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1-27 21:34:40| 人氣1,5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智慧無止盡】開啟心靈寶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三)開啟心靈寶藏

  心靈寶藏人人具足為何要開啟?因為眾生輪迴於六道中,久被「娑婆世界
迷惑,聲色障住,有如烏雲蓋日不能展現光明一面」,唯有不斷洗滌污垢、不
斷的開悟,才能喚醒心靈的本覺。

  要知道:人的內在心靈本來就是一種圓滿具足的法相,蘊藏著無窮智慧與
慈悲的力量,善用這股力量不僅可以改變自己,也可以改變周遭人群。

  「修行是求解脫,而不是求寄託」,現今修行者,有多少人真正為了斷生
死而進入道場?大都為了煩惱罣礙、人生不如意,而尋求心靈的寄託。想想一
切煩惱是自己產生,依靠道場、依靠大師、依靠善知識,都不是究竟,唯有自
己的心想通了、放下了,什麼事都沒有。

◎世人修行「求佛不求心」,唯有開悟之人「求心不求佛」,因為求佛就是求
 我們的心。要契入本心,唯有靠自己去體悟、靠自己去真修實證。想想:

 1、佛教講的很清楚─「佛即是心,心即是佛」。
 2、道家講的很清楚─道由心生。
 3、聖經講的很清楚─上帝就在你心中。

所有宗教都這麼說:心是修行的根本。為何我們總是不接受?總是向外求法、
向外找道?這些都是心外法,也是生死法。

◎真修行唯有開啟心靈寶藏、點燃智慧之光,讓我們的存在,能成為眾生的利
 益─有如一盞明燈。因此,「開啟心靈寶藏」說穿了,就是「開啟真我復活
 的智慧」,修行唯有把「凡間慾念煩惱,轉化為道心智慧」,才是真修行。

  惠能大師云:「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則般若生」。事實上,般若非指
凡夫的聰明才智,而是指人人本具足的佛性智慧,修行即是要透過智慧才能有
所成就。

◎要智道:一念愚痴,產生心性無明,它會影響我們清淨本心、阻斷我們的智
 慧,修行若能常保自心澄靜,則智慧才能展現,如水常流。

◎修智慧要自我充實、自我精進力行外,重要的是「聽聞佛法要懂得契入心」
 ,因為唯有聽得透徹才知行佛法。

 1、因此:「上根器之人用自性聽聞佛法,中根器之人用心聽聞佛法,下根
   器之人用耳聽聞佛法」,不知諸位「用何聽法?」。

 2、唯有契入心性展現圓通智慧之人,才能頓悟:「高處有佛法,低處亦有
   佛法,處處充滿禪言妙理」,修行唯有「現平常心,不用自己束縛自
   己」,才能隨綠示現逍遙自在。

  一個修行者,如何在人心私慾充斥的世界裡,走完人生修行路?這才是重
點。因此唯有「用心思惟、識透真假、跳出凡塵束縛」,才能洞晰我們「心不
明、念不真」,善用智慧斷除人心私慾,不斷的磨煉心地,不斷的藉境煉心,
心境才能一片光明。

◎修行要達到究竟解脫,唯有止息妄念、觀一切法空」。要知道:自我慾念愈
 少,就愈能展現內在慈悲心與自在心。

◎身在凡塵:一、看不淡世間情牽纏。二、悟不透生死大事的重要。三、更不
 知修行為何物?才會被內在三毒所牽、一切塵境色相所擾,以及橫逆潦倒所
 動搖,跳出這些束縛才能自在解脫。

◎修行怕的是:「沒有實證經驗,只是看了幾本書,吃了幾年齋,唸了幾年經
 ,就自己以為了不得,用自己價值觀斷章取義,以盲引盲」。

※這種人:

 逆境中─沮喪自己無能。
 順境中─得意自己是受佛力加持的智慧者。

 事實上對修行、對佛法一竅不通,真是………。
(四)悟得本來無一物

  現今修行者很多都在學佛修行,但是要知道學佛到底在學什麼?是學佛留
下來的經典?或是學佛的智慧?學佛的精神理念?如果答案是的話,那表示你
還未開悟,自性還未能當家作主。為什麼?

  因為佛不是用來模仿的,而是藉佛的智慧開啟人人本具足的慧,藉佛的行
持來實踐我們的菩提悲願。想想:千千萬萬人都在學佛,有幾人能達到佛的境
界?

