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家雨果說:“人生下來不是為了拖着鎖鏈,而是為了展開雙翼”。
這句話,讓人聯想到天使的形象,胖嘟嘟的,有一副可愛的小孩臉蛋,和一雙羽翼。隱約記得,法國的梵爾賽宮的穹頂上,也有這樣的天使,栩栩如生,隨時拍拍雙翼便可飛到人間似的。也許每個人本來都是天上的天使,來到凡間感受人生艱苦,到終於醒悟掙脫枷鎖,方能再展翅飛回天上……
中國的神話故事中,凡塵也是神仙被罰的去處,得罪了玉皇大帝,或犯了天條,被貶下凡。古典小說《西遊記》中的豬八戒,也就是玉帝天宮的天蓬元帥,酒後戲弄嫦娥,被罰在凡間受千世情劫。無論是宗敎,還是故事,都有讓人嚮往的蓬萊仙境,不在人間在天上。可想而知人們展開雙翼的願望有多強烈。終於人們發明了飛機,飛到天上;又發明了火箭、穿梭機飛到外太空,只是,沒能找到上帝的伊甸園,或是玉帝的天宮。但是,人們有了遠遊世界的方便;有了,漫遊太空的機會。
很少人不喜歡旅行,但旅行之所以敎人嚮往,所為何事?
林語堂說:一個眞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歷着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志。旅行必須是流浪式,否則便不稱其為旅行。
然而大多數人,都不是為了流浪而去旅行的。一些人為了暢遊名山大川,另一些為了感受異國情調,還有一些為了吃喝購物。而更多的人,旅行的目的,是這三大活動的總和。
最初,我旅行的目的很簡單,也很浪漫,與所愛的人把臂同遊,不管是哪個國家,也能讓人憧憬。後來,我的目的改變了,是帶女兒去玩、去看世界。雖然不過是幾天的旅程,但每一趟都是可以完全心無旁騖——我專心陪她玩,她專心玩的人生旅程——因此特別的敎我喜歡。至於流浪,是我早年的白日夢,早已沉澱,在我的人生中不可能再提起。
俗話說:父母在,不遠遊。於我,是女兒在,不流浪。
那天,說起我們即將成行的巴黎遊,禁不住跟已長大成人的女兒說:不如我們帶上所有積蓄,去世界各地玩個夠,花光了錢才回來可好?
女兒接不上話,給了我一個“O嘴”——不可置信的表情。
如果說“人生就是一場旅行”,那麼在世的時候去旅行,就是人生中的人生。
或者每個人也不甘心只有“一場旅行”,所以我們很想一次又一次的去旅行,好活出一次又一次的不同人生。縱然短暫,花錢,也覺得値。
建議女兒與我周遊列國,花掉所有才回來。聽似說笑,其實不然。我只是把自己年少時的夢想——流浪——宣吿出來而已。即便回來後要比現在更努力勤奮,掙回花掉的錢,我也無悔的。但這只是我的夢幻之旅,不是她的。
回想起來,此前只有我們倆的旅行,是二○○七年的東京之旅。之後的旅程,都是與家人大夥兒一起的。那年,是一個里程碑,標誌着女兒長大了,由她作主計劃行程。此後,沒再參加旅行團。女兒長大了,得走她的人生路,偶然能停下來與我結伴同遊,已覺滿足。從她出生到今天,我的想法沒變,只想她活得快樂。
孩子長大了,母親是坐在觀衆席前排給她打氣、為她喝彩、在後台激動流眼淚的人。那個在台上拉着她的手,敎她毋需緊張的人該退場了。
女兒是一個有計劃的人,坐在窗前捧着旅遊書細讀,為我們的巴黎之旅做功課。此情此景,碰觸到我心最柔軟的部分。兩天後,她拿着一本漂亮的旅行日誌本,密密麻麻的寫滿了十天的行程,讓我有些不好意思。女兒小的時候,我總是帶她參加旅行團,哪有這麼細心安排過。說得好聽是帶着孩子團體遊比較安全,實情是我個性中的缺點——懶。或者在內心深處某個角落,暗藏着“旅行必須是流浪式”的想法,因而在報名參加旅行團的時候,也不作多想,拿了行程也不好好看一下,便上飛機了。不理會行程安排,儘管是被安排好的,也算是一種流浪,不是嗎?
十年前帶女兒去歐洲,也曾到巴黎三天。母女倆回想起當年,也都感到走馬看花,沒有印象深刻的記憶。唯一記憶猶新的,是那個年紀不少的當地導遊,領着我們一團人“跑”羅浮宮,從一個區跑去另一個區看世界著名藝術品,名副其實“跑場”。
午後黃昏,女兒坐在窗前,對面的敎堂與她合成一幅漂亮的畫面,彷彿梵爾賽宮穹頂壁畫的天使下凡,來到我家。
(原載澳門日報) 2013.12. 7&14 水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