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詩電影加上觀光宣導,流於八股沉悶冗長的危險性可說是高上加高;若我們有幸能夠看到一部同時具有幽默、浪漫、動人情感、鮮活景致,而不八股沉悶冗長的兩小時半史詩電影,這只能說,是導演的「才氣」。
巴茲魯曼的作品不多,卻每每帶給觀者驚艷之感。他的個人風格強烈,濃艷、奇情、節奏明快、滿載音樂性,更大的重點是:他相當善用虛實、新舊之間交替的手法,激盪出澎湃情感的浪潮。
就像是在洛杉磯生出一個具有義大利奢靡俗艷景致的維洛那,讓青春的男女主角說著莎翁文謅謅的台詞;
或是在一個仿若舞台搭建的花都巴黎,讓19世紀末的男女藉著20世紀的流行歌曲互訴情衷;
在乾燥廣袤的澳洲大陸,一切都清楚得一目了然,再加上這是一部描寫真實歷史事件的電影;巴茲魯曼的魔法,該如何施展呢?
女妖嬌男精壯,草長馬壯
![](http://photos.pchome.com.tw/s03/m/o/morganx_pc/book2/p123200063065.jpg)
若一部冒險動作片的開場,男女主角相遇了;除了炎熱的天氣之外,肥碩的袋鼠、黑黝的原住民、與精壯的男人像是奇景一般,似乎成為來自文明世界的艾希莉夫人,對澳洲的第一印象,也成為巴茲魯曼華麗視覺的第一現場。
(尤其是休傑克曼的「壯男出浴」居然被拍成那樣,每塊肌肉都閃閃發光,休傑克曼自己不覺得很彆扭嗎?)
混種的異國風采
然而片中真正的描寫對象,其實是被謔稱為「牛奶巧克力」的原住民與白人的混種小男孩努拉。因為自己的混血背景,他就像是白人與原住民之間的橋樑,卻也受到兩種文化的雙重排斥。
不僅是故事主要敘述對象,包括募款餐會、《綠野仙蹤》的第一次公映等重要大場景,巴茲魯曼都置入了超乎當時真實社會狀況的異國風情,公爵家裡又會做菜又會騎馬的多才多藝宋廚、妮可基嫚身上的旗袍與頭上的花、舞會裡成串的中國燈籠、還有電影院裡一狗票夾雜在白人之間的華裔人士……在在都為舉目望去只見巴歐巴樹的沙漠,增添了幾抹奇妙的艷彩。
(謎之聲:「宋廚」實在應該付電影公司一筆宣傳費!還有,妮可基嫚的平胸穿和服應該也很不賴……)
「難道,你不期待彩虹嗎?」
這是2008年的「國民電影」《海角七號》裡的名台詞。當看到小小的努拉,扭腰擺臀盡力「表演」著幻術,對著艾希莉夫人唱道:「你是沙漠裡的彩虹蛇,將為這裡帶來生機」。
好巧,彩虹在《澳大利亞》也出現了!
彩虹,在某些文化裡代表凶兆,但就像賽德克族將之視為靈魂的通道一樣,彩虹的寓意,也因各地文化而有所不同。且不論吉凶,在所有天象裡,彩虹最具有魔法的意味。
所以,當被抹的黑黑的努拉巴巴望著茱蒂迦蘭現身大銀幕,唱著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此處的「彩虹」怎解?
「我會唱歌來引導你。」
原來,流著卡拉帕(巫師)血液的努拉,最重要的魔法,是音樂。因為音樂,搭起了艾希莉夫人與努拉情感的橋樑;因為音樂,幾百頭狂奔的牛群也霎時安靜下來;因為音樂,眾人在沙漠裡找到了水源,也找到了生路。
屬於巴茲魯曼的魔法?