  那是因為:一、沒有捨棄依賴心。二、未能自性自度。三、不懂得承擔一
切苦難與挫折」,修行才沒有成就。所謂自性自度─即是展現覺醒的智慧,透
過人生橫逆與考驗的衝擊,才能完成心靈淨化與改革。

  悟得本來無一物其主題是告訴我們:「要認清本來無一物的自性,任你煩
惱除盡修得再好,也是左道旁門」。

要知道:本性中的菩提道心,本是清淨無染、沒有瑕疵,那來一物可執?那來
塵埃可掃?「可執可掃」是我們的心動了,心隨境轉本心受污染。「由清境轉
污濁,由簡單轉複雜」,怎會沒事呢?

  佛經云:「悟境心元淨,知心性本清」。

悟境心元淨─悟透一切境界皆是空的,而能「不著境、不著相」,你的心就元
      淨,就是佛性。

不著境─即是對境無心。心境頌云:「境立心便有」。意指:六根與外在六塵
    相應,心起了憎愛心,則被幻境綁住,心不動對境無心,則所有境界
    都沒有,此即無相。

不著相─不著相即是「見而無見」。見而無見即是心不被一切塵境色相綁住,
    隨緣自在,就顯出你的佛性。

 1、佛性本來就清淨、不動「無論見什麼都不動,等於無見」。所以說:「
   見而無見見法界,聞而不聞聞法界」。意指:不在意才能展現真如佛性
   ,不動心才能超越自我。

 2、佛性這寶貝可以說到處有,到處沒有。所以依修行境界來論,應該是─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亦即是娑婆世界一切色相,不住善惡分別,最
   後連『慈悲智慧』都要不住,才能隨緣示真心。

知心境本清─能夠知道宇宙萬物一切萬法,皆出於心。心境上若能一無所有、
      空無一物,就完全是佛性,即能了脫生死。

◎要知道:「一念妄心萬法就生,一念清淨萬法即無」。所謂「一念萬年,萬
     年一念」。

◎修行講解脫,首先要知道萬法歸心,看天是我們的心,看花花世界亦是這個
 心。所以「真解脫」唯有這個心不被天地萬法、不被塵境色相綁住。
 「心跳出一切境界」,無心才能解脫。

◎修行講斷生死,佛告訴我們要認定我們心性。要知道:「有生死這個心性」
 、「了生死也是這個心性」。
 「假我有生死,真我無生死」悟透了,「心佛與眾生三無差別」。

◎要知道:佛與眾生既然都是心產物,為何有人成佛,有人成眾生呢?就是不
 懂─「善用其心」。
 世間人使用聰明心─是生死心↘
 修行人使用智慧心─是菩薩心→當然成就是不一樣。

  古人云:「生命的明暗,繫於心念的道場」。
意指:修行過程,心境是光明或黑暗,關鍵在於自心道場。一、清淨或複雜。
   二、智慧或愚痴。三、牽纏或放下。

◎「心慾轉念的當頭,可以成為大聖業,也可以成大罪業」,亦即心中的貪念
 妄求若能轉念,可以成就偉大聖業;若執著它,也可以讓你永世輪迴。

 故轉凡為聖孟子云:

 ↗勞其筋骨─練身─外來橫逆、不如意以及一切壓力。
 →苦其心志─鍊心─吃虧受謗、是非侮辱。
 ↘動心忍性─煉性─化習性、稟性為慈悲智慧。

◎收回紛亂的心,把心安定下來。要知道:外面世界再紛擾,人心再怎樣亂,
 唯有一顆清淨單純的心,可以排除一切、放下一切。

 ↗收得住心─即可慎獨。
 →放得下心─便可認真做人。
 ↘忍得住氣─才能圓滿周遭。

現澄靜的本心,面對一切境,才能保持心平氣和來去自如。

◎記得惠能大師一句:「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修行若能真修實煉,時時護持
 清淨本心,使身、口、意不再造業,才能直證佛道。

 但用此心:

 ↗儒教─明德─不再造業力種子。
 →道教─守性─常有欲以觀其徼。
 ↘佛教─覺醒─迴光返照佛性顯現。

達摩悟性論:諸法本身非空有,

      凡夫妄想論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懷,

      誰道即凡非是聖。

台長: 初學
人氣(1,56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數位資訊(科技、網路、通訊、家電) | 個人分類: 【心性泉源】系列叢書 |
此分類下一篇:【智慧無止盡】守住本心 當下即佛
此分類上一篇:【智慧無止盡】心性泉源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