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專用相簿
順著空氣的紋路,旋旋飄落的櫻花瓣,從雲層裡透散照耀出來的陽光,讓粉嫩的落瓣點綴上光的華麗,雨後的水灘反射出落紅枯枝的櫻花樹,汽車冰冷的金屬材質尖銳地反彈光線,一旁的樹蔭使馬路呈現坑坑洞洞的光影,疾駛而去航向未知之處的電車......,這是新海誠所描繪出的世界,一段從我們所存世界粹化而出的故事。
<秒速五公分>是我第一部接觸新海誠導演的電影,然而這部卻是最能夠呈現新海誠導演獨特風格,帶領觀眾進入他世界觀的電影,既平靜又哀傷。在看完這部電影時,再把他先前的兩部長篇作品<星之聲>、<雲之彼端、約定的所在>,和去年11月新推出的<追逐繁星的孩子>做比較,關於「新海誠」這個導演的印象,便會更為鮮活明瞭。常有人在談到新海誠時,把他與宮崎駿做連結,說他是「新宮崎駿」,這個稱號最直接的涵義便是:新海誠的電影風格承接自宮崎駿,畫風承自宮崎駿,甚至於對於角色的塑造都承自宮崎駿。對於製作動畫電影的領域來說,也許絕大多是人都受過宮崎駿電影的影響;有許多新生代的動畫電影師也都是受宮崎駿啟發而踏入這個領域,新海誠自己也曾在受訪時談到,自己有受到宮崎駿電影的影響,然而這並不說明這些人的風格都與宮崎駿雷同。
事實上,在我看來新海誠並不等於新宮崎駿,且他們對於電影上的製作手法與理念也極為不同,他也不是「新宮崎駿」,換個方式來說,若真要與宮崎駿做連結,他其實應該是「後宮崎駿」,所謂的後宮崎駿即是在電影風格、畫風、內容上受到宮崎駿影響,但與宮崎駿電影不同的人。我也真的去日本各大網站及雜誌搜查「新宮崎駿」,發現這樣的稱號並無在日本當地出現,且多在海外宣傳時才會出現,他在日本僅有稱號「ポスト(post)宮崎駿」,也就是「後宮崎駿」。但不管是「新宮崎駿」或「後宮崎駿」,掛上宮崎駿的名號多摻有著商業宣傳的效果,然而這樣的宣傳手法,其實極容易模糊了新海誠本身的獨特性,而這種獨特性,正是所有觀賞過新海誠作品的影迷們所喜愛的。
要區別新海誠與宮崎駿的電影風格其實很容易,就以<秒速五公分>這部作品來看,先不談較深入的電影主題與核心風格的問題,從觀眾觀看一部動畫電影最直接會有回應的要點:畫風與畫功看起,秒速五公里中呈現的是細膩如現實世界般的畫,把飄落的櫻花、搖動的樹影、行駛中電車的光影浮動,及滿布如大海泡沫般的星空擺放在畫面中給觀眾,在觀看的同時,觀眾會不由自主地忘卻這是一部動畫電影,不是現實。而在宮崎駿的電影中,就以同樣有電車出現的心之谷為例,在他的電影中,畫作的真實度從來不是最第一要素,於是在宮崎駿的電影中,一個畫面閃爍過去,即使極為快速,觀眾仍能感覺到那是一個動畫中的世界,是作畫而非真實。會有這樣的差別我想最大的原因在於光影的應用。新海誠擅於在畫面中加入光影作用與事實的光暈,甚至在移動中的物體上,以跳動流瀉式的光線來呈現,於是,即使只是一個暫停下來的畫面,仍會讓觀眾感到活絡的運動感。
若新海誠的獨特性就只在於畫風的細膩唯美的話,他的電影頂多只能讓人在看得同時與看完後說一聲:「哇-好美喔!」而沒有其他的評價,但他的電影會留在影迷心中的原因不只是畫風,更在於他敘述故事的口吻、如日記式的電影片段,與不知是故意還是碰巧,和華美背景全然不搭的人物形象。正如<秒速五公分>裡所呈現的,主角們的作畫筆觸明顯模糊且粗糙,甚至在身形比例上有著極明顯的超乎現實,例如許多動畫電影所強調的男性的肌理及女性的體態,這在新海誠的人物上完全看不到,於是彷彿從現實中切割出來的畫作背景,與彷彿從2D畫作上直接移置3D空間中的人物,建構起新海誠既現實又虛構的獨特電影觀,這也就是為何對於熟知新海誠電影的人來說,新海誠不是任何宮崎駿的代言,新海誠就是新海誠。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