![](https://photox.pchome.com.tw/s03/morganx_pc/2/123200080262/)
然而,就算不知道巴茲魯曼的出身背景,看著努拉的爺爺跳著類似「迎財神」的舞步引導眾人橫渡沙漠,也知道──他並不熟悉原住民文化,至少不像流行歌曲那麼熟悉;或說,他無法找到相對應的影像語彙,來呈現巫術的奇幻詭譎。所有關於巫術的影像段落,只有兩個字,「很乾」,跟澳洲的天氣一樣;並且,當巫王喬治與努拉這兩位本色演員,使出召喚天地之大自然派演技時,更顯得妮可基嫚、休傑克曼根本都是金玉其外的空心大老倌。而我相信原住民的文化,應該是《澳大利亞》主要的「梗」,當這個梗展現不出力道時,便凸顯不出巴茲魯曼之於這部片、這個題材的文化意義了。
告別母國,去流浪
這部片主要描述的是二戰期間,許多原住民與白人混血的孩童,被迫接受白化的教會教育,以致於失去自己文化的根,成為「失竊的一代」。片中努拉的生父佛萊契、艾希莉夫人與趕牧人分別呈現出對待原住民文化的不同態度:完全厭棄,只想以白人文化予以同化矯正/完全不插手/堅持不離開生長地的折衷式教育,當然,從最後劇情的走向,想也知道巴茲魯曼比較認同哪一種態度。
巴茲魯曼本身的美學也是一樣,他發跡於澳洲,但與許多來好萊塢求發展的外籍導演不同,他本身的美學特色毫無折損,票房成績更是亮眼,可說是一帆風順。或許就是這樣的順利,並沒有多少人把他當成澳洲導演來看待;但話說,一海票澳洲的好演員:凱特布蘭琪、希斯萊傑、娜歐米華茲、羅素克洛、東妮克蕾特、傑佛瑞羅許、梅爾吉勃遜、艾瑞克班納……其實也被人當成和愛演莎劇的英國演員沒啥不同。
![](http://photos.pchome.com.tw/s03/m/o/morganx_pc/book2/p123200113986.jpg)
圖說:人稱「澳洲三曼」的妮可基嫚、巴茲魯曼、休傑克曼(還四字聯咧)
這次《澳大利亞》結合所有在世界影壇出頭的澳洲人,我想巴茲魯曼有意要以此片凸顯澳洲與同是英語系國家(英國、美國)之間的不同美學觀,卻反而有點近鄉情怯地、並且很危險又免不了地,觸碰了「原住民」這個可資區隔的文化元素,又無法以自己的美學魔力,有效駕馭這個元素。
於是,導演的才氣雖足以使《澳大利亞》成為奇情、賞心悅目而不沉悶的史詩大片,卻無法呈現出巴茲魯曼的「靈氣」(多可惜,他還請出了巫師呢)。告別文化母國,流浪的卡拉帕要如何尋出自己的文化根柢,看來仍須時間來努力。
![](http://photos.pchome.com.tw/s03/m/o/morganx_pc/book2/p123200063119.jpg)
圖說:這就是小努拉的大人世界......
【冷知識狂人】------------------------------------------------------
一、有關於巫王喬治
飾演巫王喬治的David Gulpilil 其實是一位傳統藝術家(應該也可以稱得上是澳洲的「國寶」吧),也演過很多電影,更有以他的生平為題材的紀錄片。在《澳大利亞》中,他與兒子Jamie共演,事實上他一直持續參與要求澳洲政府對於「失竊的一代」道歉並賠償的社會運動。
二、有關於大反派佛萊契
David Wenham對於大眾來說,應該不是個生面孔,他曾演過《魔戒》裡頭的法拉墨,不論帥氣度、道德感都要比兄弟波羅莫好多了,可惜壯志未酬;之後卻改變戲路,在《凡赫辛》裡飾演膽小怪咖的凡赫辛的教士助手(又變成休傑克曼的陪襯);我個人覺得他在《澳大利亞》裡的表現,是很浮面又流氣的壞人,演的不太好(也有可能是劇本的關係)。但是不論如何,至今未大紅……
三、有關於宋廚
很多觀眾應該比我更清楚,他就是常出現在周星馳電影裡的元華。
順帶一提,「宋廚」是位於捷運市府站一號出口旁邊的一家餐館,名菜是北京烤鴨;曾經有一陣子不太喜歡這家餐館,每次經過只想著:拜託,現在誰還要宋廚餘啊~
【同場加映】關於/無關於《澳大利亞》的暴走亂想
![](http://photos.pchome.com.tw/s03/m/o/morganx_pc/book2/p123200083465.jpg)
一、當英倫玫瑰碰上巴歐巴樹
是只有我這樣嗎?沙漠裡不勝枚舉的巴歐巴樹,我一看到就在心裡大喊:
「小心巴歐巴!快讓羊兒吃掉它,不然玫瑰就活不下去了……」
結果,像是一朵嬌滴滴玫瑰(可惜不叫「蘿絲」)翩然來到澳洲的艾希莉夫人,沒想到居然適應得太好,變成那老樹盤根的巴歐巴了……
二、親像啞狗壓死仔?
努拉說,我們不能再提死去的人的名字,只能以故事來記得她。
會不會有一天,我們再也不能提台灣的名字,只能說說她的故事?
而我們至今,究竟說了哪些有關於這塊土地上逝去的人的故事?
三、休傑克曼真的很娘!
舒淇曾經說過,她要把以前拍三級片脫掉的衣服,一件一件穿回去;
多希望休傑克曼也可以有這樣的決心!
自從看過他載歌載舞表演的視頻之後,就覺得他真得娘到不行,尤其是裸露越多的時候,益發讓我想起「豐臀肥乳」這類的形容詞……
聽說《澳大利亞》是巴茲魯曼拍的時候,我真擔心休傑克曼一開口就給我來個「無聲不歌,無動不舞」,我真的會抱頭衝出戲院!
四、給小魏導演的備忘錄
拜託!《賽德克巴萊》不准給我出現「跳加官」、「迎財神」等傳統舞碼!
也請不要出現大陸第五代導演那種一遇到民族大義就當機的腦殘症候群!
台詞如果有說到彩虹,就請把彩虹拍出來。
總之,台灣這麼多瘴癘之氣的地方(如果連人算進去就是烏煙瘴氣),要拍出神神鬼鬼的氣氛,應該比澳洲那顆大石頭容易多了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