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讓DJ等待已久的「舒曼」與「布拉姆斯」的「對決」就要開始了。
這兩位古典音樂家大家一定不陌生吧 …
以鋼琴、小提琴為音樂為題材的電影不少 ,
阿瑪迪斯、海上鋼琴師、一曲相思未了琴、戰地琴人、
想飛的鋼琴少年、寂莫的鋼琴師、鋼琴師與她的情人、
和你在一起、紅色小提琴 … 除了精彩故事外
在配樂上更是有其迷人之處 .. ( 改天再PO上來跟大家分享 )
當中包括了古典音樂家的傳奇軼事更是為人樂道,
蕭邦、李斯特、莫札特‧‧‧‧‧
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可以那麼靈感泉湧地譜出
留傳百世的世界名曲 ?
本片琴戀克拉拉就是舒曼與布拉姆斯及他們所愛的女人的故事。
有趣的是,本片的導演剛好是布拉姆斯的子孫(亦即布拉姆斯的哥哥的後代)、
德國有名的女性導演 賀瑪桑德斯布拉姆斯(Helma Sanders-Brahms)。
本片創作過程長達十二年。導演 :「我大量閱讀三人的自傳、來往書信及舒曼的病情紀錄,甚至舒曼孩子的書信,前後寫過的劇本高達廿二個版本。」
這次賀瑪桑德斯拍攝自己親人的故事..還蠻有意思的,呵。
地下有知的布拉姆斯會給她打幾分呢 ?
ps.
有沒有覺得這導演名很眼熟呢?
如果有在關心DJ的BLOG的人一定不陌生,
是的,她就是在2005年拍了一部紀錄片「黑蝴蝶」-
教授芭蕾的歐淑珍老師與兒子莊士賢在舞蹈一途上點滴,
全記錄由德國公視出資,後來交由台灣的公視來播出。
▓ (訪談導演報導)
明年2010年是作曲家舒曼兩百歲冥誕,音樂史上,舒曼與鋼琴家太太克拉拉及弟子布拉姆斯之間的三角習題,長年以來飽受爭議。
有「德國新電影教母」之稱的導演桑德絲布拉姆斯(Helma Sanders-Brahms)正是布拉姆斯哥哥的後代,她拍攝的電影《琴戀克拉拉》,展現了她對這段三角戀情獨特的詮釋角度。《琴戀克拉拉》剛在台上映,劇本出自導演桑德絲之手,創作過程長達十二年。「我大量閱讀三人的自傳、來往書信及舒曼的病情紀錄,甚至舒曼孩子的書信,前後寫過的劇本高達廿二個版本。」
布拉姆斯獲舒曼夫婦賞識, 牽出一段情根據音樂史上的記載,布拉姆斯小舒曼廿三歲、小克拉拉十四歲,布拉姆斯的才華深得舒曼夫婦賞識,經常出入宅邸。三人之間也展開一場微妙且彼此牽制的戀情。舒曼長期受精神病之苦,布拉姆斯不時為克拉拉分擔家務。
舒曼死後,克拉拉到處演奏掙錢。布拉姆斯後來成為作曲大家,但終身未娶,心懸克拉拉身上。克拉拉去世不到一年布拉姆斯也與世長辭。電影始於一八五○年舒曼來到杜塞朵夫,擔任杜塞朵夫市立管絃樂團和合唱團的音樂總監,他與太太克拉拉也在這裡認識了來自漢堡的廿歲作曲家布拉姆斯。
在桑德絲的鏡頭下,布拉姆斯是個頑皮的年輕人,會在舒曼小孩面前倒立行走、把樓梯手把當溜滑梯,一改後世對布拉姆斯穩重形象的想像。桑德絲指出,舒曼女兒尤琴尼寫的信中曾提及布拉姆斯很會雜耍,也經常讓他們感到驚奇。
不過史上記載的布拉姆斯是金髮少年,這部電影裡飾演布拉姆斯的演員馬力克齊狄卻有著一頭黑髮,桑德斯說,「他是我心目中最佳詮釋人選,但是我又不願意讓他帶上假髮來演戲。」克拉拉代病夫巡演 史實有記載在劇中精神病嚴重的舒曼,經常無法指揮樂團,克拉拉不讓鬚眉替夫出征。
十九世紀女性真能登台指揮?桑德絲指出,在杜塞朵夫樂團的文獻中,記載過這段史實。舒曼曾跳下萊茵河自殺獲救,過去的書籍多簡單帶過,桑德絲在片中卻特別詳述舒曼投河的場景。「那是在一八五四年二月的嘉年華會上,電影中佈置的場景與當年相差不遠。」
▓ (關於導演 ~ 摘自2003年女性導演特刊)
賀瑪‧桑德斯布拉姆斯出生於1940年,她的父親姓桑德斯,母親姓布拉姆斯,她於是很公平地採用雙姓,而有了一個很長的名字。桑德斯布拉姆斯大學主修文學與戲劇,曾擔任電視台播,而後轉入幕後工作,曾追隨義大利導演帕索里尼學習拍片。1970年開始拍紀錄片,以西德的外籍勞工為題材,內容接反應六○年代以來西德的紛亂政局與社會氛圍。七○年代,她拍攝的第一部劇情長片,《Heinrich》,使她成為第一位贏得德國電影大獎的女導演,接下來三十多年間,共拍攝了近三十部劇情長片,是公認的德國最重要的女導演。
桑德斯布拉姆斯的電影與七○年代抬頭的女性意識扣合的十分緊密,她的作品無一不包含清楚的女性觀點,並且將此觀點的視野放大,用來檢視國家、政治與社會,看了她的作品可以讓人了解女性電影的廣闊可能。
