio Philharmonic 交響樂團
拉赫馬尼諾夫的第二號E小調交響曲,超美的第三樂章 ~
*拉赫馬尼諾夫的第二號E小調交響曲 ~ 聽完第三樂章後,更要聽完整首~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