和同代的女性導演一樣,桑德斯布拉姆斯也努力尋找女性的電影語言,她經常巧妙的在劇情片中混合紀錄片、新聞片和歷史照片,也經常將舞台劇的元素帶入電影之中,使得她的作品風格既寫實又實驗,相當活潑而多樣。
史詩電影《德國,蒼白的母親》,由導演自己的角度,觀看父親與母親的婚姻生活,是如何緊密的與德國的戰爭經驗緊密相連,於是影片跳脫個人自傳的格局,成了民族共有的記憶。
另外《無情社會》一片以冷靜到讓人無可逃躲的調性,深刻地描繪一個出自中產階級家庭的精神病患,在柏林的街頭遊蕩,尋求不可得的溫暖,過著這個不安的靈魂,導演尖銳的對德國主流社會的冷漠提出嚴厲的批判。
《悲歡愛蜜莉》描述祖母、母親與孫女三代兩對母女的愛憎情節,《蘋果樹》描述一名東德女子,斡旋在不識時務的丈夫與深諳生存之道的情人之間,將兩德統一這件大事拿來當作一個女人生命的轉捩關鍵。《我心屬於我》是賀瑪很擅長的文學題材:描述猶太女詩人愛爾莎與親納粹的德國詩人貝恩的愛情故事,兩人的關係愛恨交纏,留下許多狂野、熱情、感性的情詩。影片以舞台劇的形式進行,風格獨特。
論國際知名度,桑德斯布拉姆斯就如許多德國女導演一樣,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一般觀眾有很多機會熟知德國新電影的健將如法斯賓達、荷索、溫德斯、雪朗多夫等導演的作品,卻對同時代的這位重量級女導演難有所悉,2003年的女性影展引薦了五部她的代表作品,稍稍彌補了我們的缺憾。
▓ ( 布拉姆斯的簡介 ~ 摘自相關網站)
一八三三年出生在北德的港都漢堡,年幼時由父親教他音樂,七歲正式學習鋼琴,十歲時已經可以在演奏會上登台。其後師事馬克斯森學習鋼琴和樂理,熱心研究巴哈和貝多芬。
布拉姆斯家很貧窮,十二歲就到酒吧彈鋼琴賺錢,幫助家計。
一八五三年二十歲,認識匈牙利小提琴家雷梅尼,於是對匈牙利吉卜賽音樂產生濃厚興趣。此事對布拉姆斯後來的作品,產生深遠的影響。
布拉姆斯和雷梅尼曾一起到各地旅行演奏,中途認識了小提琴家姚阿幸(1831-1907)。由於他的介紹,布拉姆斯就去拜訪舒曼夫婦。
1853年9月31日早上,金髮少年布拉姆斯站在舒曼一家門口按鈴拜訪;舒曼親自應門。當時舒曼四十三歲,任職杜塞道夫音樂總監。布拉姆斯二十歲,生的像女孩子一般嬌美,也像女孩子一般羞怯敏感。
布拉姆斯曾經把自己的一份作品送到在漢堡巡迴演出的舒曼夫婦所居的旅館,請求約見指導。這是1850年3月。舒曼將整份包裹原封不動的退回給這位默默無聞的年輕作曲家。在日後漫長的歲月裡,布拉姆斯一再焚燒自己的手稿,重新修訂早期的作品;(他花費了25年時間才寫完他的第一號交響曲) 在包裹被退回後,他寄給舒曼的究竟是什麼樣的作品就成了迷,從此沒有人知道。
總共是三年6個月的時間,與許多位音樂家朋友的極力慫恿推薦,才叫布拉姆斯允許自己被說服;在一趟旅途中自柯隆乘火車北上杜塞道夫。9月30日晌午他敲了舒曼夫婦的門,這天舒曼夫婦不在家。
第二天舒曼為布拉姆斯開了門,讓布拉姆斯進屋子,在鋼琴上彈了C大調鋼琴奏鳴曲。舒曼聽了之後,對鋼琴上坐著的年輕人說 「你等等,我得叫我太太來聽。」克拉拉舒曼是個享盛名的鋼琴大師。她去世之後,德國人把她的頭像印到了馬克上。「來!親愛的克拉拉,妳得聽聽這個,妳從來沒有聽過的。年輕人,把你的鋼琴奏鳴曲再彈一遍。」
布拉姆斯重彈了C大調鋼琴奏鳴曲,又彈了昇F小調奏鳴曲,與降E小調詼諧曲,還有些沒能存留下來的作品。全部彈完後,舒曼對布拉姆斯說「你和我;我們彼此瞭解!」他們相約了隔天的午餐,布拉姆斯卻沒有出現。舒曼於是要克拉拉出門,跨過杜塞道夫的大街到廉價旅社裡搜出布拉姆斯帶回家去。
舒曼很欣賞布拉姆斯的才華,在自己發行的「音樂新報」中撰文介紹這位新天才的登場,使他開使受樂壇矚目。
布拉姆斯對桃阿幸極為感恩,而著名的 "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 ( 被譽為三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 ) 便是點名獻給桃阿幸的。 布拉姆斯與桃阿幸的友誼曾一度決裂,原因是桃阿幸與他太太離婚時布拉姆斯採取了同情女方的立場,雖然後來與桃阿幸重拾舊好,但卻不能像從前那樣毫無芥蒂了。
布拉姆斯曾說 :「歌劇和婚姻對我來說都是難如登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